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补易混易错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24年高中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查补易混易错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24年高中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20:23:56

文档简介

查补易混易错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以下内容: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郡国并行、 行省制等中央集权的强化,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明代废丞 相设内阁、军机处等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
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
易错点 1、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易错角度】未能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充分理解
【易错点拨】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二者是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的关系, 共同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而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和宗 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分封制是封邦建国的国家管理制度, 强调的是国家层面, 主要解决统 治阶级内部矛盾;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地位,
强调的是家族层面。
易错点 2、秦汉至宋元的政治制度
【易错角度】九品中正制实施过程中也曾重视才能
【易错点拨】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 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开重。但由 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 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 而获得二的者几平全部是门 阀世族, 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 才德标准逐渐被忽 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 甚至成为唯一标准,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元士
族" 的局面。
【易错角度】宋代官僚体制运行中的理性色彩
【易错点拨】两宋时期, 在士大夫们积极参与设计更革之下, 设官分职体制中的理性化精神 日益显现出来。官、职、差遣的分离, 在缓和矛盾、着眼效率的同时, 确立了职级与事类的
分立体系,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权的明确与集中。
【易错角度】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易错点拨】 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封建官吏的选拔和 任用权收归中央, 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 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科举制虽向社会各
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易错点 3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易错角度】理解内阁的性质
【易错点拨】由于朱元璋对外朝和内辅领袖的猜忌, 明朝内阁始终没有从制度层面被明确为 像以前朝代那样普遍存在的具有政务统筹,内辅作用的机构;而行政体系运行的惯性又要求 有一个这样的机构存在。明朝人士关于阁臣" 只备论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与"虽无相名,实 有相职" 的矛盾性论断,恰恰反映出内阁地位的尴尬和明朝中枢制度设计的缺陷。但是明朝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易错角度】 内阁有一定权力, 且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易错点拨】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但它并非无任何权力, 明朝后期, 很多时候内阁都 在履行宰相职权。 此外,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皇帝“不合理” 的诏旨,可以拒 绝草拟, 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 可以拒绝
重拟,以原票封进。
1 .(2022·海南 · 统考高考真题)《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 ,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
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
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 .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 .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 .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 .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2 .(2022·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 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 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 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
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 悉宜烧毁, 不得鬻贩。 ”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 .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 .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3 .(2022·全国 · 高考真题) 西晋至唐初, 皇子皇弟封王开府, 坐镇地方, 手握重权。唐玄宗 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 ,又仿此建“ 百孙
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 .削弱了藩镇势力 B .强化了分封体制 C .凸显了专制集权 D .动摇了宗法制度
4 .(2022·全国 · 高考真题)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 重要州府设两名, 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 但 若武官任知州, 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 与知州(府) 共议政务、同署文书,
“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规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军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权力
5 .(2021·河北 · 统考高考真题)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
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 .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 .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 .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6 .(2021·河北 · 统考高考真题) 三国时期, 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 杜恕 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 ” 由此可
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 .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 .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 .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7 .(2022·山东 · 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 油(到) 于九载, 麻定江表, 寻以户口溢多, 析置州县。炀帝嗣位, 又平林州邑, 更置三州。
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 —— 《隋书》卷 29《地理志》
隋代分郡图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 3 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 一是历史学, 二是地理学, 三是 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 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
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 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 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 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
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 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
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1 .( 2023· 陕西安康 · 统考二模) 周天子分封褒封的“ 天下万邦” 中, 不仅封君姓氏多元多样, 血缘多源。而且王朝及其领导的“天下”,从政治上直接超越和凌驾于为数众多的族邦, 形成 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 尊尊源于但已高于亲亲, 体现了鲜明的文明特质。据此可知,
西周时期( )
A .核心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 .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
C .宗族聚居状态逐渐打破 D .地缘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2 .(2023· 陕西榆林 · 统考二模) 公元 733年, 唐玄宗改唐初的 10道为 15 道, 置采访、观察
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
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B .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 .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D .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3 .(2023·河南濮阳 · 统考一模) 进奏院始建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 一般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 幕职担任, 其主要职责是接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宋代设都进奏 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 并对进奏官进行厘选, 一般以八品文官或三班使臣充任, 仅为传递
公文的文书官员。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 .监察制度建设的延续性 B .地方机构的膨胀
C .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D .选官制度的完善
4 .(2023·广东湛江 · 统考一模) 737 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
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 20%;而
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 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 90%
以上。由此推知,当时( )
A .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 .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 D .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
5 .(2023·广东汕头 · 统考一模) 宋朝新建, 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 开展了
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 964年平定后蜀, 971年平定南汉, 974年平定南
唐, 978年平定福建, 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
A .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 .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 .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 .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6 .(2023·新疆乌鲁木齐 · 统考二模)明代中后期, 皇帝将自己“批红”权利交给宦官管理的司
礼监, 司礼监向皇帝负责, 与内阁没有隶属关系。此后出现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
A .阁臣倾轧异化政治生活 B .司礼监和内阁间相互制约
C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D .早期民主思想兴起与发展
7 .(2023·福建 ·校联考三模) 宋代中枢权力结构中的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 而中书
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宋仁宗时, “诏中书置台官言事簿,令以时检勾
销注之,仍录与枢密院。 ”宋仁宗此举意在( )
A .分化事权以强化王权 B .构建权力监督制衡机制
C .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 D .提高监察治理体系效能
8 .(2023· 内蒙古呼和浩特 · 统考一模) 两汉时期的三老制度, 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 切 合下层民众的乡土意识, “三老”作为民众的代表, 领衔上书反映问题, 提出意见, 往往都能
得到当局的重视。可见该制度( )
A .提高了乡民参政的意识 B .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
C .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D .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9 .(2023·江苏 · 统考一模) 西汉时期, 地方第一级行政区所辖土地人户众多, 军需粮草自成
一体, 财力雄厚。因此, 中央政府设“州”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东汉灵帝时, 原本作为
监察区的“州”却又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州”性质的变化是由于( )
A .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 B .郡国势力的不断坐大
C .镇压地方叛乱的需要 D .铲除外戚势力的斗争
10 .(2023·辽宁葫芦岛 · 统考一模)雍正时期,在继续密折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由亲近人 员负责的文武官员优劣簿, 以圈两圈、圈一圈、点一点、加一直、打一“X”的方式区分优劣
五等。这一做法旨在( )
A .强化政府的廉政建设 B .任用贤良能臣参与决策
C .提升官员的行政能力 D .保证国家机器高效运转
11 .(2023·新疆 · 统考一模)明太祖废除丞相后, “威权在上,事皆亲决” 。成祖时“奏章皆亲 览, 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 “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 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 渐疏于政事”, 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 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 )
A .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 .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 D .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12 .(2023·福建龙岩 · 统考二模)明代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担任该职位的官员需风采 奋发、精神刚正,还必须是“在京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
三年考满到部者” 。这些规定( )
A .有利于增强监察机构的效能 B .确保了官僚机构的廉洁和效率
C .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管理 D .推动了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查补易混易错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以下内容: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郡国并行、 行省制等中央集权的强化,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明代废丞 相设内阁、军机处等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
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
易错点 1、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易错角度】未能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充分理解
【易错点拨】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二者是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的关系, 共同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而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和宗 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分封制是封邦建国的国家管理制度, 强调的是国家层面, 主要解决统 治阶级内部矛盾;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地位,
强调的是家族层面。
易错点 2、秦汉至宋元的政治制度
【易错角度】九品中正制实施过程中也曾重视才能
【易错点拨】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 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开重。但由 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 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 而获得二的者几平全部是门 阀世族, 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 才德标准逐渐被忽 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 甚至成为唯一标准,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元士
族" 的局面。
【易错角度】宋代官僚体制运行中的理性色彩
【易错点拨】两宋时期, 在士大夫们积极参与设计更革之下, 设官分职体制中的理性化精神 日益显现出来。官、职、差遣的分离, 在缓和矛盾、着眼效率的同时, 确立了职级与事类的
分立体系,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权的明确与集中。
【易错角度】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易错点拨】 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封建官吏的选拔和 任用权收归中央, 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 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科举制虽向社会各
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易错点 3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易错角度】理解内阁的性质
【易错点拨】由于朱元璋对外朝和内辅领袖的猜忌, 明朝内阁始终没有从制度层面被明确为 像以前朝代那样普遍存在的具有政务统筹,内辅作用的机构;而行政体系运行的惯性又要求 有一个这样的机构存在。明朝人士关于阁臣" 只备论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与"虽无相名,实 有相职" 的矛盾性论断,恰恰反映出内阁地位的尴尬和明朝中枢制度设计的缺陷。但是明朝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易错角度】 内阁有一定权力, 且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易错点拨】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但它并非无任何权力, 明朝后期, 很多时候内阁都 在履行宰相职权。 此外,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皇帝“不合理” 的诏旨,可以拒 绝草拟, 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 可以拒绝
重拟,以原票封进。
1.(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汉书》记载“开国承家, 有法有制 ”,认为国家应关注礼 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 皆王教之端。 ”宋代以后, 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
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 ”“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 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 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 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 ”,主要强调的 是“礼、法、乡约教化 ”的相辅相成,排除 B 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
法、教化 ”,而不是废除“刑罚 ”,排除 C 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
法、教化 ”,而不是“法治威严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 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 而不注重阅读儒家 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 “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
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答案】A
【详解】根据“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 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 项正确;B 项不是最主要 原因,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的
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2022·全国·高考真题) 西晋至唐初, 皇子皇弟封王开府, 坐镇地方, 手握重权。唐玄 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 集中安置诸王, 由宦官管理, 称为“十王宅 ”,又仿此建“百
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
王宅 ’,又仿此建‘百孙院 ’”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
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 A 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
解,排除 B 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2022·全国·高考真题)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 但若武官任知州, 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 与知州(府) 共议政务、同署文
书, “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详解】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
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
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 规范地方行政,A 项正确;“干政 ”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 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 排 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 C 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
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点睛】本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 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本题可尝试从“副手 ”、“参
谋 ”、“审核员 ”“监督员”等身份理解通判。(改编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 年高考历史
全国卷试题评析)
5.(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
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 的“三公”及其僚属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书”协助皇帝进 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C 项正确;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尚书是最 高的行政机构,更不能说明造成了冗官现象,排除 AB 项;根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
在,无法判定其是否解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 三国时期, 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 杜 恕建言:“古之刺史, 奉宣六条, 以清静为名, 威风著称, 今可勿令领兵, 以专民事。”由此
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答案】C
【详解】根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三国时期的刺史出现了领兵和专职民事的 情况,这与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责不符,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C 项正确;材料仅反映 了刺史制度,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排除 A 项;“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不能
体现,排除 B 项;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清明,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高祖(文帝) 受终, 惟新朝政, 开皇三年, 遂废诸
郡。油(到) 于九载, 麻定江表, 寻以户口溢多, 析置州县。炀帝嗣位, 又平林州邑, 更置
三州。既而并省诸州, 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 分部。 —— 《隋书》卷 29《地理志》
隋代分郡图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 3 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 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
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 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
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 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 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 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
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 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 成的, 也就是说, 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
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改革史实举例: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
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
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分析说明:层次 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
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
层次 2: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历史、
地理、政治三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
层次 3: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从历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 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例如:行政区划改革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
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详解】观点一:据材料“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可知, 历史学上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
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可知,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 制。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
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
观点二: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 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可知,在地里学的角度看,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
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隋初沿袭前 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 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为节省行政开支,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 口的多少划分州县;据材料“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
州为郡”可知,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
观点三: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 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可知,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
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
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可知,: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 三级制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 ”并结合所学可知; 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据材料“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 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
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1 .( 2023· 陕西安康 ·统考二模)周天子分封褒封的“天下万邦”中,不仅封君姓氏多元多样, 血缘多源。而且王朝及其领导的“天下,”从政治上直接超越和凌驾于为数众多的族邦,形成 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 尊尊源于但已高于亲亲, 体现了鲜明的文明特质。据此可知,
西周时期( )
A .核心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 .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
C .宗族聚居状态逐渐打破 D .地缘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详解】根据“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
国逐步由血缘关系走向地域关系,D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核心权力尚未实现高
度集中,排除 A 项;材料的主旨不涉及国家制度建构,题干的信息无法体现国家制度成熟
与否,排除 B 项;根据材料“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可知,周朝形成大规模
的地域共同体,不能说明宗族聚居状态逐渐打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 2023· 陕西榆林 ·统考二模) 公元 733 年, 唐玄宗改唐初的 10 道为 15 道, 置采访、观察 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
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B .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 .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D .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 ’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 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 ”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中央势微,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 面,材料中的演变正是中央政府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妥协,A 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 的主要政务,且唐政府将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使地方易于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 央集权,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显示地方监察职能在演变中不断弱化,不是“完善 ”,排除 C
项;安史之乱后虽然地方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多数节度使在形式上是服从中央的,
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 .( 2023·河南濮阳 ·统考一模) 进奏院始建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 一般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 幕职担任, 其主要职责是接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宋代设都进奏 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 并对进奏官进行厘选, 一般以八品文官或三班使臣充任, 仅为传递
公文的文书官员。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 .监察制度建设的延续性 B .地方机构的膨胀
C .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D .选官制度的完善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进奏院是藩镇与中央关系发展的特殊产物,
唐代进奏官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并为藩镇收集情报,而宋代中央统一管理各州 进奏院,进奏官由中央厘选,反映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C 项正确;材料中的进奏院不是监 察机构,排除 A 项;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等措施,不能反映地方机构的膨
胀,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呈现官员选拔的具体情况,无法得出选官制度完善的结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 2023·广东湛江 ·统考一模) 737 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 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 20%;而南 方除江南东、西两道, 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 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 90%以上。
由此推知,当时( )
A .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 .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 D .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
【答案】A
【详解】题干所示为唐代 737 年科举取士的相关信息,规定按照“州的大小、人数多少” 确定科举取士人数,而南北州的大小占比不同,南方小州较多,北方大州较多,这样一来 科举取士的士人数量也会出现地域性差异,由此可见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A 项正确;尽 管科举取士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 及到诸如下层平民可以跻身官场这样的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 B 项;尽管科举取士使社会 门第观念受到了冲击,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寒门地位上 升、平民跻身官场、取才不问出身等信息,排除 C 项;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
配,并不能说明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
这也是衡量州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 .( 2023·广东汕头 ·统考一模) 宋朝新建, 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 开展了 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 963 年出兵两湖, 964 年平定后蜀, 971 年平定南汉, 974 年平定
南唐, 978 年平定福建, 979 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
A .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 .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 .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 .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答案】B
【详解】材料问题是“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即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的意图。 结合所学,材料中的“两湖 ”“后蜀 ”“南汉 ”“南唐 ”“福建 ”都位于黄河以南地区,而“北 汉”大约是今天的山西地区,与辽接壤,由此可以得出宋太祖统一政策是先南后北,如果 先攻灭北汉,可能引起辽的警惕和干预,B 项正确;党项威胁北部边防发生于宋朝统一以后,
排除 A 项;辽没有与宋争夺南方富庶之地,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材料中“削平诸政
权”是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不仅仅要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 2023·新疆乌鲁木齐 ·统考二模)明代中后期,皇帝将自己“批红”权利交给宦官管理的司 礼监, 司礼监向皇帝负责, 与内阁没有隶属关系。此后出现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
A .阁臣倾轧异化政治生活 B .司礼监和内阁间相互制约
C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D .早期民主思想兴起与发展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出现内阁、司礼监,其权力的大小均来源于皇帝,因此 题干现象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 项正确;结合所学,内阁所掌握的是票拟权,最终的决策权在与皇帝的批红,材料体现的信息与阁臣倾轧异化政治生活不符,排除 A 项;司礼
监和内阁分别掌握着票拟权和批红权,最终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所以不存在相互制约,
排除 B 项;明代中后期,中国还处于君主专制时期,不存在民主思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 2023·福建 ·校联考三模) 宋代中枢权力结构中的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 而中书 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宋仁宗时, “诏中书置台官言事簿,令以时检勾
销注之,仍录与枢密院。 ”宋仁宗此举意在( )
A .分化事权以强化王权 B .构建权力监督制衡机制
C .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 D .提高监察治理体系效能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中枢权力结构中的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而中书门下和 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置台谏系统对百官进行 监察,又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来担任监控台谏系统,所以在宋代的中书权力机构中,台 谏系统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构建了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B 项正确;宗仁宗此举的目的是构 建权力监督制衡机制,而不是分化事权以强化王权,排除 A 项;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来
监控台谏系统,并不意味着台谏系统的监察权被限制,排除 C 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监察
治理体系效能因为材料措施得以提高,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 .( 2023· 内蒙古呼和浩特 ·统考一模) 两汉时期的三老制度, 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 切 合下层民众的乡土意识, “三老”作为民众的代表, 领衔上书反映问题, 提出意见, 往往都能
得到当局的重视。可见该制度( )
A .提高了乡民参政的意识 B .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
C .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D .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
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可知,三老制度作为基层治理的代表,联系民众和政府,
有利于加强对村社的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D 项正确;两汉时期,专制制度已建立,三 老只是代表村民反映意见,不是参与政权,无法提高村民参政意识,排除 A 项;封建社会
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巩固阶级基础,扩大不了阶级基础,排除 B 项;权力中心不断上移
集中到君主手中,并非权力下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 2023·江苏 ·统考一模) 西汉时期, 地方第一级行政区所辖土地人户众多, 军需粮草自成
一体, 财力雄厚。因此, 中央政府设“州”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东汉灵帝时, 原本作为
监察区的“州”却又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性质的变化是由于( )
A .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 B .郡国势力的不断坐大
C .镇压地方叛乱的需要 D .铲除外戚势力的斗争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地方第一级行政区所辖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
厚 ”、“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 ”、“却又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及所学知识可得,地方第一级 行政区重要性很明显,这样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镇压地方叛乱的需要,C 项正确;“地 方行政层级的调整”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或者行动,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强
调郡国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强调外戚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10 .( 2023·辽宁葫芦岛 ·统考一模)雍正时期,在继续密折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由亲近人 员负责的文武官员优劣簿,以圈两圈、圈一圈、点一点、加一直、打一“X”的方式区分优劣
五等。这一做法旨在( )
A .强化政府的廉政建设 B .任用贤良能臣参与决策
C .提升官员的行政能力 D .保证国家机器高效运转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在继续密折制度的同时 ”、“还建立了由亲近人员负责的文武官员优劣 簿,以圈两圈、圈一圈、点一点、加一直、打一“X”的方式区分优劣五等 ”及所学知识可 得,雍正时期采取的这些政治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机构高效运转,D 项正确;材料没
有体现廉政建设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任用贤良,不符合题
意,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官员个人能力的提升,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1 .( 2023·新疆 · 统考一模)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 事皆亲决 成祖时“奏章皆亲览,
不假手他人 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 “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 宪宗以后“帝渐疏
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 )
A .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 .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 D .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重要政务都亲自处 理决定,之后为了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出现了票拟、廷议、廷推等制度,无论是丞相的废 除,还是票拟等制度的出现都是皇帝决策的产物,都是服从皇权需要,A 项正确;丞相的废 除和票拟等制度的出现加强而非制约了皇权,排除 B 项;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 机构,内阁大臣没有法定的决策权,无法代行丞相职权,排除 C 项;废除丞相后,军国大 事的裁决完全取决于皇帝,同时皇帝在决策过程中或多或少仍然需要大臣的辅助,而后出
现的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臣下对决策的影响,但没有根本
上改变皇权专制、臣下辅助的决策方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2 .( 2023·福建龙岩 ·统考二模)明代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担任该职位的官员需风采
奋发、精神刚正,还必须是“在京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
三年考满到部者 这些规定( )
A .有利于增强监察机构的效能 B .确保了官僚机构的廉洁和效率
C .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管理 D .推动了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任用的监察官员除基本素质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资历, 目的 是为了更好发挥监察机构的效能,维护统治,A 项正确;B 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B 项;材 料主要是涉及对监察官员对要求,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 C 项;军机处的设置
推动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