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共6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6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2 10:5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课堂导入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作者乐、痛、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王羲之积极的人生观,体会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素养目标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代表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等。
王羲之其人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后来跟随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其后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
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王羲之其书
共28行,324字。
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潇洒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
兰亭集序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以书换鹅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王羲之其事
王羲之其事
王羲之以书换鹅图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
洗笔成墨池
在童年时代,王羲之就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他在练字的时候,往往废寝忘食。 有一次,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他经常到屋外的小池塘洗毛笔,结果池里的水都变黑了。人们把这个水池称作“墨池”。
王羲之其事
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chī)鉴(当时任太尉)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导(时任丞相)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其事
东床快婿
东床驸马
入木三分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晋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王羲之其事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时代背景
兰亭集会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fú]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众人饮酒赋诗,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记叙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兰亭,东晋位于会稽郡山阴城,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
集,集会,此指暮春时诸生会于会稽山阴行修禊的聚会。“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目的、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序言,有自己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兰亭集序》
文体常识:序
文体知识
一、书序
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对其进行说明。古代的“序”文,有时也写作“叙”“引”。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二、赠别序
古人在亲朋师友离别之际,有临别赠文以示推重赞许、劝勉嘱托的习俗。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三、宴集序
多用以记宴饮盛会,其来源也与临觞赋诗、为诗作序有关。
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有关“序跋”
分 类
内容
“序”也叫“叙”或“引”,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书中位置 :序(卷首)、跋(卷末)
书序: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
赠序:临别赠言,勉励、推崇、赞许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作者:自序、他序(评价的内容)
《兰亭集序》神龙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癸丑( ) 会稽山( ) 修禊事( )
激湍( ) 流觞( ) 骋怀( )
一契( ) 嗟悼( ) 彭殇( )
ɡuǐ
kuài jī

tuān
shānɡ
chěnɡ

jiē dào
shānɡ
订正字音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请认真阅读文本,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句子



1-2段:叙宴集盛况。(乐)
第3段:发人生感慨。(痛)
第4段:明作序目的。(悲)
诗文结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1段
ɡuǐ
状语后置;省略主语
春季的末一个月
一种祭礼
高高的

映衬、围绕
使...飘流;酒杯
排列
曲水旁边
管弦齐奏
盛况
名作动;饮酒
省略句
举行


清流
幽雅的情怀
形做名,贤士
险峻
急流
一边

走近文本,疏通文意
译文: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举行一种祭礼(消灾求福)。许多有才气的人都来了,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了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四周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把它当做曲水,使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畅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第一段:描绘兰亭盛况,写景状物,畅叙幽情。
1.古代纪年方式:【月、日、时】
①【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刘彻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②【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前天干后地支。如岁在癸丑。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③【年号干支兼用法】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④【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用于春秋战国年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即阴历三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
3.修禊,古代的基本祭祀之一,用以祈福、禳除灾疠,民间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礼,用以祈福、禳除灾疠。本文指春季三月三日在水滨嬉戏洗濯,实际是古人的一种踏春方式。
伯(孟)、仲、叔、季
指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
4.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这是一种充满雅兴的游戏,酒杯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漂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否则就要罚酒。
欣赏兰亭美景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和风
定后标志
用来...的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畅,向上看到浩大的天空,向下看繁多(众多)的自然万物,用来使眼力舒展,使胸怀开阔,足够来穷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值得快乐。
穷尽
实在
第2段
天空
自然万物
繁多
使...纵展(驰骋)
乐趣
值得
乐什么?
走近文本,疏通文意
第二段:写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境。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文言现象
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
形作名,贤德/年少/年长之人
古今异义,今义:次要的
名作动:喝酒
定语后置
形作动:穷尽
1.这部分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目的:
活动:
感慨:
天气: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时节难得
聚地清雅
欢欣之事
名士相聚
环境优美
活动有趣
气候宜人
悦目赏心
33
人贤
良辰
美景
情真
赏心
2. “乐”从何来?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乐事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乐的表层原因: 1.同道相逢
2.环境优雅
3.气候宜人......
在这样一个与自己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趣味高度契合匹配的环境中,人的幸福感与愉悦度是想当然的。
深层原因:
作者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人类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更高的境界
“信可乐也”,因何而乐?
小结
句首发语词,泛指人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第3段
相互交往
比喻时间短暂
有的人
古今,襟怀抱负
同“晤”面对
兼词:“之于”
就着、凭借
所爱好的事物
放纵、不受拘束
翻译: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襟怀抱负,(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不受约束地生活。翻译:虽然取舍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省略句
疏通文意,读懂文本
同“取”
各不相同
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
一时对自己感到得意
取独
等到
得到、喜爱
代词;这种变化

形作名,老年
形容词尾,“地”
连接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触发感慨
因为
尚且
况且
自然
注定
形作名;大事
翻译:过去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触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自然,最后注定到尽头。古人说:“死生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痛惜呢?
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大的问题,抒发生之无常、死之无奈的
痛惜之感。
从前


判断句

代词,这些
喜欢的东西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 
死生亦大矣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今义:低头,抬头
古今异义,今义:抱在怀中
通假/省略句/状语后置
(于)一室之内悟言
状语后置
形作名:大事/判断句
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补充问题
生与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当时动荡时期的魏晋士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魏晋士人生死观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汉魏)徐干《室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魏)阮籍《咏怀》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
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 刘伶传》
魏晋士人生死观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 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魏晋士人生死观
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总结:“一死生”“齐彭殇”
道家的影响
庄子妻子去世,他向惠子解释不悲泣是因为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来到人世时,是无生命的,不仅无形体,连构成生命的气也不存在。既然本来是“无生”,当然最终要归于“无生”,如此生死不过是春夏秋冬的交替,如果生就快乐,死就悲哀,这是“不通乎命”的。 庄子认为“死”是回归到自然界中或宇宙时空中或回归到“道”中再化为“无”。因为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于“道”,气聚而生,气散而灭。生死是生命的必然,通乎命、豁达的对待生死是庄子生死哲学的真谛。他主张齐生死,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成因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乐短暂。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成因
5. 怎样理解“岂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
“生死”之痛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欢乐有尽)之痛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对比小结
景雅
人雅
事雅
景陈
人老
事迁








作者的情感是如何由“乐”转“痛”的 ?“痛”什么?
两种生活态度
两种生活感受
两件人生痛事
由聚会盛况引出人生感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死生亦大矣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静)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躁)
欣其所遇,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世事多变
生之无常
死之无奈
启示:珍惜生命,积极生活,务求当下
由兰亭集会(乐)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从中都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理清思路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4段
看到
发生感慨
一张符契
面对
叹息悲哀
明白
本来
把...看作一样

把...看成一样
形作名,虚妄之谈
翻译:每当看到前人生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面对文章时叹息悲伤,不能从心里明白。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记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形作名,虚妄荒诞的话
状语后置句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一一记叙
...的原因
情趣
这篇文章
不同
即使
一样
读者
状语后置句
疏通文意,读懂文本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
写作思路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以今及古
以今推来
千古同悲
沧桑感、厚重感
人不可能永生,但作品却可以流传久远
明确:对生命进行再反思、阐明写作事由


文中第3段的“痛”与第4段的“悲”有区别吗?
痛——个体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悲——人类代代皆痛,永无休止
探究思考
千古同悲
表面
美景盛事
(寄情山水)
内心
执着追求
(反思生命)
6. 怎样理解“悲夫”,作者因何而悲?
王羲之对生死的思考(人生态度)
6. 怎样理解“悲夫”,作者因何而悲?
王羲之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对生命的思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话题,也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些虚妄无稽之谈。
但王羲之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而言也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难以苛求的。
7.王羲之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作者对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在短暂的生命中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正之乐在哪里呢?
7.王羲之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文章开头所写的会稽雅集,实际上就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表明写作的目的:
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因此,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 ——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结
一死生齐彭殇
史铁生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小结
思路及情感
思路
记叙集会盛况
抒发人生感慨
交代作序目的
情感
相聚之乐
今昔之悲
死生之痛
(怡人美景,畅快集会)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透视古今,千古同慨)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序》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总结全文

兰亭盛会
人生感慨

作序目的

情感梳理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谈一谈:
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这是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鲁迅在”绝望与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钱钟书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承认人生局限,更应努力奋斗。
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 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文本主旨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强调了作者“重死生”的观点,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活动:本文虽然短小,但表达方式多样,波澜迭起,意趣无穷,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④议论。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东晋时代的士大夫喜好虚无的作风,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艺术手法
①描写。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爽心。
②记叙。如第一段记叙参加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过程等,用语简练,却但要素齐备,细节清楚,使读者对集会一目了然。
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抒发了古往今来的人们的普遍感受。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读古人文章时的体验,引起了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
理解性默写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 ; , 。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引以为流觞曲水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写: , , , 。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 。
9.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 , 。
10.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 , “ “
,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11.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12.《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内容: , !
13.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句子: , , , 。
14.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的 , , 。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古代书法名家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张旭和怀素
颜柳——唐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赵董——指元代赵孟睿?髦??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