第9课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16:5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考古专家认为:秦文化中的大型陶塑艺术、石刻石雕艺术、铜车马和青铜水禽制造技术等具有明显的波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特征。同时还认为秦始皇帝关于帝国政体、管理国家的制度、管理国家的措施等的认识,可能受到波斯帝国制度文明的深刻影响。该考古学家的论述意在说明秦时( )
A.经济发达成为文化交流的基础 B.东西方贸易交流十分频繁
C.东西方文化可能已有深入交流 D.丝绸之路是重要交流途径
2.下图为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据图可知当时( )
A.欧亚大陆商贸交流频繁 B.贸易交往促进民族迁徙
C.海上丝绸之路占据主导 D.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3.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东方通往西方的商路原来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经南洋海路人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在15世纪,这些商路( )
A.因奥斯曼的崛起而中断 B.催生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现
C.密切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D.影响相关区域的商品供求
4.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于1715年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如图《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画作运用了长卷样式,透视是散点式的构成,却又有静态瞬间的焦点透视深度;山、树、草的勾勒大体是中国式的笔法和线条,但体积晕染和阴影的处理无处不在。这表明( )
A.皇帝个人好恶决定着西洋画的传入 B.西洋画的传播仅在宫廷范围
C.西学东渐以“文化传教”的形式为主 D.绘画创作融中西技法于一体
5.中亚帖木儿帝国时期(1370~1507年)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波斯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 )
A.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 B.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D.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
6.茶传入欧洲后,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
A.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B.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结构
C.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兴趣爱好 D.改变了欧洲人的建筑艺术风格
7.据考古发现,在乌兰巴托附近的诺彦乌拉匈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朝锦绣织物,用彩丝绣出流云、鸟兽、神仙骑鹿的图案;还出土有安息、大夏、小亚细亚的毛织品,上面的图案有植物纹、鸟兽纹及人物纹。另外,在出土的丝绸上还绣有形同黑海北岸斯基泰文化的人物形象。这反映出( )
A.中国与欧洲开始广泛的直接贸易 B.汉朝政府的经济政策趋向务实
C.统治集团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D.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8.下图是嘉峪关魏晋墓群中6号墓的壁画《采桑护桑图》。图中间画一棵桑树,一边画一采桑女,垂发至项,短衣窄袖,赤足;另一边画一男子,身穿红兜兜,弯弓射鸟。墓群还出土了若干绘着丝、绢、帛的画像砖。此类丰富的实物资料可以实证( )
A.该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 B.丝绸之路传播桑蚕业
C.社会动荡使小农经济退化 D.民族交融的进程加快
9.茶马贸易由来已久,唐以前中原王朝用绢帛向西北少数民族易马,唐以后逐渐形成以茶易马,至宋则出现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等机构。明朝茶马贸易制度达到顶峰,明朝中期甚至因“马之用,急于三边(明西北边境),而川马远不可至”,暂停了兴盛的川藏地区间茶马贸易,以保证甘肃河州的茶马贸易开展。由此可知明代茶马贸易( )
A.丰富了国家边疆治理的手段 B.开发出草原丝绸之路新通道
C.促进了中外文明的双向交流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0.明末知识分子徐光启曾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同时期的士大夫李之藻提出“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杨廷筠更是指出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B.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思想进步
C.有识之士世界观的转变 D.西学的传入开拓了士人眼界
11.面塑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汉代就有对面塑的文字记载,人们在新疆的唐墓中出土了面制人俑和小猪。《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人“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这些面人都是食品,谓之“果食”。面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
A.得益于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B.反映出中原地区农业的领先优势
C.是物种传播与文化交流的见证 D.大大激发了丝绸之路贸易的活力
12.《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了亚洲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抵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由此可知,《马可·波罗行纪》( )
A.丰富了欧洲人地理知识 B.奠定大航海的理论基础
C.对东方的描述真实可信 D.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13.在西方文明史上,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构成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几乎全部译成阿拉伯语,柏拉图的知识以智慧文学的形式在阿拉伯世界流传,还有大量古希腊语医学著作被译成阿拉伯语言,此后又传入欧洲。据此可推知,该运动( )
A.造就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局面 B.体现出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和碰撞
C.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了条件 D.促使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
14.作为一条沟通东亚与中西亚、欧洲之间的国际商道,它南起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等茶叶原产地,在“东方茶港”湖北汉口集散,向北进入蒙古草原、穿越沙漠后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然后由东向西继续延伸,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其他国家通过这条商道,把国内的物产传播到中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文明互鉴推动了华夏认同 B.万里茶道推动了亚欧经济文化交流
C.农耕经济具有明显竞争力 D.中国传统朝贡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15.格里芬出自希腊神话,是一种鹰头狮身有翅的怪兽。公元前7世纪以来,格里芬形象在欧亚草原上广泛流传开来,并出现了与当地动物崇拜结合的许多形式。下图是战国匈奴墓中出土的类似格里芬的金雕像。由此可知( )
A.丝路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B.亚历山大东征征服了匈奴人
C.草原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外交流 D.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较为广泛
二、材料分析题
16.【古代与近代东西方消费观念】
材料一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与生产观、交换观和分配观一样,消费观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子说:“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道家的老聃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法家的韩非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七律《咏史》诗中强调: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公元前300年的希腊斯多葛尔学派认为,人应该保持高尚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提出:“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乐加强。”基督教的教义强调:敬虔加上知足之心,便是大利了。诚如罗杰·巴克豪斯(RogerE.BaCkhouse)的评述:《旧约》通篇写的是,增加个人的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的。
——摘编自雷定安、金平《论三种消费观》
材料二 在西方,节俭成为全社会生活实践的主流价值,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要归因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节制物欲,钱才能转化为资本;反过来,投入可持续,工业生产和销售可扩大发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润的回报。在资本主义时代,节俭不仅成就小富,也可使小富成为大富,使创业者成就大业。一句话,勤俭是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所仰赖的品质之一。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是辅助性的、相对的,这意味着,其一、恣意挥霍是错误,克已过度也不好;其二、节俭与别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显其善,否则,空有节俭,全无其他品德修养,它也就失去了价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说明。
——摘编自萧莎《中西方的消费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近代的消费观念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建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北宋前期,马的货源比较充足,一匹马通常需用50公斤茶叶来换。后来茶叶价格下跌,一匹马的价值等同于125公斤的茶叶。在特殊时期,马匹短缺,单匹的价格可以兑换到500多公斤茶叶……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贩运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转运到国外,获取利益。
——摘编自马巍《宋代丝绸之路新特点》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茶马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影响。
18.宋代并非中国古代史上国势强劲的时期,它面临很多内部和外部的问题,但其在经济、文化领域仍然有许多新成就与新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江岸之船甚夥(多),初非一色:海舶、大舰、网艇、大小船只、公私浙江渔捕等渡船、买卖客船,皆泊于江岸。盖杭城众大之区,客贩最多,兼仕宦往来,皆聚于此耳。
——摘自(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二
材料二 “南海I号”南宋古沉船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文物储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近年来,随着“南海丨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的推进,沉船中的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南海1号”沉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还在于蕴藏着超乎想象的历史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崔勇《中国“南海丨号”为何被称为史无前例的水下考古典范?》等
材料三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摘自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
(1)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宋代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辩证关系。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古“蜀身毒道”,古蜀国文化曾给东南亚以强烈的影响。粟原生长在我国黄河流域,后通过四川西部高原向南传到东南亚。至今,东南亚某些山地部落仍种植粟。从战国开始,船棺葬就在巴蜀地区流行。受此影响,船棺葬逐渐成为古代东南亚一种常见的葬俗,如越南朱芹、泰国翁邦等地都发现了大量船棺墓葬。东南亚青铜器也吸收了巴蜀的青铜铸造工艺,如越南东山文化中的长援无胡戈和长胡三穿曲援戈,都是在蜀戈的影响下产生的。在中国与东南亚的频繁往来中,西南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段渝《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是滇缅传统贸易最为兴盛的时期。这时云南商人在滇缅贸易中占据主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的大半缅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仰给于云南;云南商人从缅甸输入大量的棉花、食盐等商品。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后,滇缅贸易变为主要是云南与英国殖民地缅甸的贸易。1898~1902年,仰光至密支那,曼德勒至腊戍铁路先后建成通车。人们可以自腾越西北境外的密支那通过铁路直达仰光,基本形成了针对云南进行商品倾销的交通运输格局。《腾茶概述》记载:“腾越物产尽管无大宗出口,每年洋货消费,以棉花、纱布、煤油、五金为大宗。自清季设立腾越税关以来,入超之数,年增月盛。”
——摘编自陶韧《云南对外交通史》
材料三 为推动内陆地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国迫切需要一条新的高效运行的陆海运输通道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升级版,将视野从国内舞台转向国际舞台。2017年中新(重庆)项目的联合协调理事会首次提出“南向通道”这个概念,随后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后称“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逐步扩大,建设范围逐渐拓展,成为连接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地区)的重要通道。2019年重庆海关、南宁海关等15个海关签署备忘录,将在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沿线产业发展、完善监管模式三个方面,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有效地提升了海关通关效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张建中《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滇缅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新时代的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考古学家认为秦朝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设计受到波斯帝国的影响,说明东西方文化可能已有深入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得出“经济发达成为文化交流的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秦朝时期,丝绸之路还未开通,东西方贸易交流有限,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大食、阿拉伯帝国、唐”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唐代时期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贸易的相关信息,反映了欧亚大陆商贸交流频繁的相关内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交往与民族迁徙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占据主导,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东方通往西方的商路原来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经南洋海路人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这些传统商路影响了相关区域的商品需求,D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碍了这条商路,但并没有中断,排除A项;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在15世纪之后,与这条商路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非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百骏图》是郎世宁将中西技法完美融合的杰作。在技法上,他运用西方素描的画法,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表明在绘画创作中,中西技法可以融为一体,相互借鉴,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D项正确;西洋画的传入是早期西学东渐的客观结果,皇帝的好恶决定其传入表达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只涉及西洋画的绘画特点,而并未提及西洋化传播的空间范围,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提到郎世宁传教士的身份,并没有涉及传教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题干中“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和“半陶半瓷的器物”在中亚和西亚出现,说明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陶瓷技术传播到了中亚和西亚,因而可以反映出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题干中的中亚帖木儿帝国的人和波斯人都不是阿拉伯人,所以就没法凭借题干信息得出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的结论,排除A项;中亚和西亚人自己制造出来的是陶器或是半陶半瓷的器物,而没法据此得出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的是中亚和西亚人自己模仿中国陶瓷制作出的器物,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可知,欧洲国家的茶园可以打保龄球、赛马、赌博等,这说明饮茶丰富了人们的社交娱乐生活,A项正确;材料所述饮茶影响了欧洲人饮食生活结构,但“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结构”的说法夸大化,排除B项;“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兴趣爱好”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改变了欧洲人的建筑艺术风格”的说法也是夸大其词,以偏概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材料中在匈奴墓出土了汉朝的锦绣织物以及其他地区的毛织品,且上面有各种文化的图案和人物形象,说明了不同地区的物品通过丝绸之路得到了交流,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D项正确;此时中国与欧洲还没有开始广泛的直接贸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汉朝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嘉峪关魏晋墓群中6号墓的壁画《采桑护桑图》” “墓群还出土了若干绘着丝、绢、帛的画像砖。”及所学可知,该壁画发现于魏晋时期的嘉峪关地区,画中有采桑女树下采桑,有童子在桑园门外扬杆驱鸟护桑的相关信息,说明当时丝绸之路传播了桑蚕业,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嘉峪关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动荡与小农经济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中期甚至因‘马之用,急于三边(明西北边境),而川马远不可至’,暂停了兴盛的川藏地区间茶马贸易,以保证甘肃河州的茶马贸易开展。”可知,茶马贸易是中原王朝获得战马治理边疆的重要手段,A项正确;草原丝绸之路主要在塞外草原,与材料中的西北地区无关,排除B项;茶马贸易是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双向交流,不是中外交流,排除C项;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是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不是茶马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末知识分子积极翻译西学,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学的传入开拓了士人眼界,D项正确;明末西学东渐还未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项;此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非常迟缓,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仍很牢固强大,B项不能解释材料现象,排除B项;此时国人的世界观并没有发生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汉代就有对面塑的文字记载,人们在新疆的唐墓中出土了面制人俑和小猪”“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等信息可知,面塑这种特有的民间艺术,见证了物种传播与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面塑艺术,同民间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中原地区农业是否领先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是面塑艺术的发展,其起不到激发丝绸之路贸易活力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A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1459年的世界。根据材料“亚洲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抵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可知,《马可·波罗行纪》提供和丰富了新的地理知识,为地理大发现揭示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可能性,A项正确;地圆说奠定了大航海的理论基础,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描述的真实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的著作,此后这些著作又传入欧洲,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该运动的结果,排除A项;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复兴古希腊文化,不属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排除B项;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的著作,未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它南起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等茶叶原产地,在‘东方茶港’湖北汉口集散,向北进入蒙古草原、穿越沙漠后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可知,材料涉及的国际商道是连接中国和俄国的“万里茶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推动了中国与欧洲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B项正确;华夏认同是周边少数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材料反映的是中俄贸易,与华夏认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并非农耕,排除C项;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俄国并非中国的藩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出自希腊神话的格里芬形象的广泛传播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广泛影响,D项正确;格里芬形象在欧亚草原上广泛流传体现不同文明的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匈奴人主要生活在中国长城以北,亚历山大东征并未征服匈奴人,排除B项;草原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中外交流就已经开启,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同: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崇尚个人的道德修养。异:消费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安贫乐道;西方中世纪注重宗教信仰。消费方式:中国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生活的关系;西方以节俭和禁欲为修行的手段。消费格局:中国将节俭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西方轻视财富和商业行为。
(2)原因:政治上,兴起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民族独立热潮的影响;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本积累;思想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新教伦理也提倡节俭等美德;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和希腊。“相同”,根据材料一信息“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子说:‘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道家的老聃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法家的韩非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乐加强。”“敬虔加上知足之心,便是大利了”得出: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由材料信息“人应该保持高尚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崇尚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同”,依据材料信息“人应该保持高尚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基督教的教义”“加个人的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消费思想上,中国古代强调安贫乐道,而西方中世纪注重宗教信仰;消费方式上,中国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生活的关系,而西方以节俭和禁欲为修行的手段;消费格局上,中国将节俭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而西方轻视财富和商业行为。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方。“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节制物欲,钱才能转化为资本;反过来,投入可持续,工业生产和销售可扩大发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润的回报”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本积累;新教伦理也提倡节俭等美德;由材料信息“其一,恣意挥霍是错误,克已过度也不好;其二,节俭与别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显其善,否则,空有节俭,全无其他品德修养,它也就失去了价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文主义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民族独立热潮的影响;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等角度分析。
17.特点:政府主导;供需关系影响茶马贸易;贸易方式为物物交换;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
影响:对地方: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中央:加强少数民族和宋朝政府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
对民族关系: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中外关系:促进中外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茶场司、买马司、茶马司”等信息可得出政府主导;据材料“北宋前期,马的货源比较充足,一匹马通常需用50公斤茶叶来换。后来茶叶价格下跌,一匹马的价值等同于125公斤的茶叶”可得出供需关系影响茶马贸易;据材料“茶换马”等信息可得出贸易方式为物物交换;据材料“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可得出贸易范围扩大;据材料“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转运到国外”等信息可得出商品种类增多。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地方而言,茶马贸易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互市由政府主导”可得出对中央而言,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和宋朝政府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据材料“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可得出,对民族关系而言,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据材料“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可得出,对中外关系而言,促进中外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18.(1)成就: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繁荣;
(2)举例: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说明:宋代时期,海上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在南宋时期,由于北方地区被金朝占领,宋朝政府被迫将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从而加强了对东南沿海的开发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更远的中东和非洲的重要贸易通道。繁荣的海上贸易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海上贸易的发展为宋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例如,通过海上贸易,大量的外国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国,丰富了宋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宋代的陶瓷、丝绸等商品也通过海上贸易销往海外,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文化的繁荣为宋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阶层的形成。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经济能力去追求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加之大量的外国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国。这种变化带动相关文化,娱乐以及印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宋代经济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宋代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是这一关系的具体体现之一。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而文化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宋代社会的全面进步。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盖杭城众大之区,客贩最多,兼仕宦往来,皆聚于此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二“沉船中的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发达。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首先,依据材料,进行举例。根据材料材料一“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与材料二“‘南海I号’南宋古沉船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文物储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例举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宋朝的相关知识进行证明。根据材料一“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期,海上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在南宋时期,由于北方地区被金朝占领,宋朝政府被迫将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从而加强了对东南沿海的开发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更远的中东和非洲的重要贸易通道。繁荣的海上贸易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材料二“随着‘南海丨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的推进,沉船中的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上贸易的发展为宋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例如,通过海上贸易,大量的外国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国,丰富了宋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宋代的陶瓷、丝绸等商品也通过海上贸易销往海外,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根据材料三“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繁荣为宋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阶层的形成。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经济能力去追求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加之大量的外国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国。这种变化带动相关文化,娱乐以及印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宋代经济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叙述。如,总之,宋代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是这一关系的具体体现之一。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而文化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宋代社会的全面进步。
19.(1)表现:粟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船棺葬在东南亚地区的流行;青铜器制造对巴蜀的青铜铸造工艺的借鉴吸收;西南地区在中国同东南亚地区交往的中介角色等。
(2)变化:滇缅贸易由云南商人占据主动的传统贸易转变为云南与英国殖民地缅甸的贸易;曼德勒至腊戍铁路发挥巨大作用等。后果:贸易往来促进了云南和缅甸的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缅甸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传入云南,丰富了云南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机会,改善了当地民生等。
(3)作用:推动内陆地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密切东西双向互济,区域协调发展;陆海内外联动,深化双向开放;带动西部地区进一步开放融合发展等。
【详解】(1)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表现:根据材料“粟原生长在我国黄河流域,后通过四川西部高原向南传到东南亚”可知,粟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根据材料“船棺葬逐渐成为古代东南亚一种常见的葬俗”可知,船棺葬在东南亚地区的流行;根据材料“东南亚青铜器也吸收了巴蜀的青铜铸造工艺”可知,青铜器制造对巴蜀的青铜铸造工艺的借鉴吸收;根据材料“在中国与东南亚的频繁往来中,西南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可知,西南地区在中国同东南亚地区交往的中介角色等。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缅。变化:根据材料“19世纪20年代,是滇缅传统贸易最为兴盛的时期。这时云南商人在滇缅贸易中占据主动”“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后,滇缅贸易变为主要是云南与英国殖民地缅甸的贸易”可知,滇缅贸易由云南商人占据主动的传统贸易转变为云南与英国殖民地缅甸的贸易;根据材料“1898~1902年,仰光至密支那,曼德勒至腊戍铁路先后建成通车。人们可以自腾越西北境外的密支那通过铁路直达仰光,基本形成了针对云南进行商品倾销的交通运输格局”可知,曼德勒至腊戍铁路发挥巨大作用等。后果:根据材料“腾越物产尽管无大宗出口,每年洋货消费,以棉花、纱布、煤油、五金为大宗。自清季设立腾越税关以来,入超之数,年增月盛”和所学可知,可从促进云南和缅甸的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丰富云南的文化多样性及提供机会,改善当地民生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作用:根据材料“为推动内陆地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可知,推动内陆地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将在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沿线产业发展、完善监管模式三个方面,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有效地提升了海关通关效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所学可知,可从密切东西双向互济,区域协调发展、陆海内外联动,深化双向开放、带动西部地区进一步开放融合发展等角度进行补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