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_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3_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18:5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课文脉络、朗读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 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的写法,体会文章长短句交错、充满激情的语言风格。 通过朗诵设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的生命力,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设计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长短句交错、多种修辞结合的语言特点,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情境驱动: 我国幅员辽阔,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为了让大家了解祖国各地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唤起文化自信,从而更加热爱自己家乡和祖国。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决定开展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各班可采用不同形式演绎各地的民俗文化。 七(1)班决定演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演绎陕北高原的文化,现邀请你一起来完成《安塞腰鼓》的朗诵设计。 学习任务一:检查预学单,完成脉络梳理 学生展示预学单 师生总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在结构上的作用。 学习任务二:把握基调,为节目选择服装、道具、配乐 1.根据对课文基调的把握,为朗诵节目选择合适的服装、道具和配乐,并阐述设计的理由。 项目设计理由服装道具配乐
2.学生展示 学习任务三:细读文本,设计朗诵脚本 朗诵形式: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选择最合适的朗诵的形式。(请在序号前打钩) ①独诵:一个人朗诵 ②对诵:两人朗诵,一般为男女对诵 ③群诵:集体朗诵 ④合诵:作品一部分由一人或几人领诵,其余由大家齐声朗诵。是独诵、对诵、群诵的结合。 (2)请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具体设计朗诵形式,并阐述设计理由。 版块朗诵形式设计理由1—4擂鼓前5-27 擂 鼓 中场面(5-13)声响(14-17)后生(18-22)舞姿(24-27)28—30擂鼓后
(3)小组讨论后展示 2.朗读脚本 (1)分小组设计朗诵脚本 温馨提示: 关注用词、长短句式、修辞等,从版块中选择重点句子进行设计。 (2)从语气、语调、语速、停连、重音、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标注朗读符号具体阐述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这些抒情的句子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在反复咏叹中有变化,层层递进,构成回环反复的气势,气势越来越昂扬向上,直把感情推向高潮。所以朗读时应该语调越来越高。所以朗读时应该语调越来越高。重音放在“好”“安塞腰鼓”“痛快”“蓬勃”上,突出安塞腰鼓场面的壮阔、鼓声的激越、后生的活力、舞姿的绚丽奇幻,突出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的赞叹。
(2)小组上台展示设计并朗诵 活动四:领悟主题,为节目撰写串词 温馨提示:请围绕“安塞腰鼓”和“朗诵表现”,结合课文和链接材料来写。 材料一: 我多年生长在陕北,陕北以他的山河五谷养育了我,我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质。因此,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长时间的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在世人面前。 ——刘成章《关于<安塞腰鼓>》 材料二: 在古代与外族频繁的战争生活中,《安塞腰鼓》既是古代边关战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出征凯旋的欢迎曲,它充满激情与力量,雷霆万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已经永远的消失了,但这种具有战争生活血统的激情和力量的腰鼓,却深深地根植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并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娱乐形式。而代代相传。 ——郝雪琴《不仅仅是生命活力的颂歌》 材料三: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十三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这种原来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式,也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远不要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塞腰鼓曾经如何在亚非拉走红;也不要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欧观众的心灵;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型的国家庆典,均有《安塞腰鼓》出场。 —— 厚夫《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 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小结: 课后作业: 设计朗读评价量表,并对照评价量表修改完善朗诵设计稿。 模仿《安塞腰鼓》“场面”片段,写一段跑操场面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