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芙、蓉”等七个生字,能够准确无误地拼读多音字“单”的不同读音,并且能流畅书写“芙、蓉”等八个汉字。
2.结合注释与插图,深刻理解诗句的含义,并以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表达其意境,从中感受诗句所蕴含的高尚品质与深邃情感。
3.熟练背诵这三首优美的古诗,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芙蓉楼送辛渐》,以体现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4.在诵读中,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古诗语言的优美与韵律的和谐,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深邃意境,让心灵得到洗礼和升华。
教学重点
1.请用您的心灵去诠释这些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蕴,细心品味其中所展现出的高尚情操与卓越品格,让它们在你的内心世界中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请您用心铭记这三首古诗,尤其是《芙蓉楼送辛渐》这一篇,更要能够熟练默写于心,让它们成为您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一、引领新篇,揭开诗歌的面纱
1.亲爱的学子们,时光荏苒,今天我们将携手跨越千年的时空,步入大唐诗歌的瑰丽殿堂,去领略一首流传千古、令人陶醉的诗歌——《芙蓉楼送辛渐》。
2.此刻,请随我手中的粉笔,一同在黑板上书写这个如诗如画的题目。留心观察,“芙蓉”二字的笔触流转间,蕴含着何种美妙的意境。
3.让我们齐心协力,齐声诵读这个课题。让这份对古诗的热爱汇聚成声,让我们的声音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既然这是一首送别之作,那就让我们带着一丝温婉的忧伤,再次齐声诵读课题,感受那份离别的深情。
4.现在,请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这个诗题所蕴含的美好寓意。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带你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情感与才情。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提供自学指引:
请你自如地朗诵这首古诗,多次重复,直到发音清晰准确,语言流畅如丝。
与三位同伴组成小组,借助文中的注解,用自己的话语诠释每一句诗的内涵,让诗意在你们心中翩翩起舞。
若在解读过程中遇到困惑之处,请以问号标注,勇敢地向知识发起挑战。
2.回报交流。
(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随机教授“壶”字的含义,随后全班齐声朗读。
(2)透过诗歌的前两行,你仿佛看见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
此时此刻,你内心的感受最能够被哪一个词所表达?
在深思中,寻找诗歌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传递出这种感觉和情绪。
“寒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雨?它为你带来了怎样的感觉?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加深了萧瑟的秋意,更营造了一种离别的凄清氛围。
是谁在“孤”独地站立?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在默默承受这份孤寂?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离愁再次齐声朗读这两句诗。
指定学生朗读。
(3)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的最后两句在描述什么?
“冰心”二字从字面上来看,其含义为何?然而,诗人真正的意图又是什么?
“玉壶”又是怎样的形象?
诗人将自己的心比作玉壶内的冰,象征其清正廉洁的品格。在与挚友分别之际,诗人为何选择这样的比喻呢?
让我们来揭晓诗人的创作背景。
阴霾笼罩的天空,远隔千里的朋友,再加上外界的误解和朝廷的打压,但诗人并未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一切。
因此,在临别之际,王昌龄坚定地告诉辛渐——
无论遭遇多少困难,王昌龄都未曾感到绝望,反而以乐观的心态对辛渐说——
让我们效仿王昌龄,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共同呼喊——
(4)同学们已经从诗的前两句体会到了孤寂与苍凉,从后两句中领悟到了乐观与坚韧。如今,你们已经深谙诗歌的韵味,那么,你们是否敢于挑战吟诗的艺术呢?
吟诗,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艺术,需要我们深情地、有节奏地吟咏出诗的灵魂。
现在,就请大家试着吟咏一遍,感受那韵律之美。
哪位同学愿意勇敢地站起来,为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吟诗风采?
3.诗意的拓展与延伸。
人生,自古便是一段充满离愁别绪的旅程。除了这首,你们还知道哪些与送别相关的经典诗篇呢?
4.小结:尽管人生常常伴随着离别的伤感,但每一次的分别,都预示着未来的重逢。只要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情谊,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每一个相遇的时刻,那么离别便不再是一种忧愁,而是希望的种子,在心间生根发芽。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坚强 冰心
孤 乐观 玉壶
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乃是一首送别之作,情感深沉,韵味悠长。诗人巧妙构思,笔触细腻,于离别之际,淡化伤感,反而凸显自身高尚情操。诗篇之初,以苍茫江雨、孤寂楚山为背景,烘托出送别时分的沉重心境。而后,诗人妙用冰壶自喻,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怀与坚定的性格。全诗情景交融,既描绘眼前景致,又寄托了深深的离愁。
教授此诗时,我着重引导学生领略其语言之美,鼓励他们多次诵读,细品诗的韵律与节奏。我倡导学生们勇于尝试不同的诵读方式,如听读、范读、领读、齐读等,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朗读实践中,逐步领略诗的音韵与节奏之美。在初步朗读阶段,我要求学生准确掌握诗的节奏,力求在语言层面上理解全诗,确保停顿得当。我鼓励他们自读三遍,注重字音的准确性,力求语句通顺流畅。
随后,我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通过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在正确的停顿与富有节奏的朗读中,学生们逐渐沉浸于赏析古诗的世界,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与节奏美,从而加深了对诗文的感知与理解。
此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探究兴趣,而且为他们深入理解、品味古诗的意境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与多种形式的理解,学生们得以更加深刻地领略《芙蓉楼送辛渐》这首送别诗的独特魅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 《塞下曲》
一、复习引航,开启新知
1.温馨互动: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卢纶那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塞下曲》呢?现在,请让我们共同回顾,轻声吟诵。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诗意素描:卢纶,唐朝的杰出诗人,他的边塞诗篇篇如烈火燃烧,豪放不羁。字里行间跃动着浓厚的英雄气息,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那磅礴的边塞风光之中。
《塞下曲》组诗共计六首,刚才同学们背诵的是其中之二,而今天,我们将携手共赴这系列诗歌中的第三首,继续领略卢纶笔下的边塞风情。
二、古诗教学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首要之务便是将其读好。学生需细心练习,确保每一个字的发音准确无误,诗句间流畅通顺,韵味悠长。
(2)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逐一展示自己的朗读才华。他们聚精会神,字正腔圆,力求将古诗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3)教师以标准的范读为学生们树立榜样,特别注意古诗中的停顿和语气转换,让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得以完美呈现。
(4)学生们再次逐一进行朗读,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大家齐心协力,集体齐读,形成和谐共鸣,让古诗的美妙韵味在教室里回荡。
2.自学古诗之旅:
(1)在自学古诗的过程中,理解每句诗的深层含义至关重要。若遇不明之处,不妨借助字典之力,或借图释疑,亦或联系上下文,细心揣摩其意。
(2)小组探讨时,每位成员都应将自己的见解分享出来,而小组长则负责整合大家的智慧,做出总结。
深入了解“单于、欲、将、逐”这四个词汇:
单于:代表着匈奴的至高统治者。
欲:表达了“渴望”或“想要”的意愿。
将:在此语境中,意为“带领”或“率领”。
逐:传达了“追逐”或“追赶”的动作。
3.师生间的深度交流是理解古诗内涵的桥梁:
(1)经过一番自我探索,你是否愿意分享你所领悟的某个词汇或诗句的深邃含义?
(2)现在,让我们一同初步探寻“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这句诗的魅力。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乌云遮月的深邃夜晚,月光被乌云遮蔽,大雁在无声中飞翔。在这样的背景下,敌军统帅单于带着他的部队悄然逃离,构建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意境的画面。
(3)紧接着,我们来初步解读“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句诗。它展现了我方将士在发现敌军逃离后,毫不犹豫地准备率领轻骑兵追击的英勇形象。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地覆盖了将士们的弓和刀,形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壮观景象,进一步彰显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果敢精神。
三、品味古诗之韵味,领略诗歌之风采
1.古诗中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两句,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细腻地勾勒出敌军溃败的场景。在漆黑的夜色中,月亮黯然失色,大雁高飞而无声,为敌军提供了难得的掩护。然而,即便在这幽暗的夜色下,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单于,依旧难逃失败的命运,狼狈地选择了逃跑。这简短的两句诗,便生动地展现了敌军的全线崩溃。
2.尽管敌军在夜色中寻找庇护,但他们的行踪仍被我军所察觉。接下来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两句,生动描绘了我军准备追击的壮观场面,彰显了将士们的威武气势。一支骑兵队伍整齐列队,准备出击,而天空中大雪纷飞,瞬间覆盖了他们的弓刀。这一画面,令人心潮澎湃。
3.诗人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描写战争的细节,未提及军队如何追击,也未明示是否追上了敌人。他仅通过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便成功地烘托出了当时紧张而激动人心的氛围。这种手法既保留了诗歌的神秘感,又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将士们的英勇与决心。
四、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关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 王之涣《凉州词》)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 王翰《凉州词》)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出塞》)
五、作业:背诵此诗
板书设计
塞下曲
[唐]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教学反思
唐代才子卢纶,才华横溢,挥毫泼墨间,创作了六首气势磅礴的五言乐府诗《塞下曲》。今日,我们将一同赏析其中的第三首,诗中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了戍边勇士们,在纷纷扬扬的飞雪中,英勇备战、斗志昂扬的壮丽画卷。卢纶巧妙地略去了战斗的具体结果,为读者留下了一片广阔的遐想空间,让我们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驰骋,品味那无尽的韵味与深意。这首诗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感受到戍边勇士们的豪情壮志和不屈精神,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本次公开课相较于之前的新教师见面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以下是对本次课堂的几点总结:
1.教学方式的革新
过去的教学以及上一次的公开课,我在古诗教学上侧重于对诗歌意义的解读。但经过领导的耐心指导,我深刻认识到教学重心的调整至关重要。因此,在本次公开课中,我果断将教学重点转向诵读,让学生们在朗读中细细品味诗歌的韵律之美,感受其深远的意境。这种转变不仅让学生们对诗歌的印象更加深刻,还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使课堂背诵的效果远超以往。
2.语言表达与课堂氛围的营造
由于个人原因,我的教学声音一度显得较为单薄,缺乏必要的亲和力。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在本次教学中特意放缓了语速,逐步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力求更加贴切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这样的调整不仅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诗意,还引领他们沉浸于诗歌的美妙世界中,共同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学韵味。
第三课时 《墨梅》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已经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现在,让我来考考你们的课外积累,怎么样?
A.你们知道“岁寒三友”指的是哪“三友”吗?B. 能否背诵出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句呢?(示意学生背诵)
预设的诗篇有《青松》、《竹石》和《梅花》。
在“岁寒三友”中,松树坚韧不拔,是坚贞不屈的典范;竹子顽强生命,是生命力的象征;而梅花呢,傲霜斗雪,散发出芳香高雅的气息。可以说,“岁寒三友”就像这样: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今天,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学习的旅程,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请大家一起朗读课题。
解释课题:“墨梅”,即王冕用墨水描绘的一株梅花树。
简单介绍一下诗人:王冕是元朝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才华横溢。他从小家境贫寒,但白天放牛,晚上则在佛寺的长明灯下勤奋苦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学问。
二、品味诗意
1.请悠然翻开课本,让心灵沐浴在诗文的韵律之中,放声朗读这首诗,确保每一个字音都如同晶莹的珍珠,流淌出清晰而准确的旋律。让诗句如同溪水般自然流淌,通顺无阻。
2.随后,我们将进行朗读的精致检查。在朗诵时,请特别关注“砚”与“痕”这两个字,确保它们的发音如微风轻拂,如细水长流,准确无误。
3.古人创作的诗歌中,五言和七言之分各具特色,而《墨梅》则是七言绝句中的璀璨明珠。这样的诗篇,不仅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更需要我们以诚挚的心灵去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犹如轻快的舞步,通常为××/××/×××/,悠扬动听。
4.现在,诚挚地邀请大家尝试按照这样的节奏来朗读这首诗,让诗的韵味在你的声音中流淌,如同一曲优美的旋律。请大家自由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味,随后我们将一同分享每个人的朗读之美,共同领略这首诗的齐读风采。
三、解诗
A.亲爱的同学们,现在,老师将为大家留出一段宝贵的自学时间。请你们翻开书本,结合其中的注释,独立探索这首诗的奥秘。试着理解它的深层含义,并用铅笔在书上轻轻标注出你的领悟。对于暂时不明白的地方,只需简单地标上一个“ ”。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入知识的海洋,开启这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吧。
2.稍后,我们将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并针对那些困惑我们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3.当全班汇聚一堂时:
(1)我们将分享那些通过注释得以揭示的关键词汇,如“淡墨”、“痕”、“清气”和“乾坤”。
(2)我们将探讨每句诗所蕴含的深意。老师将为大家总结: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生动描绘了作者以淡墨手法绘制的盛开的梅花。
(3)我们将尝试连贯地解读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把握其内在的逻辑与情感。
(4)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深刻理解,共同朗读它,感受那悠扬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
B.老师温馨提示:古人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掌握了这么多内容之后,是否还有某些地方是你们心存疑惑的呢?不妨勇敢提出,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成长。
可能存在的疑惑包括:
(1)作者为何偏爱描绘“墨梅”,而非生机盎然的梅花?
(2)此为画作,诗中却提及“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何意?
(3)为何诗句中会有“不要人夸好颜色”这样的表述?
教师总结:
四、品诗
1.品味“淡墨”的雅致
(1)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曾有机会亲眼目睹那盛开的梅花的风姿呢?今日,老师特意为你们捕捉了几幅梅花的倩影,愿与你们一同欣赏。(展示:数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现在,请你们静静地凝望这些照片,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描绘你们眼中梅花的风采。
(2)当我们转向王冕笔下的梅花时,你们从外观上又得到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大家静心地默读前两句诗,深入思考一下。或许有的同学已经领略到了,这梅花宛如用淡墨细细勾勒而成,痕迹淡雅,色彩并不浓艳,却独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
(3)现在,请大家仔细观赏这幅《墨梅图》。这是王冕的杰作,请大家细细品味,这淡墨勾勒的梅花又为你们带来了何种感触呢?也许你们会觉得它清雅脱俗,美得不落窠臼,别具一格。
(4)老师的感触与你们如出一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携手,用声音来诠释这首诗,将这份淡雅的感觉诉诸于声。哪位同学愿意先来尝试一下?在读到“淡墨痕”这个词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其淡雅特质,因此应该读得稍微轻柔一些,以体现其独特的韵味。
2.品味“清气”的奥妙。
(1)老师此刻心存疑惑,选择“墨梅”这样的意象,它的创作者内心究竟是如何权衡的呢?是否有同学愿意与老师分享你的独特见解,一同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呢?
期待大家的分享。现在,对于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各位是否已经有了更深入、更细腻的体悟呢?再次期待大家的分享。
(2)正如诗中所赞美的那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非常感谢同学们的指点迷津,有了你们的启示,老师对“墨梅”的意蕴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3.让我们一起深入品读,探寻其中的韵味与深意。
过渡: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同将目光聚焦于这幅板书上的画作。瞧,这梅花以淡墨色绘就,虽色彩素雅,却难掩其高雅素洁的气质。不仅如此,它似乎还散发着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香。然而,我们不禁会想,为何诗中赞曰“只留清气满乾坤”呢?哪位同学已经捕捉到其中的奥妙,并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见解呢?让我们期待你们的精彩回答。
(1)此刻,我邀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歌,让墨梅的形象在你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请大家用心感受,让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跃然纸上。
(2)请同学们轻轻地将书本置于桌上,闭上双眼,让我们的思绪如同轻盈的羽毛,穿越时空的隧道,飘然来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在这里,让我们共同感受那份静谧与深沉。(老师的话语带着柔和的旋律,引领着学生们进入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此刻,我将为大家编织一个关于这首诗的简短故事,让我们共同品味其中的无限韵味。
五、品诗人
过渡:同学们仿佛置身于梅花的芬芳之中,感受着它的清新与孤傲。回顾之前学过的《竹石》等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与《墨梅》这首佳作相比,又有着怎样的相通之处?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的旅程,来揭晓答案吧。(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老师提出问题:那么,王冕通过《墨梅》想要传达的是怎样的心境呢?如果你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王冕的生平背景,相信会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现在,就让我来为你们揭晓王冕的故事。
(展示王冕资料)王冕学识渊博,然而科举之路却充满坎坷,屡试不第。他不愿妥协于权贵的压力,历经失望后,他选择了放弃功名利禄,归隐于浙东的九里山,以画作为生。他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这句话揭示了他与墨梅之间的深厚联系,墨梅的形象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初的问题。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你对于作者选择画“墨梅”的理解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老师点评:你们真正领悟了《墨梅》的内涵,也理解了王冕的心境。我为你们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
3.深化感悟的时刻到了,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凝视这幅《墨梅图》时,心中是否充满了深深的感慨,想要向那静谧的墨梅、才情横溢的王冕倾诉呢?此刻,我期待着有一位同学勇敢地站出来,分享他心中的那份独特情感,再用深情的朗诵传递出心声的韵律。老师在此提议,让我们将这份喜爱、这份敬佩,编织成一首诗,用真挚的言辞赞美墨梅的幽雅韵味,赞美王冕的卓越才华。现在,请与我一同齐声朗诵《墨梅》,让诗意的旋律在我们心中回荡,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艺术之美!
六、拓展
1.教师:亲爱的同学们,通过逐词逐句的细心品味,再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我们得以一窥王冕的内心世界,遇见了一位不为世俗所动的高洁之士。梅花,这一千古绝艳的题材,不知激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意情怀: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赞颂了梅花即便凋零成泥,清香依旧的坚贞品格。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的《雪梅》中,巧妙地对比了梅花与雪的美丽,凸显了梅花的芬芳。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则展现了梅花谦虚低调的风采,宁愿为春天的到来默默传递喜讯。
2.引导学生逐步领悟上述诗词的深层意境,并勤加练习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陶冶情操。
3.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搜集和积累更多咏梅颂梅的诗词名句,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或人生哲理汲取更多的灵感。
板书设计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花色淡)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同凡俗)
不要人夸好颜色,(气清香)
只留清气满乾坤。(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读完《墨梅》这首诗,我内心涌现出无尽的好奇,脑海中不禁闪过疑问,那“洗砚池”果真是王冕家的池塘吗?我该如何去深刻领悟那墨梅中所蕴藏的诗人情操与胸怀呢?这样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会不会显得过于深奥与晦涩呢?于是,我怀着探寻答案的渴望,踏入了网络的世界,寻找与王冕相关的珍贵资料,以及他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原来,“洗砚池”这个名字,是借鉴了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因为诗人与王羲之同姓,所以以“我家”来指代。王冕自幼家境贫寒,白天放牛,晚上却孜孜不倦地苦读,终于积累了渊博的学识,既擅长诗歌创作,又精通绘画艺术,可谓多才多艺。然而,他多次应试却未能及第,也不愿屈从于权贵的压力,于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功名利禄,选择在浙东九里山隐居,以画作为生。
在课堂上,我分享了这个关于“洗砚池”的典故,学生们的兴趣被迅速点燃,听得如痴如醉。而当我谈及王冕的品格时,我发现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茫然。于是,我开始讲述王冕的生平事迹,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中所蕴含的深意。
这时,学生们才真正地体会到了王冕那种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这让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积极拓展课外资源,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才能让课堂更加丰满、生动,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感悟。通过这次的探寻与分享,学生们不仅品味到了墨梅的韵味,更领悟到了王冕的崇高品格,这样的体验无疑会让他们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