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六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意象追溯(26分)
1.(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根据提示,补全表格
版块一:“龙”字联想
(1)写一个以“龙”为声的形声字;
(2)参照“龘”的释义,从“其它示例”中任选一个三叠字解释;
(3)补充一点“三叠字”的规律;
(4)写一个带“龙”字的成语;
(5)补充一个含“龙”字的水浒人物绰号.
【答案】(1)垄、拢、笼、咙(以“龙”为声的形声字均可)
(2)A.淼,水势浩大的样子;B.焱,火光闪耀的样子; C.高耸直立的样子。
(3)三叠字的意义是原字字意的叠加。
(4)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吟虎嘴(符合比喻“气势、精神”即可)
(5)九纹龙、入云龙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水浒传》
【解析】【分析】(1)同题考查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汉字。符合要求即可。
(2)本题考查字义,按照材料内容推测生僻字的意思。
(3)以下是一点“三叠字”的规律:字形规律:通常由相同的单字重复组成。表意规律:其意义往往与单字的含义有关,或者是对单字含义的强调和扩展。音韵规律:读音方面,有些三叠字的读音是单字读音的重复,有些则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象形规律:部分三叠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形的特点,能够通过字形传达出所表示事物的特征。情感规律:它们可能传达出更加丰富、强烈的情感或感受。
例如,“焱”表示火焰、光华、光彩闪耀,强调了火的旺盛和热烈;“淼”形容水势浩大,强调了水的广阔和浩渺。
(4)该题目考查成语积累,符合要求即可。
(5)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从《水浒传》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即可。
故答案为: (1) 垄、拢、笼、咙(以“龙”为声的形声字均可)
(2) A.淼,水势浩大的样子;B.焱,火光闪耀的样子; C.高耸直立的样子。
(3)三叠字的意义是原字字意的叠加。
(4) 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吟虎嘴(符合比喻“气势、精神”即可)
(5) 九纹龙、入云龙
【点评】(1)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3)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4)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5)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1:
上古时期,古人眼中的“龙”其实是由"角亢氐房心尾箕”.所构成的青龙七宿,在二十四节气尚未确立之时, 古人会观天象安排耕种活动,青龙七宿就是他们主要观测的星象,他们春种秋收,皆根据“龙”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虽而定.考古天文学家发现,青龙七宿的星名与龙的身体部位一致,而且如果将青龙七宿里的星星连线,以房宿为连接点依次连缀,刚好就可以得到一个甲骨文的“龙”字(见图),《说文》里也记录了“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个运行规律与青龙七宿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一致,这些证据表明,“龙”是古人观星所产生的天神崇拜,并不是随意编造的。
(选自《博物汉字》)
材料2:
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圈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部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
(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材料3:
在《史记》130卷正文中,司马迁直接记,即以“龙”字出现为标志的龙文化资料,共有188处…….概括而言,其内容约有6个方面:一是龙为帝德盛表的征兆;二是龙为国运兴替的标志;三是龙既为皇族正统的凭借,又与圣贤英雄联姻;四是人龙相应,善恶有别;五是龙鼎结合为王权的象征:六是龙纹、龙饰为吉祥高贵和权威的标志,这反映了先秦至秦汉时期龙文化的基本面貌、由此,“龙”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同而又神通广大、灵异非凡的超现实动物,一旦被人们虚拟和创造出来,它便成为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共同顶礼膜拜的圣物、
(选自雍际纯《轩辕黄帝与龙鼎文化》)
材料4:
首先,远古时期,黄帝部落根据各部落的动物图腾创造出象征融合团结的龙图腾,龙图腾产生的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融合统一进程的重要文化标志。其次,在龙信仰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与龙相关的节庆、习俗活动,这些传统文化无不显现集体的精神、团结进取的力量,节庆如汉族及诸多少数民族都有的龙舟节,如苗族的召龙节、壮族的祭龙节等;活动如汉族地区的舞龙、侗族的耍龙,土家族的炸龙等;这些都需要集体参与,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很好地体现了龙文化中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再者,龙文化能以“血缘”“地缘”为纽带,通过“龙的传人”的身份认同来凝聚全世界的华人,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点已在华夏几千年来经历的无数次民族战争中得到了证实。
(选自姚莉、屠飞鹏《“龙”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解析》)
(1)提炼上述材料各自的观点,并为该版块拟写版块名称.
(2)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中国龙文化研究会正式宣布将中国“龙”loong 样, 的英文由"Dragon”更改为 “Loong”.借助以上四则材料及小贴士,阐述更名的理由.
【小贴士】 Dragon: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是“瞪视",取意蛇和鱼等不眨眼指挥一直盯着东西看,后引申为蟒蛇或巨大海鱼。在希腊神话和拉丁神话中,这个词也指威胁现有秩序的无腿蛇状物,代表着死亡和敌人。
【答案】(1)材料2:龙图腾是以蛇图腾为最强大的图腾综合体。材料3:“龙”是王权象征(龙有多种文化内涵),是帝王贵族、平民百姓共同膜拜的圣物。版块名称:龙文化漫溯;文化中的龙;龙文化的诞生与发展(能概括四则材料,合理即可)
(2)中国的“龙”源于古人的崇拜,是融合了多种动物形象的图腾,是人们广泛认同的神通广大的超现实动物。随着历史发展,“龙”还承载了许多象征意义,古时是王权的象征,现今又成为中华民族的的精神符号。可见中国的龙并非一种实物,更非一种凶恶的龙形象,和西方的“Dragon”有不同的文化意义,两种龙应予以区别,用“Loong”更能向世界彰显中国龙文化。
【知识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材料的概括能力。材料 1:阐述了上古时期古人眼中的“龙”是由青龙七宿构成,古人通过观测其星象来安排耕种活动,且“龙”星的运行规律与青龙七宿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一致,表明“龙”是古人观星产生的天神崇拜。材料 2:指出龙是一种图腾,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融合而成的综合体,其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材料 3:说明在先秦至秦汉时期,“龙”文化包含多种方面,“龙”成为被广泛认同的圣物。材料 4:首先提到黄帝部落创造出龙图腾是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文化标志;其次说明在龙信仰影响下形成了丰富的与龙相关的节庆、习俗活动,体现了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再者强调龙文化能通过“龙的传人”的身份认同凝聚华人,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文化内涵差异: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不同。材料 1 表明“龙”是古人观星所产生的天神崇拜,并非随意编造。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常代表着凶恶。更改名称可以更准确地传达中国龙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材料 2 提到龙是一种图腾,是多种图腾融合的综合体,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将英文名更改为“Loong”,能更好地反映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和特点。文化意义:材料 3 显示“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种重要意义,如帝德盛表、国运兴替、皇族正统、圣贤英雄等。使用“Loong”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这些文化意义。民族精神:材料 4 指出龙文化体现了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以“龙的传人”的身份认同凝聚了全世界的华人。更改英文名有助于强调这种民族精神。避免误解:使用“Loong”可以避免西方对“Dragon”的固有印象造成的误解,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龙文化。尊重传统:这一更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强调了中国龙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故答案为: (1)材料2:龙图腾是以蛇图腾为最强大的图腾综合体。材料3:“龙”是王权象征(龙有多种文化内涵),是帝王贵族、平民百姓共同膜拜的圣物。版块名称:龙文化漫溯;文化中的龙;龙文化的诞生与发展(能概括四则材料,合理即可)
(2) 中国的“龙”源于古人的崇拜,是融合了多种动物形象的图腾,是人们广泛认同的神通广大的超现实动物。随着历史发展,“龙”还承载了许多象征意义,古时是王权的象征,现今又成为中华民族的的精神符号。可见中国的龙并非一种实物,更非一种凶恶的龙形象,和西方的“Dragon”有不同的文化意义,两种龙应予以区别,用“Loong”更能向世界彰显中国龙文化。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诗词中的“龙”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宋)刘克庄①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②,历历天青海碧。
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裳.消得④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注释]①刘克庄:南宋末期文坛领袖。②八极:指宇宙间最邈远的地方。③霓裳:神仙的衣裳。④消得:需要。
3.词人通过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天宫景象?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4.结合词作内容,揣摩“玉龙”这一意象,理解词人寄寓的思想情感
5.结语:我眼中的“龙”。有同学认为:“龙”是虚拟生物,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今天这个时代不再适合推崇“龙”.结合以上三个版块内容,联系生活体验,发表你的看法,作为板报的结语
【答案】3.茫茫寰宇,湛湛青天,水晶宫殿凉爽飘香,云雾在晶莹的宫殿装饰间萦绕,仙女们在宫殿里轻歌曼舞、按节而舞。
4.词人醉后,可以跨上玉龙,从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的人世间脱离,去往仙女们轻歌曼舞的凉爽的水晶宫殿,以至词人感慨:还需化费多少风露,才能驱散炎暑,换得人间清凉,希望能把清凉、清平带给人世间。所以“玉龙”象征着可以转换人世疾苦,带人们去往美好之地的神龙。寄寓着词人救世济民的情怀,渴望一个理想清平世界的出现。
5.今天这个时代,仍是一个需要“龙”的时代!龙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在汉字中,在成语中,在诗词中,在民俗中……我们需要吟诵这些先民对风调雨顺祈盼的诗章,我们需要回溯中华民族的精神来源,我们更需要在生活的民俗活动参与中、龙文化的思考中传承“龙”象征的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去看看温州的龙灯会吧!去博物馆里找一找“龙”的痕迹吧!今天这个灿烂的时代,我们需要“龙”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添上一抹神秘又美好的色彩!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生活杂感;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3.
根据“ 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可知,水晶般的宫殿中飘着香气,群仙正在整理衣裳。消散了多少风露之气,使得人世间变得清凉。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场景,宫殿散发着香气,群仙整理着衣裳。风露之气消散后,人世也变得清凉。
故答案为: 茫茫寰宇,湛湛青天,水晶宫殿凉爽飘香,云雾在晶莹的宫殿装饰间萦绕,仙女们在宫殿里轻歌曼舞、按节而舞。
4.在这首词中,“玉龙”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玉龙”通常被视为神秘、强大和神圣的象征。词人能够跨上玉龙,暗示他渴望拥有超越常人的力量和能力,去改变人世间的困境。其次,通过描述骑着玉龙前往水晶宫殿,词人营造了一个理想化的、清凉宁静的世界。这表明他对美好、平和的生活有着向往和追求。再者,“玉龙”还寄寓了词人的救世济民情怀。他希望能够借助这一神秘的力量,为人世间带来清凉和安宁,驱散炎热和苦难。此外,这一意象也反映了词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他意识到人世间正经历着酷暑之苦,而渴望通过“玉龙”来实现改变。故答案为: 词人醉后,可以跨上玉龙,从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的人世间脱离,去往仙女们轻歌曼舞的凉爽的水晶宫殿,以至词人感慨:还需化费多少风露,才能驱散炎暑,换得人间清凉,希望能把清凉、清平带给人世间。所以“玉龙”象征着可以转换人世疾苦,带人们去往美好之地的神龙。寄寓着词人救世济民的情怀,渴望一个理想清平世界的出现。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故答案为: 今天这个时代,仍是一个需要“龙”的时代!龙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在汉字中,在成语中,在诗词中,在民俗中……我们需要吟诵这些先民对风调雨顺祈盼的诗章,我们需要回溯中华民族的精神来源,我们更需要在生活的民俗活动参与中、龙文化的思考中传承“龙”象征的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去看看温州的龙灯会吧!去博物馆里找一找“龙”的痕迹吧!今天这个灿烂的时代,我们需要“龙”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添上一抹神秘又美好的色彩!
二、山水漫溯(28分)
(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阅读
钱塘江尽到桐庐
彭程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肯画不如。”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轼曾这样赞美:“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啊!其实,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
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宰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静开放……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这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
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驻守仅半
年多时间,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这充分表露出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范仲淹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这期间,范仲淹还重建了破败坍的尸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表达无限的心仪之意。是的,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之类,在不知不觉中会失却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却变得具有质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曾经飘荡弥漫于某一片土地上的精神气息,也有自己向后世传递的通道。
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的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
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
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不经意间会不会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占据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被称为“三通一达”的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的。这几家快递巨头,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
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此刻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就想到,大自然其实也是一味大药,可以疗治精神的疾患,祛除灵魂中的种种虚热症状,在尽情描绘了富春江的美景后,吴均篇终言旨,在《与朱元思书》的结尾,揭示了此地山水对于生命的启发作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星移斗转,人世更替,但一些基本的东西却是不会变易的。
(选自《2019浙江散文精选》,有删改)
6.文化散文选材丰富。请梳理全文,完成思维导图。
7.文化散文内容深厚.作者在写了严子陵的际遇后,为何还写范仲淹的事例?结合具体内容,简述你的理解。
8.文化散文引述多样,选择以下两种类型,举例说明“多样引述”的作用。
A. 诗文 B.画作 C.传说
9.文化散文意义深刻、如何理解文章末段画线句的含义?诮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6.人文历史;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三通一达”自此起步,高速发展
7.对于高官厚禄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他向往自由旷达的生命状态,有归隐之志。范仲淹在屡遭贬谪,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桐庐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他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他们的人生履历不同,个性追求不同,一个是向往自然,辞官不就:一个是屡遭贬谪,暂得休闲,但自然山水却能他们都于此地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在桐庐山水中得到了慰藉,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样式。
8.文章开篇引用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将现实世界与诗歌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为一体,写出了桐庐山水如诗如画之美;借用《富春山居图》描绘桐庐自然山水带给人的深深的艺术之美,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让大自然获得了淡泊的诗意,永恒的生命;以美丽的传说来解释桐庐名字的由来,增添了神秘感,桐君传说的文化内蕴也引发了作者对融入自然、自由洒脱生活的思考。引述诗文、画作、传说等多种艺术形式来描绘桐庐山水,既凸显了桐庐自然山水之秀丽,又丰富了文化散文的文化底蕴,使得山水灵动与历史人文相互映衬,引领读者感受在山水中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追求自由洒脱生活的情趣。
9.①从古至今,桐庐山水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不变,不论是苏轼、吴均、黄公望还是作者都被桐庐的美景吸引,留下诗文画作,发出由衷赞美。②桐庐山水是士人身心暂得于己的归宿/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人的主体性没有变,山水对人的意义就存在。面对今日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自然仍是一味大药,可以疗治精神的疾患,能让今天的人们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以疗救,在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感悟生活、生命的本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4)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6.富春江畔的魅力富春江的题咏无数;苏轼赞其清美;吴均生动描。诗画之;《富春山居图》展现自然之美严子陵钓台的自由旷达精神范仲淹的作品和心仪;精神气息的传承;求超越的生活品质当下的“慢生活”理念;庐的古村;旅游项目融合农家生活与时尚潮流感受生活的根系和家园感。现代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快递业的翘楚;自然的疗愈作用。故答案为: 人文历史;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三通一达”自此起步,高速发展
7.作者在写了严子陵的际遇后又写范仲淹的事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丰富内容:通过展示不同人物的经历和感悟,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避免单一叙述。多角度呈现:严子陵和范仲淹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对比与补充:两人的人生履历和个性追求形成鲜明对比,相互补充,更全面地诠释了自然山水对人的影响。强调共性:尽管他们的情况各异,但都能在桐庐山水中找到慰藉,突出了自然对人的精神滋养作用。深化主题:有助于深化文化散文的主题,即探究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增强感染力:让读者对不同的生命样式有更深刻的感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故答案为: 对于高官厚禄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他向往自由旷达的生命状态,有归隐之志。范仲淹在屡遭贬谪,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桐庐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他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他们的人生履历不同,个性追求不同,一个是向往自然,辞官不就:一个是屡遭贬谪,暂得休闲,但自然山水却能他们都于此地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在桐庐山水中得到了慰藉,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样式。
8.“多样引述”具体作用包括:为文章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深度和广度;传说往往具有神秘或奇幻色彩,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诗文可能是读者熟悉的,容易引发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用传说可以为叙述增添一种历史的依据,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丰富多样的引述可以吸引不同兴趣和背景的读者。结合文章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故答案为: 文章开篇引用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将现实世界与诗歌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为一体,写出了桐庐山水如诗如画之美;借用《富春山居图》描绘桐庐自然山水带给人的深深的艺术之美,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让大自然获得了淡泊的诗意,永恒的生命;以美丽的传说来解释桐庐名字的由来,增添了神秘感,桐君传说的文化内蕴也引发了作者对融入自然、自由洒脱生活的思考。引述诗文、画作、传说等多种艺术形式来描绘桐庐山水,既凸显了桐庐自然山水之秀丽,又丰富了文化散文的文化底蕴,使得山水灵动与历史人文相互映衬,引领读者感受在山水中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追求自由洒脱生活的情趣。
9.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首先要理解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感受和改变,文中说,“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这是大自然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给人们的感受,文中还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得变得柔软温润”“望峰息心”“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些句子说明,人们生活于世,忙忙碌碌,我们似乎呈现一种病态的追求,而自己浑然不觉,只有大自然伟大的美才会让我们“移心易志”,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①从古至今,桐庐山水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不变,不论是苏轼、吴均、黄公望还是作者都被桐庐的美景吸引,留下诗文画作,发出由衷赞美。②桐庐山水是士人身心暂得于己的归宿/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人的主体性没有变,山水对人的意义就存在。面对今日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自然仍是一味大药,可以疗治精神的疾患,能让今天的人们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以疗救,在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感悟生活、生命的本质。
10.(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自然景物总能触发诗人不同的生命体验,请补全下面表格.
自然景物 诗
日 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江 ,江人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波 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潭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山 , (本卷涉及的诗句除外)
以上诗句中,哪个连续诗句的意境与桐庐山水最为相似?选择并说明理由
【答案】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波撼岳阳城;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示例一:我选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首诗写,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眼前风景开阔。恰如桐庐山水,远山微茫,江阔波渺,令人心情舒畅。示例二:我选择“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首诗写山中景色宜人,潭水澄澈幽深,鸟儿欢悦地鸣叫,诗人在此心中是宁静自适的。恰如桐庐天地静穆、山水恬淡,能祛除人们灵魂中的种种虚热症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撼、潭、霄
故答案为: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波撼岳阳城;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我选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首诗写,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眼前风景开阔。恰如桐庐山水,远山微茫,江阔波渺,令人心情舒畅。示例二:我选择“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首诗写山中景色宜人,潭水澄澈幽深,鸟儿欢悦地鸣叫,诗人在此心中是宁静自适的。恰如桐庐天地静穆、山水恬淡,能祛除人们灵魂中的种种虚热症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三、精神回溯(18分)
(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阅读
陆承湖先生
(明)文秉
先生名士仁,字文近,承湖其号,真心笃行,始终如一,于书法绘事咸擅其长,为真、为草、为蒙、为隶、为山水、为人物、为花鸟,昔推先生待诏为独步①,先生杜门②家居,非研田③所入即却不受。晚岁有足疾,屏居一室,即寒暑手不辍挥洒。与人约,即风雨必践诺。壮年时有贵介以厚币聘先生,谢不往,曰:“伛偻曲谨,吾弗能也。”有故人在要路④,或劝往谒,亦谢不往,曰:“趄趑嗫嚅⑤,吾亦弗能也。”其贫而有守又如此,故其殁也,先文肃考其生平,而定称曰“逸士”。子广明、孙敏中皆以书画世其家。
(选自《姑苏明贤续记》,有删减)
[注释]①独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是无人能及的。②杜门:闭门。③研田:以田喻砚,把读写看作耕作。④要路:重要的道路,主要的通道。比喻显要的地位。⑤趄趑(jūzī) 嗫嚅:畏畏缩缩、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
1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义。
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于书法绘事咸擅其长 课内迁移:咸来问讯 ①
昔推先生待诏为独步 组词解义 ②
谢不往 查阅字典: A.感谢B.道歉C.推辞 ③
皆以书画世其家 课内迁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
12.本文善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显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3.文中陆承湖先生被定称为“逸士”,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推究理由
14.在以下名著作品中,哪个人物也是你心中的“士”?任选一位为其定称,并结合至少两个事例,阐述理由
备选名著:《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星照耀中国》
备选定称:雅士、志士、义士、自定义
【答案】11.都;推荐,推举;C;传承,继承
12.本文中写陆先生钻研书画、信守承诺、谢绝权贵的邀请等,属于正面描写。又写到人们推举先生为“独步”,有贵介以厚币聘请先生,表现人们对先生的尊敬与推崇,衬托出先生的超凡品性与才学,属于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凸显出了陆先生真心笃行、不慕名利的品质。
13.示例一:文中陆先生被人们推荐"待诏为独步”,却闭门不出,一心钻研书画,可见其淡泊名利。(2分)被人以用重金聘请、被身居高位者邀请,他都婉言谢绝,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受制于凡俗,可见其精神潇洒自由。
14.示例一:我选择(A)《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定称: “义士”。他嫉恶如仇,在听说镇关西欺压民女的后,他义愤填膺拳打恶霸,为被欺压者主持公道。他对朋友肝胆相照,好友林冲被发配沧州,他一直暗中护送,并在野猪林救下林冲。示例二:我选择(B)《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定称:“雅士”。他才华卓越,练得一手好画技,却不以此谄媚权贵,拒绝了知县的邀约。他淡泊名利,拒绝朝廷征聘,隐居避世,追求自由自在、随心随性的生活。示例三:我选择(C)《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周恩来,定称:“志士”。他不屈不,一直为革命事业艰苦斗争,广州公社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最终“闯破封锁”到达苏区。他富有学识,心中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实词;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水浒传》;《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3)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4)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参考译文:
先生名叫士仁,字文近,号承湖,为人真诚,做事始终如一。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都很擅长,尤其擅长楷书、草书、启蒙书、隶书、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过去人们都称赞先生的书法绘画技艺是独一无二的。先生闭门不出,潜心钻研书画,除非是靠耕田所得的收入,否则一概不接受。晚年时,先生患上了脚病,只能住在一间屋子里,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书画创作。他与人约定好的事情,即使遇到风雨也一定会兑现承诺。壮年时,有贵人用重金聘请先生,他拒绝了,说:“我不能像那些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人一样。”有一位老朋友在朝中身居要职,有人劝先生去拜见他,先生也拒绝了,说:“我也不能像那些畏畏缩缩、嗫嗫嚅嚅的人一样。”他贫穷而有操守,因此在他去世后,先文肃考察了他的生平,给他定下了“逸士”的称号。他的儿子广明、孙子敏中都以书画闻名于世。
11.“于书法绘事咸擅其长”的意思是:在书法和绘画之事上都擅长(或都有其长处)。“昔推先生待诏为独步”的意思是:过去推崇先生(的)待诏(才能)是独一无二的。“谢不往”的翻译“(他)推辞不去” “皆以书画世其家”的翻译“都凭借书画使家族传世”。
故答案为:都;推荐,推举;C;传承,继承
12.文章通过正面描写陆先生钻研书画、信守承诺、谢绝权贵邀请等行为,直接展现了他的形象特点。例如,描述他在书画领域的钻研,体现了他的专注和才华;信守承诺则展示了他的诚实和可靠;谢绝权贵邀请则凸显了他不为名利所动的品性。而侧面描写则通过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来衬托陆先生的高尚品质。人们推举他为“独步”,这表明他在众人眼中具有卓越的地位和才华。贵介以厚币聘请他,进一步强调了他的价值和受尊重的程度。这种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使陆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正面描写直接展示了他的内在品质和才华,而侧面描写则从周围人的反应中进一步印证和强化了这些特点。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出一个真心笃行、不慕名利的鲜明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 本文中写陆先生钻研书画、信守承诺、谢绝权贵的邀请等,属于正面描写。又写到人们推举先生为“独步”,有贵介以厚币聘请先生,表现人们对先生的尊敬与推崇,衬托出先生的超凡品性与才学,属于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凸显出了陆先生真心笃行、不慕名利的品质。
1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陆先生淡泊名利:他被人们推荐为“待诏”的独步者,但却选择闭门不出,专注于钻研书画。这种对名利的淡漠,体现了他不为世俗所累的品性。潇洒自由:面对重金聘请和身居高位者的邀请,他都婉言拒绝,显示出他不愿意屈服于凡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超脱于世俗的名利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独特的精神风貌。故答案为:文中陆先生被人们推荐"待诏为独步”,却闭门不出,一心钻研书画,可见其淡泊名利。被人以用重金聘请、被身居高位者邀请,他都婉言谢绝,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受制于凡俗,可见其精神潇洒自由。
14.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水浒传》中塑造了梁山一百单八将,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点,例如林冲、武松、鲁智深等,要把握角色特征进行书写。《儒林外史》是古代长篇讽刺小说,塑造了范进等反面角色,但也不乏杜少卿等正面角色,做题时着重这种角色进行描述。《红星照耀中国》是近代记者埃德加的著作,其中描述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风貌及长征的内容,里面的毛泽东、周恩来等角色值得我们去写。
故答案为: 我选择(A)《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定称: “义士”。他嫉恶如仇,在听说镇关西欺压民女的后,他义愤填膺拳打恶霸,为被欺压者主持公道。他对朋友肝胆相照,好友林冲被发配沧州,他一直暗中护送,并在野猪林救下林冲。
我选择(B)《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定称:“雅士”。他才华卓越,练得一手好画技,却不以此谄媚权贵,拒绝了知县的邀约。他淡泊名利,拒绝朝廷征聘,隐居避世,追求自由自在、随心随性的生活。
我选择(C)《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周恩来,定称:“志士”。他不屈不,一直为革命事业艰苦斗争,广州公社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最终“闯破封锁”到达苏区。他富有学识,心中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四、素材沿溯(45分)
15.(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整理作文核心素材时,你认为右边这则素材可以如何整理?参照“小贴示”,结合自己已积累的素材,写一个简单的方案.
小贴示:素材积累方法 ◎对素材进行多元解读 ◎对素材进行深度开掘 ◎对素材进行关联拓展
【答案】示例:素材分类进行积累,多角度解读,尽量把材料了解透彻,并且联系历史,找出其背景根源,或者找类似的反面的例子,深度了解。
【知识点】材料探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故答案为:示例:素材分类进行积累,多角度解读,尽量把材料了解透彻,并且联系历史,找出其背景根源,或者找类似的反面的例子,深度了解。
【点评】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6.(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甲辰龙年的春晚主题“龙行鑫”走红,对你带来什么思考?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不少于600字;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示例:
“龙行鑫”带来的启示
甲辰龙年的春晚主题“龙行鑫”走红了,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启示。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勇敢、智慧和祥瑞。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行”则有行动、前进之意。“鑫”由三个“金”字组成,常被视为财富的象征。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不仅展现了龙的精神特质,还强调了行动和财富的重要性。
这一主题的走红,让我想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传承和弘扬龙的精神。龙的精神代表着勇敢、智慧和坚韧,这是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需要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具备龙的精神,才能勇敢地面对并克服它们。
其次,“龙行鑫”鼓励我们积极行动。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它告诉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想象和计划阶段,而是要付诸实践,勇敢地迈出每一步。
再者,它也提示我们要关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还包括知识、经验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积累。我们应该通过努力工作和智慧的经营,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我们要以合法、诚信的方式获取财富,并用之于有益的事业。
总之,“龙行鑫”这一主题给我们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它提醒我们传承龙的精神,积极行动,追求财富,同时注重道德和法律。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以“龙行鑫”为指引,勇敢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龙行鑫”这个主题包含了丰富的意象。“龙”象征着力量、智慧和吉祥;“行”代表着行动、前进;“鑫”常见寓意为财富。三者结合,体现了在甲辰龙年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意愿。探讨“龙行鑫”如何将传统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强调以“行”为核心,鼓励人们积极行动、勇于进取,追求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思考“鑫”所代表的财富意义,如何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分析“龙行鑫”走红的现象,探讨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和引导作用。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叙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六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意象追溯(26分)
1.(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根据提示,补全表格
版块一:“龙”字联想
(1)写一个以“龙”为声的形声字;
(2)参照“龘”的释义,从“其它示例”中任选一个三叠字解释;
(3)补充一点“三叠字”的规律;
(4)写一个带“龙”字的成语;
(5)补充一个含“龙”字的水浒人物绰号.
2.(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1:
上古时期,古人眼中的“龙”其实是由"角亢氐房心尾箕”.所构成的青龙七宿,在二十四节气尚未确立之时, 古人会观天象安排耕种活动,青龙七宿就是他们主要观测的星象,他们春种秋收,皆根据“龙”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虽而定.考古天文学家发现,青龙七宿的星名与龙的身体部位一致,而且如果将青龙七宿里的星星连线,以房宿为连接点依次连缀,刚好就可以得到一个甲骨文的“龙”字(见图),《说文》里也记录了“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个运行规律与青龙七宿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一致,这些证据表明,“龙”是古人观星所产生的天神崇拜,并不是随意编造的。
(选自《博物汉字》)
材料2:
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圈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部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
(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材料3:
在《史记》130卷正文中,司马迁直接记,即以“龙”字出现为标志的龙文化资料,共有188处…….概括而言,其内容约有6个方面:一是龙为帝德盛表的征兆;二是龙为国运兴替的标志;三是龙既为皇族正统的凭借,又与圣贤英雄联姻;四是人龙相应,善恶有别;五是龙鼎结合为王权的象征:六是龙纹、龙饰为吉祥高贵和权威的标志,这反映了先秦至秦汉时期龙文化的基本面貌、由此,“龙”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同而又神通广大、灵异非凡的超现实动物,一旦被人们虚拟和创造出来,它便成为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共同顶礼膜拜的圣物、
(选自雍际纯《轩辕黄帝与龙鼎文化》)
材料4:
首先,远古时期,黄帝部落根据各部落的动物图腾创造出象征融合团结的龙图腾,龙图腾产生的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融合统一进程的重要文化标志。其次,在龙信仰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与龙相关的节庆、习俗活动,这些传统文化无不显现集体的精神、团结进取的力量,节庆如汉族及诸多少数民族都有的龙舟节,如苗族的召龙节、壮族的祭龙节等;活动如汉族地区的舞龙、侗族的耍龙,土家族的炸龙等;这些都需要集体参与,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很好地体现了龙文化中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再者,龙文化能以“血缘”“地缘”为纽带,通过“龙的传人”的身份认同来凝聚全世界的华人,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点已在华夏几千年来经历的无数次民族战争中得到了证实。
(选自姚莉、屠飞鹏《“龙”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解析》)
(1)提炼上述材料各自的观点,并为该版块拟写版块名称.
(2)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中国龙文化研究会正式宣布将中国“龙”loong 样, 的英文由"Dragon”更改为 “Loong”.借助以上四则材料及小贴士,阐述更名的理由.
【小贴士】 Dragon: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是“瞪视",取意蛇和鱼等不眨眼指挥一直盯着东西看,后引申为蟒蛇或巨大海鱼。在希腊神话和拉丁神话中,这个词也指威胁现有秩序的无腿蛇状物,代表着死亡和敌人。
(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诗词中的“龙”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宋)刘克庄①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②,历历天青海碧。
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裳.消得④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注释]①刘克庄:南宋末期文坛领袖。②八极:指宇宙间最邈远的地方。③霓裳:神仙的衣裳。④消得:需要。
3.词人通过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天宫景象?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4.结合词作内容,揣摩“玉龙”这一意象,理解词人寄寓的思想情感
5.结语:我眼中的“龙”。有同学认为:“龙”是虚拟生物,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今天这个时代不再适合推崇“龙”.结合以上三个版块内容,联系生活体验,发表你的看法,作为板报的结语
二、山水漫溯(28分)
(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阅读
钱塘江尽到桐庐
彭程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肯画不如。”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轼曾这样赞美:“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啊!其实,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
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宰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静开放……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这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
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驻守仅半
年多时间,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这充分表露出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范仲淹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这期间,范仲淹还重建了破败坍的尸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表达无限的心仪之意。是的,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之类,在不知不觉中会失却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却变得具有质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曾经飘荡弥漫于某一片土地上的精神气息,也有自己向后世传递的通道。
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的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
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
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不经意间会不会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占据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被称为“三通一达”的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的。这几家快递巨头,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
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此刻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就想到,大自然其实也是一味大药,可以疗治精神的疾患,祛除灵魂中的种种虚热症状,在尽情描绘了富春江的美景后,吴均篇终言旨,在《与朱元思书》的结尾,揭示了此地山水对于生命的启发作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星移斗转,人世更替,但一些基本的东西却是不会变易的。
(选自《2019浙江散文精选》,有删改)
6.文化散文选材丰富。请梳理全文,完成思维导图。
7.文化散文内容深厚.作者在写了严子陵的际遇后,为何还写范仲淹的事例?结合具体内容,简述你的理解。
8.文化散文引述多样,选择以下两种类型,举例说明“多样引述”的作用。
A. 诗文 B.画作 C.传说
9.文化散文意义深刻、如何理解文章末段画线句的含义?诮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10.(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自然景物总能触发诗人不同的生命体验,请补全下面表格.
自然景物 诗
日 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江 ,江人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波 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潭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山 , (本卷涉及的诗句除外)
以上诗句中,哪个连续诗句的意境与桐庐山水最为相似?选择并说明理由
三、精神回溯(18分)
(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阅读
陆承湖先生
(明)文秉
先生名士仁,字文近,承湖其号,真心笃行,始终如一,于书法绘事咸擅其长,为真、为草、为蒙、为隶、为山水、为人物、为花鸟,昔推先生待诏为独步①,先生杜门②家居,非研田③所入即却不受。晚岁有足疾,屏居一室,即寒暑手不辍挥洒。与人约,即风雨必践诺。壮年时有贵介以厚币聘先生,谢不往,曰:“伛偻曲谨,吾弗能也。”有故人在要路④,或劝往谒,亦谢不往,曰:“趄趑嗫嚅⑤,吾亦弗能也。”其贫而有守又如此,故其殁也,先文肃考其生平,而定称曰“逸士”。子广明、孙敏中皆以书画世其家。
(选自《姑苏明贤续记》,有删减)
[注释]①独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是无人能及的。②杜门:闭门。③研田:以田喻砚,把读写看作耕作。④要路:重要的道路,主要的通道。比喻显要的地位。⑤趄趑(jūzī) 嗫嚅:畏畏缩缩、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
1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义。
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于书法绘事咸擅其长 课内迁移:咸来问讯 ①
昔推先生待诏为独步 组词解义 ②
谢不往 查阅字典: A.感谢B.道歉C.推辞 ③
皆以书画世其家 课内迁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
12.本文善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显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3.文中陆承湖先生被定称为“逸士”,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推究理由
14.在以下名著作品中,哪个人物也是你心中的“士”?任选一位为其定称,并结合至少两个事例,阐述理由
备选名著:《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星照耀中国》
备选定称:雅士、志士、义士、自定义
四、素材沿溯(45分)
15.(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整理作文核心素材时,你认为右边这则素材可以如何整理?参照“小贴示”,结合自己已积累的素材,写一个简单的方案.
小贴示:素材积累方法 ◎对素材进行多元解读 ◎对素材进行深度开掘 ◎对素材进行关联拓展
16.(2024九下·瑞安开学考)甲辰龙年的春晚主题“龙行鑫”走红,对你带来什么思考?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不少于600字;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垄、拢、笼、咙(以“龙”为声的形声字均可)
(2)A.淼,水势浩大的样子;B.焱,火光闪耀的样子; C.高耸直立的样子。
(3)三叠字的意义是原字字意的叠加。
(4)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吟虎嘴(符合比喻“气势、精神”即可)
(5)九纹龙、入云龙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水浒传》
【解析】【分析】(1)同题考查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汉字。符合要求即可。
(2)本题考查字义,按照材料内容推测生僻字的意思。
(3)以下是一点“三叠字”的规律:字形规律:通常由相同的单字重复组成。表意规律:其意义往往与单字的含义有关,或者是对单字含义的强调和扩展。音韵规律:读音方面,有些三叠字的读音是单字读音的重复,有些则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象形规律:部分三叠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形的特点,能够通过字形传达出所表示事物的特征。情感规律:它们可能传达出更加丰富、强烈的情感或感受。
例如,“焱”表示火焰、光华、光彩闪耀,强调了火的旺盛和热烈;“淼”形容水势浩大,强调了水的广阔和浩渺。
(4)该题目考查成语积累,符合要求即可。
(5)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从《水浒传》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即可。
故答案为: (1) 垄、拢、笼、咙(以“龙”为声的形声字均可)
(2) A.淼,水势浩大的样子;B.焱,火光闪耀的样子; C.高耸直立的样子。
(3)三叠字的意义是原字字意的叠加。
(4) 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吟虎嘴(符合比喻“气势、精神”即可)
(5) 九纹龙、入云龙
【点评】(1)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3)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4)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5)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答案】(1)材料2:龙图腾是以蛇图腾为最强大的图腾综合体。材料3:“龙”是王权象征(龙有多种文化内涵),是帝王贵族、平民百姓共同膜拜的圣物。版块名称:龙文化漫溯;文化中的龙;龙文化的诞生与发展(能概括四则材料,合理即可)
(2)中国的“龙”源于古人的崇拜,是融合了多种动物形象的图腾,是人们广泛认同的神通广大的超现实动物。随着历史发展,“龙”还承载了许多象征意义,古时是王权的象征,现今又成为中华民族的的精神符号。可见中国的龙并非一种实物,更非一种凶恶的龙形象,和西方的“Dragon”有不同的文化意义,两种龙应予以区别,用“Loong”更能向世界彰显中国龙文化。
【知识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材料的概括能力。材料 1:阐述了上古时期古人眼中的“龙”是由青龙七宿构成,古人通过观测其星象来安排耕种活动,且“龙”星的运行规律与青龙七宿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一致,表明“龙”是古人观星产生的天神崇拜。材料 2:指出龙是一种图腾,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融合而成的综合体,其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材料 3:说明在先秦至秦汉时期,“龙”文化包含多种方面,“龙”成为被广泛认同的圣物。材料 4:首先提到黄帝部落创造出龙图腾是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文化标志;其次说明在龙信仰影响下形成了丰富的与龙相关的节庆、习俗活动,体现了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再者强调龙文化能通过“龙的传人”的身份认同凝聚华人,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文化内涵差异: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不同。材料 1 表明“龙”是古人观星所产生的天神崇拜,并非随意编造。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常代表着凶恶。更改名称可以更准确地传达中国龙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材料 2 提到龙是一种图腾,是多种图腾融合的综合体,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将英文名更改为“Loong”,能更好地反映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和特点。文化意义:材料 3 显示“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种重要意义,如帝德盛表、国运兴替、皇族正统、圣贤英雄等。使用“Loong”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这些文化意义。民族精神:材料 4 指出龙文化体现了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以“龙的传人”的身份认同凝聚了全世界的华人。更改英文名有助于强调这种民族精神。避免误解:使用“Loong”可以避免西方对“Dragon”的固有印象造成的误解,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龙文化。尊重传统:这一更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强调了中国龙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故答案为: (1)材料2:龙图腾是以蛇图腾为最强大的图腾综合体。材料3:“龙”是王权象征(龙有多种文化内涵),是帝王贵族、平民百姓共同膜拜的圣物。版块名称:龙文化漫溯;文化中的龙;龙文化的诞生与发展(能概括四则材料,合理即可)
(2) 中国的“龙”源于古人的崇拜,是融合了多种动物形象的图腾,是人们广泛认同的神通广大的超现实动物。随着历史发展,“龙”还承载了许多象征意义,古时是王权的象征,现今又成为中华民族的的精神符号。可见中国的龙并非一种实物,更非一种凶恶的龙形象,和西方的“Dragon”有不同的文化意义,两种龙应予以区别,用“Loong”更能向世界彰显中国龙文化。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3.茫茫寰宇,湛湛青天,水晶宫殿凉爽飘香,云雾在晶莹的宫殿装饰间萦绕,仙女们在宫殿里轻歌曼舞、按节而舞。
4.词人醉后,可以跨上玉龙,从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的人世间脱离,去往仙女们轻歌曼舞的凉爽的水晶宫殿,以至词人感慨:还需化费多少风露,才能驱散炎暑,换得人间清凉,希望能把清凉、清平带给人世间。所以“玉龙”象征着可以转换人世疾苦,带人们去往美好之地的神龙。寄寓着词人救世济民的情怀,渴望一个理想清平世界的出现。
5.今天这个时代,仍是一个需要“龙”的时代!龙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在汉字中,在成语中,在诗词中,在民俗中……我们需要吟诵这些先民对风调雨顺祈盼的诗章,我们需要回溯中华民族的精神来源,我们更需要在生活的民俗活动参与中、龙文化的思考中传承“龙”象征的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去看看温州的龙灯会吧!去博物馆里找一找“龙”的痕迹吧!今天这个灿烂的时代,我们需要“龙”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添上一抹神秘又美好的色彩!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生活杂感;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3.
根据“ 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可知,水晶般的宫殿中飘着香气,群仙正在整理衣裳。消散了多少风露之气,使得人世间变得清凉。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场景,宫殿散发着香气,群仙整理着衣裳。风露之气消散后,人世也变得清凉。
故答案为: 茫茫寰宇,湛湛青天,水晶宫殿凉爽飘香,云雾在晶莹的宫殿装饰间萦绕,仙女们在宫殿里轻歌曼舞、按节而舞。
4.在这首词中,“玉龙”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玉龙”通常被视为神秘、强大和神圣的象征。词人能够跨上玉龙,暗示他渴望拥有超越常人的力量和能力,去改变人世间的困境。其次,通过描述骑着玉龙前往水晶宫殿,词人营造了一个理想化的、清凉宁静的世界。这表明他对美好、平和的生活有着向往和追求。再者,“玉龙”还寄寓了词人的救世济民情怀。他希望能够借助这一神秘的力量,为人世间带来清凉和安宁,驱散炎热和苦难。此外,这一意象也反映了词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他意识到人世间正经历着酷暑之苦,而渴望通过“玉龙”来实现改变。故答案为: 词人醉后,可以跨上玉龙,从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的人世间脱离,去往仙女们轻歌曼舞的凉爽的水晶宫殿,以至词人感慨:还需化费多少风露,才能驱散炎暑,换得人间清凉,希望能把清凉、清平带给人世间。所以“玉龙”象征着可以转换人世疾苦,带人们去往美好之地的神龙。寄寓着词人救世济民的情怀,渴望一个理想清平世界的出现。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故答案为: 今天这个时代,仍是一个需要“龙”的时代!龙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在汉字中,在成语中,在诗词中,在民俗中……我们需要吟诵这些先民对风调雨顺祈盼的诗章,我们需要回溯中华民族的精神来源,我们更需要在生活的民俗活动参与中、龙文化的思考中传承“龙”象征的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去看看温州的龙灯会吧!去博物馆里找一找“龙”的痕迹吧!今天这个灿烂的时代,我们需要“龙”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添上一抹神秘又美好的色彩!
【答案】6.人文历史;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三通一达”自此起步,高速发展
7.对于高官厚禄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他向往自由旷达的生命状态,有归隐之志。范仲淹在屡遭贬谪,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桐庐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他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他们的人生履历不同,个性追求不同,一个是向往自然,辞官不就:一个是屡遭贬谪,暂得休闲,但自然山水却能他们都于此地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在桐庐山水中得到了慰藉,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样式。
8.文章开篇引用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将现实世界与诗歌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为一体,写出了桐庐山水如诗如画之美;借用《富春山居图》描绘桐庐自然山水带给人的深深的艺术之美,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让大自然获得了淡泊的诗意,永恒的生命;以美丽的传说来解释桐庐名字的由来,增添了神秘感,桐君传说的文化内蕴也引发了作者对融入自然、自由洒脱生活的思考。引述诗文、画作、传说等多种艺术形式来描绘桐庐山水,既凸显了桐庐自然山水之秀丽,又丰富了文化散文的文化底蕴,使得山水灵动与历史人文相互映衬,引领读者感受在山水中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追求自由洒脱生活的情趣。
9.①从古至今,桐庐山水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不变,不论是苏轼、吴均、黄公望还是作者都被桐庐的美景吸引,留下诗文画作,发出由衷赞美。②桐庐山水是士人身心暂得于己的归宿/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人的主体性没有变,山水对人的意义就存在。面对今日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自然仍是一味大药,可以疗治精神的疾患,能让今天的人们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以疗救,在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感悟生活、生命的本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4)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6.富春江畔的魅力富春江的题咏无数;苏轼赞其清美;吴均生动描。诗画之;《富春山居图》展现自然之美严子陵钓台的自由旷达精神范仲淹的作品和心仪;精神气息的传承;求超越的生活品质当下的“慢生活”理念;庐的古村;旅游项目融合农家生活与时尚潮流感受生活的根系和家园感。现代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快递业的翘楚;自然的疗愈作用。故答案为: 人文历史;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三通一达”自此起步,高速发展
7.作者在写了严子陵的际遇后又写范仲淹的事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丰富内容:通过展示不同人物的经历和感悟,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避免单一叙述。多角度呈现:严子陵和范仲淹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对比与补充:两人的人生履历和个性追求形成鲜明对比,相互补充,更全面地诠释了自然山水对人的影响。强调共性:尽管他们的情况各异,但都能在桐庐山水中找到慰藉,突出了自然对人的精神滋养作用。深化主题:有助于深化文化散文的主题,即探究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增强感染力:让读者对不同的生命样式有更深刻的感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故答案为: 对于高官厚禄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他向往自由旷达的生命状态,有归隐之志。范仲淹在屡遭贬谪,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桐庐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他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他们的人生履历不同,个性追求不同,一个是向往自然,辞官不就:一个是屡遭贬谪,暂得休闲,但自然山水却能他们都于此地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在桐庐山水中得到了慰藉,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样式。
8.“多样引述”具体作用包括:为文章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深度和广度;传说往往具有神秘或奇幻色彩,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诗文可能是读者熟悉的,容易引发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用传说可以为叙述增添一种历史的依据,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丰富多样的引述可以吸引不同兴趣和背景的读者。结合文章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故答案为: 文章开篇引用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将现实世界与诗歌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为一体,写出了桐庐山水如诗如画之美;借用《富春山居图》描绘桐庐自然山水带给人的深深的艺术之美,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让大自然获得了淡泊的诗意,永恒的生命;以美丽的传说来解释桐庐名字的由来,增添了神秘感,桐君传说的文化内蕴也引发了作者对融入自然、自由洒脱生活的思考。引述诗文、画作、传说等多种艺术形式来描绘桐庐山水,既凸显了桐庐自然山水之秀丽,又丰富了文化散文的文化底蕴,使得山水灵动与历史人文相互映衬,引领读者感受在山水中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追求自由洒脱生活的情趣。
9.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首先要理解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感受和改变,文中说,“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这是大自然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给人们的感受,文中还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得变得柔软温润”“望峰息心”“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些句子说明,人们生活于世,忙忙碌碌,我们似乎呈现一种病态的追求,而自己浑然不觉,只有大自然伟大的美才会让我们“移心易志”,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①从古至今,桐庐山水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不变,不论是苏轼、吴均、黄公望还是作者都被桐庐的美景吸引,留下诗文画作,发出由衷赞美。②桐庐山水是士人身心暂得于己的归宿/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人的主体性没有变,山水对人的意义就存在。面对今日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自然仍是一味大药,可以疗治精神的疾患,能让今天的人们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以疗救,在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感悟生活、生命的本质。
10.【答案】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波撼岳阳城;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示例一:我选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首诗写,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眼前风景开阔。恰如桐庐山水,远山微茫,江阔波渺,令人心情舒畅。示例二:我选择“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首诗写山中景色宜人,潭水澄澈幽深,鸟儿欢悦地鸣叫,诗人在此心中是宁静自适的。恰如桐庐天地静穆、山水恬淡,能祛除人们灵魂中的种种虚热症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撼、潭、霄
故答案为: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波撼岳阳城;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我选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首诗写,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眼前风景开阔。恰如桐庐山水,远山微茫,江阔波渺,令人心情舒畅。示例二:我选择“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首诗写山中景色宜人,潭水澄澈幽深,鸟儿欢悦地鸣叫,诗人在此心中是宁静自适的。恰如桐庐天地静穆、山水恬淡,能祛除人们灵魂中的种种虚热症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11.都;推荐,推举;C;传承,继承
12.本文中写陆先生钻研书画、信守承诺、谢绝权贵的邀请等,属于正面描写。又写到人们推举先生为“独步”,有贵介以厚币聘请先生,表现人们对先生的尊敬与推崇,衬托出先生的超凡品性与才学,属于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凸显出了陆先生真心笃行、不慕名利的品质。
13.示例一:文中陆先生被人们推荐"待诏为独步”,却闭门不出,一心钻研书画,可见其淡泊名利。(2分)被人以用重金聘请、被身居高位者邀请,他都婉言谢绝,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受制于凡俗,可见其精神潇洒自由。
14.示例一:我选择(A)《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定称: “义士”。他嫉恶如仇,在听说镇关西欺压民女的后,他义愤填膺拳打恶霸,为被欺压者主持公道。他对朋友肝胆相照,好友林冲被发配沧州,他一直暗中护送,并在野猪林救下林冲。示例二:我选择(B)《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定称:“雅士”。他才华卓越,练得一手好画技,却不以此谄媚权贵,拒绝了知县的邀约。他淡泊名利,拒绝朝廷征聘,隐居避世,追求自由自在、随心随性的生活。示例三:我选择(C)《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周恩来,定称:“志士”。他不屈不,一直为革命事业艰苦斗争,广州公社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最终“闯破封锁”到达苏区。他富有学识,心中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实词;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水浒传》;《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3)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4)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参考译文:
先生名叫士仁,字文近,号承湖,为人真诚,做事始终如一。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都很擅长,尤其擅长楷书、草书、启蒙书、隶书、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过去人们都称赞先生的书法绘画技艺是独一无二的。先生闭门不出,潜心钻研书画,除非是靠耕田所得的收入,否则一概不接受。晚年时,先生患上了脚病,只能住在一间屋子里,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书画创作。他与人约定好的事情,即使遇到风雨也一定会兑现承诺。壮年时,有贵人用重金聘请先生,他拒绝了,说:“我不能像那些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人一样。”有一位老朋友在朝中身居要职,有人劝先生去拜见他,先生也拒绝了,说:“我也不能像那些畏畏缩缩、嗫嗫嚅嚅的人一样。”他贫穷而有操守,因此在他去世后,先文肃考察了他的生平,给他定下了“逸士”的称号。他的儿子广明、孙子敏中都以书画闻名于世。
11.“于书法绘事咸擅其长”的意思是:在书法和绘画之事上都擅长(或都有其长处)。“昔推先生待诏为独步”的意思是:过去推崇先生(的)待诏(才能)是独一无二的。“谢不往”的翻译“(他)推辞不去” “皆以书画世其家”的翻译“都凭借书画使家族传世”。
故答案为:都;推荐,推举;C;传承,继承
12.文章通过正面描写陆先生钻研书画、信守承诺、谢绝权贵邀请等行为,直接展现了他的形象特点。例如,描述他在书画领域的钻研,体现了他的专注和才华;信守承诺则展示了他的诚实和可靠;谢绝权贵邀请则凸显了他不为名利所动的品性。而侧面描写则通过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来衬托陆先生的高尚品质。人们推举他为“独步”,这表明他在众人眼中具有卓越的地位和才华。贵介以厚币聘请他,进一步强调了他的价值和受尊重的程度。这种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使陆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正面描写直接展示了他的内在品质和才华,而侧面描写则从周围人的反应中进一步印证和强化了这些特点。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出一个真心笃行、不慕名利的鲜明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 本文中写陆先生钻研书画、信守承诺、谢绝权贵的邀请等,属于正面描写。又写到人们推举先生为“独步”,有贵介以厚币聘请先生,表现人们对先生的尊敬与推崇,衬托出先生的超凡品性与才学,属于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凸显出了陆先生真心笃行、不慕名利的品质。
1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陆先生淡泊名利:他被人们推荐为“待诏”的独步者,但却选择闭门不出,专注于钻研书画。这种对名利的淡漠,体现了他不为世俗所累的品性。潇洒自由:面对重金聘请和身居高位者的邀请,他都婉言拒绝,显示出他不愿意屈服于凡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超脱于世俗的名利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独特的精神风貌。故答案为:文中陆先生被人们推荐"待诏为独步”,却闭门不出,一心钻研书画,可见其淡泊名利。被人以用重金聘请、被身居高位者邀请,他都婉言谢绝,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受制于凡俗,可见其精神潇洒自由。
14.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水浒传》中塑造了梁山一百单八将,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点,例如林冲、武松、鲁智深等,要把握角色特征进行书写。《儒林外史》是古代长篇讽刺小说,塑造了范进等反面角色,但也不乏杜少卿等正面角色,做题时着重这种角色进行描述。《红星照耀中国》是近代记者埃德加的著作,其中描述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风貌及长征的内容,里面的毛泽东、周恩来等角色值得我们去写。
故答案为: 我选择(A)《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定称: “义士”。他嫉恶如仇,在听说镇关西欺压民女的后,他义愤填膺拳打恶霸,为被欺压者主持公道。他对朋友肝胆相照,好友林冲被发配沧州,他一直暗中护送,并在野猪林救下林冲。
我选择(B)《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定称:“雅士”。他才华卓越,练得一手好画技,却不以此谄媚权贵,拒绝了知县的邀约。他淡泊名利,拒绝朝廷征聘,隐居避世,追求自由自在、随心随性的生活。
我选择(C)《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周恩来,定称:“志士”。他不屈不,一直为革命事业艰苦斗争,广州公社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最终“闯破封锁”到达苏区。他富有学识,心中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15.【答案】示例:素材分类进行积累,多角度解读,尽量把材料了解透彻,并且联系历史,找出其背景根源,或者找类似的反面的例子,深度了解。
【知识点】材料探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故答案为:示例:素材分类进行积累,多角度解读,尽量把材料了解透彻,并且联系历史,找出其背景根源,或者找类似的反面的例子,深度了解。
【点评】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6.【答案】范文示例:
“龙行鑫”带来的启示
甲辰龙年的春晚主题“龙行鑫”走红了,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启示。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勇敢、智慧和祥瑞。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行”则有行动、前进之意。“鑫”由三个“金”字组成,常被视为财富的象征。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不仅展现了龙的精神特质,还强调了行动和财富的重要性。
这一主题的走红,让我想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传承和弘扬龙的精神。龙的精神代表着勇敢、智慧和坚韧,这是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需要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具备龙的精神,才能勇敢地面对并克服它们。
其次,“龙行鑫”鼓励我们积极行动。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它告诉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想象和计划阶段,而是要付诸实践,勇敢地迈出每一步。
再者,它也提示我们要关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还包括知识、经验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积累。我们应该通过努力工作和智慧的经营,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我们要以合法、诚信的方式获取财富,并用之于有益的事业。
总之,“龙行鑫”这一主题给我们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它提醒我们传承龙的精神,积极行动,追求财富,同时注重道德和法律。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以“龙行鑫”为指引,勇敢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龙行鑫”这个主题包含了丰富的意象。“龙”象征着力量、智慧和吉祥;“行”代表着行动、前进;“鑫”常见寓意为财富。三者结合,体现了在甲辰龙年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意愿。探讨“龙行鑫”如何将传统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强调以“行”为核心,鼓励人们积极行动、勇于进取,追求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思考“鑫”所代表的财富意义,如何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分析“龙行鑫”走红的现象,探讨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和引导作用。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叙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