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 历史必修 1
政治文明历程复习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游戏: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帝王)周武王秦始皇宋太祖明太祖隋炀帝清圣祖汉武帝唐太宗大禹元世祖夏---周商---(西周)(东周:春秋 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常识: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历史概念: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皇帝个人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主要指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地方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且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本单元四条主要线索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四、中国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变化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商朝:
2、西周:
3、秦朝:
4、汉朝:
5、唐中后期:
6、北宋:
7、元朝:内外服制度分封制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行“推恩令”,设刺史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使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上处于绝对上风行省制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二、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秦朝:
2、西汉:
3、东汉:
4、魏晋南北朝:
5、隋唐:
6、宋朝:
7、元朝:
8、明朝:
9、清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设尚书台出现三省的雏形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中书一省制废丞相,撤中书省,皇帝直管六部;设内阁设军机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科举制(八股取士)(世袭)(功劳)(品行)(门第)(才学)(才学)1、选官目的:补充官僚队伍,维护官僚制度的稳定2、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西周
战国、秦
西汉
东汉末、魏晋
隋、唐
明、清易错易混: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仍然很多。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本身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四、中国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变化秦——御史大夫
汉——刺史(监察诸侯与地方官)
隋、唐——门下省
宋——谏院、通判
明清——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
(注:红色标明的是谏议机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
巩固统一,稳定统治,防止分裂割据
加强民族交流,发展经济。
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消极:
政治: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兴起
思想:控制思想,阻碍进步
经济: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社会生产力明清以前,积极作用为主;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本单元四个阶段
一、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秦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汉至元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清 重点突破:分封制 视角1 分封制的目的
史料:封建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信息解读] 本史料中的“封建”指分封制,反
映出其实施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 视角2 分封制的类型与分布特点史料 西周分封制形势图
视角3 分封制的作用(1)积极作用:诸侯国拱卫王室,巩固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2)消极作用: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内服外服王畿封国联系:西周分封制是在借鉴内外服制度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的。
区别:依靠血缘扩大了有效控制范围,臣属关系更加明确。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的附属国有何不同?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政治表现血缘纽带维护工具维护工具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性
2、牢固的血缘为基础的政治关系
3、浓厚的神权色彩
4、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总结:夏商周阶段记忆线索 ——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
——纵向认识与横向对比
1、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
3、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一个主体
两个角度
三个特点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制度皇帝称号皇帝至尊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皇权不可僭越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比较分析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异同易混易错点:1、分封制的分封主体是“姬”姓贵族而不是周姓,当时“周”为国号。
2、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秦朝;郡县制的确立是对分封制的彻底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总结:秦朝政治制度记忆线索 ——皇帝制度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1、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
2、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
3、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
一个“核心”
两个“内涵”
三个特点西汉: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王国问题的出现2.七国之乱3.汉武帝的
集权措施A.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削弱相权B.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C.“推恩令”与酎金夺爵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利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弊端郡国并行制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杯酒释兵权2.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转运使(一)集中军权(二)集中政权-(三)集中财权-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B、节度使C、州郡长官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B、枢密院—负责军务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通判监督文臣担任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皇帝尚书省执行机构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封驳审议 中书省制令决策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总结:汉至元政治制度记忆线索 ——汉承秦制和唐承隋制
——君主专制强化和中央集权加强
1、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
2、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
3、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一个“继承”
两个“趋势”
三个创新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工
部亲自掌管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始设位低权轻明成祖始设位高权重 内 阁明初时期的中枢权力体系●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刑
部易混易错: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也不能制约皇权。内阁大学士不是宰相。 皇 帝 军机处 内阁
日常事务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处理军务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重大案件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军机处的作用:简化手续
行事快捷
提高效率清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总结:明清治制度记忆线索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联系明清的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度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落伍
1、丞相制度的废除
2、内阁制的形成
3、军机处的设立一个“趋势”
两个“联系”
三个“核心”知识体系总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组织形式)概念经济:自然经济
思想:法家思想经济基础
思想来源功能:
内----组织生产,镇压人民,调整矛盾
外----抵御外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核 心发展
过程形成于战国
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发展于宋元
空前强化于明清两对矛盾手段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趋势 1、从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
A 权力高度集中 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严格的等级差别 D 君主专制独裁 C 2、秦统一全国后,“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大修驰道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 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
C 便于调遣军队
D 为秦始皇巡游各地创造条件A3、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宋代A4、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
响,其主要表现是( )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A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A6、斯塔弗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是公元前221年……第二次是1911年……第三次是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 中央集权制确立
B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 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 世卿世禄确立A真题研析1.?(2012·安徽高考)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D2.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
B.专制君权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加强
【答案】B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 A命题探究1.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均田制B?
?
?
(?
?
)?
?
?
?
命题探究2.明朝解缙曾说: “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初法律制度不完备
B.明初注重法律制度的修订和补充
C.明初君主专制强化
D.明初贯彻以法治国的方针?
?
?
(?
?
)?
?
?
?
C3.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征辟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D
4.在古代中国,太监社会地位低下,最为人瞧不起。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太监中的许多人却能受到皇帝的恩宠,甚至掌握实际军政大权。比如明熹宗时期的宦官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 B.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C.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 D.森严的等级制度? C分封制宗法制
互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