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19:14: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 3.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以一首诗了解诗圣之“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1.体会古体诗在句式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 2.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以一首诗了解诗圣之“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是公元761年,农历八月十一。欢迎收看今天的《说天下》。近日,一条“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独留老人自叹息”的微博出现在微博热搜榜的第一名,紧接着就有热心群众公布了老人的身份,他就是杜甫。和这几条热搜一起的还有杜甫的歌行体新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种文体讲究押韵,但韵脚不断变化,长句和短句交错,易于传唱。 读罢此诗后网友看更加杜甫鸣不平,直言他不该如此之惨,那杜甫为何会到如此境地呢?我们就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发,帮助杜甫找到罪魁祸首。 二、锁凶手,寻其据 首先,我们先停一下最近大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凶手到底是谁呢?相信你们已经有了答案是: 从全诗来看,我觉得秋风、南村群童、娇儿、夜雨、丧乱也就是安史之乱都是造成杜甫如今惨状的罪魁祸首。 我看到了其他观众朋友赞许的眼光,我们先初步锁定这几个目标。 现在我们要为自己的推测寻找证据。 秋风:我们先来看秋风,特别要注意杜甫写清风时运用的这几个词“怒号”从听觉上写秋风威力之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形象生动。“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秋风破屋的情状,表现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表现出其捡不得的绝望。 南村群童:我们来看看被网友热议的南村群童。这是一群怎样的群童呢?他们公然抱茅入竹去,怪得不杜甫称他们为盗贼。可是这些群童的作案动机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一方面是小儿顽劣,觉得就算公然抱走茅草,杜甫也追不上,对他们无可奈何。还有一方面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家也很穷,自己家的茅草也被风吹走了,所以也需要茅草修缮自己的房子或者拿去卖钱补贴家用。或许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捡到的到底是谁家的茅草了。 以上种种皆有可能,天真淘气的背后,隐藏的是生活的辛酸和悲苦。所以,他即便心痛、愤懑、但是又无奈、并给予体谅,对于群童破茅,杜甫只剩下了呼不得的叹息。 娇儿和夜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这句话中能成为关键证据的词是哪两个呢?相信你也很快找到了冷似铁和未断绝。这个被子已经是多年的旧被子,冷似铁这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我们好像已经能够触摸到被子的冰冷、坚硬,而就是这样的一床被子,又被家里的小儿踢到裂开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夜雨偏逢被不暖。床头屋漏,被子不暖,而这雨也没有停的意思。这一夜到底如何捱过去呢 这屋子,如何住得人呢 娇儿”本该享受着被父母呵护、被幸福环绕的人生,然而,在这样一个“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雨夜,“娇儿”连一床足以抵御寒冷的棉被都没有。这里有杜甫有对儿子的愧疚。有对处境的悲凄愁苦、有渴望雨停的急切,还有的是杜甫住不得的无奈。 安史之乱:杜甫在诗中自述,“自经丧乱少睡眠”,这个丧乱就是我们从755年一直至今761年还一直经历着的。安史之乱,和杜甫有什么关系呢?杜甫在这几年都经历了写什么呢?请看我们获得的最新资料。 755年 安禄山叛乱,杜甫由长白山到白水县、奉先避难,衣食不饱,幼子因饥饿而死。
756年 由白水到鄜州(今陕西富县)逃难,途中被叛军逮捕,押制长安。
757年 艰难逃离长安,期望投奔唐肃宗,为官时,刚正耿直,屡遭陷害。
758年 因直谏唐肃宗,触怒圣颜,一再贬官,被迫辞官。
759年 生活困顿,卧病在家,又从东都漂泊到华州,秦州等地 。10月遇自然灾害,到同谷逃荒,住山谷,挖野菜充饥。 12月辗转跋涉到成都。依靠蜀中官府亲友的各方资助,杜甫才在浣花溪畔建成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开始短暂的定居下来。十几年如此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有一屋容身,却被风吹而破,雨打而毁。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不仅看到了自己,他还看到了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 城邑之内,不满千户。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社会陷入混乱,无数苦难百姓流离失所。 战乱死伤众多,劳动力不足,社会农业生产停滞,各地饥荒严重。 战争迫使官府大量增加税收,民不聊生! 看到了这些,经历了这些的杜甫又如何能睡得着呢 这更突显了他睡不得的痛苦。看似是秋风把茅屋吹破,实是安史之乱把唐王朝刮破! 所以,在那个狂风呼啸,茅草纷飞的八月天,杜甫的归来倚杖自叹息, 叹息自己茅飞屋破,老迈年高,生活贫困,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有什么用。叹息社会动荡不安,兵祸不断,百姓生活无依,穷困不堪。不仅仅是叹自己的苦还是周围人的苦,更是叹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因而,秋风、南村群童、夜雨、它们使得受害人杜甫捡不得、呼不得、住不得、使得他茅屋毁坏,生活窘迫。但是归根结底,造成这一切的一切的根源还是——社会动乱。 请各位再次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杜甫无奈,痛苦的心情! 三、听其言,品其志 经历了这样的不幸,是个人都要怨愤,然而他杜甫却发出这样的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这样破镜之下的杜甫,他的眼前浮现除了什么?他看见了广厦,看见了寒士,看见了天下苍生!所以他会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展示的是他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身处破败之境的杜甫用自己的人格光芒照耀了世间。 《唐之韵》中这样评价杜甫: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磨难,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样浓黑的悲哀,来记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 我们一起来看网友制作的杜甫足迹,直面杜甫的磨难。 有人评价杜甫才华横溢,却半生落魄,他的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都是他心里的血,都是他无可奈何的惨叫。但我想,他的血泪,他的惨叫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古人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是杜甫虽穷却也心怀天下啊。在逃亡路上,他食不果腹,但他仍心系百姓,他用他的诗写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民生疾苦,有“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的社会疮痍。他有着忧国忧民的圣人之心,他是当之无愧的“诗圣”,他的诗也是当之无愧的“诗史”! 感谢您收看今天的《说天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