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23:0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
目录
品读诗文、学习《林中》

品读诗文、学习《江上》

方法归纳、概括主题

品读诗文、模仿写诗

学习任务一
品读诗文,学习《江上》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回顾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溪边钓鱼
江上游泳
林中采蘑菇
溪边钓鱼是快乐的,江上也藏着快乐呢,你能找一找吗?
江上戏水
画出孩子们戏水的动作
江 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画出孩子们戏水快乐的动作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 比喻小孩的胳膊, 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不仅指游戏、玩耍,还有戏弄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手在水中 ,
溅起 。
1
不停地挥动
一片片浪花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水中互相 ,
互相 。
2
追逐
泼水
我仿佛听到了水花和水花 。
3
撞击的声音
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 。
4
清脆的笑声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在水面的孩子。突出了孩子活泼的特点。
为什么要加引号?
指孩子露出的牙齿。
说一说:“江上”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孩子们像水中鸭子一样快乐地用双手拨动着浪花,还钻入水中,钻出水面时,露出银白的牙齿。
学习任务二
品读诗文,学习《林中》
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溪边,感受到了乡村孩子垂钓的乐趣,在江上看到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那漫步雨后的林中,你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雨后林中
雨后林中
让我们赶紧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采蘑菇吧。进入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拟人】富有童趣
【叠词】富有韵律,朗朗上口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拟人】雨后蘑菇奋力生长,展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比喻】把钻出泥土的蘑菇比作开放的山花,形象地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比喻】将孩子们的斗笠比作雨后的蘑菇,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里孩子们生活的无穷乐趣。
一阵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声笑语。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小蘑菇吗?
在这首诗中,清清爽爽、明明亮亮很有特点。比较“清爽”“明亮”和“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说说叠词的作用。
小诗通过“清清爽爽”“明明亮亮”等叠词的使用,更有节奏感,更有童趣了。
学习任务三
方法归纳,概括主题
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
联系生活经验
联系上下文
结合插图
林 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品读诗文
林中采蘑菇
乡村孩童趣事
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们发现作者用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几个有趣的场景,用朴实自然、灵活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展现了儿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无穷趣味。
概括主题
学习任务四
品读诗文,模仿写诗
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请模仿课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一节小诗。
树下嬉戏
街头看书
林中漫步
树下嬉戏
感觉不到炙热的阳光,
只听见百灵鸟在枝头歌唱,
孩子们欢快地做着游戏,
嘴角露出了一丝丝甜美的微笑。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溪水、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儿
江上戏水:鸭子 孩子戏水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童真、童趣
板书设计
街 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童年的水墨画》另外三首小诗:
拓展延伸
花 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
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支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
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
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
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
树 下
黄桷(jué)树撑开一柄翠绿的伞,
一群白鸽在浓荫中飞翔。
阳光从叶缝间悄悄地看,
千百只眼睛织成一张光的网。
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
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
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