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本课由邓小平关于重视教育问题的讲话视频导入新课,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预习,使他们对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图片、视频,提出问题,使他们对建国后的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认识有进一步升华。
2.在处理本课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探索”时,分时段进行讲解,图、文、视频相结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探索历程;讲解本课另一个重点内容,“迎接挑战的措施”时,结合不同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一一总结出教育措施,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本课难点,理解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时,通过曲线图呈现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情况,从而思考经济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到教育与经济科技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识记人民教育的奠基、“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等基本史实。
2.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知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3.认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1)教育性质:
(2)教育方针:
(3)办学制度:1.措施:2.成果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变为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民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制相结合(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建设人才一、新途——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6)田头识字学习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个时期内国家主要发展全日制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只是发展这种单一类型的学校有不少问题,如:由于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学校难于迅速发展,不能尽快普及教育;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脱节,不能升学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很难安排工作,同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还有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文化水平不高,需要学习知识,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1957年11月 8日,刘少奇建议试办半工半读学校。”既然新中国已经建立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那么为什么还要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动乱—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年)1.原因: “文革”的冲击2.教育受冲击的表现(1)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2)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3)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4)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5)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国教育出现动乱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和影响?学校一度停课,学生示威游行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3.教育受冲击的危害
(1)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3)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三、复兴——教育的复兴(“文革”后至今)(一)文革结束: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措施:(1)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⑶组织编写新教材;
⑷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
⑸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我国教育复兴的背景是什么?复兴教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意义?背景:文革结束,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恢复高考制度大家谈: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
恢复高考意味着制度理性的回归。
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
恢复高考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
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
对中国教育、科技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思想解放的先导性作用;直接推动了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迎来一个新的春天,新时期提出了什么教育战略方针呢?采取哪些改革措施?(二)新时期迎来教育春天 1.战略、方针:
(1)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995年)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提示:①工业革命以来科技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2)20世纪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3)对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实施“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4)允许社会办学,启动希望工程(1989年)(5)实施均衡教育,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教育发展(1)对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立法(2)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2.改革措施在“希望工程”实施后,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课堂。 结合图片反映的内容,请你为“希望工程”作一次宣传演讲。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展望——人民教育的未来更公平、更高效、更人性……怎么才能实现?深化改革、发展经济、解放思想、借鉴经验……1966年1949年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1978年经济教育从今天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联系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教育与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经济的发展、政治环境、政府政策、科技进步、思想解放等,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D2.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而采取的重大抉择是( )
A.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C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A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教育,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
A.优先发展教育
B.尊师重教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教兴国”
C5.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史学界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多是“投降卖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史学界开始承认李鸿章对于近代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极左思潮的影响 B.改革开放的影响
C.儒学复兴的影响 D.计划经济的影响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