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大约是海洋71%,陆地29%。
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
——2013年8月28日至31日,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在大航海时代明帝国的荣光与忧患
和平篇:国盛则海兴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
郑和
(1371—1433)
郑和是谁?(课本70页人物扫描)
“身长九尺(2~3米),腰大十围,四岳俊(俊美)而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而且“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明史·郑和传》
具有一定航海和地理知识;
有谋略,英勇善战;
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的信任。
身材高大:长相俊美;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明朝张燮著《东西洋考》卷五称“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婆罗洲(文莱)
东南亚
南亚
西亚
东非
何为“西洋”?
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
——巩珍《西洋番国志》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为何要下西洋(目的)?
政治目的:
(宣扬国威)
经济目的:
③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材料二:第一次下西洋时,就有278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
材料一: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有60多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
宝船
马船
坐船
配置与编队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水船
粮船
战船
人数众多
分工明确
材料四:郑和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指南针
材料五: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大量金银货币…淡水、粮食、航海设备、军事武器……
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感相互之间的友好往来。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材料六: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州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航海家
时间
次数
船队规模
到达范围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1492-1504 1497-1498 1519-1522
4次 2次 1次
3艘 4艘 5艘
美洲 印度 环球航行
1405-1433年
7次
60-200艘不等,当时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海船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
范围广
时间长
规模大
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次数多
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明朝国力强盛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统治者支持
造船技术的提高
指南针的运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
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根本原因
假如你是郑和,远航归来,你会如何向皇帝汇报你们的航行呢?请仔细阅读课本地图和ppt材料,组织语言,开始你的汇报吧!(可从路线、交往国家情况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汇报)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往来。
贸易
和平交往、热情接待
航海壮举
一、郑和下西洋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海 禁 政 策
冲突篇:国衰则海危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 的居住权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抗倭
明代 《倭寇图卷》
树婴孩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
——《明史纪事本末》
思考:当时海上为什么不平 ?
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称为“倭寇”。当时明朝一些海盗、奸商与倭寇相勾结,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何为倭寇?
性质:侵略
倭寇猖獗
日
本
明
朝
鲜
京师
(北京)
海
渤
东
海
海
南
广
东
福
建
浙
山
东
登州
徐州
淮安
南京
芜湖
徽州
义乌
金华
台州
蓬莱
临海
横屿
仙游
牛田
平海卫
广州
河
黄
江
大
江
倭寇侵扰地区
倭寇侵扰路线
戚家军反击路线
戚家军歼灭倭寇
主要地点
戚继光抗倭
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
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
第一阶段
率军前往福建、广东地区,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第二阶段
明朝 抗倭名将
戚继光
性质?
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材料:自1559年至1566年,戚家军历13战,每战横扫敌军,几近全歼,最大伤亡仅69人,敌我伤亡比例30:1。 ——《明朝那些事儿》
阅读课本第73页
戚继光抗倭
1.这一年八月,戚继光请练义乌兵,九月,赴义乌募兵得4 000余人,编组成军,进行训练,十一月,胡宗宪令宁绍台参将戚继光带兵5 000人,进驻台州(海门卫),以防备东瓯一带的流亡倭寇。戚继光的行为( )
A.使军队纪律严明 B.平定东南沿海倭患
C.壮大了抗倭兵力 D.消灭了台州的倭寇
C
2.“继光至浙时……又以南方多薮泽(译:湖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由材料可知,戚家军百战百胜的原因是( )
A.戚继光本人英勇神武 B.作战方法能因地制宜
C.倭寇的实力较为弱小 D.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B
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的“戚家军”
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
明朝 抗倭名将
戚继光
强大的抗倭兵力
军队训练有序,纪律严明
作战方法得当
戚继光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15世纪后,西方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西方人的到来,给明朝的对外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主权仍属中国)
1573年
1887年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葡萄牙攫(jué)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堂小结
友好交往
武力冲突
郑和下西洋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中国在澳门的居住权
国力强盛
国力减弱
国家实力是影响对外关系的重要因素
可以谈谈你们对这个结论的感悟或者认识吗?
积极对外开放
增强国家实力
以史为鉴:习近平总书记的“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
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
——2013年8月28日至31日,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