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精神的三间小屋
【练基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piāo① (A.飘 B.漂)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甲】 (A.铮铮作响 B.窸窣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② (A.yì B.gē),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乙】 (A.踌躇满志 B.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 , , , , 。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选项)
① (A.飘 B.漂)
② (A.yì B.gē)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选项)。
【甲】 (A铮铮作响 B.窸窣作响)
【乙】 (A踌躇满志 B.形销骨立)
(3)下列句子填入文段横线处,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让一束圣洁的阳光
②销毁你的精神垃圾
③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
④从天窗洒入
⑤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A.⑤③①④② B.②⑤③①④
C.②①④⑤③ D.⑤②③①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自惭形秽:
(2)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间不容发:
(3)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如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俯拾即是:
(4)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李代桃僵: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空间的概念。
B.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C.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D.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
B.通过学习《精神的三间小屋》,使我懂得了如何修筑好自己精神的小屋、建设精神的大厦。
C.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是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D.只有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练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5.文中作者提到建设三间小屋,在段落安排上,你认为建设这三间小屋的顺序是否可以打乱 请阐明理由。
6.请赏析下面这段话。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7.怎样理解“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8.(新课标)结合课文,说说怎样才能使我们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并有丰富的储物。
【练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成长贵在“知不知”
①《道德经》有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是高明的;而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有害的。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是可贵的,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开始。
②“知不知”是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看清自身的“不知”,才能激起前进的动力,不断提升自我。北宋文学家苏轼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一日,他偶然看到王安石所作的咏菊诗,觉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表述说不通,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菊花与春花不同,能耐得住寒冷,是不会被吹落的。而当他在黄州赏菊,亲眼看见“吹落黄花”后,才惊觉自己见识浅薄,此后愈发勤奋努力,终成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一个人只有“知不知”,才会求知若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地奋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接受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看似知道得越来越多,实则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窥得一隅却自以为知之甚详。尤其在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今天,岗位所需对认知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否在工作中打开局面,关键在于“知不知”。
④有些人之所以认识不到自身认知的局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站位高度、视野宽度、思想深度不够。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学习增强认识事物、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作为军人,更要瞄准强军所需、职责所系、战位必需、多思多学、学深悟透,既要学得广还须学得深,坚持自主学、主动学、终身学,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境地。
⑤俗话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虚心的人不仅能发现认知局限,还能主动弥补认知不足。“虚,空也”,心中有空间,才能承载下更丰富的知识,才能“知耻近乎勇”,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而一个骄傲自满的人,看不到自身认知局限,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在自我设置的“围城”中原地踏步,甚至走向人生的“死胡同”。因而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平台,拥有怎样的才学,都须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进行寻乌调查时的毛泽东,到水田里帮农民插秧,并像小学生一样向农民虚心请教;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为汲取外军作战经验,尽管熟稔俄文,仍虚心请教他人;走上导弹旅政委岗位的李保国,为学好最难的控制专业,主动虚心向“兵师傅”学操作。及凌云处尚虚心。以他们的学识和本领尚且虚心向学,成长之中的年轻人又怎能不奋发学习呢
⑥要真正做到“知不知”,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磨砺。如果一个人总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不经过实践的打磨,困苦的历练,很容易脱离实际,困囿于自我认知的“黑屋”中,谈何成长进步 丰子恺曾经画过一幅“卖羊”的漫画:一个人牵着两只羊,想卖给羊肉馆的老板。一位农民看了这幅画后连连摇头发笑,丰子恺不解其意,上前请教后才知原来是多画了一条绳子。农民告诉他,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唯有主动到实践中去历练,拜贤者为师、与能者为伍,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完善主观世界,提高观察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
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不知”不是一时的,而是伴随成长进步的每时每刻。今天,我们身处大浪淘沙、百舸争流的新时代,作为强国强军伟业的建设者,我们更需始终保持“知不知”的清醒和勇于承认“不知”的坦诚,抓住时机武装头脑,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好前进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努力,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有删改)
9.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0.选文用《道德经》中的语言开头,有何妙处
11.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12.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3.(新考法)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下面的材料哪一个更合适 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东汉末年,称雄冀北的袁绍,不听谋士田丰劝阻,贸然发动官渡之战,结果大败。袁绍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文过饰非,将田丰杀了。他固执地坚持错误,加上心胸狭隘,偏信谗言,使得士气涣散,人心惶惶,人才外流,终为曹操所灭。
材料二 曾在宁波大学就读的周志毅,他堪称时代的楷模。12岁时因玩耍时触电而失去双臂,但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电脑、发短信、打乒乓球、写书法,他完全可以与心灵手巧的中学生媲美。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最后考上了宁波大学。
参考答案
10.精神的三间小屋
练基础
1.(1)①A ②A (2)【甲】A 【乙】B (3)D
【解析】第⑤句中“就得”与前面“如果”相呼应,列举条件,故应放首句;先销毁垃圾,再重塑精神天花板,故②在③前面;①④用“阳光从天窗洒入”这一比喻说法,具体阐述如何重塑精神天花板。所以顺序为:⑤②③①④,故选D。
2.(1)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两物之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3)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4)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3.A 【解析】B项排比;C项比喻;D项比喻和排比。
4.A 【解析】B项成分残缺,可删去“通过”或“使”;C项否定不当,可删去“不是”或第二个“不”;D项搭配不当,应该是“只有……才……”。
练阅读
5.不可以打乱。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其内涵侧重人之常情,这是精神世界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基础性的情感。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从精神的层次来看,这比第一间小屋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升。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从情感到理性的构建,逐步提升,共同构建了作者心目中的精神大厦。因此不能打乱。
6.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式,展示出“精神小屋”建成后,人们精神风貌的特点,即健康、庄严、努力、真诚。节奏和谐,富有气势。
7.相对于人类而言,它涉及的都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事业与生活;相对于个人而言,它的意义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宽广。
8.①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②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缤纷和谐、相得益彰。③安放我们自身,建立精神的栖息地。
练能力
9.成长贵在“知不知”(“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是可贵的,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开始”)。
10.引用《道德经》中的话阐述“知”与“不知”的影响,引出本文中心论点:成长贵在“知不知”;同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首先,指出有些人认识不到自身认知局限的原因;接着,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学习;然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进行道理论证)强调学问的重要性;最后,再次强调学习的必要性。
12.举例论证。举了画家丰子恺的画作脱离实际而引得农民发笑的例子,论证了“要真正做到‘知不知’,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磨砺”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13.材料一更适合。材料一举了袁绍不能认清自身认知的局限,刚愎自用,最终兵败势倒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而材料二中举周志毅失去双臂后努力考上宁波大学的事例,论述的主要是“身残志坚,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观点,与本文中心论点无直接关联。因此,材料一更合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