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学情调研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结,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xī( )利的鹰爪抓住了它qī( )身的岩石。
天人合一的美感,人世的 xiāo( )遥与平和,于缓缓的观赏游历中由然而生。菊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亲近它,用心 dì ( )听,你能听到花瓣从容开放的声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xī( )利 qī( )身 xiāo( )遥 dì( )听
(2)两段文字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2.古诗文默写。(10分)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木兰诗》中描写战斗悲壮、惨烈、旷日持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夜洛城闻笛》中写李白思乡思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两句描写黄河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著阅读。(4分)
[A]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B]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虎妞着了慌。到娘娘庙,她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他的确睁开眼看了看,可是待了一会儿又睡着了…第二剂药煎好,他不肯吃。既心疼钱,又恨自己这样的不济…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虎妞:“车呢?”
(1)A段中这是祥子买的第几辆车?文中的“双寿”是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段中什么原因使样子昏昏沉沉大病一场?样子问起的那辆车后来的命运怎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4分)
① 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 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 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④ 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1)第① 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互换位置。
(2)第② 处结构混乱,应将“_________”删去。
(3)第③ 处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4)第④ 处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3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5-6题。(4分)
阮郎归·初夏
[宋]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5.词的上片采用___________的手法,突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6.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木兰诗》选段,完成7-9题。(6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7.这节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0分)
材料一 “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杰,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交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材料二 走进改造升级后的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序厅里,多媒体“三星堆之眼”展现三星堆发现发掘的关键节点;正厅里,L型视频墙用逼真的三维动画呈现了三星堆古城的形成过程,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三五好友相聚,赏花品茗,抚琴对弈……打开湖南省博物馆网上晨厅,进入《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伴着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该展览运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制作了360°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80余件文物
去年9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处处给人惊喜:拨动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一曲《广陵散》在指间流淌;和着观众的动作,一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翩翩起舞…一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退休教师说:“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材料三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数据采集过程作看并不复杂:采用三维数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然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在虚拟复原时,高精度的数据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文物的每一块残件乃至细节,作为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再以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为例,古琴的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修复需要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
材料四 如今,文物展品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早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已经形成了。走进三星堆遗进考古发掘现场的现代化大棚,只见围绕6个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排开多个考古实验室。旁边的会议室里,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实时显示考古大棚内的情况。每个发掘坑都设有24小时不间断拍摄系统,记录的数据是后期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
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在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肢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服”。青铜草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因此,先用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肤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3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
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比如青铜、象牙和丝织物的光谱表现就不一样,在肉眼看来只是黑色“土块”的物质,在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下能一目了然。
(材料均摘编自2021年5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二使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介绍网上展厅和数字体验展,增强了可读性。
B.采集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并不复杂,如青铜神树的修复。
C.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有助于古琴的修复。
D.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技术已站在世界考古的前沿,如使用3D打印、高光谱数据采集等。
11.数字化给博物馆的展览带来了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地发现了一个宋窑遗址,其中部分珍稀瓷器已经破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6分)
远 航 归 来
肖复兴
① 不知为什么,最近一些日子,总想起王老师。王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年,我还清楚记得他的名字叫王继皋。
② 王老师是我们班语文课的代课老师。那时候,我们的语文任课老师病了,学校找他来代课。他第一次出现在教室门口,引得全班同学好奇的目光,聚光灯一样集中在他的身上。他梳着一个油光锃亮并高耸起来的分头,身穿笔挺的西装裤子,白衬衣塞在裤子里面,很精神的打粉。关键是脚上穿的一双皮鞋格外打眼,古铜色,鳄鱼皮,镂空,露着好多花纹编织的眼儿。
③ 从此,王老师在我们学校以时髦而著称,常引来一些老师的侧目,尤其是那些老派的老师不大满意,私下里议论:校长怎么把这样一个老师给弄进学校来,这不是误人子弟嘛!
④ 显然,校长很喜欢王老师。因为他有才华。王老师确实有才华。王老师的语文课,和我们原来语文老师教课最大的不一样的地方,是每一节课都要留下十多分钟的时间,他为我们朗读一段课外书。这些书,都是他事先准备好带来的,他从书中摘出一段,读给我们听。书中的内容,我都记不清楚了,但每一次读,都让我入迷。这些和语文课本不一样的内容,带给我很多新鲜的感觉,让我充满好奇和向往。
⑤ 王老师朗读的声音非常好听,他的嗓音略带沙哑,用现在的话说,是带有磁性的。而且,他朗读的时候,非常投入,不管底下的学生有什么反应,他都沉浸其中,声情并茂,忘乎所以。有时候,同学们听得入迷,教室里安静得很,他的声音在教室里水波一样荡漾。有时候,同学们听不大懂,有调皮的同学开始不安分,故意出怪声,或成心把铅笔盒弄掉到地上。他依旧朗读他的,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也是他自己的世界里。
⑥ 王老师的板书很好看,起码对于我来说,是见到的字写得最好看的一位老师。他头一天给我们上课,先介绍自己的名字,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王继皋”三个大字,我就觉得特别好看。我不懂书法,只觉得他的字写得既不是那种龙飞凤舞的样子,也不是教我大字课的老师那种毛笔楷书一本正经的样子,而是秀气中带有点儿潇洒劲头儿。我从没有描过红模子,也从来没有模仿过谁的字,但是,不知不觉地模仿起王老师的字来了。起初,上课记笔记,我看着他在黑板上写的字的样子,照葫芦画瓢写。后来,渐渐地形成了习惯,写作文,记日记,都不自觉地用的是王老师的字体。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我读中学,即使到现在,我的字里面,依然存在着王老师的字抹不去的影子。这真是伴非常奇怪的事情,一个人对你的影响,竟然可以通过字绵延那么长的时间。
⑦ 不仅字写得好看,王老师人长得也好看。我一直觉得他有些像当时的电影明星冯喆。那时候,剧看完《南征北战》,觉得特别像,还跟同学说过,他们都不住点头,也说是像,真像。后来,我又看了《羊城暗哨》和《桃花扇》,更觉得他和冯喆实在是太像了。这一发现,让我心里暗暗有些激动,特别想对王老师讲,但没敢讲。当时,年龄太小,觉得王老师很大,师道尊严,拉开了距离。其实,现在想想,王老师当时的年龄并不大,撑死了,也不到三十。
⑧ 王老师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好几次讲完课文后留下来的那十多分钟,他没有给我们读课外书,而是教我们唱歌。他自己先唱了一遍,唱得真是十分好听,比教我们音乐课的老师唱得好听多了。沙哑的嗓音,显得格外辉厚,他唱得充满深情。全班同学听他唱歌,比听他朗诵要专注,就是那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同学,也托着脑袋听得入迷。
⑨ 不知道别的同学是否还记得,我到现在记忆犹新。王老师教我们唱的歌,歌名叫作《远航归来》。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里面的每一句歌词:
祖国的河山遇遇在望,
祖国的炊烟招手唤儿郎。
秀丽的海岸绵延万里,
银色的浪花也叫人感到亲切甜香。
祖国,我们远航归来了,
祖国,我们的亲娘!
当我们回到你的怀抱,
火热的心又飞向海洋……
⑩一连好几次语文课上,王老师都带我们唱这首歌,每一次唱,我都很激动,仿佛真的是一名水兵远航归来,尽管那时我连海都没有见过,也觉得银色的浪花和秀丽的海岸就在身边。我也发现,每一次唱这首歌的时候,王老师比我还要激动,眼睛亮亮的,好像在看好远好远的地方。
整整六十年过去了,这首《远航归来》,还常常会在耳边回荡。这首歌,几乎成了我的少年之歌,成了王老师留给我难忘旋律的定格。
(有删改)
13.第③ 段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有时候,同学们听得入迷,教室里安静得很,他的声音在教室里水波一样荡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也发现,每一次唱这首歌的时候,王老师比我还要激动,眼睛亮亮的,好像在看好远好远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王老师给“我”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印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以《远航归来》为题,有哪些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40分)
17. 校学生会组织“青春·风华”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将在校广播站播出。请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参加比赛。
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
(陆定一《老山界》)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毫不动摇抓好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共识之下,重读陆定一写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这句话,它是否又唤醒了你的某些体验?你有没有获得新的认识,萌生新的创意,养成新的习惯?……请你根据这两年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参加征文比赛,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感想,也可阐述观点。
要求: ①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③ 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