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驿路梨花》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勾画人物,粗知故事。
2.按时间顺序还原故事,感受作者巧用悬念和误会及插叙的写法,学习作者的巧妙构思。
3.品读课文,探寻“梨花之美”,弘扬雷锋精神。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 ) 荆棘( ) 寨( )
竹篾( ) 露宿( ) 撵( )
麂子( ) 修葺( ) 扛( )
菌子( ) 瑶族( ) 喷香( )
(答案见配套课件)
2.词语释义
延伸:
迷茫:
撵:
露宿:
陡峭:
恍惚:
修葺:
折损:
朝气:
3.背景链接。
作者在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 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不满意那些平铺直叙的图解式的文章;反对那种用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瘪,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既然是文艺创作,那就必须从生活中来,用自己深受感动的故事和人物去感染读者。
——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
【课中探究】
任务一:讲梨花故事
1. 略读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
2.他们分别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
3. 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种更好。
4.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
任务二:赏梨花美景
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描写有几处?读一读,仔细品味,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任务三:赞梨花精神
1.课文为何用“驿路梨花”作标题?
2.诗句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何作用?
【课后延学】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写一篇读后感。
附:
梨花落,芬芳满神州
——读《驿路梨花》有感
洁白馥郁的梨花,消散了“我”和老余行深山巨谷中的焦灼;古朴简陋的小茅屋,温暖了“我们”疲惫的身体;月色中推门而入带来粮食的瑶家老猎人,却只是受恩惠的回报者;活泼明艳如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们也只是在延续出嫁姐姐的壮举,而这小茅屋,是自己淋过雨就不愿他人再淋雨的解放军叔叔修建的,梨花姑娘偶遇后感动不已,照料多年……
谁才是小茅屋的主人呢?好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啊。
一时间,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美好品德的传承、热情淳朴的民风……这些美好的词句如落英缤纷的梨花飘洒在心间。
我想起,今年槐序时节,运动会上那些穿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的学生志愿者们。他们在四月的艳阳下,来回奔跑着传送表册,低头细细平整着场地,热心为同学送水,耐心帮老师引导检录……那抹红,不也闪耀着美德的光芒吗?
我发现,在我们小小的县城,街道中竟然也有那红顶的志愿者小屋。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总有“雷锋”同志在值守。而这在全国,已是城市的标配了。
试想,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需要寻求帮助时,你不会迷茫无措,不会慌不择路,你知道奔向那里,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就有一股暖流。
我又想起,那年炎夏的淄博,泼天富贵的起源是疫情期间对无助大学生的接纳和照顾,“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助人者人皆助之。可一直能火,却是全体淄博人对美好社会公德的严格守护,是国人对热情好客、淳朴真挚民风的发扬光大。
我还想起,这个寒冬的“哈尔滨”,举全城之力让游客玩得心满意足。三年疫情了,我们好久没有这样撒欢玩耍过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冰雪之城处处欢声笑语,付出者、接受者无不香气迷人。
不必再多举例了,这些美好的社会公德早已如哀牢山的梨树林一样蔚然而深秀,一个个小小的善举,一句句暖心的问候,一次次推己及人的周全不都是一朵朵小小的梨花吗,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才有了神州大地醉人的芬芳。
这芬芳催人奋进,我不由加快了脚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