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导入 新课讲授 课堂总结 课堂检测)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导入 新课讲授 课堂总结 课堂检测)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17 07:3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1.本课由“双百”方针提出的过程导入新课,主要是通过预习和提问方式,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利用预习和提问的方式先了解课本知识,加入大量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发经验与教训的思考。
2.在处理本课重点“双百”方针的背景及目的时,让学生依据问题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及其视频的内容,以此理解方针的背景及内容。在处理“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难点时,引导学生通过“双百”方针的贯彻过程总结经验教训。1.识记“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内容,掌握“文化大革命”对文艺发展的影响及新时期文艺的繁荣。
2.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必要性及“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
3.认识“双百”方针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及贯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1.什么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提出“双百” 方针?方针的贯彻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2. 为什么“双百”方针后来没有坚持贯彻下去?出现曲折年代?曲折的具体表现如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文革结束后为什么会出现文艺的春天?呈现出怎样的繁荣景象?一、“双百”方针的提出2.背景:“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1.内涵:(1)社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义建设道路。(3)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2)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3.提出1956.4,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品:老舍—话剧《茶馆》; 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等
期刊: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有18种
电影:“难忘的1959年”,大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2)百家争鸣:(1)百花齐放:召开关于遗传学的座谈会,各抒已见,不扣政治帽子。郭沫若《蔡文姬》话剧茶馆剧照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巴金等文艺界著名人士1959年话剧《关汉卿》剧照1958年电影《五朵金花》1957年周恩来观看梅兰芳演出后,与演员亲切交谈二、曲折的年代——“双百”方针贯彻受挫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②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为什么“双百”方针后来没有坚持贯彻下去?出现曲折年代?曲折的具体表现如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2.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庙内的孔子塑像被捣毁的佛像(1)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国家文物遭摧残 
 “破四旧”(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3.文艺事业遭到摧残:剧作家吴祖光(中)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一起被下放劳动改造(2)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
   全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3)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王蒙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艾青 《蝉的歌》
昆曲 《李慧娘》
电影 《北国江南》 《早春二月》1958年至1964年间,样板戏的前身“京剧现代戏”是当时戏曲改革的一个主要成果,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浜》(《芦荡火种》)、《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被捧上了天,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1976年“文革”结束后,样板戏随着江青政治集团的垮台,受到人们的批判,否定和抛弃。 (4)样板戏一统天下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只能跳忠字,舞忠字舞是文革时期用于广场(大场地)或游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群众舞蹈。主要动作有:
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
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毛泽东,
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跳舞时手里还要挥动语录本(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①百花凋零;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4.结果:文革结束后为什么会出现文艺的春天?呈现出怎样的繁荣景象?三、文艺的春天(1)文革结束后,清算“左”倾错误
(2)恢复“双百”方针
(3)80年代初开展“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1.背景:2.繁荣景象:(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2)以改革实践为主体的文学(3)戏剧、电影的繁荣(4)科学、文艺工作者的春天(5)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
三个“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人物,摄于1979年。
从左至右:卢新华、刘心武、王亚首先,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其次,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再次,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贯彻双百方针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文化方针
内容侧重学术领域
反映学术民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思想解放潮流
内容侧重政治统治思想
反映时代变革,影响深远。1.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A2.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其鼓舞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人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闹,文学艺术欣欣向荣。文学艺术的又一个春天不包括( )
A.出现了《雷锋之歌》《青春之歌》等优秀作品
B.小说、戏剧、诗歌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C.《白蛇传》《十五贯》等剧目在戏剧舞台上开始上演
D.以“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为先锋的文艺流派争相引领 风骚 A3.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A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5.中国电影界有两大奖项,其中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奖项为“金鸡奖”,主要由群众投票评选产生的奖项为大众电影“百花奖”,1961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百花奖”的名称最有可能来源于(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方针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越剧的小百花艺术团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