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1. 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2. 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游记特点,通过分析作者的游踪,掌握游记的写作手法。 3. 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游记特点,掌握游记的写作手法。
2. 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2. 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欣赏一则视频,它是《航拍中国第一季 陕西》中关于“壶口瀑布”的介绍。 二、新课教学: 任务一:感受印象美 看完视频,同学们对壶口瀑布有什么样的印象? 视频向我们展现了壶口瀑布壮阔宏伟、气势磅礴的景象。它激流澎湃如蛟龙腾窜,白浪翻滚如雪卷残云,正是“万马奔腾任嘶吼,千里黄河一壶收。” 任务二:探寻瀑布美 《壶口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一般而言,游记包含三个要素,即“所至”(游踪)、“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 作者曾先后两次游览壶口瀑布,不同的季节的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不同的感触。 (一)雨季赏瀑布 1、游踪:下到滩里——逃离到岸上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 2、雨季的瀑布描写 ①听 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 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 觉:“雾气弥漫”, “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 “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3、雨季的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 (二)枯水期赏瀑布 1、游踪: ①下到沟底——走到河心(移步换景) ②以河心为立足点,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再仰视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随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河水“跌入”龙槽,碎为水雾;再随彩虹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着作者平视龙槽两边,细摹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最后,作者的视角转换到自己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定点换景: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 2、枯水期的瀑布描写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②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③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④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3、枯水期的瀑布特点: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威武雄壮、飞流直下、奔腾激越、势不可挡、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浑厚、庄重、猛烈、凝重……(猛) 4、遇阻后河水的态势: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柔) 5、小结: 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最大的特点是“刚柔并济”。 任务三:领悟精神美 “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考。”——罗丹 1、面对壶口瀑布,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2、作者在文章里,描写的仅仅只是“瀑布”,仅仅只是“黄河”吗? 他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 3、人的精神: ①“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②“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安塞腰鼓》 5、作者描写了瀑布,描写了黄河,描写了人,他更是在描写我们的民族! 作者赋予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让文章富有了理性色彩,更有了深度和质感。 6、赞美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的精神就象征着中国民族的精神。“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积累与黄河相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