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自1866年始,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大规模军工企业,使天津“如在传统城市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孙中山在1919年成书的《实业计划》展示了他的愿景:“使用机器,助其工业,则广州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城乡差距始于近代工业发展 B.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
C.机器生产是城市化重要条件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下图是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据图推知当时中国城市( )
A.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B.主要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
C.交通依赖的是自然条件 D.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3.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4.如图照片展现的是近代上海街头的部分景象。大街上电车、自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这可以说明近代上海( )
A.社会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城市管理水平十分落后
C.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D.交通工具出现一定变革
5.1929年,国都建设委员会主持编制了《首都计划》,它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而于吾国美术之优点”,从宏观上运用欧美的规划模式,在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来规划南京城。这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
A.强调城市的政治功能 B.遵循传统儒家礼制
C.蕴含理性和辩证色彩 D.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6.下表为抗战时期的前后不同时期内国民政府设立的省会市及其人口数量情况统计表。此表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 )
人口规模 抗战前设的省会市 抗战时期和抗战后设的省会市
100万一200万 广州、天津 —
50万一100万 杭州、沈阳 —
20万一50万 成都、长沙、济南、武昌 福州、开封、南昌、镇江、保定
10万一20万 昆明、吉林 安庆、西安、贵阳、兰州、西宁、张家口、太原
5万一10万 齐齐哈尔、归绥 银川、迪化、桂林
A.行政区划调整混乱 B.城市化进程加速
C.边疆危机不断加深 D.东西部差距缩小
7.19世纪70年代,德国工业和服务性行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农业为32%。1891年,城市人口比重已高于农村人口的比重,20世纪初,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约占70%,住在2000人以上城市的居民占全国人口的60%。材料可用于说明,德国( )
A.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B.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C.城市居住功能完善 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8.1900—1910年,英国布莱纳文镇所在的南威尔士煤矿带曾是世界煤炭工业中心之一。矿工居住的石板屋顶房,以及标志性的工人大厅保留至今。虽然当地煤矿在20世纪中叶已经枯竭,但大矿井遗址在21世纪初,每年仍能吸引十多万名访客。材料可用于探究英国( )
A.工业城镇的转型发展 B.工人运动的发展规模
C.人口迁徙的变化趋势 D.产业体系的更新换代
9.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01年就已经增加到33%。1800年,伦敦的人口达到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4%。由此推断英国( )
A.城乡发展具有不均衡特征 B.人们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C.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人口结构呈现不合理一面
10.如图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其中②(正方形)代表的是( )
(注:由上至下为①②③)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1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我国北方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及一大批小城市、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B.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12.如图是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说明( )
A.世界城镇化趋势呈现曲折多元发展面貌
B.世界城镇化发展难以反映生活水平提高
C.得益于“知识经济”的持续有效推进
D.得益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13.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4.下表为1500年—1890年,中国、日本和西欧的城市化率(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百分比)变化表。导致其变化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中国 日本 西欧
1500 3.8 2.9 6.1
1820 3.8 12.3 12.3
1890 4.4 16.0 31.0
A.自然环境 B.价值观念 C.政治体制 D.生产方式
15.1900年,被誉为“光之城”的巴黎,举办了第五届世界博览会。它展示了当时世界领先的艺术、技术和工业,展示了一些令人惊叹和意想不到的惊喜。关于巴黎世博会的推断,合理的是( )
A.购物中心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 B.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在巴黎问世
C.展厅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 D.电灯的出现使巴黎成为“光之城”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对上海的发展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
——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职业;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圆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城市化对应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初,英国城市化程度要低于除中欧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位于交通咽喉处的城镇也繁荣起来……这些城市的发展都是自发的,因而在城市布局上显示出天然性、不平衡性。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发展规模非常惊人。城市化使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不仅仅牵涉到物质生活的改善,也牵涉到精神领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管理均有令人瞩目的转变。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近代部分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数(万人) 城市化率(%)
1820 37377 2420 6.5
1843 41724 2825 6.6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英国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迟滞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综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伯明翰和布雷德福这些城市里,工人住房都是背靠背盖起来的。所以,在每一层住房里,四间房间中有两间房间是空气和光线不能直接进入的。除了两排房屋之间有勉强能通过的过道外,再也没有其他空地。在曼彻斯特,根据当地警察局1841年的调查,大约有109处宿夜处,那儿不分男女都睡在一间房间里,还有91处乞丐宿夜处。1843一1844年,在曼彻斯特的一个地方,7000位居民仅有33个厕所。在利物浦,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住在“地窖”中。在其他大多数港口城市,情况也差不了多少。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
材料二 利物浦市政会于1840年颁布《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于1842年颁布《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要求。从1860年开始,市政府利用市有地产建造住宅。后来,市政府根据地方条例和国家立法,不断查封坏的杂院房屋,开列不卫生地区名单,并征购坏房屋进行拆毁。到19世纪80年代,利物浦每幢房屋的平均居住人数不到6个人。市政府成为一个大房产主,在1855年时拥有公寓房屋400多幢,到1909年时拥有公寓房屋2000多幢。到19世纪80年代,其他城市的住房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曼彻斯特、普雷斯顿等北方纺织城镇,以及利兹、设菲尔德等有代表性的工业城镇,房屋的平均居住人数都在5人上下。
——摘编自任其怿、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住房问题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政府应对城市住房问题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6年至1919年中国。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与民族资产阶级重视机器化生产,机器化生产促进城市的繁荣,近代城市化兴起,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乡村,排除A项;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超出了洋务运动的范畴,排除B项;洋务运动也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的中国近代城市既有体现中国传统的老城区、传统商业中心,又有体现西方影响的商埠区、工业区和西式商业中心,体现了中西交融的特点,D项正确;从图中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新市区推知,该城市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功能十分突出,排除A项;该城市的地域划分中统治阶层所在区域或官府的位置不突出,也没有明显的礼制和等级特征,不能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排除B项;由于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引入,近代中国城市交通除传统的河运外,越来越依靠走电车、汽车的马路与走火车的铁路,对自然条件的依赖降低,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总理衙门主动开放通商口岸,不仅有利于对外经贸交流,而且有利于这些城市各项近代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清廷主动开商埠的目的在于“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是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近代上海出现了电车、自行车等新式交通工具,这说明当时上海的交通工具出现一定变革,D项正确;“完全西化”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仅材料信息不足以反映近代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十分落后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排除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首都计划》没有将西方的城市规划模式作为标准照搬,而是辩证看待,借鉴其科学原则,同时又融合中国美术之优点,这是一种理性辩证的态度,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首都计划》强调城市的政治功能,排除A项;吸收我国美术的优点,不代表遵循儒家礼制,排除B项;材料与国际局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和抗战后设的省会市比抗战前设的省会市数量多,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加速,B项正确;此表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城市化进程加速,未涉及行政区划调整情况,排除A项;这一时期城市的设立不仅仅是边疆地区,与边疆危机无关,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东西部差距依然存在,并未缩小,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德国)。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城市人口比重也有所增长,体现了德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无法体现德国三大产业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德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涉及农村发展状况,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和城市人口比重都增长,不能说明城市居住功能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191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00—1910年,英国布莱纳文镇所在的南威尔士煤矿带曾是世界煤炭工业中心之一。矿工居住的石板屋顶房,以及标志性的工人大厅保留至今。虽然当地煤矿在20世纪中叶已经枯竭,但大矿井遗址在21世纪初,每年仍能吸引十多万名访客”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城市由发展工业转变为发展旅游业,因此可以用于探究英国工业城镇的转型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工人运动的发展规模,排除B项;人口迁徙强调移民,而材料强调工业城市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英国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并不能说明整个产业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所知,英国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正好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化的发展,没有涉及乡村的发展情况,不能得知城乡发展是否不均衡,排除A项;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在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非常恶劣,排除B项;城市人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而增加是合理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300—1900年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300-1900年间,意大利失去了商路中心的优势,与之相伴生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放缓,C项正确; 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和大革命时期的动荡导致法国城市化进程缓慢,所以③应是法国,排除A项;由于殖民掠夺和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在15世纪中期超过法国,所以①应是英国,排除B项;德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工业革命的进行也较晚,材料无法体现德国城市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北方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及一大批小城市、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可知,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在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区域化的特点,如以北京为中心的政治中心,以天津、保定、石家庄为中心的经济中心,反映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北方的金融商贸情况,没有涉及中国工业发展情况,且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北方一些城市有所发展,但没有具体涉及城市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00年到2015年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和新兴产业兴起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也即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城镇化进程,D项正确;从图表中可以判断世界城镇化趋势是持续发展,排除A项;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项;知识经济20世纪9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不能解释这之前的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至199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改革开放,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必然要求城市治理模式的改变,D项正确;逻辑关系颠倒,城市治理模式改变的原因是城市化的发展,排除A项;城市治理模式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范畴,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来,1997年,材料涉及时间截至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1890年的中国、日本和西欧。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在19世纪前期三国的城市化率相差不多,19世纪20年代后日本、西欧两国经过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率迅速提高,故而不同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方式,D项正确;城市化和自然环境关系不大,排除A项;城市化和价值观念关系不大,排除B项;城市化和政治体制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00年法国。19世纪后期电灯被发明出来,电灯的出现使巴黎成为“光之城”,D项正确;购物中心的出现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 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措施:因时而动,加大重工业投资;建立国营商业,加大社会改造力度;合理疏散城市居民,分散转移人口。
(2)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发生转移;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群出现等。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上海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可知,因时而动,加大重工业投资;根据材料“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可知,建立国营商业,加大社会改造力度;根据材料“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可知,合理疏散城市居民,分散转移人口。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可知,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职业”可知,农业劳动力发生转移;根据材料“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可知,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可知,部分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圆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可知,城市群出现等。
原因: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等角度进行说明。
17.(1)特点:城市化起点低;带有自发性、不平衡性;规模大、速度快;产生了专业性城市和综合性城市。(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导致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动;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3点即可)
(2)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政局动荡;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 17世纪初,英国城市化程度要低于除中欧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可得出城市化起点低;由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位于交通咽喉处的城镇也繁荣起来……这些城市的发展都是自发的,因而在城市布局上显示出天然性、不平衡性。”可得出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及不平衡性;由材料一“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发展规模非常惊人。”及所学可得出规模大、速度快;产生了专业性城市和综合性城市。
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城市化使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不仅仅牵涉到物质生活的改善,也牵涉到精神领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管理均有令人瞩目的转变。”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方便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由材料一“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导致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动;再结合所学可得出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小题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英国。由材料二“近代部分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社会性质、经济的影响、传统观念的影响、城市化等方面分析说明中国近代城市化迟滞的原因,社会性质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以及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在传统观念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城市化上,城市化起步晚;在政治上,政局动荡。
18.(1)动力: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开展。
影响:推动农村城镇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农村,许多农民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2)原因:通商口岸开放;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或者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政府开展“自强运动”或者洋务运动开展;破产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或者自然经济解体。
时代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
(3)特点:前者:大城市化;后者:小村镇化。
制度因素:前者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调控为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主导为主。
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镇化建设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英国)。第一小问是动力,根据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可知,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开展。第二小问是影响,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可知,推动农村城镇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农村。据材料一“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可知,许多农民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是原因,根据材料二“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可知,通商口岸开放;据材料二“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可知,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或者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据材料二“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可知,政府开展“自强运动”或者洋务运动开展;据材料二“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可知,破产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或者自然经济解体。第二小问是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3)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现代(中国和瑞士)。第一小问是特点,根据图片天津华明镇可知中国农村城镇化是走向大城市化,根据图片瑞士小村镇可知瑞士农村城镇化是小村镇化。第二小问制度因素:中国: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调控为主的角度分析。瑞士: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主导为主。第三小问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的特点等角度归纳回答。
19.(1)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资产阶级政府对工人居住问题缺乏重视;资产阶级对工人实行残酷剥削,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2)主要举措:加强房屋建筑方面的立法;推进破旧房屋改建;增加政府建造住宅数量。
影响:改善了工人的居住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积累了城市治理的经验。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的英国。由材料“在伯明翰和布雷德福这些城市里,工人住房都是背靠背盖起来的。所以,在每一层住房里,四间房间中有两间房间是空气和光线不能直接进入的。”及所学可得出资产阶级政府对工人居住问题缺乏重视;由材料“1843一1844年,在曼彻斯特的一个地方,7000位居民仅有33个厕所。在利物浦,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住在‘地窖’中。”及所学可得出资产阶级对工人实行残酷剥削,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英国。第一小问举措:由材料“利物浦市政会于1840年颁布《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于1842年颁布《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要求。”可得出加强房屋建筑方面的立法;由材料“从1860年开始,市政府利用市有地产建造住宅。后来,市政府根据地方条例和国家立法,不断查封坏的杂院房屋,开列不卫生地区名单,并征购坏房屋进行拆毁。”可得出推进破旧房屋改建;由材料“市政府成为一个大房产主,在1855年时拥有公寓房屋400多幢,到1909年时拥有公寓房屋2000多幢。”可得出增加政府建造住宅数量。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到19世纪80年代,其他城市的住房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曼彻斯特、普雷斯顿等北方纺织城镇,以及利兹、设菲尔德等有代表性的工业城镇,房屋的平均居住人数都在5人上下。”及所学可得出改善了工人的居住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积累了城市治理的经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