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22:1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说明: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18分)
一、选择题(12分)
1.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音、形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磐石(pán) 含蓄(xù) 白皙(xī) 群蚁排衙(yá)
B.荒缪(miù) 筹划(chóu)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g) 暑名(shǔ) 鞠躬(jū) 迥乎不同(jiǒng)
D.涉猎(shè) 迭起(dié) 澎湃(bài) 妇儒皆知(r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他带病参加班里的劳动活动,这种行为可歌可泣。
B.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C.在大学里,我们有幸观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影视剧。
D.这位科学家为了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奋斗了半个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3.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岳飞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铁血丹心,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张骞的拓路功迹……早已载入史册,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
①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掩埋了丝绸路上的声声驼铃
②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里的点点残血
③几百年的瑟瑟秋风,早已吹散了塞外沙场的连营吹角
④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湮没了零丁洋里的阵阵叹息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B.这篇作文真难写,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写好交卷。
C.通过学习《孙权劝学》,使我明白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D.在努力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无论领导还是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纪守法。
二、句子默写(6分)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春夜洛城闻笛》中集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歌以咏志,诗以传情。”岑参《逢入京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诗人远涉边塞时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王维的《竹里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韩愈《晚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手法借杨花、榆荚写出对春天的留恋。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44分)
三、诗歌鉴赏(5分)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6.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2分)
7.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四、对比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8.解释画线的词语。(4分)
①及鲁肃过寻阳( )
②恐已暮矣( )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④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10.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4分)
五、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7分)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1.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的“竟”都含有_________的意思,甲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__之情,乙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之情。(3分)
12.文章①~⑧段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从不同角度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13.文章的第⑨段有何作用?(3分)
14.结尾描写了太阳和霓虹灯,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两种事物各暗示了什么样的人。(3分)
15.结合文本谈谈你能从季羡林先生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4分)
【材料一】
谁是近期全世界最受瞩目的聊天对象?
在今天,答案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ChatGPT。
ChatGPT是一款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智能聊天程序,用户只需简单注册,就能与这款世界上参数规模最庞大的AI机器人对话。
令人称奇的是,ChatGPT不仅能像常规的搜索引擎、问答机器人一样,答复你所提问的基础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编故事、写情诗、敲代码、写作业……ChatGPT凭借着丰富的“学识”,让大家切实感觉到科技的震撼。
ChatGPT自2022年11月发布后,短短5天注册用户数就超过100万。仅两个月时间,ChatGPT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人次大关,成功打破TikTok的纪录,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要知道为了实现这一数值,互联网用了7年,Facebook用了4年半。
现在,作为一款强势吸睛的人工智能程序,ChatGPT每分钟要与全球1300多万用户同时对话,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乃至整个科技圈最炙手可热的“新宠”,它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摘自《中国青年杂志》
【材料二】
小新同学看了一部现代科幻电影《我和机器人),影片中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机器人顷刻间控制了整个城市。小新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忧虑,于是,他去互联网论坛发帖求助,网友纷纷跟帖。以下是小新的帖子:
1楼 发帖人【小新】 未来人工智能对人类会是灾难吗?我好担心啊!
2楼 跟帖人【随遇而安】 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好帮手,我觉得发展人工智能大有好处。
3楼 跟帖人【渺万里层云】 电影里的事何必当真,你想太多了。
4楼 跟帖人【踏雪寻梅】 不必担心,人工智能能够减轻劳动负担,提高劳动效率,这已为事实所证明。同时,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带来的隐私暴露、网络犯罪等伦理问题,2018年以来,多个国家、组织和企业已明确提出相应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和行业准则。这样就能在规范约束下实现人、社会、技术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人工智能持续造福人类。
5楼 跟帖人【天色不早了】 人工智能是一个全新领域,人们对它未来的影响还知之甚少,到底是福还是祸,科学界争议不少。乐观的人往往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造福,而悲观者认为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看来,这个问题就只有交给时间去检验了。
【材料三】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和机器人协调工作并且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复合型人才。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制度”和“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18项重点任务,着力促进高校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行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16.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ChatGPT自2022年11月发布后,仅两个月时间,成功打破TikTok的纪录,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
B.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富有创意和想象力并且能够和机器人协调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C.教育部为推进高校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行动,从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方法、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向高校提出18项基本任务。
D.ChatGPT不仅能像常规的搜索引擎、问答机器人一样,答复你所提问的基础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非凡能力,编故事、写情诗、敲代码、写作业……
17.“材料二”中哪位网友的回复最能帮助小新化解忧虑?请说明理由。(3分)
18.请结合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4分)
第三部分 书面表达(共50分)
六、作文(50分)
19.作文。(50分)
请以“你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七、名著阅读(6分)
20.阅读下面【乙】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乙】
①还没拉到便道上,祥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
②虽然已到妙峰山开庙进香的时节,夜里的寒气可还不是一件单衫所能挡得住的。样子的身上没有任何累赘,除了一件灰色单军服上身,和一条蓝布军裤,都被汗沤得奇臭——自从还没到他身上的时候已经如此。由这身破军衣,他想起自己原来穿着的白布小褂与那套阴丹士林蓝的夹裤褂;那是多么干净体面!是的,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阴丹士林蓝更体面的东西,可是祥子知道自己混到那么干净利落已经是怎样的不容易。闻着现在身上的臭汗味,他把以前的挣扎与成功看得分外光荣,比原来的光荣放大了十倍。他越想着过去便越恨那些兵们。他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于系腰的布带,都被他们抢了去;只留给他青一块紫一块的一身伤,和满脚的疤!不过,衣服,算不了什么;身上的伤,不久就会好的。他的车,几年的血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自从一拉到营盘里就不见了!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一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
③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工夫!过去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他喊了出来。
(1)文段写的是祥子的第一次失车经历,小说写祥子买车的过程总共有三起三落,请简述这三次的买车经历及结果。(3分)
(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它表达了什么?请试着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18分)
一、选择题(12分)
1.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音、形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磐石(pán) 含蓄(xù) 白皙(xī) 群蚁排衙(yá)
B.荒缪(miù) 筹划(chóu)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g) 暑名(shǔ) 鞠躬(jū) 迥乎不同(jiǒng)
D.涉猎(shè) 迭起(dié) 澎湃(bài) 妇儒皆知(rú)
【答案】A
【详解】B.荒缪(荒谬);C.暑名(署名);D.澎湃(pài),妇儒皆知(妇孺皆知);故选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他带病参加班里的劳动活动,这种行为可歌可泣。
B.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C.在大学里,我们有幸观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影视剧。
D.这位科学家为了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奋斗了半个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A项,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这里属于大词小用。故选A。
3.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岳飞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铁血丹心,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张骞的拓路功迹……早已载入史册,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
①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掩埋了丝绸路上的声声驼铃
②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里的点点残血
③几百年的瑟瑟秋风,早已吹散了塞外沙场的连营吹角
④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湮没了零丁洋里的阵阵叹息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答案】D
【详解】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根据下文的“岳飞”“文天祥”“辛弃疾”“张骞”,对应的分别是“风波亭里的点点残血”(岳飞在风波亭被害),“零丁洋里的阵阵叹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过零丁洋》),“塞外沙场的连营吹角”(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丝绸路上的声声驼铃”(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故正确的排序是②④③①;
故选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B.这篇作文真难写,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写好交卷。
C.通过学习《孙权劝学》,使我明白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D.在努力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无论领导还是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纪守法。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病句原因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前后矛盾等。
A.句式杂糅,应删除“的原因”;
B.“整整两个小时”和“左右”前后矛盾,应删除“左右”;
C.缺少主语,应删除“通过”或“使”;
故选D。
二、句子默写(6分)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春夜洛城闻笛》中集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歌以咏志,诗以传情。”岑参《逢入京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诗人远涉边塞时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王维的《竹里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韩愈《晚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手法借杨花、榆荚写出对春天的留恋。
【答案】 散入春风满洛城 独坐幽篁里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详解】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都是表达诗人情感、志趣的句子。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44分)
三、诗歌鉴赏(5分)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6.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2分)
7.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案】6.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7.示例: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事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树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本诗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详解】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意思是:想方设法竞相争妍斗艳。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 本题是对诗歌主旨的考查。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此题不管是否同意,都要说明理由。如果同意,可以从“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事无成的角度谈理由;如果不同意,可以从作者的写作目的角度谈,如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四、对比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8.解释画线的词语。(4分)
①及鲁肃过寻阳( )
②恐已暮矣( )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④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10.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8. 到,等到 晚 推脱 怎么,哪里 9.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
②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 10.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委婉,巧妙设喻。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2)句意:恐怕已经晚了。暮:晚。
(3)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辞:推托,推脱。
(4)句意: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安:怎么,哪里。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卿:你,这是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指吕蒙,在吴县时那个没有学问的阿蒙。
②安:怎么,哪里;为人臣:作为臣子;戏:戏弄。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并表达的能力。
分析甲文,由“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可知,孙权先是直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正因吕蒙“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可见孙劝劝学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是孙权从吕蒙所说的“军中多务”说道自己身上,自己比吕蒙事务更繁忙,可自己还是坚持阅读,这样现身说法让吕蒙无法再推辞学习,在这里可看出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并没有将当权者的威势加于吕蒙的身上,而是循循善诱,说理透彻,可见孙劝是在平等对待部下,态度坦率真诚;分析乙文,师旷的劝学则与孙权不同。在晋平公说“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时,师旷由“炳烛”这种形象的比喻来一步步让晋平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师旷认为少年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如同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如同蜡烛的光明,而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旧好得多。所以老年阅读也不算晚,学习与年纪无关,重要的是态度。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师旷的这种劝学方式,巧妙设喻,说理生动透彻,通俗易懂,也易于被人们所接受。据此整理答案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文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晋平公说:“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五、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7分)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1.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的“竟”都含有_________的意思,甲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__之情,乙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之情。(3分)
12.文章①~⑧段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从不同角度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13.文章的第⑨段有何作用?(3分)
14.结尾描写了太阳和霓虹灯,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两种事物各暗示了什么样的人。(3分)
15.结合文本谈谈你能从季羡林先生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4分)
【答案】11. 出人意料 惊喜 敬佩或赞美 12.示例一:将女演员、主持人和季羡林先生的言行思想进行对比,突出季羡林先生的人物形象。示例二:将作者对女演员、主持人与对季羡林的感情进行对比,突现作者对前两者的不满和对季羡林的赞美和敬仰。 13.①内容上:太阳指季羡林,霓虹灯指女演员和主持人,作者借太阳和霓虹灯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季羡林和女演员、主持人的情感和评价。②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了对季羡林地位崇高,人却平易近人的品质的赞美这一主旨。 14.太阳暗示了像季羡林先生那样无私奉献,认真执着能给他人带来光明与热的人;霓虹灯虽然外表华美,仅仅起到装点世界的作用,不能给他人带来光明与温暖,暗示了像文中的著名女演员和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那样徒有其表,而学养空虚的人。 15.①平易近人。替青年学子看管行李;明明很累,也接待采访。②生活简朴。室内空间被书占据,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③尊重知识。认真思考,“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④尊重他人。即使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认真思考,认真回答。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品味,解答此类题需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先解释本意“出乎意料”,然后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竟”的语境意。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通读文章,找出进行比较的地方,作用答题模式:把“XX”和“XX”比较,突出XX的性格,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作用的理解,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内容上的作用需要将语段的内容以及感情写出来,而结构上的作用需要看语段位置,因为位于文章结尾,所以作用往往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照应开头等等,据此判断整理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太阳和霓虹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根据文章所描写的两种人,结合最后一段的议论,理解二者的含义。
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选取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解答即可。因为题目要求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所以需要结合人物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材料一】
谁是近期全世界最受瞩目的聊天对象?
在今天,答案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ChatGPT。
ChatGPT是一款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智能聊天程序,用户只需简单注册,就能与这款世界上参数规模最庞大的AI机器人对话。
令人称奇的是,ChatGPT不仅能像常规的搜索引擎、问答机器人一样,答复你所提问的基础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编故事、写情诗、敲代码、写作业……ChatGPT凭借着丰富的“学识”,让大家切实感觉到科技的震撼。
ChatGPT自2022年11月发布后,短短5天注册用户数就超过100万。仅两个月时间,ChatGPT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人次大关,成功打破TikTok的纪录,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要知道为了实现这一数值,互联网用了7年,Facebook用了4年半。
现在,作为一款强势吸睛的人工智能程序,ChatGPT每分钟要与全球1300多万用户同时对话,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乃至整个科技圈最炙手可热的“新宠”,它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摘自《中国青年杂志》
【材料二】
小新同学看了一部现代科幻电影《我和机器人),影片中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机器人顷刻间控制了整个城市。小新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忧虑,于是,他去互联网论坛发帖求助,网友纷纷跟帖。以下是小新的帖子:
1楼 发帖人【小新】 未来人工智能对人类会是灾难吗?我好担心啊!
2楼 跟帖人【随遇而安】 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好帮手,我觉得发展人工智能大有好处。
3楼 跟帖人【渺万里层云】 电影里的事何必当真,你想太多了。
4楼 跟帖人【踏雪寻梅】 不必担心,人工智能能够减轻劳动负担,提高劳动效率,这已为事实所证明。同时,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带来的隐私暴露、网络犯罪等伦理问题,2018年以来,多个国家、组织和企业已明确提出相应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和行业准则。这样就能在规范约束下实现人、社会、技术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人工智能持续造福人类。
5楼 跟帖人【天色不早了】 人工智能是一个全新领域,人们对它未来的影响还知之甚少,到底是福还是祸,科学界争议不少。乐观的人往往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造福,而悲观者认为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看来,这个问题就只有交给时间去检验了。
【材料三】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和机器人协调工作并且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复合型人才。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制度”和“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18项重点任务,着力促进高校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行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16.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ChatGPT自2022年11月发布后,仅两个月时间,成功打破TikTok的纪录,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
B.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富有创意和想象力并且能够和机器人协调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C.教育部为推进高校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行动,从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方法、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向高校提出18项基本任务。
D.ChatGPT不仅能像常规的搜索引擎、问答机器人一样,答复你所提问的基础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非凡能力,编故事、写情诗、敲代码、写作业……
17.“材料二”中哪位网友的回复最能帮助小新化解忧虑?请说明理由。(3分)
18.请结合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4分)
【答案】16.C 17.我认为踏雪寻梅(4楼网友)最能化解小新的忧虑,因为:①有针对性:这个帖子回应了小新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忧虑;②用事实说话:列举了当前已经出台的国家政策和行业原则,强调了“确保人工智能持续造福人类”的观点,令人信服。 18.①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②我们对人工智能要以理性和审慎的态度来对待;③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国家对此高度重视;④从自身角度看,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
【解析】16.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C.根据材料三第②段“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制度’和‘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18项重点任务,着力促进高校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行动”,可知“教育部为推进高校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行动,从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方法、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向高校提出18项基本任务”的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
故选C。
1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首先表态:踏雪寻梅(4楼网友)最能化解小新的忧虑;然后根据内容分析理由即可。
从4楼跟帖人的帖子“不必担心,人工智能能够减轻劳动负担,提高劳动效率,这已为事实所证明”,可以看出这个帖子回应了小新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忧虑,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4楼跟帖人的帖子“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带来的隐私暴露、网络犯罪等伦理问题,2018年以来,多个国家、组织和企业已明确提出相应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和行业准则。这样就能在规范约束下实现人、社会、技术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人工智能持续造福人类”,可以看出这个帖子,用事实说话:列举了当前已经出台的国家政策和行业原则,强调了“确保人工智能持续造福人类”的观点,令人信服。
18.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
从材料一第⑤段“ChatGPT每分钟要与全球1300多万用户同时对话,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乃至整个科技圈最炙手可热的‘新宠’,它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可知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
从材料二“小新同学看了一部现代科幻电影《我和机器人),影片中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机器人顷刻间控制了整个城市。小新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忧虑”以及小新发帖内容,可知我们对人工智能要以理性和审慎的态度来对待;
从材料三第①段“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和机器人协调工作并且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复合型人才。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可知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国家对此高度重视;
根据材料三第③段“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第④段“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可知从自身角度看,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
第三部分 书面表达(共50分)
六、作文(50分)
19.作文。(50分)
请以“你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范文:
你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
你的光,古朴,端庄,散着幽香。你带着历史长河的厚重与人性的多愁善感。你的光里有孤烟落日,有杨柳扁舟,有鸿雁梧桐,有历代文人的风花雪月以及家国情怀。
你,是诗词。三岁时,我与你相逢,从此,你的光便照亮我的世界。外婆总在清晨露水未落时带我到公园去散步,一边走,一边教我一些短小易懂的诗。我那时还不懂什么是诗,只知道这些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也许命中注定与诗词有缘,我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诗词相伴。上幼儿园时,外婆总在放学的路上给我讲诗词的意思,或是讲诗人的小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慢慢地便爱上了它。上小学时,我通过了解诗人积累了很多诗词。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中国诗词大会》栏目,我期期必看。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嘉宾的精湛点评,主持人的深厚功底,还有诗词中熠熠生辉的思想,让我五体投地,心潮澎湃,中国诗词照亮了我的世界!
饱读诗书气自华,对此我深信不疑!上了初中,我除课堂上学习诗词,还在课堂之外背诵诗词,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首积累。课堂上能与语文老师对诗词,从容不迫,引得全班满堂喝彩。
诗词是我的爱好,更是我的精神食粮。失意时,我会感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考试落第时,我会给自己鼓励,“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赏菊时,我会与李清照产生共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诗词照亮了我的心灵,照亮了我的世界!
诗词教给我人生的大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人生要有大胸怀,大格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与观点,就能透过表象看本质,不为假象所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为人要有献身精神,执着于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人生亦如诗,历经坎坷,却永不停息。诗词照亮了我的人生,照亮了我的世界。
诗词,带给了我林间的惬意,让我陷落美好;给我慰藉,让我重拾信心;教给我大道,让我读懂人生。我犹如一只画眉,停在诗词这棵茂盛清秀的树上,飞进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里,在斑斓隽永的文化积淀中,我的世界越发明亮多彩……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分析题目。题目“你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在作文时要思考“你的光”和“我的世界”之间的关联。题目中有个限定,就是“我的世界”,这表明作文以“我”的视角来写,是“我的世界”而不是别人的世界。“光”在这里则是比喻义,即能给我温暖或者给我力量的人或事。“你”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拟人化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情感。“照亮”则是“你”对“我”的影响,“你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 是对学生生命中光明、温暖与至善的发掘与检索,又巧妙顾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材和立意。本文选材广泛,可以写亲情对“我”的呵护,如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让“我”在成长路上一帆风顺;妈妈对“我”的精心照顾,让“我”在成长路上充满阳光。可以展现师生情对“我”的鼓励,如老师对“我”的激励与关怀,同学对“我”的帮助和引导使“我”在成长路上倍受感动。可以写自己的成长,受到的挫折,经过人或物触动,重新出发,继续向梦想起飞,终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等。写法上可以夹叙夹议,写“你”对“我”的影响时,可以借助细节描写,特别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注意选择典型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写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章。
七、名著阅读(6分)
20.阅读下面【乙】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乙】
①还没拉到便道上,祥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
②虽然已到妙峰山开庙进香的时节,夜里的寒气可还不是一件单衫所能挡得住的。样子的身上没有任何累赘,除了一件灰色单军服上身,和一条蓝布军裤,都被汗沤得奇臭——自从还没到他身上的时候已经如此。由这身破军衣,他想起自己原来穿着的白布小褂与那套阴丹士林蓝的夹裤褂;那是多么干净体面!是的,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阴丹士林蓝更体面的东西,可是祥子知道自己混到那么干净利落已经是怎样的不容易。闻着现在身上的臭汗味,他把以前的挣扎与成功看得分外光荣,比原来的光荣放大了十倍。他越想着过去便越恨那些兵们。他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于系腰的布带,都被他们抢了去;只留给他青一块紫一块的一身伤,和满脚的疤!不过,衣服,算不了什么;身上的伤,不久就会好的。他的车,几年的血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自从一拉到营盘里就不见了!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一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
③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工夫!过去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他喊了出来。
(1)文段写的是祥子的第一次失车经历,小说写祥子买车的过程总共有三起三落,请简述这三次的买车经历及结果。(3分)
(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它表达了什么?请试着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1)第一次: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买了辆新车。结果:连人带车被乱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破灭。第二次: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结果: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车没买成。第三次:虎妞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结果: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2)心理描写,写出了祥子丢车后的委屈、心酸、愤怒之情,也表现了军阀混战(黑暗的社会)对人民的伤害。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
祥子的三起三落: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时,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城来赚钱谋生。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赌钱。他认定拉车是最好挣钱的活儿。他咬牙苦干了3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他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能开车厂了。(一起)
祥子每天放胆地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考虑,兵荒马乱的时候,他照样出去拉车。有一天,仅仅只是为了多赚一点儿钱,他竟然冒险把车拉到了清华,结果在抄便道的途中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了过去,给大兵们干活,连车都给兵营收了。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灭了。(一落)
祥子把从兵营逃走时顺手牵走的骆驼买了30元钱,并交给刘四爷保管,希望攒满后再买车。祥子没有轻易忘记自己的车被抢的事。他恨不得马上就能买上一辆新车。为此,他不惜和别人抢生意。(二起)
祭灶那天晚上,铺户与人家开始祭灶。大约9点,祥子拉着曹先生由西城回家,一个侦探骑自行车尾随他们。曹先生吩咐祥子把车拉到他好朋友左先生家,又叫祥子坐汽车回家把太太少爷送出来。祥子刚到曹宅,便被孙侦探抓住,孙侦探是当初抓祥子的乱兵排长,他骗走了祥子所有的钱,使祥子买车的希望又一次成了泡影。(二落)
虎妞和祥子在一个大杂院里租房子成了亲。祥子坚决要出去拉车。虎妞拗不过他,只得同意。如今的“人和车厂”已变为“仁和车厂”。刘四爷把一部分车卖出去,剩下的全倒给了一家车主,自己享福去了。虎妞给祥子100元钱,买下了同院二强子的一辆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起)
怀孕的虎妞不爱活动、爱吃零食,导致胎儿过大,结果难产死去。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逼迫卖掉了车,祥子的努力全白做了。(三落)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文中画线句“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他喊了出来。”中的“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可知,是心理描写;“凭什么?”是语言描写;“喊了出来”是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祥子丢车后的委屈、心酸、愤怒之情,表现了军阀混战(黑暗的社会)对人民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