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1.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教学过程
一、任务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舟山市普陀区东港中学的柴峰艳老师。 我校电视台“字从遇见你,一月一汉字”栏目向八年级学生发来邀请函:各位同学:音美如歌,形美如画,义美如诗。一字一音,东方神韵;一撇一捺,大有乾坤。汉字是中华民族最骄傲的样子,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种子。请你为我们选出本月最美汉字,让我们走进汉字的世界,探寻文字的内涵。但愿最美的汉字遇见最美的你!期待你的加入! 3、八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经过投票、随机采访最后把视线聚焦在“和”这个字。 4为了让本期的节目尽善尽美,我们开启了一场与“和”的碰撞。本堂课请你随着我们的脚步,一起踏上寻和之旅。 二、任务二:觅“和”之义 1、第一站,我们先来觅“和”之义。 2、请看这是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和字。我们看到了“和”字的前世今生。 有同学在图书馆搜集资料,翻阅了古籍《说文解字·龠部》:“龢 【hé】,调也。从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箫。】,禾声。读与和同。” 《说文解字·口部》:“咊【hé】,相应也。从口,禾声。” 三角形是聚合的含义,意思是将声音聚拢起来。“禾”表示禾音,合起来是吹奏排箫、吹奏音乐,也就是相互配合的和谐状态。 真正的音乐不是一个声音的简单重复,必然是不同声调、音频的有机结合。如此,人们对“和”的理解也就由单纯的乐器拓展开来,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协调、结合过程。 但是和又不是简单的结合过程。很早之前的孔子就告诉我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用“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来进一步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能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因为有阿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所以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 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冰心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任务三、明“和”之懿 1、、我们在寻和过程当中发现“和”非常美丽的,它与“美”一样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到第二站:明“和”之懿 2、、我们从书本中找到了不同的诗句,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和”无处不在。天之和:折射自然生存需求;人之和:映射心平气和性情;世之和:反射家国共处意义。我们发现和,自古以来就是镌刻在国人心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已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 3、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中国文化崇尚“和” ,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4、“和”的内涵是美丽而丰富的,我们的课本和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结合自己找到的资料,尝试理解“和”多样化的内涵,并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学生一:我找到《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我认为“和”就是和睦共生。 学生二、《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里它的意思是: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心情平静无偏无倚),(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间(万物)最大的本源;和,是天下最畅通之道。如果能做到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孕育生长。我认为“和”就是和谐共存。 学生:《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的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礼让。 任务四、扬“和”之熠 1、同学理解的很好。和,它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化解矛盾,共存共荣。正因为它拥有美丽而强大的内涵,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在都闪耀着熠熠光辉。接下来我们的寻和之旅来到第三站,扬“和”之熠 2、、600多年前, 郑和受命出使西洋, 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 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 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 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 尊重当地习惯, 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3、我们语文书上有两个故事:将相和、六尺巷的故事映射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除了这个,你还找到了什么? 学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 中,我们用自己的身体书写大大的和字, 学生:世界政治格局中,我们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原则践行着和为贵”的主张。 学生:2019年11月,雅典卫城博物馆。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从古希腊大理石雕像上的“拔火罐”图案谈到古代中医,由帕特农神庙三角楣上的众神雕像联系到中国古籍《山海经》……短短一个小时,虽道不尽历史沧桑,却打开了文明对话交流的新天地。 4、一个与和有关的碎片,为我们带来和的一束微光,千万个与和有关记忆,就会汇聚成一片星海,在中国的文化长河熠熠生辉。 5、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作为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和”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下面进入第四站延“和”之翼 6、我们既然选择了和作为五月中最美的汉字,就要请你想一想如何让和字充满我们的校园,让“和”在我们身边的延续,以此来展示同学心中的和呢: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我们同学的回答。 视频:①、我们可以撰写“以和为贵”的宣传标语,贴在我们的教师的显著位置,时刻提醒我们与同学和平友善相处。 ②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摘录“以和为贵”名人名言,从中学习和的智慧。 ③我们剪贴“和谐之美”图文,感受和美的环境。 ④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与万物和谐共生才是和的延续。 ⑤我觉得应该微笑过每一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应该和和美美的学习,生活,这才和最美的最美样子。 7、如果“和”只是一个文字符号,也许它的生命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当它的美丽内涵转化成一种文化,那它就变得很有意义和价值。 任务五、课堂小结。 1、何为“和”?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曾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和”正是其中精髓。 2、我们今天寻和之旅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 寻和之旅 第一站:觅和之义 第四站:延和之翼 第二站:明和之懿 第三站:扬和之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