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01:3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芳草鲜美(xiān) 此中人语云(yǔ) 为嵁为岩(kān)
B.无人问津(jūn) 关关雎鸠(jiū) 卷石底(juǎn)
C.为宫室(wéi) 八分有奇(qí) 可爱者甚蕃(fán)
D.俶尔远逝(chù) 窈窕淑女(tiǎo) 参差荇菜(xìng)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B.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C.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D.从陈部长的讲话中,使我们明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的明确要求。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铮铮誓言中,我们读懂了他们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
②当前,疫情是命令,病房如战场。
③翻开中华民族的医学史,“医者仁心”“医道无私”的理念世代相传。
④广大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生动彰显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不懈追求,在最危险的地方展现出最崇高的精神品质。
⑤面对疫情,多少医护人员“最美逆行”,多少白衣战士“请战出征”。
A.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①④⑤ C.⑤①③②④ D.③②⑤①④
6.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微君之故, 。(《诗经·邶风》)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4)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只要心灵相通,无论天涯海角,也就像在身边一样,表现出诗人乐观精神、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 。
(5)假如你是应聘者,在面试时想用两句古诗来表达自己求职的迫切心情,你引用的句子是: , 。
7.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1)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朱自清指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中学正在开展“古诗苑漫步”的主题班会活动。下面是某同学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摘录,请按要求作答。(6分)
【甲】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时,人们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新婚时,人们吟: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赞扬英雄时,人们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乙】思亲时,人们吟: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等……吟读古诗,需要用心品悟,【丙】你如果不能全神贯注,诗味就会理解不透。
(1)请仿照【甲】处画线语句,在横线上仿写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乙】处画线句子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丙】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可修改为:(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积累请分别写出下列古诗句中蕴含的语文知识。(2分)
①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蕴含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蕴含的敬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11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9.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 亲 朋 好 事 或 载 酒 肴 而 往 潜 亦 无 所 辞 焉。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有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11分)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泰许 珠可历历数也
15.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2分)
17.【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阅读鉴赏。(8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诗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蒹葭》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40分)
22.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
②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芳草鲜美(xiān) 此中人语云(yǔ) 为嵁为岩(kān)
B.无人问津(jūn) 关关雎鸠(jiū) 卷石底(juǎn)
C.为宫室(wéi) 八分有奇(qí) 可爱者甚蕃(fán)
D.俶尔远逝(chù) 窈窕淑女(tiǎo) 参差荇菜(xìng)
【答案】D
【详解】A.此中人语云(yù);
B.无人问津(jīn);
C.八分有奇(jī);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答案】D
【详解】D.这句话的朗读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是: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B.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C.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D.从陈部长的讲话中,使我们明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的明确要求。
【答案】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的类型包括: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否定不当、成分赘余等。
A.句式杂糅,可改为“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或“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
B.语意重复,"左右"和"大约"重复,可去掉其中的一个;
D.缺主语,可去掉“从”或“使”;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结合病句常见类型及通过读来辨析作答。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答案】B
【详解】B.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故选B。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铮铮誓言中,我们读懂了他们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
②当前,疫情是命令,病房如战场。
③翻开中华民族的医学史,“医者仁心”“医道无私”的理念世代相传。
④广大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生动彰显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不懈追求,在最危险的地方展现出最崇高的精神品质。
⑤面对疫情,多少医护人员“最美逆行”,多少白衣战士“请战出征”。
A.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①④⑤ C.⑤①③②④ D.③②⑤①④
【答案】D
【详解】语段文字围绕着医护人员的精神品质,从历史谈到当前,按条理③是起始句;再从③句的“医学史”到②句的“当前”的“疫情”;⑤句“面对疫情”医护人员表现,承接②句;①句“读懂了……他们……神圣使命”是我们对医护人员表现的感受,这一句与⑤句关联紧密,应排其后;④句与起始句③相呼应,作结束句语段显得结构严谨。据此理顺,排序为③②⑤①④,故选D。
6.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微君之故, 。(《诗经·邶风》)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4)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只要心灵相通,无论天涯海角,也就像在身边一样,表现出诗人乐观精神、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 。
(5)假如你是应聘者,在面试时想用两句古诗来表达自己求职的迫切心情,你引用的句子是: , 。
【答案】 窈窕淑女 胡为乎中露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示例: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详解】【分析】根据平时对古诗文的背诵和积累默写,注意“窈、窕、淑、涯”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窈窕淑女;⑵胡为乎中露;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⑸示例: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7.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1)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朱自清指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纵横家。只图功名富贵,没有是非观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
(2)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翻覆”的本性。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根据题干内容分析和“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的提示,可知,“他们”指的是“纵横家”。从“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可知,他们只图功名富贵,没有是非观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
(2)本题考查名著特色。
从题干“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可知,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从选段中选取通俗易懂的句子即可,如“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翻覆”的本性。
8.某中学正在开展“古诗苑漫步”的主题班会活动。下面是某同学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摘录,请按要求作答。(6分)
【甲】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时,人们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新婚时,人们吟: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赞扬英雄时,人们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乙】思亲时,人们吟: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等……吟读古诗,需要用心品悟,【丙】你如果不能全神贯注,诗味就会理解不透。
(1)请仿照【甲】处画线语句,在横线上仿写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乙】处画线句子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丙】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可修改为:(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积累请分别写出下列古诗句中蕴含的语文知识。(2分)
①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蕴含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蕴含的敬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吟读古诗,如同漫步在书山,让我们感受到文字扑鼻的芬芳,获得心灵的感化。
(2)①把“……”改成“。” ②如果你不能全神贯注,诗味就会理解不透。(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面,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面)
(3) 青梅竹马 贵门 (填“贵”也可斟酌给分)
【详解】(1)本题考查仿写。解答此题,要注意突出表达的中心和例句的句式特点。分析题干中“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可知,答案应组织为“吟读古诗,如同……,让我们感受到……,获得……”的形式,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保持一致,符合语境。
示例:吟读古诗,如同遨游在长空,让我们感受到文学自由的飞翔,收获精神层次的富足。
(2)①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乙句中省略号使用不当。“等”和省略号不能放在一起,可把省略号改成句号。
②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丙处画线句子语病为关联词位置不当,应将“你”和“如果”调换位置。
(3)本题考查成语、文化常识的掌握。学生需根据积累分析作答。
①根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可知,成语是“青梅竹马”。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地在一起玩耍,也指从小就相好的男女青年。
②“谢家来贵门”中“贵门”是称他人之家的敬语。贵门:指贵家豪门,也是称他人之家的敬语。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11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9.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 亲 朋 好 事 或 载 酒 肴 而 往 潜 亦 无 所 辞 焉。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有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10.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②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1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2.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详解】(1)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黄发,这指老人。垂髫,这里指小孩子。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②但:只。识:体会。老:不译。弦上声:指琴音。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意思是: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描写的是一片富足、美丽的景象。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意思是:四壁破败萧然,不能挡风遮阳。穿着简陋粗布衣服,纠结破敝,盛食的箪瓢常常是空的。表现了陶渊明生活的困顿。据此答题即可。
(4)“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意思是: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和琴徽都不齐备,每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活动,也抚着琴一起唱和,还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由此可知他并不是真的在抚琴,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这种性格从“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等都可以看出来。
【点睛】【参考译文】陶潜,字元亮,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我的住所)四壁破败萧然,不能挡风遮阳。穿着简陋粗布衣服,纠结破敝,盛食的箪瓢常常是空的,还是安然自若。”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说确实是这样。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满足地酣睡。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要遇到酒就喝。有时没酒,也照样不停地吟诵。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和琴徽都不齐备,每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活动,也抚着琴一起唱和,还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
(二)阅读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11分)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泰许 珠可历历数也
15.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2分)
17.【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靠近 说话 大腿 14.C 15.(1)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2)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16. 空间 侧面(间接) 17.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
【分析】甲文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 年代:明
乙文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林嗣环 年代:清
甲文译文: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露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乙文译文: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1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比:靠近。
14.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意思都是“是”。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表修饰/一会。B:极、非常/消失。D:大约/可以。
1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容:神情。寂:平静。若:好像。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6.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采用空间顺序,乙文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17.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可以提出建议: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三.古诗阅读鉴赏。(8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2)“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18.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诗句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可以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惜别之情;虽为离别,诗歌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悲伤,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透露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9.试题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来分析概括。解答此类赏析题,应先把要赏析的字或词所在的诗句描绘一下,或者分析一下写出了什么情景,然后再回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一个“辅”字写出了长安和三秦的位置关系;还把长安和三秦联系起来,写出了长安雄浑阔大的气势。一个“望”字把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写出诗人站在长安遥望蜀地的形象,暗寓惜别;又拓宽了诗歌意境,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同时使人感觉到“五津”可望,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诗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蒹葭》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分别突出了道路的漫长、险峻、曲折。反复吟咏渲染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21.《蒹葭》全诗共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2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道阻且长”意思是道路险阻又太长,“道阻且跻”的意思是道路险阻攀登难,“道阻且右”意思是道路险阻曲难求。“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的漫长(遥远)、高峻(险峻)、曲折。“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艰险;结合“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可知,侧面烘托对意中人的执著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21.本题考查诗歌艺术特色的探究。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苍苍”“萋萋”“采采”描绘了蒹葭的繁茂;“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方”“湄”“涘”体现了空间的转换;“长”“跻”“右”体现了道路的艰险;“央”“坻”“沚”表现了“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点明主题。一唱三叹,节奏鲜明,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还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强化了主人公的情感;主人公的执着,也在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地展示。
四、写作(40分)
22.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
②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例文
挫折让生活更精彩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学完了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恰逢五一假期,我便迫不及待地找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一口气读完。书中的海伦·凯勒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记录了海伦·凯勒在不到两周岁时因为一场大病而丧失了听力和视力,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莎莉文老师。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精神完成了大学学业,随后她投入了为盲人服务的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十四部著作。多么坎坷的人生!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她的经历不正说明了挫折让生活更精彩吗?
是的,穿过茫茫的迷雾,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明媚;经过播种的辛苦,才能品尝到收获的甜蜜。人的一生注定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只有走遍所有的弯弯曲曲,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曹雪芹、蒲松龄在贫困交加中留下了《红楼梦》《聊斋志异》这样的不朽之作;贝多芬命运多舛,失聪之后,仍扼住命运的咽喉,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完成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部文学名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代青年;林肯经受多次挫折,坚强不屈,终于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其实,人生就像是一次远征,挫折将永远伴你而行。虽然挫折带来的凄苦是人生浓重的底色,但这沉沉的底色上被强者涂抹上一道道亮丽的色。人生如果没有挫折就不够丰富、完整。面对挫折,我们要有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勇气,无所畏惧,继续前行。
在生活中,我们不免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但比起海伦·凯勒,我们所经受的又算什么呢?一个身体残疾的弱女子尚且能够战胜挫折,身体健康的我们,又怎能被挫折打倒?
一朵花的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荒废不了整个人生。挫折只会让我们愈战愈勇,让我们的人生更具挑战性。海伦·凯勒的故事启迪我们:挫折,让生活更精彩!
【详解】本题考查读后感。
1.审题立意。题目要求是结合自己读过的某一部名著完成读后感写作。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名著作品中任选一部切入话题,写自己对作品人物及故事情节的独特情感体验。如可以挑选《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的》这类中学教科书中出现的名著;可以选择推荐阅读的名著,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也可以选择自己课外的所阅读的感触较为深刻的名著。无论选择哪一部名著,都要求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主题。
2.选材构思。选择名著进行读后感写作要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名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绪观点来抒发自己的感悟。比如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可以写保尔从参加革命军到感染伤寒、直面死神,却还要坚持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来继续革命的经历,也可以写作品其他人物冬妮娅、朱赫来、丽达等人物命运变化给人带来的思考;比如选择《海底两万里》,不仅可以写尼摩船长一行人在海底探险的某一段惊险经历,也可以把作品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尼摩船长和尼·德兰进行对比分析,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比如选择《昆虫记》,不仅可以写法布尔观察各种昆虫的新奇行为带给你的启发和思考,也可以写法布尔为了实现野外自然观察、研究昆虫而不将昆虫关进冰冷的实验室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带给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作读后感时,注意不能大段大段的摘抄名著内容,也不能脱离名著内容随意想象写作,可以按照读后感一般的结构模式“引、议、联、结”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