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积极面对生活。
重难点:
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诗歌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难点:
尝试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童年相关的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同时展示一些童年生活的图片,如孩子们在田野里奔跑、在河边捉鱼、在树下嬉戏等。这些生动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一个充满童趣的氛围中。
接着,教师可以进行一段生动的导入语设计,例如:“同学们,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今天,我们就将一起学习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在这首诗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感受那纯真无邪的童年时光吧!”
2.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互动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例如:“你们还记得自己的童年时光吗?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或者“你们觉得童年像什么?为什么?”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3.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的文学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生字学习
墨:mò,墨水
造句:小明拿出自己的钢笔,蘸了蘸墨水,开始认真地写作业。
染:rǎn,染色
造句:这件衣服的颜色鲜艳,原来是经过了精心染色的处理。
碎:suì,破碎
造句:那个玻璃杯不小心掉在地上,摔成了无数的碎片。
浪:làng,海浪
造句:站在海边,我们可以感受到海浪一次次地拍打着岸边,仿佛是大海的呼吸。
溅:jiàn,溅起
造句:小溪边的石头被流水溅起的水花打湿,显得格外清新。
三、作者简介
张继楼,笔名宁子,192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他是一位中共党员,拥有大专学历,文学创作一级职称。张继楼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同时还是重庆市作家协会的荣誉副主席。
张继楼的作品在全国、省(市)级报刊的儿童文学创作优秀作品评奖中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全国一等奖1件、三等奖2件。他还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以及省市级荣誉称号如青少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重庆市文艺界先进工作者和市级机关优秀党员等。
张继楼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童真和趣味,通过生动的笔触和富有想象力的描绘,他成功地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个美好的童年世界。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宝库,也为广大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启迪。
四、课文讲解
(一)溪边
1.初步感知。
这首诗《溪边》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水边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溪边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和鱼儿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和自然美的画卷。
2.诗句讲解
(1)诗中的“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这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垂柳以女性的柔美和细腻,使溪水成为垂柳梳妆的镜子,形象地描绘了垂柳倒影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同时,这也暗示了溪水的清澈和平静,能够清晰地映照出周围的景色。
(2)“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这句,以绿玉带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山溪的宁静和美丽。绿玉带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代表着高贵、典雅和美丽,这里用来形容山溪,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山溪的喜爱之情,也展现了山溪的静谧和秀美。
然后,“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这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和元素。人影被溪水染绿,暗示了人在自然中的融入和和谐共处。而钓竿上立着的红蜻蜓,则为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和生动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鲜活和有趣。
(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句,以动衬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张力。扑腾一声打破了溪边的宁静,人影碎了,暗示了鱼儿上钩的情景。而草地上蹦跳的鱼儿和笑声,则表达了人们的欢乐和喜悦,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3.总结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一幅溪边宁静而生动的画面。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同时,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二)江边
1.初步感知。
这首诗《江上》以活泼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孩子在江边戏水的欢乐场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诗人将孩子们的快乐和童真展现得淋漓尽致。
2.诗句讲解
(1)诗中的“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这句,以鸭群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下水时的欢快场景。鸭群在水中戏耍,翅膀拍打水面,与孩子们戏水的情景颇为相似,这样的比喻既贴切又生动,使得画面感十足。
(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这句,进一步描绘了孩子们戏水的具体情景。一双双小手在水中拨弄,浪花四溅,孩子们相互嬉笑,充满了童趣和欢乐。这里的“笑哈哈”一词,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无忧无虑、快乐自在的状态。
(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这句,又引入了一个新的元素“水葫芦”。这里的“水葫芦”是对某个孩子的形象称呼,暗示了这个孩子游泳技术高超,能够像水葫芦一样在水中自由穿梭。这样的称呼既亲切又有趣,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4)“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句,以细腻的描绘收尾,展现了孩子出水时的瞬间美景。一阵水花伴随着孩子的出水,两排银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一画面既美丽又充满动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欢乐和活力。
4.总结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江边孩子们戏水的欢乐画卷。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童真和欢乐的赞美,也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生动、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4)林中
1.初步感知。
这首诗《林中》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片松树林在雨后的清新与美丽。下面,我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讲解。
2.诗句讲解
(1)我们来看第一句:“松树刚诜过澡一身清清爽爽。”这句诗将松树拟人化,形容它们像人一样刚刚洗过澡,一身清爽。这里的“诜”是沐浴的意思,通过这个词,我们可以想象到雨水冲刷松树,使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的情景。
(2)“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这句诗描绘了松树针叶上挂满雨珠的景象。雨珠在松针上形成一串串,晶莹剔透,明亮照人。这样的描绘既体现了雨后的清新,也展现了松树在雨水滋润下的生机盎然。
(3)“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这句诗中的比喻非常巧妙。小蘑菇从泥土中钻出来,被形容为戴着一顶斗笠,形象生动。同时,将它们比作山花在树下开放,更增添了林中的色彩与生机。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诗中的“一声欢叫”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动感与声音元素,使得场景更加生动。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的比喻,既与前文中蘑菇的描绘相呼应,又巧妙地表现了林中人物的活动,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3.总结
整首诗通过拟人化、比喻等手法,将雨后的松树林描绘得清新、美丽、充满生机。同时,通过对小蘑菇和林中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林中生物的多样性和活力。这首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让人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与热爱之情。
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诗人采用了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同时,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与美感的林中世界。
五、全文总结: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它用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儿童生活的画面:溪边钓鱼、江上戏水和林中采蘑菇。
1.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儿童生活的快乐和美好。在溪边,孩子们垂钓的身影与溪水、垂柳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在江上,孩子们像刚下水的鸭群一样戏水玩耍,水花四溅,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江面。在林中,孩子们采摘蘑菇的身影与斗笠、山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2.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儿童生活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和快乐。
3.这首诗还传递了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诗人的笔下,自然景色与儿童生活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好的童年世界。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也激发了读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儿童生活的快乐和美好,同时也传递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这篇诗歌不仅适合三年级的学生阅读和学习,也能够让成年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童真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