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2.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和写作顺序,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3. 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增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体认以及自豪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 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 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和写作顺序。
2. 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近年,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东坡夜游赤壁”在浙江宁波镇海发现,引起文物收藏界的高度关注。经专家鉴定,该桃核舟乃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晚年力作,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看看这只核舟具体是何模样。 [设计意图]考古新闻导入新课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核舟记》同前面两篇文章《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一样,都以“记”为文体。 知识卡片:“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为“杂记”。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核舟记》就是一篇介绍一枚桃核工艺品的文章。
一、诵读感核舟 1.初读课文,疏通语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字形等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采取出示注音等方式进行订正。 器皿(mǐn) 尝贻(yí)余核舟一 八分有奇(jī) 箬(ruò)篷 石青糁(sǎn)之 多髯(rán) 衣褶(zhě) 横卧一楫(jí) 诎(qū)右臂支船 椎(chuí)髻 壬戌(rén xū) 篆(zhuàn)章 (2)学生在此基础上大声诵读课文,注意停顿,如: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③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④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⑤技/亦灵怪/矣哉 (3)学生再次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感知文意,如: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游赤壁(的情景)。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③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处在右边的撑船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刻了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大概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4)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请学生再次品味以上的句子及其译文,谈谈自己的发现。 ①在古代汉语中,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量词。 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时要删去。 ③关于数词与名词的搭配,在古代汉语中,如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前面,如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之后;现代汉语里也有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后的现象。 [设计意图]重点注意文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文言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和长句的停顿,进一步丰富文言词汇,积累语感。 2.师生齐声诵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核舟,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核舟特点? 明确:奇巧。 [设计意图]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学生再次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写作对象的特点。 二、鉴奇巧之物 1.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动手“画”核舟,要求尺寸一致,“部件”齐全,可以只画俯视图或侧视图,注意细节。完成画作后,请学生谈谈发现。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 查看注释:课文所写的核舟究竟有多大? 补充资料:宁波档案网页显示——核舟采用中型核桃并利用其天然纹理雕镂而成,首尾长2.9厘米,高2厘米。 简单小结:我们会发现,其实用笔画比用刀刻要容易得多,在纸上画也比在坑坑洼洼的桃核上雕刻要容易,但是我们却难以画下来,而王叔远竟然能在凹凸不平的桃核上刻出完整的情景,真是“奇巧”啊! [设计意图]布置任务,让学生动手“画”核舟,感受核舟尺寸这一细节的重要性,发挥想象,体会王叔远的雕刻技艺之精湛。 师过渡:文章开头直言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学生根据画作体验,细读课文,并结合全文思考:核舟之“奇巧”体现在哪些方面?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二。 提示: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归纳概括核舟的奇巧之处。 核舟之“奇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核舟虽然体积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但是—— (1)内容繁多: ①有部件构造多的船:船舱(上有箬篷,旁有八扇窗,窗上左右各有一副对联);船头(有三个人,有手卷,有念珠);船尾(有楫,有蒲葵扇,有炉,有壶);船背(有字,有篆章)。 ②有众多人物:船头有苏轼、黄庭坚、佛印,船尾有左右各一位撑船人。 (2)雕刻入微: 船舱有“箬篷覆之”; 窗可灵活开启闭合,“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对联字迹清晰,色彩明了,“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人物——东坡“多髯”,苏、黄“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居右的舟子“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居左的舟子“视端容寂”; 念珠,“可历历数也”; 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篆章,“其色丹”。 (3)惟妙惟肖: 船上五人,神情动作绝妙,各不相同。 苏轼,“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黄庭坚,“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舟子两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设计意图]分类梳理,充分挖掘核舟之奇巧,学生才能从具体的叙写中感受到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3.文中除了“奇巧”,作者对王叔远的“技”还有别的评价吗?这两个评价有何异同? 明确:“奇巧”“灵怪”。 同:两者都强调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高超。 异:“奇巧”重在“人巧”,“灵怪”重在“天工”。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王叔远技艺之高超,巧夺天工(奇巧——灵怪),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