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补易混易错 03 古代中国思想
高考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侧重考查以下内容:百家争鸣、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
理学、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科技成就和戏曲文学艺术。
易错点 1、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不同
【易错角度】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不同。
【易错点拨】
核心不同:先秦儒家的核心命题即孔子的“仁” 。汉代儒学“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观念 为核心,以阴阳五行说为框架的神学化思想体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
以刑为辅,重视道德教化,较妥善地处置了德与刑的关系,符合 逆取顺守的治国方略;
内容不同:先秦儒学内容主要包括: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价值,提倡道德修养和人 格的完善;提倡积极的入世精神, 关注现实, 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倡导仁政, 主张爱惜民力, 关心民生,具有民本主义的思想;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倡导培养 人才,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它以董仲舒为代表, 以经学为表现形式, 兼综阴阳。名、法、黄 老思想, 使儒学逐渐演变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并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
作用不同:先秦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 孟子、荀子等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学派。 它以仁、礼为基本内容, 以伦理为本位, 以人道为中心, 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汉代儒学董仲 舒借以阐发经典论证其政治主张, 有利用汉武帝迷信符命灾异以及汉代人对天命的普遍敬畏, 将自己的主张与天相附会,构建起以《公羊春秋》为轴心,融合阴阳、黄老、名、法思想,
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理论构架与表现形式,具有神学色彩的儒学理论体系。
易错点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易错角度】诸子百家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
【易错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理论上相互批驳对立。在社会伦理观上, 孟子认为 “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认为"人之性恶 ”,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 ”。在 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道家则主张“逍遥 ”的人生 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 ”,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等等。但诸子百 家的思想也体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例如, 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在追求目标上与
儒家思想也有相通之处。
易错点 3、宋明理学
【易错角度】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阶段
【易错点拨】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道思想,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 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 的道德主张。将儒学进一步思辨 化,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如”天理“等。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特别强调义理, 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 体论, 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
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易错点 4、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易错角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易错点拨】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部分。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 论和“格物致知”论; 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和“知行合一 ”
论。 二者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 ”的思想, 核心思想都是“理 ”。 两者都以儒家的纲常
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易错点 5、明清之际的儒学
【易错角度】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
【易错点拨】 尽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激烈地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公,但他 们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
与时俱进, 不断为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1 .(2022·全国 · 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 天下太和,百姓无事”。 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
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 D .墨子
2 .(2022·浙江 · 高考真题)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 “ 《春秋》之作,言焉而已,
而谓之行事者, 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 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 有见于此, 故凡
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 一切不为。 ” 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
A .无为而治 B .经世致用 C .再续《春秋》 D .中体西用
3 .(2022·广东 · 高考真题)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
守,教化坠于地” ;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
觏、张载主张
A .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 .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 .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 .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4 .(2022·湖南 · 统考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
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
A .促进了政治统一 B .维系了“学在官府” 的局面
C .冲击了贵族政治 D .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5 .(2021·江苏 · 统考高考真题) 明代中叶, 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 认为 诗当“ 畅达情丝、感发志气” ,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 于是薄风云月露, 一切铲力不为” ,使
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A .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 .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 .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 .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6 .(2022·全国 · 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
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 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 书属县曰: “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 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 ……其毁坏槛 阱,不得妄捕山林。 ”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 江而去。
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 “天 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 当号呼称冤。 ”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 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
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 .(2023·河南 · 统考一模)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 民” ,而“非为君也” ,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
死,公也” 。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A .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B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C .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2 .(2023·山东泰安 · 统考一模)董仲舒认为, “天人感应” 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 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 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 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这表明汉代
( )
A .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 B .政治受到鬼神论影响
C .儒学重现实轻人伦的特点 D .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
3 .(2023·青海西宁 · 统考二模)朱熹对柳宗元等人关于郡县与分封的观点进行了评述: “柳 子厚《封建论》则全以封建为非, 胡明仲辈破其说, 则专以封建为是。要之, 天下制度, 无 全利而无害底道理。 ”他认为“专以封建”恐“意外另生弊病” ,而“专以郡县”也“不可恃以为固
也” 。朱熹的这一观点
A .是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B .折射出官僚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C .认为秦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 D .印证革新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性
4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 · 统考一模) 墨学曾在近代迎来一次小的复兴。黄遵宪推断, 西方 的科技之发展,得益于很好地应用了墨子的学说;梁启超曾大力宣传墨子思想,倡导“墨学
救国” ;孙中山也认为古代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他的“兼爱”与耶稣的“博爱”是一样的。
这一现象表明( )
A .西方科技冲击促进了墨家的复兴 B .资产阶级认同“ 中体西用” 思想
C .国人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救国思路 D .墨家学说更加适合当时的国情
5 .(2023·贵州毕节 · 统考二模)李贽提出, “圣人知天下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 也, 是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 通为一身矣”;“予窃谓欲论见之长短者当如此, 不可止以妇人
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这说明李贽( )
A .肯定自然欲求 B .主张个性解放 C .具有平等观念 D .批判君主专制
6 .(2023·河北 · 统考二模)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经学逐渐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 经学不仅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 而且经由皇帝“称制临决”,成为思想上的最高权威。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儒学( )
A .开始确立起显学的地位 B .成为国家的制度性规范
C .奠定了选拔考试的基础 D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7 .(2023·河南开封 · 统考二模) 春秋时期, 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 掌 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
评论政治。这种差异( )
A .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 B .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C .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 D .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
8 .(2023·广西梧州 · 统考一模)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 群工”。顾炎武倡导“ 自公卿大夫, 至于百里之宰, 一命之官, 莫不分天子之权, 以各治其事,
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由此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 .主张分化事权反对君主专制 B .仿行西方民主制度
C .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 D .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
9 .(2023·河南 · 统考三模) 北宋建立之初, 统治者曾屡次下令改变旧俗中不符合儒家原则的 地方, 强调“原人伦者, 莫大于孝慈, 正家道者, 无先乎敦睦”。在此后几百年间, 又屡屡下
令推广儒家经典中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仪式。这表明宋代( )
A .三教合一的局面被打破 B .儒学的社会影响不断加强
C .礼治秩序开始了平民化 D .社会需要推动了儒学创新
10 .(2023·河北石家庄 · 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 百家争 鸣” ,倒不如说是“ 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 百家争鸣”融
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独尊儒术” ( )
A .吸取了秦“焚书坑儒” 的教训 B .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
C .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D .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11 .(2023·四川巴中 · 统考一模)孔子曾说过“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他的弟子曾参说: “士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这些言论反映了( )
A .士阶层对道的探索 B .士阶层的价值定位
C .儒者们的高行美德 D .百家之道趋于统一
12 .(2023·湖南张家界 · 统考二模)西汉初年,汉高祖授权儒生叔孙通制定礼仪以凸显君王 威仪,鲁地两名儒生冷言道: “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
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公去矣,无污我” 。据此可知,这两名儒生( )
A .反对礼乐治国的方针 B .秉持外儒内道的观念
C .鄙视谄媚权贵的行为 D .无视秦亡汉兴的时局
13 .(2023·新疆乌鲁木齐 · 统考一模)孔子曾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孟子也说, “士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 “保国者, 其君其臣, 肉食者谋
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以上儒家学者的言论( )
A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B .意在要求统治阶级实行“仁政”
C .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D .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民众诉求
14 .(2023·山东潍坊 · 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出处,是蔡元培于 1910 年所著《中国伦 理学史》。1916 年, 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 独尊儒 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 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 其影响直至上世纪 90 年代。近
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 145 年或前 135 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 179 年~前 104 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
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 阴阳”或“五行”命名,如 《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 墨等成分, 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 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 墨家的天志、尚同、
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 32 年~公元 92 年)在《汉书 · 武帝纪》的中说:汉承百王之 弊, 高祖拨乱反正, 文、景务在养民, 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 卓然罢黜百
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 · 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 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 有无秦、汉人 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 ”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 传承,指出: “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 志》所载之书观之, 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 而百家之学,
遂微不足道邪?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 张。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 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 《历史必修③》 (2004 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 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 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 年版 2022 年印刷)
(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
义?查补易混易错 03 古代中国思想
高考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侧重考查以下内容:百家争鸣、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
理学、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科技成就和戏曲文学艺术。
易错点 1、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不同
【易错角度】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不同。
【易错点拨】
核心不同:先秦儒家的核心命题即孔子的“仁” 。汉代儒学“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观念 为核心,以阴阳五行说为框架的神学化思想体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
以刑为辅,重视道德教化,较妥善地处置了德与刑的关系,符合 逆取顺守的治国方略;
内容不同:先秦儒学内容主要包括: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价值,提倡道德修养和人 格的完善;提倡积极的入世精神, 关注现实, 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倡导仁政, 主张爱惜民力, 关心民生,具有民本主义的思想;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倡导培养 人才,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它以董仲舒为代表, 以经学为表现形式, 兼综阴阳。名、法、黄 老思想, 使儒学逐渐演变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并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
作用不同:先秦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 孟子、荀子等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学派。 它以仁、礼为基本内容, 以伦理为本位, 以人道为中心, 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汉代儒学董仲 舒借以阐发经典论证其政治主张, 有利用汉武帝迷信符命灾异以及汉代人对天命的普遍敬畏, 将自己的主张与天相附会,构建起以《公羊春秋》为轴心,融合阴阳、黄老、名、法思想,
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理论构架与表现形式,具有神学色彩的儒学理论体系。
易错点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易错角度】诸子百家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
【易错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理论上相互批驳对立。在社会伦理观上, 孟子认为 “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认为"人之性恶 ”,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 ”。在 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道家则主张“逍遥 ”的人生 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 ”,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等等。但诸子百 家的思想也体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例如, 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在追求目标上与
儒家思想也有相通之处。
易错点 3、宋明理学
【易错角度】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阶段
【易错点拨】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道思想,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 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 的道德主张。将儒学进一步思辨 化,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如”天理“等。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特别强调义理, 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 体论, 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
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易错点 4、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易错角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易错点拨】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部分。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 论和“格物致知”论; 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和“知行合一 ”
论。 二者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 ”的思想, 核心思想都是“理 ”。 两者都以儒家的纲常
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易错点 5、明清之际的儒学
【易错角度】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
【易错点拨】 尽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激烈地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公,但他 们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
与时俱进, 不断为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1 .(2022·全国 · 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 天下太和,百姓无事”。 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
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 D .墨子
【答案】B
【详解】材料“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 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 的思想,“ 百姓无事”“ 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 反映了“无为” 的思想,B 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 A 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 C 项;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点睛】本题以《壤父歌》及相关故事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贤对幸福生活的 定义,意在启发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摘编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 年高考历史全
国卷试题评析)
2 .(2022·浙江 · 高考真题)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 “ 《春秋》之作,言焉而已,
而谓之行事者, 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 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 有见于此, 故凡
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 一切不为。 ” 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
A .无为而治 B .经世致用 C .再续《春秋》 D .中体西用
【答案】B
【详解】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将知识学习用解决国计民生现实问题。根据题干“谓之空言 而不可也”“ 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反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B 项正确;与道家无为而治无关,排除 A 项;再续《春秋》与务实无关,排除 C 项;中体
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2022·广东 · 高考真题)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 守,教化坠于地” ;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
觏、张载主张
A .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 .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 .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 .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答案】C
【详解】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 、“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 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 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 项正确;材 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 ,排除 A 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 B 项;李
觏和张载没有主张“杂糅佛道”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2022·湖南 · 统考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
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
A .促进了政治统一 B .维系了“学在官府” 的局面
C .冲击了贵族政治 D .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 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 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 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 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 除 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 的局面,排除 B 项;D 项颠倒因果,诸
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故选 C 项。
5 .(2021·江苏 · 统考高考真题) 明代中叶, 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 认为 诗当“ 畅达情丝、感发志气” ,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 于是薄风云月露, 一切铲力不为” ,使
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A .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 .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 .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 .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答案】D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代文学家大力提倡抒情写景的诗风,反对宋代诗歌的“理作理语”,
这说明明代中叶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理学的束缚,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文学家提 倡抒情写景的诗风,而不是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明代诗歌创 作推崇抒情写景,反对理学束缚,“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 项;
材料中明代文学家推崇抒情写景诗风,反对宋代的“理作理语” ,没有体现诗风相互交融,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 .(2022·全国 · 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
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 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 书属县曰: “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 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 ……其毁坏槛 阱,不得妄捕山林。 ”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 江而去。
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 “天 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 当号呼称冤。 ”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 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
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略 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示例 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为官意识
南郡前太守仅仅采取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刘陵为官,通过修 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解决;刘平为 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具有一定的人本思想,在捕虎的同时,以“天生万物,
唯人为贵”之理训诫老虎,以其正气可渲染到虎,令虎暗通其言,知过伏罪。
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东汉时期,如果地方官吏 不黜贪残,不修德政,而仅是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仁及畜类, 则收效甚佳,不除吏中之“虎” ,仅除“ 山中之虎” ,达不到治理虎患的理想效果。即虎患的
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或虎患惧怕良吏)
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 (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也体现儒家“天人感应” 思想对当时社会的
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
参考示例 2:吏治好坏影响生态环境 ……
参考示例 3:东汉史籍注重儒家价值观的宣传(史家评判标准受到儒家文化影响)
参考示例 4:汉代南方开发程度不高导致虎患横行
1 .(2023·河南 · 统考一模)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 民” ,而“非为君也” ,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
死,公也” 。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A .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B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C .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D
【详解】由题目“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 以天下万民为事……一姓之兴亡, 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得当时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 民本” 思想,D 项正确; 由题目“为天下和为万民… · 以天下万民为事……”可得强调的是民本,不是“专制阻碍社会进 步” ,排除 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没有“新兴资产阶级” ,排除 B 项;题目强调
的是民本思想,不是宣扬“ 自由民主”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2023·山东泰安 · 统考一模)董仲舒认为, “天人感应” 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 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 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 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这表明汉代
( )
A .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 B .政治受到鬼神论影响
C .儒学重现实轻人伦的特点 D .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
【答案】D
【详解】根据“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
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可得出董仲舒把人间与上天联系起
来,借用神权来强化人间的皇权,体现了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的趋势,D 项正确;材料的 主要结论是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把人君与天意相联系),既制约又维护皇权,统治者的自 省谨慎只是制约的一面,片面了,排除 A 项;儒学的神学化、神秘化并非鬼神论,排除 B
项;“轻人伦” 既非儒学特点又与董仲舒的思想相反,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 .(2023·青海西宁 · 统考二模)朱熹对柳宗元等人关于郡县与分封的观点进行了评述: “柳 子厚《封建论》则全以封建为非, 胡明仲辈破其说, 则专以封建为是。要之, 天下制度, 无 全利而无害底道理。 ”他认为“专以封建”恐“意外另生弊病” ,而“专以郡县”也“不可恃以为固
也” 。朱熹的这一观点
A .是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B .折射出官僚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C .认为秦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 D .印证革新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性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柳子厚《封建论》则全以封建为非,胡明仲辈破其说,则专以封建为是。 要之,天下制度,无全利而无害底道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中央不能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而郡县制符合集权的时势发展趋势。朱熹认为“专以封建”和“专以郡县” ,即
过度分权和集权都不能使国家稳固,只有把集权与分权互相协调,才能化解两者的弊端,
这是基于北宋以来集权与分权的思考,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朱熹对分权与集权的观点, 未体现出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排除 B 项;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排除 C 项;在集 权与分权之间取得平衡,是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革新地方行政制度,且并未强调
其重要性,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 · 统考一模) 墨学曾在近代迎来一次小的复兴。黄遵宪推断, 西方 的科技之发展,得益于很好地应用了墨子的学说;梁启超曾大力宣传墨子思想,倡导“墨学
救国” ;孙中山也认为古代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他的“兼爱”与耶稣的“博爱”是一样的。
这一现象表明( )
A .西方科技冲击促进了墨家的复兴 B .资产阶级认同“ 中体西用” 思想
C .国人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救国思路 D .墨家学说更加适合当时的国情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 墨学曾在近代迎来一次小的复兴” 、“梁启超曾大力宣传墨子思想, 倡导‘墨学救国’”等信息可以得出,黄遵宪、梁启超、孙中山等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挽救 民族危亡一度在传统文化中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C 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西方的科技之
发展,得益于很好地应用了墨子的学说”可知,黄遵宪推断墨子思想促进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并非“ 西方科技冲击促进了墨家的复兴” ,该选项的观点在材料中其实并未体现,排除 A 项; “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
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对“ 中体西用” 的认同,
排除 B 项;材料主旨是墨学在近代“复兴” ,没有对比信息说明其“更加适合” 当时的国情,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 .(2023·贵州毕节 · 统考二模)李贽提出, “圣人知天下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 也, 是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 通为一身矣”;“予窃谓欲论见之长短者当如此, 不可止以妇人
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这说明李贽( )
A .肯定自然欲求 B .主张个性解放 C .具有平等观念 D .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李贽认为圣人和我都是人,天子和老百姓也都是人,
反对妇女见识短的说法,由此可知李贽思想中具有平等的观念,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 及人的自然欲求的信息,排除 A 项;李贽的思想中确实存在反对传统,主张个性解放,但 材料侧重于批判传统的男尊女卑,提倡平等,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提出批判君主专制,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 .(2023·河北 · 统考二模)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经学逐渐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 经学不仅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 而且经由皇帝“称制临决”,成为思想上的最高权威。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儒学( )
A .开始确立起显学的地位 B .成为国家的制度性规范
C .奠定了选拔考试的基础 D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经学不仅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而且经由皇帝‘称制临决’,成 为思想上的最高权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示为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的相关观点对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国家制度性规范,B 项正确;春秋 战国时期,儒学就成为显学,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成为真 正的选拔考试,C 项说法错误,排除 C 项;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之后,并未禁锢人
们的思想言论,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 .(2023·河南开封 · 统考二模) 春秋时期, 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 掌 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
评论政治。这种差异( )
A .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 B .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C .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 D .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贵族的表达方式是对古典文本断章取义的运用,古典文本具有典雅
庄重感,贵族的观点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体现贵族的处世态度是审美性的,符 合礼的要求,他们通过引用古典文本来体现自身的优雅庄重。平民通过歌谣表达感情、提 出建议、评论政治。歌谣一般是即兴创作,感情的表达是直接的方式,这体现了平民处世 态度是功利性的,他们更加关注外部事物对切身利益的影响,并通过歌谣直接表达自己的 利益诉求,C 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说明贵族与平民都有自身特定的表达方式,这体现出两 者在文化上的隔阂差异,并没有说明这种差异推动了春秋时期思想文化开始转型,排除 A 项;贵族的掌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 提出建议、评论政治,这仅仅是表达方式不同,并不能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排 除 B 项;贵族运用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仅仅体现贵族阶层特有的表达方式, 不能说明其没落,平民用歌谣抒发感情,仅仅体现其表达方式直接,不能说明其进取,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
8 .(2023·广西梧州 · 统考一模)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 群工”。顾炎武倡导“ 自公卿大夫, 至于百里之宰, 一命之官, 莫不分天子之权, 以各治其事,
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由此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 .主张分化事权反对君主专制 B .仿行西方民主制度
C .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 D .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而分治之以群工” 、“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可知,他们针对君 主专制,主张分化事权,A 项正确;黄宗羲和顾炎武思想没有涉及仿行西方民主制度,排 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小国寡民思想,小国寡民也不是两人的思想主张,排除 C 项;材料
没有涉及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它也不是两人的思想主张,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9 .(2023·河南 · 统考三模) 北宋建立之初, 统治者曾屡次下令改变旧俗中不符合儒家原则的 地方, 强调“原人伦者, 莫大于孝慈, 正家道者, 无先乎敦睦”。在此后几百年间, 又屡屡下
令推广儒家经典中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仪式。这表明宋代( )
A .三教合一的局面被打破 B .儒学的社会影响不断加强
C .礼治秩序开始了平民化 D .社会需要推动了儒学创新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重视什么,说明什么对维系统治重要,结合材料“ 改变 旧俗中不符合儒家原则的地方”可知,说明儒学重要,再根据材料“在此后几百年间,又屡 屡下令推广儒家经典中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仪式。”可知,儒学的影响在加强,B 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三教合一,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统治者重视儒学,儒学的影响加强,排除 A 项; 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借助儒学加强统治,没有体现礼治秩序开始了平民化,排除 C 项;材 料中没有体现儒学的创新,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儒学的影响,排除 D 项。故
选 B 项。
10 .(2023·河北石家庄 · 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 百家争 鸣” ,倒不如说是“ 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 百家争鸣”融
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独尊儒术” ( )
A .吸取了秦“焚书坑儒” 的教训 B .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
C .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D .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而所谓的“独尊”正是“ 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可知,该学者认为“ 百家争 鸣”进入到一定阶段,先秦诸子思想发生融合,最终到汉武帝时期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思想融合,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受到秦朝“焚书坑儒” 的影响,排除 A 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儒家思想只是其中一部分,材料中的信息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奠定 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排除 C 项;D 项表述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不
存在社会转型问题,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1 .(2023·四川巴中 · 统考一模)孔子曾说过“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他的弟子曾参说: “士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这些言论反映了( )
A .士阶层对道的探索 B .士阶层的价值定位
C .儒者们的高行美德 D .百家之道趋于统一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孔子、曾参、孟子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对“道” 的重视和维护,这体现了士 阶层的价值定位,即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责任感,B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道” 的内容是什 么,所以不能体现士阶层对道的探索,排除 A 项;材料对“道” 的维护代表了士阶层的社会 责任感,而不是儒者们的高行美德,排除 C 项;材料不体现百家,也不体现趋于统一,排
除 D 项。故选 B 项。
12 .(2023·湖南张家界 · 统考二模)西汉初年,汉高祖授权儒生叔孙通制定礼仪以凸显君王 威仪,鲁地两名儒生冷言道: “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
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公去矣,无污我” 。据此可知,这两名儒生( )
A .反对礼乐治国的方针 B .秉持外儒内道的观念
C .鄙视谄媚权贵的行为 D .无视秦亡汉兴的时局
【答案】C
【详解】鲁地两名儒生不满叔孙通在天下丧乱的时局下,为了博得皇帝好感而大费周章举 行礼乐活动,因为礼乐活动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鄙视叔孙通不顾百姓疾苦而谄媚权贵 的行为,C 项正确;两位儒生不反对礼乐治国,反对的是不合时宜的铺张浪费,排除 A 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道教观念,排除 B 项;两名儒生认识到了秦汉之交时社会疲敝的状况,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
13 .(2023·新疆乌鲁木齐 · 统考一模)孔子曾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孟子也说, “士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 “保国者, 其君其臣, 肉食者谋
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以上儒家学者的言论( )
A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B .意在要求统治阶级实行“仁政”
C .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D .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民众诉求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的意思是“人是不能与 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故士穷不失义,达 不离道” 的意思是“士人穷的时候不丧失道德的标准,而发达的时候也不可以背弃自己做人 的原则”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的意思是 “保国家是那些为君为臣的、那些当官的、有肉吃的人的事情;保天下才是每一个老百姓要 努力的”。以上儒家学者的言论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仁政 思想,排除 B 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早于程朱理学,排除 C 项;材料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
任意识,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 .(2023·山东潍坊 · 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出处,是蔡元培于 1910 年所著《中国伦 理学史》。1916 年, 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 独尊儒 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 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 其影响直至上世纪 90 年代。近
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 145 年或前 135 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 179 年~前 104 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
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 阴阳”或“五行”命名,如 《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 墨等成分, 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 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 墨家的天志、尚同、
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 32 年~公元 92 年)在《汉书 · 武帝纪》的中说:汉承百王之 弊, 高祖拨乱反正, 文、景务在养民, 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 卓然罢黜百
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 · 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 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 有无秦、汉人
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 ”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
传承,指出: “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 志》所载之书观之, 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 而百家之学,
遂微不足道邪?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 张。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 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 《历史必修③》 (2004 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 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 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 年版 2022 年印刷)
(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
义?
【答案】(1)我认为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资料①可知,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根 据资料②可知,董仲舒思想实际上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据资料③可知,晚于汉武 帝百年的班固,将武帝措施概括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根据资料④可知,依《史记》
《汉书》《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是近代学者面对民族危机,根据自身需要对《汉书》相关
内容的阐释,为其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服务。
(2)意义:历史表述更加客观,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
教材表述与时俱进;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自信。
【详解】(1)设问要求根据题干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在传 统观点中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 提出了疑问,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先概括观点: 我认为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然后从四则材料如何说明汉武帝没有我认为汉 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可以进行说明如下:根据资料①可知,与董仲舒同时代 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根据资料②可知,董仲舒思想实际上 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据资料③可知,晚于汉武帝百年的班固,将武帝措施概括为“罢 黜百家,表彰六经”。根据资料④可知,依《史记》《汉书》《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
诸子之学并未废绝。
根据材料可知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出处是蔡元培的著作,并为清 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为何在当时社会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观点的呢?可 结合社会背景进行说明,可说明如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是近代学者面对民
族危机,根据自身需要对《汉书》相关内容的阐释,为其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思想文
化服务。
(2)意义:根据材料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改为尊崇儒术,符合 当前学术界对于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疑问之下,如何使历史表述更加客观, 更能还原历史真实的要求;同时吸收了当前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教材表述上的与 时俱进;诸子百家思想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客观的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