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综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综合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11 19:4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最有可能是( )。
A.海洋 B.草原 C.冰川
2.阳光下,地球上物体影子长度一天中变化的规律是( )。
A.长→长→短 B.短→长→短 C.长→短→长
3.在海边看进港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逐渐看到船身,这说明( )
A.地球是个球体 B.海水遮挡 C.海面是平的
4.“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时候的影子是( )。
A.向西 B.向东 C.向北
5.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是( )。
A.太阳高影子短 B.太阳高影子长 C.没有关系
6.太阳和月球中,离地球更近的是( )。
A.月球 B.太阳 C.一样近
7.一天中太阳与地面形成的夹角规律是( )。
A.从大到小,再由小变大 B.从小到大,再由大变小 C.从小一直变大
8.到月球上去旅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携带氧气即可 B.只要携带水即可 C.必须携带氧气、水和通讯设备等
9.表面温度最高的是(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10.铺铁轨时通常要在铁轨间留缝隙,这是因为( )。
A.夏天铁轨受热体积会缩小
B.夏天铁轨受热体积会增大
C.加快散热
1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和太阳的位置是( )。
A.相同的 B.相反的 C.无关
12.农历下半月月相变化的规律是( )。
A.由亏到圆 B.一直是圆的 C.由圆到亏
二、填空题
13.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 ),科学家认为环形山是由( )形成的。
14.月球是( )星,太阳是( ),地球是( )星。
15.太阳的体积相当于( )个地球那么大。
16.( )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17.月球上没有( ),没有( ),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18.太阳是一颗恒星,能够( )、( )。月球( )光源,但它能( )太阳光。
三、判断题
19.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 )
20.月球上环山的大小与陨石撞击的速度、高度等有关。( )
21.月相的变化周期是一个月。( )
22.“东升西落”“日上三竿”“日出而作”等成语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
23.每隔15天我们就能看到一次满月。( )
24.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不是球体。( )
四、连线题
25.连线题
满月 上弦月 下弦月 蛾眉月
五、简答题
26.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为什么?
27.人类怎样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28.日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9.在一天中的早晨、正午和傍晚,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写一写也可以画一画)
六、综合题
30.小兰同学用自制的日暑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下表是她记录的影子变化数据。
时间(时)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影长(厘米) 60 35 22 11 6 11 22 35 60
(1)从表中发现, 时影子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0厘米。
(2)小兰在实验中还发现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有关。太阳在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 。
(3)小兰在观察记录的同时,给旁边一棵树拍下了五张照片,根据影子变化特点,按时间从早到晚正确排序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详解】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可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2.C
【详解】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A
【详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通过应用遥感技术,能够精确的计算出地球形状的各种数据,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由于地球是球体,所以在海边看进港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逐渐看到船身。
4.B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分析题目可知,描述了日落时的景色,这时候太阳在西方,影子向东。
5.A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太阳高度高,影子短;太阳高度低,影子长。故A正确。
6.A
【详解】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者都是太复阳系的星体,同属于太阳系。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二者组成制地月系统,二者同时一起绕着太阳转。太阳和月球是两个星球,它们的形状都是球体,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月球距离地球较近。
7.B
【详解】太阳高度是指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之间的夹角。太阳从东边升起,再从西边落下,阳光和地面呈现的夹角从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8.C
【详解】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昼夜温差大。所以,到月球上去旅行要带足够的氧气、所需的水、生活用品和发热御寒的衣物、应对失重的设备等。
9.C
【详解】太阳是一颗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5700℃,内部温度可达1600万℃。它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10.B
【详解】固体、气体和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铺铁轨时通常要在铁轨间留缝隙跟天气气温有一定的关系,铁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铺铁轨时通常要在铁轨间留缝隙,这是因为夏天铁轨受热体积会增大,铁轨就会变形的,所以B符合题意。
11.B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
12.C
【详解】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13. 月海 陨石撞击
【详解】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14. 卫 恒星 行
【详解】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绕地球转;地球是太阳系八行行星之一,绕太阳转;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15.130
【详解】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确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16.太阳
【详解】太阳是银河系一颗普通的恒星。太阳的体程是地球的130万倍,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17. 空气 液态水
【详解】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的星球,必须有水、空气、适宜的温度等条件。月球上几乎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没有生命,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在月球上温度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以及缺乏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空气和水,所以月球不适合人类生存。
18. 发光 发热 没有 反射
【详解】在茫茫的太空中,一颗恒星就是一个系。太阳就是恒星,地球和其它的八颗行星一起绕着太阳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太阳系。太阳是一颗恒星,能够发光、发热。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
19.√
【详解】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20.√
【详解】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其分布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与月球环形山的大小有关的是,撞击物的形状,撞击物的大小,撞击物的冲击速度。
21.√
【详解】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是一个月,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晚上我们能在天空中看到月相。
22.√
【详解】地球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东升西落”“日上三竿”“日出而作”等成语与太阳的运动有关。题目说法正确。
23.×
【详解】我国的传统历法——农历,就是主要根据月相变化规律制定的。其中月的天数是按照月相的变化来编排的,农历一个月也叫朔望月,大约是29.5天。农历每月从初一到十五,月相由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到满月。从十五到月末,月相由满月逐渐变成凸月、下弦月、蛾眉月,再回到新月。所以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24.×
【详解】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形的球体。1519年~1522年,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经过大西洋,南美麦哲伦海峡,穿过太平洋,越过菲律宾群岛,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再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经过大西洋,再回到原地。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
25.
【详解】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每逢农历初一,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背对着地球,我们就看不到月亮,称为“新月”或“朔”。随着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逐渐转向地球,到初七、初八,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凸向西边的半个月球,称为“上弦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人们整夜可以看到被太阳照亮的一轮圆月,这就是“满月”或“望”。此后,月球背向太阳的一面逐渐转向地球,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人们只能看到凸向东边的半个月亮,称为“下弦月”。再往后,地球上看到被照亮的月面越来越少,又回复到“朔”。 上半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亮面在左侧。
26.月球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没有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详解】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的星球,必须有水、有空气,还应该有适宜的温度等条件。目前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是地球,月球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没有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27.(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2)航海家麦哲伦绕地球航行,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
(3)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球形的。
【详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16世纪至17世纪,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又回到了出发地,通过了人类第一次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形的。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东方一号”宇宙飞船,首次从太空看到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
28.太阳东升西落,它所照射的物体的影子也会随着移动。在古代人们通过对这个自然现象的观察,学会了计算时间,制作出了日晷。
【详解】太阳是地球的光源。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我国古代人们就利用这一自然规律,制作了计量时间的仪器——日晷。
29.早晨物体的影子在西方,影子长;正午影子在北方(或下方),影子短;傍晚影子在东方,影子长。
【详解】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长度与太阳的方向和位置有关。一天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早上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升起,影子在西;随着中午的到来太阳逐渐到了南方,影子朝向北方;到了下午太阳西下,影子朝向东。所以太阳一天的方向变化是东-南-西,所以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西-北-东。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晨和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所以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0. 12 大于 西边 bdace
【详解】(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长—短—长。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12时影子长6厘米,影长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大于60厘米。
(2)影子总在物体背光的一侧。太阳在物体的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西边。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角度随着太阳位置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早上影子朝向西面,影子较长,随着太阳的南移,影子转向北面,影长逐渐变短;中午时,太阳最高,影子最短,指向北方;下午,随着太阳西落,影子逐渐东移,长度逐渐变长。根据影子变化特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dace。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