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一次段考
历史科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说明: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学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言仁必及人”成为一种新的时代思潮,“仁”与“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成为独立的思想 B. 研究“人”成为独立学科
C. 各流派把仁作为研究的基础 D.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2.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 )
A.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 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C. 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 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3. 三国魏明帝曾向屠肆(屠宰场)征收“牛肉小赋”,以增国库。北魏时肉类买卖兴盛,以致有的官员“前劳赐,有余肉百斤,卖之”(赏赐所得的肉自己吃不完就拿出去卖),肉食买卖是司空见惯之事。造成当时北方肉类市场繁盛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迁移促进区域的开发 B.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C. 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传入 D. 汉族饮食习惯发生巨变
4. 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双马镫实物(下图);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认为:“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该金属双马镫可作为实物史料为北燕的建国提供证明
B. 马镫的发明使印欧人开始进入欧洲、印度的广大地区
C. 马镫的传入,为欧洲大规模建立骑士军队提供了可能
D. 在该文物主人生活的时期,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
5. 关于《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 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于教育子女朗 朗上口,十分有趣,又启发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经久不 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6.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流行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社会风俗变化很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 B. 洋务运动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 D. 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快慢
7. 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 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 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 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 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8. 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藩属国朝鲜发生了一次政权更替。以下为相关记载。对以下史料的认识,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朝鲜国王李珲为其侄李倧所篡,乃借称彼国王太妃顺臣民之心,以废昏立明。 《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四月条
李珲原以前王李昖次子得立,素称仁柔。李倧其亲侄也……在李珲左右用事……入春,因见李珲有疾,遂令心腹陪臣建议将平山节度使李贵教练兵马五百人调赴王京防御,又密约继祖母王大妃于三月 初九日于宫中举火为号,李倧……领兵入宫,绑缚李珲投烈焰中,……李倧遂即王位。 (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
(天启)三年四月,国人废珲而立其侄绫阳君(倧)。 (清)《明史》
A. 《明熹宗实录》《明史》作为史料,反映了其政治立场
B. 《石隐园藏稿》细节描写较多,还原了历史真相
C 《明熹宗实录》成书较早,所以可信度最高
D. 清《明史》作为官方正史,其解读最具有权威性
9. 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时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此历法为据,这表明( )
A. 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 阿兹特克历因其精确而为美洲多数地区使用
C. 阿兹特克历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D. 阿兹特克历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联系
10. 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重现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中国“是这个时代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但当代学者张跃发却认为“那时确实已出现了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不在中国而在西欧”。上述两种观点
A. 全面描述了近代全球经济-体化的趋势
B. 较为准确反映了此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
C. 认为西欧已取代亚洲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D. 认为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经济体系建立
11. 下图是西班牙画家戈雅(1746年—1828年)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描绘了拿破仑的军队血腥屠杀西班牙抵抗者的场面。对此作品认识不正确的有
A 属于艺术作品,只能用来进行参考和借鉴
B. 是西班牙人的视角,夸大了入侵者的暴行
C. 反映了这一时期西班牙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是拿破仑战争末期作品,谴责了法国入侵
12. 18世纪中期,西班牙官员曾报告:“(加勒比海港地区)白人被划分为欧洲人与克利奥尔人(土生)还有些白人生活状况也比较糟糕,因为他们有印第安人血统。但是如果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那么身为白人的自负感依然能帮助他们应对各种灾难。”这表明
A. 种族隔阂难以逾越
B. 欧美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C. 奴隶贸易已经绝迹
D. 西班牙已成为殖民霸主
13. 1868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该条款表明美国政府意图( )
A. 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 B. 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
C. 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 D. 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赴美
14. 一战中,英、法等宗主国殖民者鼓励非洲属民去杀死“白人”敌人, 在此之前, 这些“白人”的生命还被看成是神圣的。最终, 大约 15万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在战争中失去生命。“殖民者”的行为客观上( )
A. 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 反映了欧洲实力迅速衰落
C. 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D. 打破了非洲封闭隔绝状态
15. 1880年,英国政府推行5-10岁义务教育:1893年,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到11岁:1918年,将义务教育年龄规定为5-14岁,并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年龄提到15岁。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机器大生产的需求 B. 福利国家的建立
C. 代议制民主发展 D. 初等教育的产生
16. 1983年宝洁公司的多国团队研发出一种液体洗涤剂,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发售:在美国市场上,产品名称为“液体汰渍”;在日本,则被称为“洗出望外2000”。这一做法
A. 体现了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到来 B. 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C. 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全球化 D. 表明了跨国公司的兴盛
二、非选择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18. 一战对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
因部队人员需求的增长,使得原来免役或体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征募了去,这样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战争对工人的需求,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
战后整个世界都以敬畏和期待的眼光注视着一个人——美国总统。遍及世界上每个角落,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
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 改编自(美)R.R.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下,1870年起)
材料二 一战间接影响了亚洲人民与帝国列强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在摆脱外国控制的时候,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这些思想观点和理论是战争的结果,修正了人们对殖民世界和新殖民世界里政治认同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些观点和理论指导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据(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指出一战结束后“亚洲领导者”所利用的“欧洲思想体系”。结合所学,列举“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的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二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并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一次段考
历史科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说明: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学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言仁必及人”成为一种新的时代思潮,“仁”与“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成为独立的思想 B. 研究“人”成为独立学科
C. 各流派把仁作为研究的基础 D.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强调“仁”的儒家学说兴起,“仁者爱人”等思想把“仁”与“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当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儒家思想成为独立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当时研究“人”成为独立学科,排除B项;各流派把仁作为研究的基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 )
A.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 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C. 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 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展现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佛教在传播中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呈现出本土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对道家的态度,排除B项;儒家学说自汉武帝后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无法体现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三国魏明帝曾向屠肆(屠宰场)征收“牛肉小赋”,以增国库。北魏时肉类买卖兴盛,以致有的官员“前劳赐,有余肉百斤,卖之”(赏赐所得的肉自己吃不完就拿出去卖),肉食买卖是司空见惯之事。造成当时北方肉类市场繁盛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迁移促进区域的开发 B.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C. 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传入 D. 汉族饮食习惯发生巨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魏时期北方和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他们把畜牧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入内地,为屠贩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题目没有涉及人口迁移推动区域的发展,排除A项;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导致农业经济衰退,不会出现农牧并重局面,排除B项;饮食习惯包括很多方面,而肉类只是其中之一,不能代表一个民族饮食习惯的整体,存在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C项。
4. 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双马镫实物(下图);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认为:“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该金属双马镫可作为实物史料为北燕的建国提供证明
B. 马镫的发明使印欧人开始进入欧洲、印度的广大地区
C. 马镫的传入,为欧洲大规模建立骑士军队提供了可能
D. 在该文物主人生活的时期,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可得出马镫的传入,提高了欧洲军队的战斗力,为欧洲大规模建立骑士军队提供了可能,C项正确;材料中的实物并不能充分说明北燕的建国,排除A项;“开始”错误,排除B项;大月氏人建立贵霜帝国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而十六国牌4世纪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 关于《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 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于教育子女朗 朗上口,十分有趣,又启发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经久不 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 都采用韵文”说明三字经是民间读本,说明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6.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流行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社会风俗变化很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 B. 洋务运动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 D. 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快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中国城市中社会风俗变化很大,而广大农村地区则相对落后、封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势力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侵略较小,C项正确;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而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而材料中鸦片战争后是在19世纪40年代,排除B项;主要原因不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快慢,而是列强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7. 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 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 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 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 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晚清时期的歌谣体童蒙读物中,除了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外,还有如“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体现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中“革命风潮逼远东”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此时期并没有革命风潮,排除A项;材料中“诸君准备新人格”体现了并没有抛弃走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排除B项;立宪派的宣传品中不会出现“革命风潮逼远东”的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8. 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藩属国朝鲜发生了一次政权更替。以下为相关记载。对以下史料的认识,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朝鲜国王李珲为其侄李倧所篡,乃借称彼国王太妃顺臣民之心,以废昏立明。 《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四月条
李珲原以前王李昖次子得立,素称仁柔。李倧其亲侄也……在李珲左右用事……入春,因见李珲有疾,遂令心腹陪臣建议将平山节度使李贵教练兵马五百人调赴王京防御,又密约继祖母王大妃于三月 初九日于宫中举火为号,李倧……领兵入宫,绑缚李珲投烈焰中,……李倧遂即王位。 (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
(天启)三年四月,国人废珲而立其侄绫阳君(倧)。 (清)《明史》
A. 《明熹宗实录》《明史》作为史料,反映了其政治立场
B. 《石隐园藏稿》细节描写较多,还原了历史真相
C. 《明熹宗实录》成书较早,所以可信度最高
D. 清《明史》作为官方正史,其解读最具有权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熹宗实录》《石隐园藏稿》和(清)《明史》三部文献史料关于朝鲜国王李晖王位的传承有着不同说法,说明《明熹宗实录》《明史》作者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对于同一事件描述也不相同,A项正确;《石隐园藏稿》属于野史,真实性有待考证,排除B项;史料的价值不能从年代的先后进行判断,排除C项;官方正史文献也需要辨其真伪,并不一定具有权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9. 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时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此历法为据,这表明( )
A. 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 阿兹特克历因其精确而为美洲多数地区使用
C. 阿兹特克历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D. 阿兹特克历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据材料“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此历法为据”可知,阿兹特克历与当时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关,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太阳神的地位,A项排除;材料说的是“大多数中美洲民族”,而不是“美洲多数地区”,B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而不是主要用于祭祀活动,C项排除。故选D项。
10. 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重现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中国“是这个时代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但当代学者张跃发却认为“那时确实已出现了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不在中国而在西欧”。上述两种观点
A. 全面描述了近代全球经济-体化的趋势
B. 较为准确反映了此时期中国国际地位
C. 认为西欧已取代亚洲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D. 认为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经济体系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弗兰克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是当时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这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全世界物种的交流与传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张跃发认为西欧是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这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西欧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封建制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并且西欧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掠夺了大量的贵金属。因此,上述两种观点较为准确反映了此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弗兰克和张跃发是从不同角度描述近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所以A错误;弗兰克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是当时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所以C错误;材料只涉及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的全球经济体系,没有体现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经济体系建立,所以D错误。
11. 下图是西班牙画家戈雅(1746年—1828年)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描绘了拿破仑的军队血腥屠杀西班牙抵抗者的场面。对此作品认识不正确的有
A. 属于艺术作品,只能用来进行参考和借鉴
B. 是西班牙人的视角,夸大了入侵者的暴行
C. 反映了这一时期西班牙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是拿破仑战争末期作品,谴责了法国入侵
【答案】B
【解析】
【详解】《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描绘了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马德里人民发起了反抗法国占领军的暴动,却惨遭法军镇压的历史事实。根据所学可知,该画作用开放而简练的笔法,有力地表现出反抗暴力压迫的黎民百姓在临终前丰富的人 性,热情歌颂了爱国的人民,反衬了侵略者的暴行,B项符合题意;仔细观察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画作属于浪漫主义美术作品,仅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A项表述符合史实;该画作从侧面反映了拿破仑帝国走向末日的重要原因是欧洲被侵略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的觉醒,民族斗争不断发展,反映了西班牙人的民族觉醒意识,C项表述符合史实;根据题干中“1814年”可知,该画作的创作时间是拿破仑战争末期,D项表述符合史实。故选B项。
12. 18世纪中期,西班牙官员曾报告:“(加勒比海港地区)白人被划分为欧洲人与克利奥尔人(土生)还有些白人生活状况也比较糟糕,因为他们有印第安人血统。但是如果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那么身为白人的自负感依然能帮助他们应对各种灾难。”这表明
A. 种族隔阂难以逾越
B. 欧美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C. 奴隶贸易已经绝迹
D. 西班牙已成为殖民霸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加勒比地区白人被分为不同等级,并保持了“自负感”,说明欧洲与美洲间的文明的冲突与隔阂,而“有些白人”“有印第安人血统”,通婚又势必伴随着文明的交融,故B项正确。通婚使拉美种族隔阂并非“难以逾越”,故A项错误;材料关注的是白人,并不能说明黑人奴隶贸易不存在,故C项错误;16世纪后期,西班牙丧失殖民霸权,故D项错误
13. 1868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该条款表明美国政府意图( )
A. 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 B. 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
C. 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 D. 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赴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可知,该规定使得赴美的中国人享受到优厚的待遇,这有利于吸引中国的劳动力赴美,结合所学可知,1868年美国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美国政府的意图是为了吸引更多的 劳动力,D项正确;美国是为了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并非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排除A项;美国政府也并非为了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排除B项;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是目的之一,是对材料意思的部分解读,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一战中,英、法等宗主国殖民者鼓励非洲属民去杀死“白人”敌人, 在此之前, 这些“白人”生命还被看成是神圣的。最终, 大约 15万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在战争中失去生命。“殖民者”的行为客观上( )
A. 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 反映了欧洲实力迅速衰落
C. 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D. 打破了非洲封闭隔绝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欧洲)。一战期间,非洲属民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使得非洲属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促进了一战后民族很独立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排除A项;受一战的打击,欧洲实力相对衰落,排除B项;近代以来,非洲封闭隔绝状态就打破了,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880年,英国政府推行5-10岁义务教育:1893年,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到11岁:1918年,将义务教育年龄规定为5-14岁,并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年龄提到15岁。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机器大生产的需求 B. 福利国家的建立
C. 代议制民主的发展 D. 初等教育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逐渐提高义务教育年龄,通过工业革命相关史实可知,为了适应大机器生产的需要,对劳动力的文化素养提升,A项正确;20世纪初福利国家尚未建立,排除B项;材料与代议制民主无关,排除C项;初等教育不是这一时期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83年宝洁公司的多国团队研发出一种液体洗涤剂,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发售:在美国市场上,产品名称为“液体汰渍”;在日本,则被称为“洗出望外2000”。这一做法
A. 体现了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到来 B. 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C. 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全球化 D. 表明了跨国公司的兴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美国市场上称为“液体汰渍”,在日本被称为“洗出望外2000”,是为了照顾和利用当地的文化因素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因此这一做法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的销售,不是商品的生产,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答案】(1)礼仪教育与训练;利于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
(2)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得出礼仪教育与训练;根据“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得出利于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根据“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得出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
(2)结合宋代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得出主要有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等。
18. 一战对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
因部队人员需求的增长,使得原来免役或体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征募了去,这样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战争对工人的需求,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
战后整个世界都以敬畏和期待的眼光注视着一个人——美国总统。遍及世界上每个角落,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
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 改编自(美)R.R.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下,1870年起)
材料二 一战间接影响了亚洲人民与帝国列强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在摆脱外国控制的时候,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这些思想观点和理论是战争的结果,修正了人们对殖民世界和新殖民世界里政治认同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些观点和理论指导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据(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指出一战结束后“亚洲领导者”所利用的“欧洲思想体系”。结合所学,列举“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的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
【答案】(1)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扩大;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任意3点满分)
(2)思想:和平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任意2点满分)
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反帝爱国五四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点满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影响:根据材料“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可知,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根据材料“战争对工人的需求,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可知,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根据材料“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可知,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扩大;根据材料“遍及世界上每个角落,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和所学可知,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思想:根据材料“……这些思想观点和理论是战争的结果,修正了人们对殖民世界和新殖民世界里政治认同的理解”和所学可知,一战后欧洲出现的思想如和平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运动:结合所学可知,如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反帝爱国五四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二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并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答案】(1)效益:①赚取超额利润;②增加资本原始积累;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任意2点满分)
角色:①传统的特色产品;②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③珍贵商品(贸易品)。(任意2点满分)
(2)作用:①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②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③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④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⑤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任意3点满分)
意义:①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任意1点满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和古代中国。效益:根据材料“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和所学可知,可从赚取超额利润、增加资本原始积累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角色:根据材料“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和所学可知,可从传统的特色产品、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及珍贵商品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作用:根据材料“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可知,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根据材料“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可知,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根据材料“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可知,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根据材料“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可知,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根据材料“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可知,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 意义:根据材料“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和所学可知,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根据材料“‘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所学可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的就是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我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来就是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