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1 07:1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十七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姓名 单位
课程标准及解读 课标: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知道遵义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遵义会议使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所以说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长征还具有现实意义,它是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劲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2017)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在语文学习中也学到过一些关于长征的课文,所以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把长征精神让学生真正领悟并且能够践行,还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式 1、利用视频、图片等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景,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2、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
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通过学习长征的经过理解长征精神以及中学生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 1、讲述了什么故事? 2、发生在什么时候? 视频:《金色鱼钩》 讲述红军过草地时期一位老班长将食物分享给其他人,自己牺牲的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引入新课。 过渡:鱼钩不再是普通的鱼钩,它是长征精神的延续,促使我们汲取榜样的力量,继续砥砺前行。 同学们什么是长征呢?长征精神又是什么呢?在当代我们怎么践行新的长征精神呢?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带着问题看视频更能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 使学生通过感人的故事,感受红军长征中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红军的路在何方——长征的原因 1、多媒体展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提出问题:革命力量的壮大,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更让蒋介石寝食难安。为此,国民党有采取什么行动? 2、展示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 3、面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是继续坚守还是战略转移? 4、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过渡:我们今天以重走长征路的形式来记住这段历史,来缅怀那些逝去的革命先烈们,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1页结合多媒体给出的材料,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继续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及概括总结能力。
二、红军的路在脚下——长征的过程 1、小组合作学习画出长征路线图 2、多媒体展示长征路线图,教师讲解。(重点讲解五站) (1)红军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2)湘江之战,是红军出发以来历史最长、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 问题:为什么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 1、小组合作画出长征路线图及标注出主要的战役(六人一小组) 2、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食湘江鱼(视频)。 湘江之战损失惨重,红军面临出发以来的生死抉择,博古李德认为应该去往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此时毛泽东果断建议向贵州前进,谁的观点正确? 在这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这一建议得到多数红军同志的支持,于是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 (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分别从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四个方面介绍。 ①内容 a.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倾”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d.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 a.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b.成为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战史奇观:四渡赤水。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三渡赤水,虚晃一枪,调兵开路;四渡赤水,突破天险,摆脱敌人。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 阅读课本(82-83)归纳总结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学生根据地图找出四渡赤水的位置 通过学生完成长征路线图以及老师讲解让学生感受长征的难,体会长征精神。 重点讲五个:湘江体现战役的惨烈;四渡赤水体现毛泽东等的军事才能;飞夺沪定桥展现在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爬雪山、过草地体现了红军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划,充分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5)飞夺泸定桥(图片),22名突击队员用13根铁链,扛起了一个共和国。红军在长征途中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爬过终年积雪的雪山,走过满是沼泽的草地。 (6)爬雪山、过草地(视频)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闯过了生命禁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7)吴起镇会师 红军经历千难万险,终于闯过了生命的禁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8)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说一说飞渡泸定桥的艰险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路在继续——长征的意义及践行长征精神 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分析意) 材料1: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①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找出关键性的字词,总结长征胜利的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材料2: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总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识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②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材料3: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两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程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又有另外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③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过渡:这种精神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奋发进取,砥砺前行。孩子们什么是长征精神? 2、长征精神 (1)乐观主义(坚定信念积极进取) (2)英雄主义 (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3)集体主义(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过渡:今天,我们重温长征路,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爬雪山、过草地,重走流血牺牲的道路。今天我们纪念长征,学习长征精神,是因为我们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长征路要走。相信,在长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会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 3、中学生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讨论(3分钟)(从学习、生活等方面) 讨论:中学生如何在生活、学习中践行长征精神 增强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培养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观念
小结 我坚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长征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自己的二万五千里,绽放光芒。 视频(红军长征80周年的宣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二万五千里) 情感升华,将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借助白板教学,互动课堂,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课通过视频、图片、大量的历史材料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能深刻的感受长征之艰辛,体会先辈们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不怕牺牲的精神。尤其是视频湘江战役,血染湘江,许多孩子是含泪看完的,达到了情感的升华,使他们更加热爱伟大的共和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3、关于长征意义的讲述,给学生大量的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史料的能力。 4、讨论中学生如何践行长征精神,使学生明白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践行长征精神。 不足:应该在讲长征过程中总结出长征精神,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