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与妻书》课件(共3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 《与妻书》课件(共3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22:5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这位眉目清秀,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
体会革命先烈的深情与大义
一、知人论世
林觉民(1887~1911) 近代民主革命者,福建人。少年时就接触民主思想,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①国内求学:13岁时参加童子试竟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常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②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主要思想:“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③24岁参加广州起义,25岁黄花岗之役。主要的思想:“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
二、写作背景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孙中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另一封写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必不能禁
使之肖我
依依旁汝也
念六夜四鼓
chèn
gòu,同“够”
jīn
xiào
bàng,通“傍”
niàn,通“廿”
2、牢记重点字词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汝泣告我
③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④卒不忍独善其身
⑤汝幸而偶我
⑥瓜分之日可以死
形容词用作动词:老,尊敬。幼,疼爱
名词作动词,哭着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作动词,完善
名词作动词,婚配
动词作状语,像分瓜一样
⑦吾今以(________)此书(_________)与汝永别矣
介词,用
名词,书信
⑧不能竟(__________)书而欲搁笔
动词,完成
⑨汝其(__________________)勿悲!
语气副词,表示期望
⑩吾之( )逃家复归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
吾诚( )愿与汝相守以死
副词,确实
第( )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 )
表示转折,仅,但
使动用法,使……死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 )
名词,规律
汝可以模拟( )得之。
想象,猜测
3.掌握时间记法
①辛未 三月 念六夜四鼓。
②适冬之望日前后。
辛未,干支纪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日,约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同“廿”,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冬之望日,立冬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四、梳理结构,归纳概括段意
开端第1段:
核心第2~4段:
结尾第5~7段:
简要地说明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倾诉“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心情。
再诉“吾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1、本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句即“ ”,又不得不“ ”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
五、文本探究
吾至爱汝
忍舍汝而死
2、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思考林觉民写下这封《与妻书》的用意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②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二是要让妻子明白“吾衷”:
一是以此书与妻子作诀别:
3、“我至爱汝”通过哪些事件表现出来?
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①三忆——先死、双栖之所、两次离家
提示:
谁先死的争论谈话
新婚燕尔、两人双栖之所的甜蜜
六七年前远行未告及十余日前欲告又止的心情
②诀别——嘱托、三愿
嘱托:
三愿:
嘱咐后事;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
字字泣血,时时处处吐露着对妻子的无限眷恋和不舍。
4、林觉民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我的心意),借用六个“吾”字六个“汝”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借用这两个字,关键看一下中间六段段首句。
段2:吾至爱汝;段3:汝忆否?
段4: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段5: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段6:吾今与汝无言矣;段7: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②③④⑤段的四个句子,作者直抒胸臆反复表达了“吾衷”就是“吾至爱汝”,林觉民对妻子的爱可谓是层层递进,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挚爱”之情。
⑥⑦段的句子,又表达了对自己先死的愧疚之情。
5、普希金曾,“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在这四个“恐”字中,段1“又恐汝不察吾衷”;段4“更恐不胜悲”;段7“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为汝某者惟恐未尽”,你又读出怎样的情感?
这四个“恐”字饱含着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无限牵挂之情和处处为妻子着想的心情。
6、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也道出了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
①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夫妻间日常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无所不至”为妻子着想的一片真情,情真意切,至诚美好;
②但更令人感动的是还有“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这正是革命者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而投身于革命洪流。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的献身精神。
③还在于把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把热爱亲人和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人性的光辉。
课堂小结
文章表现了能够为亿万民众过上幸福生活而欣然就死的林觉民,“吾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了推翻黑暗的满清统治,为了人民的自由幸福,抛爱妻,舍幼子,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为了安慰妻子,使妻子对他舍生取义能够理解,反反复复地倾诉他对妻子真切的爱,说明正是非常爱妻子,并由此推及爱天下的人,所以忍心舍生赴义的道理,使妻子明白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表现了革命烈士为了使全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献身精神。
一封“民国最美情书”之称的家书——《与妻书》,让人感受到时代洪流下仁人志士的革命情怀。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一封用于上书言事的奏疏——《谏逐客书》,深刻改变了“客”这个群体的历史命运;
六、对比阅读《谏逐客书》与《与妻书》
《谏逐客书》《与妻书》,两篇文章一为奏章,一为家书,从某种意义讲都是书信,都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但写法各有特点。阅读两篇文章,体会二者在态度、语气、表达方式、语体选择上的差异。(填写下表)
比较点 《谏逐客书》 《与妻书》
写作对象
写作目的
态度
语气
表达方式
语体
秦王:新晋国君
陈意映:结发妻子
取消“逐客令”
“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
客观、谦恭
挚爱、悲痛、坚定
庄重、委婉
急切、自责、直白
议论为主
抒情为主
书面语体
口语语体
结语:
《谏逐客书》阐述政见,雄辩滔滔,侧重以理服人;
《与妻书》申明理想,抒写真情,偏向以情动人。
《谏逐客书》是写给君王的奏章,立场鲜明,讲究策略,斟酌语气,选择书面语体,便于议论;
《与妻书》是写给至亲的绝笔书信,心怀袒露,情感饱满,选择的是口语语体,便于抒情。
通过比较让我们了解到,在阅读和写作实用类文体时,一定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写作目的,选择不同的语体和表达方式,还要注意根据语境不同使用不用的词汇和语气等问题。这样才能更准确的传情达意,完成写作目的。
时代 认识 思想特点
马克思 资产级革命的勃兴 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抗和摧毁 见微知著
恩格斯 资产级革命的勃兴 马克思理论的价值 远见卓识
李斯 天下归秦 人才资源的重要性 瞻前顾后
林觉民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 只有革命反抗才能改变现实 洞察世事
1.把握时代特征,认识社会的洞察力。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在实用类文体写作上可以看作是经典范本,但我们也不可忽视这四篇文章在精神上给予我们的启示。思考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问题? 体现了作者哪些深邃的思想?
七、本单元群文阅读
(2)远见卓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跳出朋友的角色,而是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高度,对马克思思想做了最高的总结。他能理解马克思,如此肯定马克思思想的成就与贡献,可见其思想的高度。这种远见卓识的思想之高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看到资产级革命的勃兴,更看出了这种革命其实只是更大规模社会革命的前兆,而后者应该是以无产阶级为主力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抗和摧毁。
(1)见微知著:《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种见微知著的思想之深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具体分析
(3)瞻前顾后:李斯在天下归秦的历史大势中,也透彻地看出六国尚有余力,秦国应继续广占人才资源,不能自乱阵脚的当前形势。可以堪称最伟大的国家战略。“人才储备战略”至今依旧就有其重大意义。这种战略眼光、这种瞻前顾后的思想之宽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4)洞察世事:林觉民对妻子分析“今日事势”中,我们看到他对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之国必须有人起来革命,才能避免举国皆为死地、人人面临绝境的惨祸的社会现实有着清楚的认识。
这四篇文章都是作者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这些认识都是合乎当时的现实,也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他们“见微知著、远见卓识、瞻前顾后、洞察世事”思想之深邃,看问题之透彻,启迪我们要不断培养自己观察社会现象和分析社会问题的洞察力。这些思想都是留给我们的伟大的精神财富。
他们不仅是时代的先觉者,更是时代的先驱者。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这是何等伟大的力量。只有对时代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对自己的时代使命有准确的把握,也才能确立顺乎时代发展潮流的个人抱负,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一直追随支持着马克思,一同为推动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
2.确立目标,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思考:面对那个时代四位作者做出了怎样的人生选择?
【马克思】自觉投身到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之中,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
【林觉民】在“全国久蛰”民众之中,林觉民选择了率先站起来反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矢志不渝,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
【李斯】李斯认识到,分裂走向统一,人才也势必要百川归海。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自觉投入这一历史大势,为秦实现统一天下出谋划策。秦王朝建立后李斯担任丞相,成为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等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不是一个道德上典范,却是一个能认清时代发展方向,并自觉跟从、维护这一方向的务实的政治家。他顺应时代,也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时代。
由此可见,所谓“抱负与使命”并非指人自身的理想与责任,而是要把个人的才智、热情、意志与时代结合起来,推动历史的进步,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抱负,完成自己的使命。
八、拓展阅读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狱中
课堂小结
实用类文体受写作情境的影响特别明显: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不同,文章在态度、语气、表达方式的选择以及语体特点上将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百多年前,革命烈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抛头颅、洒热血,从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对时代发展应该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把时代使命与个人抱负紧密结合起来,如此,就可以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革命先烈的奉献与牺牲、职责与担当,值得我们敬仰。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文化传承
①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②邓中夏: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③萧楚女: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④吴运铎: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
【类文欣赏】彼时少年——于黄花岗追忆林觉民
   踏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巍峨的牌坊,几经岁月磨洗的石板路,周围矗立的参天松柏和古树以及随处可见的烈士墓碑,使得空气都变得静寂和肃穆,即使路边花丛中盛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也没能损减丝毫。高耸的石碑,苍劲有力的碑文又总是勾起人万千的思绪。仿佛闭上眼睛就能看到那逝去的硝烟及硝烟中鲜活的生命,隐现的脸庞。
一个年轻的身影在脑海中渐渐清晰,挥之不去,却又让人不知该如何形容,那曾经青葱的岁月,彼时意气风发的面孔以及毅然决然的身影。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交替出现在眼前,一如后世人所形容的那样:
凄凄肝胆与妻诀,耿耿孝心禀父书。
   疏梅筛月忆携手,嘱承父志有遗孤。
青天有情幸后辈,英雄终得展眉舒。
  中原烽火寻常事,读史至此泪方出。
他无疑是个最优秀的男人,“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
  我一直很想知道,那年春天,那个硝烟隐动的夜晚,那个满腔心事的男人究竟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提起笔,蘸上墨,一笔一画写下那封名动民国的《与妻书》。在去广州前的那次回乡,也许他深深知道前路漫漫,九死一生,对着有孕在身的爱妻,无奈而毅然地转身,心中卷起多少的不舍与爱恋?  
1911年的4月,在督署的那片硝烟之下,他一定没有后悔过,一定没有犹豫过,也一定没有退缩过。
  他或许想起了年少的一场轻狂:或许想起了家中年迈的双亲,深爱的妻子,尚来不及见面的孩子;或许想起了几年来走过的坎坷革命路。在我想来,这个伟岸的男人,在他的生命里,即使是晚霞,也必将是炙热的火烧云。
被俘的英雄,面对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在提督衙门的审讯,毫无惧色,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还发表演说,慷慨陈词。谈及险恶局势,“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甚至不忘革命党人精神,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也许就是这种执着铸成的一道脊梁,一直支撑着这个男人在被关押的几天里,滴水粒米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
  而在那天的阳光下,风扬起满地灰尘,迷乱了多少瞳孔,刺痛了多少拳拳报国心。那个雄姿英发的身影,逆光而立,眼神坚决,双拳紧握,身上的衣服洗得发白却仍旧整洁,面对洞黑的枪口,他又在想些什么?
  而在同一片阳光下的老宅里的妻子意映呢?她是不是仍会时时想起彼时初见,那个当年坐在楼梯拐角吹出青涩口哨的夕阳中的少年。
献身为革命的决然背影,《与妻书》中对爱妻的留恋不舍交替在脑海中闪现,这两种强烈的感情都是林觉民,也正因此他才是不褪色的英雄少年。
天马行空的少年,年少轻狂的青春。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当一切都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渐行渐远。
  他仍在。
  
【赏析】
作文以写景开始,以抒情结束,作者跨越时间的长河,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林觉民烈士献身的经过和对妻子真挚的爱。全文构思精巧,文笔流畅,感情充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映卿卿如晤”,这句话翻译为“我的意思在信中都有,如同会面”。
B.正由于作者对妻子爱得深挚,因此在挥毫作书之际,夫妻之间那令人无限眷恋
而又无法重温的往事,一时奔涌笔底。
C.作者回忆的第一件事是“四五年前某夕”与妻子的一席对话。
D.作者对妻子说:“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读者乍听起来,这话真
有些不近人情,谁都希望自己至爱的人健康长寿,也难怪他的妻子“初闻言而怒”。
当堂练习3题
A
“意映”是妻子的名字,应为“意映爱妻,见字如面”
2、下面关于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婚后夫妻恩爱生活的回忆,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妻子的深情眷恋。
B.从妻子的身体状况考虑,作者不能启口,“呼酒买醉”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痛苦。
C.“教其以父志为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要参加的起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D.“有不解处”表面上看是对信中文字的,实际上还包括希望妻子理解自己的革命志向。
C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
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
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
②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
方巾短小情意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