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学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性阅读,了解目录编排结构以及全书内容。 2.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每篇文章内容。 3.通过精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 4.通过关联阅读,勾连经典与课本,增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每篇文章内容。 2. 通过精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 通过关联阅读,勾连经典与课本,增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江山市新塘边初级中学的柴如青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八年级下册《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通过选择性阅读,了解全书内容,并创意编排目录结构。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每篇文章内容。 通过圈点勾画的精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 通过关联阅读,勾连经典与课本,增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作者导入。 我们熟悉的朱自清,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是”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文笔那么优美,感情那么细腻,这些文章中,他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诚恳、谦虚、充满诗意的作家形象。今天,我们从《经典常谈》中领略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经典常谈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经典的启蒙读物。诚如作者所说,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我们跟着经典摆渡人——朱自清,一起前往经典之海。 朱自清为什么写这本书呢?序言中告诉了我们答案。 “为了给希望读写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朱自清 《经典常谈》序言 今天,我们完成以下四个任务,了解《经典常谈》的内容,学习阅读策略。 任务一拟新题 巧归类 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这本书的封面、目录以及序言等信息,对书本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了解。 请同学们先看到经典常谈的目录。本书正文共十三篇。分别是:《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等十三篇。 同学们在粗略读过十三篇文章后,可以从文化知识、思想内涵或者实践意义等多个角度入手,给每篇文章拟一个小标题,并将目录分类。 一个别致的标题可以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老师在阅读了《说文解字第一》这篇文章后,根据汉字的书体演变拟了《文字的七十二变》这样一个标题。而老师班里的同学则根据这篇文章中的人物行为拟了《仓颉造字,朱子注书》的标题。请同学们任选一篇文章,以“一句话标题”的形式为文章拟标题。 老师还提供了一些拟标题的角度供同学们选择。你可以简要概括篇章精髓,或浓缩这一部或一类经典的价值、意义,或简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或引起他人阅读兴趣和期待。 一句话标题拟好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互相分享别致标题。 目录分类这部分,老师根据作者序言中的这句话: 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将目录分成了“小学”、经、史、子、集五个部分。 “小学”,就是文字学,《经典常谈》中对应的是《说文解字》第一。 经,即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经典常谈》中对应的是《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 史:即史书,《经典常谈》中对应的是《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 子:即先秦百家著作,《经典常谈》中对应的是《诸子》第十; 集:文集,即诗词汇编,《经典常谈》中对应的是《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 通过这样的分类可以对全书的编排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学们是从什么角度,将目录分成几类呢?期待同学们的精彩呈现。 在这个任务中,我们用到的阅读策略有:关注书本的作者、目录以及序言。明晰作者写作目的、了解全书大致内容和结构。 任务二 绘制思维导图 梳理文章内容 了解全书大致内容后,我们就要精读感兴趣的篇章。请同学们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行文思路,提炼内容要点。你所提炼的内容,可以针对某篇文章,也可以针对某个知识要点,还可以是某部典籍发展演变的呈现。 老师根据《说文解字第一》篇中的“六书”相关知识整理了如下思维导图。“六书”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六类,分别整理了他们的具体含义,并加上例字,便于理解。 老师班里的同学则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了《说文解字第一》整篇的文章内容。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直观看到《说文解字第一》这篇文章介绍了《说文解字》的作者,书籍特点及价值,还讲述了文字在秦以前以及秦以后的特点及演变历史。 同学们,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篇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开始梳理相关内容吧。 为了便于更好地梳理内容,同学们在阅读时需要关注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作为中心理解相应段落;关注人物,概括事件,了解历史;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便于快速理清典籍的演变或发展历程。 任务三 品味通俗语言 感受语言魅力 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他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请同学们细读感兴趣的篇章,做好批注,领略朱自清的语言魅力。 批注策略可以从用词、人物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也可以对文中人物、情节等进行评价、联想、质疑等。还可以对文中费解的内容或引用他人作品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 老师批注了《辞赋第十一》里的部分内容,同学们请看:这段文字将屈原写《离骚》背景以及《离骚》不成篇章的问题,朱自清解释为屈原发泄强烈情感的需要。用语简单易懂且趣味盎然,用亲切的口吻讲述了复杂的学术问题,不得不令人佩服。 还有《文第十三》中描写游士的文字,朱自清寥寥几笔,就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的景象,让读者饶有兴味地了解了一个时代以及游士这一类人。 请同学们仿照示例:细读文本,完成任务单中的语言魅力卡。 别忘了批注策略哦! 任务四 阐释关联阅读 探究经典意义 个性选读时,请同学们选择《经典常谈》中你最感兴趣的一篇深入研读,结合课内所学及课外对该篇所介绍的经典古籍的阅读,参考以下小建议,形成一段文字,展现你的阅读思考与心得,探究出珍贵的文化宝藏。 小建议: 可精读《诗第十二》,结合七八年级教材中的古代诗歌具体分析(如《<诗经>二篇》、乐府诗《花木兰》《观沧海》《龟虽寿》、《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李白与杜甫的诗歌等),说说历代诗歌的变化。 (2)可精读《四书第七》,结合课内《<孟子>三章》所学及课外对《孟子》的阅读,分享你对《孟子》的认识与思考, (3)可精读《<说文解字>第一》,结合课外对《说文解字》的阅读,挑选一些有趣的汉字,说说汉字的形成。 当然,你还可以自主选题,指明关联阅读的内容;思考《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对于更好地理解课内经典有哪些帮助;最后生成自己的认识或心得。 这部分,我们的阅读策略是:关联课内知识,多角度进行比较阅读,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同学们,当“新文学”与“新文化”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朱自清凭借其站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与教育史的多重背景的交汇处,为“新文化人”应当如何诠释经典做了最好的范例。经典是沉默的,诠释使它开口说话。在朱自清通俗畅达的诠释中,我们青年学子定要担当起经典文化的传承之任,阅读经典,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