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个星期天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 那个星期天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16:02: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 题 《那个星期天》 主备人
教学总目标 1.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汉语文字的魅力。 2.会写“媚、砖”等14个字,会写“明媚、时光”等19个词语,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会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2.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视频、课件、学习单;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体现学生的学程和教师的指导)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与学任务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媚、砖”等14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明媚、时光”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学生学习活动(分任务板块,任务驱动,自主实践,学习单设计嵌入其中,力求学生学习有过程,有产出。) ★教师组织指导(主要基于目标达成,针对重点、难点、盲点、困惑点设计具化指导环节,力求“精、深、透”) 教学调整
任务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
一、活动一:了解作者 1.听歌曲《那个星期天》,交流所听到的内容 2.看图片,思考 3.齐读课题 4.交流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属中学,1969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多种全国文学大奖。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本文选自《务虚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听歌曲,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活动二:质疑课题,理解课题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做简要的回答。(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进行自由猜想,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指导活动一 1.引导学生思考:从《那个星期天》这首歌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图片)一个男孩儿,在一个星期天,他的心情经历了几次起伏?这个男孩儿究竟经历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 3.揭示课题。 4.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指导活动二 1.引导质疑课题。 2.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下同学们的疑问,看看这个特别的星期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任务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根据初读要求,自学课文。 2.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接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 明媚 方砖 蚁穴 念念叨叨 绊倒 绞车 耽搁 揉动 绽开 泡沫 搓衣服 惊惶 亲吻 依偎 3.书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可采用学生自主识字、教师强调相结合的方式学习,重点在理解字义上下功夫指导,使学生既会认字,又会用字。指导书写时,要抓住重点进行书写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在示范书写的过程中,结合汉字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指导完成活动一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文中批注相关语句。 (2)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把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喜欢的原因。 (4)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字音、字义 (重点指导:“耽搁、缥缈、惆怅、惊惶”的词义) 3.指导生字,重点指导:媚、偎。
任务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一: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解读课文。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在读中尝试讲述课文大意,为下一步理清文章脉络奠定基础。】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次读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勾画表示心情的关键词语,体会“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 预设: “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3.思考:与从早到晚的时间变化一起变化的是什么? 预设:是男孩的心情。 4.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根据勾画的表达心情的关键词句,将“我”的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完成学习任务一。 5.班内汇报,共同完善学习任务一。 【设计意图:在读中理解、感悟。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否则阅读就是无效的。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且边读边通过表格形式梳理文章脉络,以便读懂故事内容,为下节课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指导完成活动一 1.指名朗读,纠错。 2.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讲述课文大意。 小结:课文讲述了一个男孩儿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指导完成活动二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及每部分主要内容。 课文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叙述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第二部分(第2 ~6自然段):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焦急、无奈,最终失望、委屈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描写了“我”的情绪郁积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2.引导学生勾画表现心情的关键词句,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 3.引导学生思考与从早到晚的时间变化一起变化的是什么? 4.指导完成学习任务一。 5.小结:早晨——兴奋、急切;上午——焦急;下午——焦急、惆怅;黄昏——失望、委屈
板书设计 9.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 时间顺序 “我”的心情变化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与学任务 1.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2.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并能够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学习活动(分任务板块,任务驱动,自主实践,学习单设计嵌入其中,力求学生学习有过程,有产出。) ★教师组织指导(主要基于目标达成,针对重点、难点、盲点、困惑点设计具化指导环节,力求“精、深、透”) 教学调整
任务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活动一:复习巩固 1.开小火车读词语。 明媚 时光 拨弄 草丛 画报 翻箱倒柜  念叨 停顿 晃动 耽搁 泡沫 沉郁 漫长 休止 惊惶 亲吻 依偎 挽回 荒凉 2.说一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文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为本节课深入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打下基础。】 一、指导活动一 1.引导学生复习词语。 2.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3.导入:作者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兴奋、焦急、失望、委屈,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特别的星期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
任务二:体会情感,总结写法
活动一:品读语言,感悟内心 1.全班交流: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体现“我”的心情所经历的细腻而曲折的变化的? (1)借助具体事例,学习作者表达的情感。 ①朗读课件出示语句,体会表达的情感。 预设: a.我的焦急与兴奋。 b.“我”等待时的落寞、孤独。 c.“我”的无奈。 ②观察图中“我”的神情和孤寂的身影。体会作者用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四个事例来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 ③体会“我”焦急心情的延续和程度的加深。 (2)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内心独白表达情感的。 ①朗读教师出示的语句,思考: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有些话是“我”和母亲口头说出来的,有些话是“我”在心里默默说的,这些语言和内心独白交织在一起,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甚至有些“念念叨叨”如儿语,直接而又鲜明地表现出“我”焦急的心情。 ②朗读这段话,读出“念念叨叨”、越来越着急、甚至有些不耐烦的感觉。 ③勾画句子,感受“我”迫切的心情。 ④读两处独白,体会作者用富有儿童情味的内心独白表达心情的好处。 (3)学习作者如何把心情融入景物表达情感。 ①朗读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 ②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其他把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 a.学生勾画相关句子并朗读句子。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 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b.交流读后的感受。 2.小组交流第6自然段,梳理作者表达心情的方法。 预设:这一段作者细致描写了“我”的情感发展过程:从越来越着急到不耐烦,再到渐渐地伤心、惆怅、失望,情感都不是直接表达的,有的是通过描写人物动作、内心独白,有的是在景物描写中融入内心感受,这些表现都非常真实而自然。 3.结合课文内容,议一议:你怎样看待文中的母亲? 4.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有过像文中的男孩那种期待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感受的方式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抓住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写作目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给予学生独立创作的空间,让学生体会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为习作奠定基础。】 活动二:总结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讨论: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2.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再次回顾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在朗读中内化于心,为之后的分析、写作打下基础。】 指导完成活动一 1.引导学生寻找能够表现出“我”心情的句子,并相机演示课件。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方式。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①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表达的情感。 ②引导学生看插图,将四个事例和插图中的四个场景一一对应。 ③引导学生先分别看,体会每个事例中“我”的心情。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内心独白表达情感的。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①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的表达特点。 ②指导朗读。 ③引导学生勾画课文中其他地方的内心独白,感受“我”迫切的心情。 ④指导学生读这两处独白,体会作者用富有儿童情味的内心独白表达心情的好处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把心情融入景物表达情感。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了,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光线“渐渐暗下去”“沉郁下去”,实际上在写“我”心情越来越沮丧,体会作者把心情融入景物中的写法 ②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其他把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 小结:作者把“我”的感受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当作者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2.引导学生结合第6自然段交流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情感的。 小结:作者表达心情的基本方法: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自然地表达情感。 3.引导学生看待文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描写“我”和“母亲”语言的句子进行分析)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小男孩的期待。 指导完成活动二 引导学生讨论本文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小结: (1)本文以时间和“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将人物内心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现了作者细腻、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 (2)另外,本文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写实,富有生命力。 2.巡视、指导朗读。
任务三:比较异同,拓展表达
活动一:对比阅读,分析异同 1.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借助“交流平台”的内容,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比较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完成学习任务二。 2.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学生思考:如果让你来写一件难忘的事儿,应该怎么写才能让读者体会到你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作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讨论、畅所欲言中产生智慧的碰撞,为下一步的练笔表达奠定基础。】 活动二:拓展延伸,练笔表达 1.对比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对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 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 2.完成学习任务三。 3.交流、自评。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学会应用,真正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本单元的习作学习奠定基础。这样,把课内学习与练笔运用结合起来,做到读写结合,使学习和运用不分家,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指导完成活动一 1.指导学生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异同,完成学习任务二。 2.学生发言后小结: 相同点:两篇课文中,作者都运用了将情感融入具体事物的方法。在《匆匆》中,作者用太阳象征时光,通过写太阳从早到晚的“挪移”“跨过”“飞去”“溜走”,表达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在《那个星期天》中,作者通过对太阳光线的描写,“明媚”“渐渐暗下去”“消逝”等,表现“我”从兴奋到失望的心情变化。 不同点:《匆匆》中一连串的问句占了全文很大篇幅,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更多地将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间接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心情的方式。 指导完成活动二 1.引导学生阅读句子,体会不同情感。 2.指导完成学习任务三。 3.出示写作评价表。 4.点评、总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就必须要善于从生活中采撷思绪的浪花,运用生花之妙笔,让思绪在笔下肆意流淌,让真情在纸上纵情绽放。
板书设计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融情于事 融情于细节 融情于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