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10 17:30:44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本大题共 16 小题, 每小题 3 分, 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我国北方某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同学每天观测日出、日落时刻,部分观测记录如下表中 n 代表的时刻是(  )
日出时刻(北京时间) 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3 月 21 日 7:00 m
12 月 22 日 8:00 n
A.16:00 B.17:00 C.18:00 D.19:00
【答案】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3月21日是春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日出时间应该为当地地方时6:00,即当地地方时是6:00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是7:00,其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12月22日北京时间为8时时,则该地的地方时为7时,所以其昼长=(12﹣7)×2=10小时;由于昼长=(北京日落时间﹣北京日出时间),则(n﹣8)=10,n=18:00,C正确。
故答案为:C。【点评】昼夜长短的一般规律
(1)直射半球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2)移动规律: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就变长、夜变短。
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在上面四幅光照图中,①、②、③、④四点中正处于黄昏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上看看是逆时针的,从南极上看看是顺时针的,因此,选项A图中的①在晨线,B图中的②位于昏线上,C图中的③位于晨线上,D图中的④位于晨线上,B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1)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
(2)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
(3)方位法
(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A、B、C、D 四个不同的位置时,南半球的季节是(  )
A.A——春季 B.B—秋季 C.C—冬季 D.D—夏季
4.若图中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则(  )
A.亚热带范围缩小 B.热带范围缩小
C.寒带范围增大 D.南温带范围扩大
【答案】3.D
4.C
【知识点】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解析】【点评】五带划分
3.A、读图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A时,直射点在赤道,且向北移动,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居中,并正在减少,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秋季,A错误;
B、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B时,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南半球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昼最短夜最长,获得太阳辐射少,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冬季,B错误;
C、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C时,直射点在赤道,且向南移动,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居中,并正在增加,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春季,C错误;
D、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D时,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大部分地区正午高度最高,获得太阳辐射多,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夏季,D正确。
故答案为:D。
4.A、亚热带不是五带划分中的温度带,与回归线的度数的变化关系不大,A错误;
B、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则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增大,即热带范围增大,B错误;
C、回归线与极圈纬度数互余,若图中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则极圈度数减小,极圈以内的范围增大,即寒带范围增大,C正确;
D、回归线的度数增大,热带范围增大,寒带范围增大,则南、北温带范围缩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5.(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能够表示冷却、凝固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析】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B岩石由岩浆转化而来,为岩浆岩,故A为变质岩,①为冷却凝固,②为外力作用,③④为变质作用,⑤为重熔再生,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及特点
类型 概念 特点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
变质岩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
(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下图所示为我国沿海某地,①②为陆地,③为河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在 A、B 处拟建深水码头和滨海浴场,最佳方案是(  )
A.处建码头,B 处建浴场 B.A 处建浴场,B 处建码头
C.两处均可建码头或浴场 D.无最佳方案
7.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下图为四种地面天气系统图,最有利于形成霾的天气系统是(  )
A. B.
C. D.
【答案】6.B
7.D
【知识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冷锋;暖锋;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点评】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注意:面向物体运动方向来判读左右),地转偏向力的大小由赤道向两极递增,地转偏向力总是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垂直,南半球向左垂直。
6.读图可知,图中河流自西向东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岸以冲刷作用为主,适宜修建深水码头,A为淤积河岸,宜建滨海浴场,如果在A修建码头,会导致淤积严重,B正确。
故答案为:B。
7.据图可知,A为冷锋天气系统,B为暖锋天气系统,C为低气压(气旋)天气系统,D为高气压(反气旋)天气系统。据题干知,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而甲、乙、丙、丁中,只有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天气晴朗,相对湿度不大,容易形成霾;其他三种天气系统均可带来降水,空气湿度大,不容易形成霾。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8.图中的 M 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D.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9.图中 M、N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
A.M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7 月份
B.M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9 月份
C.N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7 月份
D.N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1 月份
【答案】8.D
9.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8.根据图中纬度位置和南北两侧的风向可知,M气压带北侧是西南风,南侧是东北风,M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D正确。
故答案为:D。
9.M气压带大体位于北纬30°以南,向南移动,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反映的时间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N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以北,应是向北移动,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C正确。
故答案为:C。
10.(2018高一上·江门月考)当亚欧大陆被大陆高气压控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副热带高气压被热低压切断
B.副极地低压带被冷高压切断
C.此时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D.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答案】B
【知识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AB、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幅度大,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冷高压,亚欧大陆被大陆高气压控制,把副极地低压带切断,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北半球冬季,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C不符合题意;
D、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大陆上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大陆上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11.(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读图,如果该图表示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则(  )
A.b 洋流为寒流
B.c 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C.形成 d 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西风
D.a 洋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
【答案】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解析】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如果该图表示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则d洋流是西风漂流,形成d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西风;b洋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其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c洋流为秘鲁寒流,其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a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其流向为自东向西。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洋流的分布规律
环流系统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季风环流 西风漂流
海域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域 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 北印度洋海域 南半球40°~60°的海域 
流向 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冬季:逆时针
夏季:顺时针 自西向东
南半球 逆时针  
模式 北半球
南半球  
大洋西岸(大陆东岸) 暖流 寒流 暖流(索马里寒流除外) 寒流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 寒流 暖流
(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关于图中数码表示的河流补给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冰川融水补给 B.②—湖泊水补给
C.③—雨水补给 D.④—积雪融水补给
13.下列有关该地河、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只参与了陆地内循环 B.冬季时湖泊补给河流
C.夏季时河流补给湖泊 D.夏季水量最大
【答案】12.C
13.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2)水循环类型:A→C→D→E属于海陆间循环,F、D、I属于陆地内循环,A、B属于海上内循环。
12.据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一年四季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因此是地下水补给;东北地区的河流有春汛和夏汛,春汛主要是由积雪融化导致的,图中②为积雪融水补给,图中③主要汛期在夏季,夏汛是由降水带来的,③为雨水补给;在冬季,东北地区寒冷,降水较少,河流的主要补给来自湖泊,因此④为湖泊水补给。C正确。
故答案为:C。
13.该河在东北地区,属外流区,河流、湖泊参与海陆间的水循环过程,湖泊具有调节径流季节分配的作用,冬季河流水位低,湖泊水位高,湖泊补给河流,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水位高会补给湖泊;夏季降水多,雨水补给多,水量最大。根据题意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符合要求的应该是:A。
故答案为:A。
14.(2023高二上·丰城月考)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  )
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增大 B.东部可能出现上升气流
C.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加 D.秘鲁渔场捕鱼量增加
【答案】B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A.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南美洲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较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印度尼西亚东岸)受南赤道暖流影响,水温较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上升补偿流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即南美洲西岸)水温异常升高;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即印度尼西亚东岸)水温降低;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减小,A错误。
B.秘鲁寒流减弱,东部水温升高,可能出现上升气流,B正确。
C.西岸(印度尼西亚东岸)水温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C错误。
D.秘鲁寒流减弱,营养物质减少,且适宜冷海水的鱼类迁徙甚至死亡,捕鱼量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读新疆某山地沿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均降水量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若此山有森林带分布,最可能分布在(  )
A.a B.b C.c D.d
16.关于该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坡雪线高于北坡 B.南坡降水大于北坡
C.南坡自然带较北坡复杂 D.没有发源于该山的河流
【答案】15.B
16.A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垂直地带性
项目 内容
显著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
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山地朝阳坡自然带数多于背阴坡带数
15.图示数值为年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增高,新疆某山降水量差别大。在a、b、c、d四个地点中,a地降水量约250~300mm,c地降水量低于450mm,d地降水量低于250mm,水分条件一般,分布森林 的可能性较小;b地海拔约2000米,热量条件较好,降水量约600mm,水分条件适宜,适合生长森林。B正确。
故答案为:B。
16.根据图中纬度可看出,纬度高的一坡降水多,可知北坡降水量大于南坡的;南坡垂直方向上降水差异较北坡小,自然带比北坡的简单;通过材料无法判断该山是否是河流发源地;南坡降水少,雪线高,A正确。
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地形:甲是   ,乙是   。地质构造:甲是   ,乙是   ,丙是   。   是良好的储油结构,如需找水,则在   处打井。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断乙地地质构造的两个依据。
(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答案】(1)谷地;山地;背斜;向斜;断层;甲;乙。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3)乙地为向斜,判断:①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②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知识点】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从地质构造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丙处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为断层。从地形看,甲、丙两处地势较两侧低,为谷地,乙处地势较两侧高,为山地;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故应是甲处;向斜是储水构造,故应是乙处。
(2)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裂隙发育,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
(3)地质构造可以从岩层的新老分布和岩层的弯曲形态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岩层的弯曲形态看,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从岩层的新老分布看,沿水平方向,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
(4)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都不适合建隧道。读图可知,乙处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以发生透水事故;丙处为断层,断层处岩层破碎,地质基础不稳定,易发生滑坡、坍塌、渗漏,影响施工安全。
【点评】褶皱
  背 斜 向 斜
一般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地形倒置)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破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8.(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洋流对全球地理环境起到重要影响,也深刻影响人类的活动。读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海域的渔场在成因上有什么差异?
(2)2023 年 8 月 24 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开始向海洋排放核污水,此污水会污染洛杉矶海域吗? 说明理由。
(3)纬度大致相同的⑦⑧两海域在温度、盐度方面有什么差异?说明理由。
【答案】(1)甲:受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影响,将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乙: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将底层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
(2)会污染洛杉矶海域。理由:核污水会随着③洋流(北太平洋暖流)扩散到洛杉矶海域,使污染范围扩大。
(3)温度:⑦海域高于⑧海域。理由:⑦⑧两海域纬度相同的情况下⑦为由较低纬度(水温较高)流向较高纬度(水温较低)的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水温较高,⑧为由较高纬度(水温较低)流向较低纬度(水温较高)的寒流(秘鲁寒流),水温较低。盐度:⑦海域高于⑧海域。理由:⑦为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海水蒸发加强,使海水盐度升高;⑧为寒流(秘鲁寒流),海水蒸发减弱,使海水盐度降低。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甲位于中低纬度大洋的东岸,是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将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饲料丰富形成的渔场;乙是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海水发生扰动,底部营养盐上泛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饲料丰富形成的渔场。
(2)核废水会随着洋流扩散。读图可知,日本福岛核电站开始向海洋排放核污水,会随着③北太平洋暖流扩大扩散到北美西海岸,即能污染洛杉矶海域,使污染范围扩大。
(3)读图可知⑦为东澳大利亚暖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水温较途经海区更高,暖流加剧蒸发,增大了流经海区的盐度。⑧为秘鲁寒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水温较途经海区更低,寒流减少蒸发,降低了流经海区的盐度,由此可知⑦的水温、盐度均高于⑧。
【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对影响
  影响 举例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形成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等。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19.(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A-C-D 自然带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分异规律以   为基础,在纬度和   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2)简述非洲自然地带的分布特点。
(3)E 处的自然带类型为   。
(4)AB 两处同属于   自然带,但纬度差异很大,分析其原因   。
【答案】(1)赤道到两极;热量;低
(2)非洲自然地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A地全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且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A是热带雨林带,C是热带草原带,D是热带荒漠带,A-C-D自然带体现了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2)读图可知,赤道大致从非洲大陆中部穿过,其自然带分布具有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非洲自然带大致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读图可知,E处位于非洲最南端,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带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但纬度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A地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位于20°S附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形成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带。
【点评】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概念 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热量变化
根本因素 纬度差异,导致从赤道向两极,热量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赤道→两极)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赤道向两极的方向,即南北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
1 / 1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本大题共 16 小题, 每小题 3 分, 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我国北方某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同学每天观测日出、日落时刻,部分观测记录如下表中 n 代表的时刻是(  )
日出时刻(北京时间) 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3 月 21 日 7:00 m
12 月 22 日 8:00 n
A.16:00 B.17:00 C.18:00 D.19:00
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在上面四幅光照图中,①、②、③、④四点中正处于黄昏的是(  )
A. B.
C. D.
(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A、B、C、D 四个不同的位置时,南半球的季节是(  )
A.A——春季 B.B—秋季 C.C—冬季 D.D—夏季
4.若图中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则(  )
A.亚热带范围缩小 B.热带范围缩小
C.寒带范围增大 D.南温带范围扩大
5.(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能够表示冷却、凝固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下图所示为我国沿海某地,①②为陆地,③为河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在 A、B 处拟建深水码头和滨海浴场,最佳方案是(  )
A.处建码头,B 处建浴场 B.A 处建浴场,B 处建码头
C.两处均可建码头或浴场 D.无最佳方案
7.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下图为四种地面天气系统图,最有利于形成霾的天气系统是(  )
A. B.
C. D.
(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8.图中的 M 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D.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9.图中 M、N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
A.M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7 月份
B.M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9 月份
C.N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7 月份
D.N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1 月份
10.(2018高一上·江门月考)当亚欧大陆被大陆高气压控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副热带高气压被热低压切断
B.副极地低压带被冷高压切断
C.此时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D.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11.(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读图,如果该图表示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则(  )
A.b 洋流为寒流
B.c 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C.形成 d 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西风
D.a 洋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
(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关于图中数码表示的河流补给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冰川融水补给 B.②—湖泊水补给
C.③—雨水补给 D.④—积雪融水补给
13.下列有关该地河、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只参与了陆地内循环 B.冬季时湖泊补给河流
C.夏季时河流补给湖泊 D.夏季水量最大
14.(2023高二上·丰城月考)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  )
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增大 B.东部可能出现上升气流
C.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加 D.秘鲁渔场捕鱼量增加
(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读新疆某山地沿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均降水量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若此山有森林带分布,最可能分布在(  )
A.a B.b C.c D.d
16.关于该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坡雪线高于北坡 B.南坡降水大于北坡
C.南坡自然带较北坡复杂 D.没有发源于该山的河流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地形:甲是   ,乙是   。地质构造:甲是   ,乙是   ,丙是   。   是良好的储油结构,如需找水,则在   处打井。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断乙地地质构造的两个依据。
(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18.(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洋流对全球地理环境起到重要影响,也深刻影响人类的活动。读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海域的渔场在成因上有什么差异?
(2)2023 年 8 月 24 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开始向海洋排放核污水,此污水会污染洛杉矶海域吗? 说明理由。
(3)纬度大致相同的⑦⑧两海域在温度、盐度方面有什么差异?说明理由。
19.(2023高二上·周至月考)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A-C-D 自然带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分异规律以   为基础,在纬度和   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2)简述非洲自然地带的分布特点。
(3)E 处的自然带类型为   。
(4)AB 两处同属于   自然带,但纬度差异很大,分析其原因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3月21日是春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日出时间应该为当地地方时6:00,即当地地方时是6:00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是7:00,其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12月22日北京时间为8时时,则该地的地方时为7时,所以其昼长=(12﹣7)×2=10小时;由于昼长=(北京日落时间﹣北京日出时间),则(n﹣8)=10,n=18:00,C正确。
故答案为:C。【点评】昼夜长短的一般规律
(1)直射半球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2)移动规律: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就变长、夜变短。
2.【答案】B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上看看是逆时针的,从南极上看看是顺时针的,因此,选项A图中的①在晨线,B图中的②位于昏线上,C图中的③位于晨线上,D图中的④位于晨线上,B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1)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
(2)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
(3)方位法
【答案】3.D
4.C
【知识点】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解析】【点评】五带划分
3.A、读图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A时,直射点在赤道,且向北移动,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居中,并正在减少,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秋季,A错误;
B、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B时,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南半球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昼最短夜最长,获得太阳辐射少,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冬季,B错误;
C、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C时,直射点在赤道,且向南移动,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居中,并正在增加,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春季,C错误;
D、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D时,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大部分地区正午高度最高,获得太阳辐射多,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夏季,D正确。
故答案为:D。
4.A、亚热带不是五带划分中的温度带,与回归线的度数的变化关系不大,A错误;
B、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则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增大,即热带范围增大,B错误;
C、回归线与极圈纬度数互余,若图中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则极圈度数减小,极圈以内的范围增大,即寒带范围增大,C正确;
D、回归线的度数增大,热带范围增大,寒带范围增大,则南、北温带范围缩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A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析】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B岩石由岩浆转化而来,为岩浆岩,故A为变质岩,①为冷却凝固,②为外力作用,③④为变质作用,⑤为重熔再生,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及特点
类型 概念 特点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
变质岩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
【答案】6.B
7.D
【知识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冷锋;暖锋;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点评】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注意:面向物体运动方向来判读左右),地转偏向力的大小由赤道向两极递增,地转偏向力总是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垂直,南半球向左垂直。
6.读图可知,图中河流自西向东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岸以冲刷作用为主,适宜修建深水码头,A为淤积河岸,宜建滨海浴场,如果在A修建码头,会导致淤积严重,B正确。
故答案为:B。
7.据图可知,A为冷锋天气系统,B为暖锋天气系统,C为低气压(气旋)天气系统,D为高气压(反气旋)天气系统。据题干知,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而甲、乙、丙、丁中,只有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天气晴朗,相对湿度不大,容易形成霾;其他三种天气系统均可带来降水,空气湿度大,不容易形成霾。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8.D
9.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8.根据图中纬度位置和南北两侧的风向可知,M气压带北侧是西南风,南侧是东北风,M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D正确。
故答案为:D。
9.M气压带大体位于北纬30°以南,向南移动,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反映的时间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N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以北,应是向北移动,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C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AB、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幅度大,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冷高压,亚欧大陆被大陆高气压控制,把副极地低压带切断,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北半球冬季,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C不符合题意;
D、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大陆上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大陆上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11.【答案】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解析】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如果该图表示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则d洋流是西风漂流,形成d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西风;b洋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其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c洋流为秘鲁寒流,其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a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其流向为自东向西。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洋流的分布规律
环流系统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季风环流 西风漂流
海域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域 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 北印度洋海域 南半球40°~60°的海域 
流向 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冬季:逆时针
夏季:顺时针 自西向东
南半球 逆时针  
模式 北半球
南半球  
大洋西岸(大陆东岸) 暖流 寒流 暖流(索马里寒流除外) 寒流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 寒流 暖流
【答案】12.C
13.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2)水循环类型:A→C→D→E属于海陆间循环,F、D、I属于陆地内循环,A、B属于海上内循环。
12.据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一年四季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因此是地下水补给;东北地区的河流有春汛和夏汛,春汛主要是由积雪融化导致的,图中②为积雪融水补给,图中③主要汛期在夏季,夏汛是由降水带来的,③为雨水补给;在冬季,东北地区寒冷,降水较少,河流的主要补给来自湖泊,因此④为湖泊水补给。C正确。
故答案为:C。
13.该河在东北地区,属外流区,河流、湖泊参与海陆间的水循环过程,湖泊具有调节径流季节分配的作用,冬季河流水位低,湖泊水位高,湖泊补给河流,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水位高会补给湖泊;夏季降水多,雨水补给多,水量最大。根据题意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符合要求的应该是:A。
故答案为:A。
14.【答案】B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A.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南美洲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较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印度尼西亚东岸)受南赤道暖流影响,水温较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上升补偿流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即南美洲西岸)水温异常升高;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即印度尼西亚东岸)水温降低;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减小,A错误。
B.秘鲁寒流减弱,东部水温升高,可能出现上升气流,B正确。
C.西岸(印度尼西亚东岸)水温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C错误。
D.秘鲁寒流减弱,营养物质减少,且适宜冷海水的鱼类迁徙甚至死亡,捕鱼量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答案】15.B
16.A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垂直地带性
项目 内容
显著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
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山地朝阳坡自然带数多于背阴坡带数
15.图示数值为年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增高,新疆某山降水量差别大。在a、b、c、d四个地点中,a地降水量约250~300mm,c地降水量低于450mm,d地降水量低于250mm,水分条件一般,分布森林 的可能性较小;b地海拔约2000米,热量条件较好,降水量约600mm,水分条件适宜,适合生长森林。B正确。
故答案为:B。
16.根据图中纬度可看出,纬度高的一坡降水多,可知北坡降水量大于南坡的;南坡垂直方向上降水差异较北坡小,自然带比北坡的简单;通过材料无法判断该山是否是河流发源地;南坡降水少,雪线高,A正确。
故答案为:A。
17.【答案】(1)谷地;山地;背斜;向斜;断层;甲;乙。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3)乙地为向斜,判断:①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②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知识点】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从地质构造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丙处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为断层。从地形看,甲、丙两处地势较两侧低,为谷地,乙处地势较两侧高,为山地;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故应是甲处;向斜是储水构造,故应是乙处。
(2)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裂隙发育,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
(3)地质构造可以从岩层的新老分布和岩层的弯曲形态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岩层的弯曲形态看,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从岩层的新老分布看,沿水平方向,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
(4)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都不适合建隧道。读图可知,乙处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以发生透水事故;丙处为断层,断层处岩层破碎,地质基础不稳定,易发生滑坡、坍塌、渗漏,影响施工安全。
【点评】褶皱
  背 斜 向 斜
一般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地形倒置)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破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8.【答案】(1)甲:受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影响,将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乙: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将底层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
(2)会污染洛杉矶海域。理由:核污水会随着③洋流(北太平洋暖流)扩散到洛杉矶海域,使污染范围扩大。
(3)温度:⑦海域高于⑧海域。理由:⑦⑧两海域纬度相同的情况下⑦为由较低纬度(水温较高)流向较高纬度(水温较低)的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水温较高,⑧为由较高纬度(水温较低)流向较低纬度(水温较高)的寒流(秘鲁寒流),水温较低。盐度:⑦海域高于⑧海域。理由:⑦为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海水蒸发加强,使海水盐度升高;⑧为寒流(秘鲁寒流),海水蒸发减弱,使海水盐度降低。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甲位于中低纬度大洋的东岸,是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将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饲料丰富形成的渔场;乙是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海水发生扰动,底部营养盐上泛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饲料丰富形成的渔场。
(2)核废水会随着洋流扩散。读图可知,日本福岛核电站开始向海洋排放核污水,会随着③北太平洋暖流扩大扩散到北美西海岸,即能污染洛杉矶海域,使污染范围扩大。
(3)读图可知⑦为东澳大利亚暖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水温较途经海区更高,暖流加剧蒸发,增大了流经海区的盐度。⑧为秘鲁寒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水温较途经海区更低,寒流减少蒸发,降低了流经海区的盐度,由此可知⑦的水温、盐度均高于⑧。
【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对影响
  影响 举例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形成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等。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19.【答案】(1)赤道到两极;热量;低
(2)非洲自然地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A地全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且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A是热带雨林带,C是热带草原带,D是热带荒漠带,A-C-D自然带体现了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2)读图可知,赤道大致从非洲大陆中部穿过,其自然带分布具有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非洲自然带大致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读图可知,E处位于非洲最南端,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带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但纬度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A地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位于20°S附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形成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带。
【点评】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概念 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热量变化
根本因素 纬度差异,导致从赤道向两极,热量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赤道→两极)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赤道向两极的方向,即南北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