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_核舟记-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1_核舟记-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19:06: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2.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和写作顺序,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3. 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增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体认以及自豪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 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 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和写作顺序。
2. 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鉴宝,感受到了核舟之美以及雕刻者技艺之高超。其实,有一个人的奇思妙手丝毫不逊于王叔远,他就是本文的作者——魏学洢。一个核舟的“奇巧”是怎样被魏学洢写出来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究“奇巧之文”。 [设计意图]由上节课内容自然导入,以“奇巧”一词串联课堂。 【课堂教学】 三、品奇巧之文 1.学生浏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句,自行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核舟呢?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再具体介绍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的内容做一个分类统计,并以赞叹作结。所以,本文的行文结构:总—分—总。 文章先介绍中间船舱,再介绍两边的船头和船尾,最后介绍船背。这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文章先介绍核舟整体大小,再介绍核舟的各个部分。这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介绍的。 文章在介绍核舟的各个部分时,先介绍主体部分船舱,给读者留下一个整体印象,并且船舱的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可使读者联想核舟的主题;明确主体后,接下来船头三人是该主题的主要人物,故要先介绍,船尾的两位舟子为次要人物,故后介绍;最后介绍船背,使核舟主题更加完整。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进行介绍的。 小结:写作顺序往往是由写作对象决定的。所写的人、事、物的特点决定了用什么顺序来写。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不能停留在“核舟”本身,在了解核舟的“奇巧”后,应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转到《核舟记》的行文结构以及说明顺序的安排上。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体特征,进而思考作者写此文的匠心。 2.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二。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这句话先以“奇巧”一词总括王叔远雕刻技艺之高超,再通过所用材料体积小、雕刻内容繁多且惟妙惟肖等三个层次充分介绍。后文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可见作者用语简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这句话通过罗列数字,说明核舟的长度和高度,并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等词,可见文章用语严密。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此处不仅用语严密,而且生动。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关注本文的语言特质,体会用语之妙,在认知与积累中不断提升文言素养。 四、识奇巧之人 师过渡:一个“奇巧”的核舟,一篇“奇巧”的文章,这一切都得益于背后“奇巧”的人。核舟所刻主题为“大苏泛赤壁”,很巧的是王叔远雕刻的时间与苏轼所写《赤壁赋》的时间都为“壬戌秋日”。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魏学洢《核舟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根据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甲子,王叔远正好是在五百四十年后的那天雕刻了一个“大苏泛赤壁”的核舟,这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其中《赤壁赋》中的“客”真的是黄庭坚和佛印吗?王叔远又为何将核舟赠送给魏学洢? 学生根据以下材料,探究王叔远雕刻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核舟的别具匠心。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三。 材料一: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作诗文毁谤朝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流露了苏轼战胜灾祸困厄时欢欣愉悦的心境和蔑视权贵的豪迈气概,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因此“大苏泛赤壁”也就成了历代绘画、雕刻、诗文、戏曲的题材。 材料二: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是“苏门四学士”之首,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兼擅行、草书,楷法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佛印,宋代云门宗僧,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佛印禅师与苏东坡乃至交。 材料三:根据学者的研究,苏轼当时还没有见过黄庭坚,只有书信往来;当年佛印也并不在赤壁一带,而是远在长江下游的润州(镇江)。 材料四:王叔远,名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明代著名微雕家。明亡后,年已古稀的王叔远为表明他的“复明”的气节,改字为叔明。他不止一次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创作核舟。 材料五:魏学洢,字子敬,出生名门显宦,他的父亲魏大中是明朝一代名臣,因受宦官诬陷入狱。魏学洢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告,未能如愿,最终哀伤气绝而亡。 对于《赤壁赋》中“客”的空白,王叔远发挥了一定的艺术想象,他之所以这样构思是因为苏轼、黄庭坚、佛印都是文人雅士、志同道合、超然脱俗、乐观豁达的人,让故事显得合乎情理。 王叔远以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夜游赤壁的故事为内容雕刻核舟,借苏轼面对灾祸时的旷达来劝慰魏学洢,鼓励他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家庭变故,表现了浓浓的情谊。同时,王叔远不止一次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雕刻核舟,此次在又一个壬戌年雕刻这个主题的核舟,表现了他对这个主题的喜爱,以及对苏轼精神品质的高度赞赏。 小结:小小的一枚核舟蕴含的是雕刻家和品鉴者的一种精神追求。 [设计意图]对王叔远刻“大苏泛赤壁”虚构的探究,能使文本的阅读进入文化的深度。从人物的关系入手,有利于学生体会核舟雕刻故事的独特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