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下 第二单元 知识点挖空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下 第二单元 知识点挖空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09:51:48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黄河颂》 山巅( ) 澎湃( ) 狂澜( ) 浊流( )宛转( ) 筑( ) 屏障( ) 哺育( )滋长( )
《老山界》 惊惶( ) 呜咽( ) 咀嚼( ) 矗立( )蜷( ) 酣( )然入梦 点缀( )落( )得很远 盛( )饭
《谁是最可爱的人》 坚韧( ) 淳( )朴 谦逊( ) 摁( )倒 覆( )灭 迸( )裂脸膛( ) 豁( )亮 憋( )闷 聚歼( ) 过瘾( ) 掰( )断掐( )住 犁耙( ) 军隅( )里 塞( )苹果
《土地的誓言》 挚痛( ) 泛滥( ) 呻吟( ) 嗥鸣( )谰语( ) 怪诞( ) 亘古( ) 蚱蜢( )镐头( ) 碾( ) 辘辘( ) 污秽( )
《木兰诗 》 唧唧( ) 机杼( ) 军帖( ) 可汗( )鞍鞯( ) 辔头( ) 溅溅( ) 燕山( ) 啾啾( ) 朔气( ) 金柝( ) 策勋( )霍霍( ) 阿姊( ) 云鬓( )
《黄河颂》 气魄: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
《老山界》 惊惶: 。呜咽: 。酣然入梦: 。矗立: 。苛捐杂税 。攀pān谈: 。峭qiào壁: 。骨碌lu: 。咀嚼jué:1. 。2. 。呜咽yè: 。督dū促: 。灌guàn输:1. 。2.输送( 等)。苛kē捐杂税: 。酣hān然入梦: 。不可捉摸: 。
《谁是最可爱的人》 迸裂: 。豁亮: 。隐隐约约: 。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 。奋不顾身: 。
《土地的誓言》 挚痛: 。泛滥: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
《木兰诗 》
重点实词 赏赐百千强: 。 胡骑: 。木兰不用尚书郎: 。 愿驰千里足: 。出郭相扶将: 。 双兔傍地走: 。著我旧时裳: 。 朔气传金柝: 。军书十二卷: 。 卷卷有爷名:古义 。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
古今异义 木兰当户织(古义: 今义: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 今义: )出郭相扶将(古义: 今义: )双兔傍地走(古义: 今义: ) 赏赐百千强(古义: 今义: )策勋十二转(古义: 今义: )雌兔眼迷离(古义: 今义: )
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 ( )愿为市鞍马( )昨夜见军帖 ( )对镜帖花黄( )将军百战死( )出郭相扶将( )不闻机杼声( )万里赴戎机( )
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策勋十二转( )当窗理云鬓( )
文言句式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 ( )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 )
成语积累 磨刀霍霍: 。扑朔迷离: 。
1.光未然
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在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代表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
2.陆定一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
3.魏巍
魏巍:生于1920年,卒于2008年,原名 ,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诗人、作家。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东方》、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地球的红飘带》、表现知识分子主题的《火凤凰》,被称为魏巍的“中国革命战争三部曲”。
4.端木蕻良
端木蕻(hónɡ )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日本侵华战争的踩躏下,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决定用了“端木”这个复姓,“红粱”东北红高粱,表达了对故土的恩念。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粱”不宜做人名,于是改为“端木旗良”。
1.《木兰诗》中写木兰听到征兵的消息后,愁苦叹息、无心织布的句子是“ , 。”
2.《木兰诗》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 。 , , , 。
3.《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 , 。
4.《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 。
5.《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 , 。
6.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 , 。 , 。 , 。
7.《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共10字): , 。
8.《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 , 。
9.《木兰诗》中概括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 , 。 , 。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 , 。
1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 。
12.《木兰诗》中,叙写了战争时间长久,激烈残酷,衬托木兰的英勇、善战的诗句是: , 。
13.《木兰诗》中,木兰辞官不就,眷恋家园生活,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 , , ”。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优秀品质。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 , 。
15.《木兰诗》中“ , ”细腻传神地表现了青年女子的爱美之心。
16.《木兰诗》写木兰记功大、奖赏多的语句是 , 。
17.《木兰诗》中以互文手法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悲壮激烈,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的两句是: , 。让人感到花木兰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英雄主义气概。
18.《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 ; , !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
《黄河颂》
《老山界》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
第5课 《黄河颂》
1.在朗诵词部分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运用了什么修辞?
2.在“望黄河”部分,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这些词语描绘了黄河怎样的形象和气势?
4.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5.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6.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7.写出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第6课 《老山界》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翻越老山界的“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认真研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困难方面 困难的体现 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这体现了红军战士 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怎样理解“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5.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6.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第7课 《谁是最可爱的人》
1.请从描写对象,时间,地点,具体事件,志愿军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等角度比较上述事例,体会选材的典型性。
事例 松骨峰战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空洞谈话
人物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玉祥 一个战士
时间 二次战役时 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 休息时
地点 松骨峰(书堂站) 汉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子 狭小潮湿的防空洞
具体事件 为切断敌人逃路,勇士们高喊口号,迎敌而上,壮烈搏斗了8小时,打死300多敌人,使部队主力赶上来聚歼敌人。 敌机袭击,扔下燃烧弹。马玉祥踹开燃烧的屋子的门,扑进去,冒火救出被困的朝鲜儿童。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情感 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祖国人民的爱精神
品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主义精神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个事例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能否调换顺序?
3.三个事例前都有一个过渡段(句),请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4.作者在朝鲜前线采访中,收集了一百多个生动的事例。但经过反复的筛选,为什么最后只用了文中的三个事例
5.这三个事例,在人称运用、描写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8课《土地的誓言》
1.“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为什么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3.为什么文章开始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在后文“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句中改用第二人称“你”?
4.文章结尾写道:“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知识点补充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即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第9课 《木兰诗》
翻译课文
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译文:
解析:“唧唧”(jī jī)是拟声词,也叫象声词,就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诗中是用来表示叹息声。“唧唧”也有一种理解是织布声。复,副词,又,再。当,读作dāng,介词,介绍处所,在,对着。比较:课文《孙权劝学》中,“当涂掌事”的“当”是动词,意思是“掌管”。当户织,对着房门织布。织,动词,织布。“当户”是介宾短语做动词“织”的状语。
机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代指织布机。这里采用了借代手法,用部分代指整体。再如《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译文为:舞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这里的“机杼”也是指织布机。“机杼”还可用来比喻创意构思,如《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这里的“自出机杼”是指自己创出新意。唯,副词,只。
原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译文:
解析:“问”的主语是谁呢?有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木兰的母亲或者父亲问她;另一种理解是叙述者在问,属于自问自答,是设问修辞。忆,动词,思念,惦记。
原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
解析:帖(tiě),名词,文告。可汗(kè hán),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点兵,征集军队。“点兵”也可指检阅军队,如辛弃疾《破阵子》词:“沙场秋点兵。”意思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具体是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不是确指。
原文: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译文:
解析:阿,词缀,前缀,用在亲属称谓前面。作为词缀,“阿”也用在名字的前面,如《孙权劝学》中的“阿蒙”,就是称呼吕蒙。为(wèi),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代指前面所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一实际情况。“为之”译为“为此”。市,名词作动词,买,到集市上买。
原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文:
解析:这四句采用了互文修辞。互文,也叫互辞、互言,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意思是前后文互相参照形成文意,把前后内容合到一起才能看出它的意义,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前后一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比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字面意思看是说“秦时的月亮照着汉时的长城”,这显然说不通,正确的理解应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课本对“东市买骏马”等四句诗,没有注明是互文,但在课文后面的“积累拓展”中指出,这是“相互交错、补充的”。诗句的字面意思为:东市买匹骏马,西市买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马笼头,北市买长马鞭。这样直译显然说不通。买马一定到东市买吗?也只有到西市才能买到鞍鞯吗?都不是。诗句中的“东”“西”“南”“北”,其中每一个都是指“东西南北”,只是省略了其他三个。而“东西南北市”就是指各个集市。因此,这四句诗互补之后的意思就是:到各个集市买骏马,到各个集市买鞍鞯,到各个集市买辔头,到各个集市买长鞭,也就是跑遍东西南北各个集市,买来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因此,这四句诗可以译为:在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原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译文:
解析:旦,名词,早晨。与“暮”相对。“旦暮”指早与晚。溅溅(jiān jiān),象声词,水流声。
原文: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译文:
解析:燕(yān)山,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胡骑,古代读hú jì,今读作hú qí,指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啾啾(jiū jiū),象声词,马叫的声音。
原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
解析:赴,动词,奔赴,投身。戎机,战事。关山,关塞山岭。度,动词,越过。若,动词,如,像。“关山度若飞”是倒装句,属于宾语前置句,“关山”是宾语,放在了动词“度”的前面,这叫做宾语前置,要按照现代汉语的顺序去翻译,译为“越过关塞山岭”;同时也是状语后置句,“若飞”是状语,被放到了后面,翻译的时候要放到动词的前面,译为“像飞一样越过”。
朔气(shuò qì),北方的寒气。金柝( tuò),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这里指打更的声音。铁衣,铠(kǎi)甲,即古代军人身上穿的护身服装,多是用金属片连缀而成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互文,不能按照字面直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战斗十年胜利归来。而是应该理解为:将军、壮士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原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文:
解析:天子,指上文说的“可汗”。明堂,指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cháo táng)。策勋,记功,记录功勋。策,动词,记录,登记。十二转,指功勋很大,“十二”不是很多,不是确指;“转”读作zhuàn,勋位每升一级叫做一转。百千强,指很多。强,读作qiáng,形容词,多,有余。
原文: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译文:
解析:所欲,所字结构,所字加上动词,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意思是“想要的东西”。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动词,赶马快跑。
原文: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译文:
解析:郭,外城。比较:“城”指内城。扶将,扶持。将,读作jiāng,动词,扶,搀扶。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霍霍(huò huò),象声词,磨刀的声音。
原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文:
解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字面意思是: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所要表达的是“开我东西阁门,坐我东西阁床”,意思是每间房子都开了门进去看看、坐坐。著,读作zhuó,穿,穿着。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也是采用了互文修辞手法,从字面意思看,说的是: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而实际表达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同“贴”,贴上。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原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译文:
解析:火伴,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为“火伴”。惊忙,一作“惊惶”,意思是“吃惊”。十二,表示多,不是确指。
原文: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解析:据说,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傍,靠近,临近。走,跑。这里是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拼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并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家中 (愿代父征)——
途中 (辞家而去)——
战场 (十年征战)——
朝堂 (建功受封)——
家中 (亲人团聚)——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
好处:
2.从全诗看,你觉得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全诗看,我觉得木兰是一个刚柔并济的少女,刚——英雄气;柔——女儿情。
(1)体现木兰“刚——英雄气”的诗句:
诗句一: 。
国难当头,家无兄长,木兰挺身而出,急国家之所急,忧家庭之所忧,女扮男装替爷征。其爱国之心、孝顺之情、决断和胆量是何等地令人敬佩!
诗句二: 。
准备行装时有条不紊,从准备工作可知,木兰一定通晓战事、善于骑射。其果敢、迅速的行动是何等令人钦佩!
诗句三: 。
木兰越过重重关山,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奔赴战场。战争残酷激烈,战地生活艰苦,但木兰英勇善战,奋勇杀敌。其期敢、坚毅的精神是何等令人折服、敬重!
小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怀家国、勇挑重任、果坚毅、驰骋沙场、浴血奋战、屡建奇功的木兰。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2)木兰是一位英雄,但木兰这位英雄与众不同。体现木兰“柔——女儿情”的诗句:
诗句一: 。
木兰埋头织布,辛勤劳作。当听到国家有难、家中有忧时,愁肠百转,停机叹息。这是一个忧国忧家的孝顺女儿。
诗句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诗句三: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诗句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小结: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善良、乖巧孝顺,爱国恋家、不爱名利、爱生活、爱和平、爱红装的少女木兰!她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神,而是一个明丽活泼的邻家女子!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1) 。
①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的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
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有详有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思想倾向。
(2) 。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战胜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慕功利、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字音字形
重点词语
文学常识
常考默写
主题概括
鉴赏品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黄河颂》 山巅(diān) 澎湃(pénɡ) 狂澜(lán) 浊流(zhuó)宛转(wǎn) 筑(zhù) 屏障(pínɡ) 哺育(bǔ)滋长(zī)
《老山界》 惊惶(huáng) 呜咽(yè) 咀嚼(jué) 矗立(chù)蜷(quán) 酣(hān)然入梦 点缀(zhuì)落(là)得很远 盛(chéng)饭
《谁是最可爱的人》 坚韧(rèn) 淳(chún)朴 谦逊(xùn) 摁(èn)倒 覆(fù)灭 迸(bèng)裂 脸膛(táng) 豁(huò)亮 憋(biē)闷 聚歼(jiān) 过瘾(yǐn) 掰(bāi)断掐(qiā)住 犁耙(pá) 军隅(yú)里 塞(sāi)苹果
《土地的誓言》 挚痛(zhì) 泛滥(fàn làn) 呻吟(yín) 嗥鸣(háo)谰语(lán) 怪诞(dàn) 亘古(ɡèn) 蚱蜢(měnɡ)镐头(ɡǎo) 碾(niǎn) 辘辘(lù) 污秽(huì)
《木兰诗 》 唧唧(jī)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 辔头(pèi) 溅溅(jiān) 燕山(yān) 啾啾(jiū)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策勋(xūn)霍霍(huò) 阿姊(zǐ) 云鬓(bìn)
《黄河颂》 气魄:气势,魄力。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哺育:喂养,比喻培养。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老山界》 惊惶: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呜咽: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矗立:高耸地立着。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攀pān谈:闲谈。峭qiào壁:像墙壁一样陡立的山崖。骨碌lu:滚动。咀嚼jué:1.用牙齿磨碎食物。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督dū促:监督催促。灌guàn输:1.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2.输送(思想、知识等)。苛kē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谁是最可爱的人》 迸裂:破裂;裂开而往外飞溅。豁亮:宽敞明亮。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土地的誓言》 挚痛:诚恳而深切。泛滥: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嗥鸣:(野兽)大声嚎叫。斑斓:灿烂多彩。谰语:没有根据的话。怪诞:荒诞离奇;古怪。亘古:远古。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木兰诗 》
重点实词 赏赐百千强:有余。 胡骑:战马。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出郭相扶将:外城。 双兔傍地走:跑。著我旧时裳:穿。 朔气传金柝:北方。军书十二卷: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同“贴”,粘贴)
古今异义 木兰当户织(古义:门 今义:门第)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策勋十二转(古义:次 今义:旋转)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 (名词,集市)愿为市鞍马(动词,买)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对镜帖花黄(动词,同“贴”,粘贴)将军百战死(名词,将领)出郭相扶将(动词,搀扶)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名词做动词,买)策勋十二转(名词做动词,登记)当窗理云鬓(名词做状语,像云一样的)
文言句式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 (宾语前置,应为“问女所思何”)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为”后面省略宾语“之”)
成语积累 磨刀霍霍:用力磨刀,准备宰杀猪羊。也形容敌人或坏人在行动前加紧做准备工作。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1.光未然
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在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代表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
2.陆定一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
3.魏巍
魏巍:生于1920年,卒于2008年,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诗人、作家。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东方》、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地球的红飘带》、表现知识分子主题的《火凤凰》,被称为魏巍的“中国革命战争三部曲”。
4.端木蕻良
端木蕻(hónɡ )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日本侵华战争的踩躏下,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决定用了“端木”这个复姓,“红粱”东北红高粱,表达了对故土的恩念。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粱”不宜做人名,于是改为“端木旗良”。
1.《木兰诗》中写木兰听到征兵的消息后,愁苦叹息、无心织布的句子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木兰诗》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3.《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6.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共10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木兰诗》中概括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木兰诗》中,叙写了战争时间长久,激烈残酷,衬托木兰的英勇、善战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木兰诗》中,木兰辞官不就,眷恋家园生活,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优秀品质。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5.《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细腻传神地表现了青年女子的爱美之心。
16.《木兰诗》写木兰记功大、奖赏多的语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7.《木兰诗》中以互文手法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悲壮激烈,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的两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让人感到花木兰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英雄主义气概。
18.《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
《黄河颂》
这首诗借助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激发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老山界》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篇通讯以生动的笔触、感人至深的三个典型事例,真实地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告诉我们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并号召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土地的誓言》
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描绘了昔日故乡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多年的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木兰诗》
本诗通过记叙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了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而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人民憎恶战乱、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第5课 《黄河颂》
1.在朗诵词部分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运用了什么修辞?
伟大坚强;拟人。
2.在“望黄河”部分,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这些词语描绘了黄河怎样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这些词语描绘了黄河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
4.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作者从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歌颂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三个方面;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5.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运用反复的修辞,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6.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7.写出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第6课 《老山界》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翻越老山界的“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认真研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困难方面 困难的体现 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讥笑敌机
这体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怎样理解“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表明山势陡峭,山路曲折迂回; “火把与星光连接”,表明山的险峻。
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也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①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3.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表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表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表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叹息”文中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拟人的手法。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了敌军士兵对红军的无可奈何,以及对打内战的极端的不满。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6.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所以需要双倍的勇气。作者这一赞叹,抒发了红军战士的豪情。
第7课 《谁是最可爱的人》
1.请从描写对象,时间,地点,具体事件,志愿军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等角度比较上述事例,体会选材的典型性。
事例 松骨峰战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空洞谈话
人物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玉祥 一个战士
时间 二次战役时 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 休息时
地点 松骨峰(书堂站) 汉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子 狭小潮湿的防空洞
具体事件 为切断敌人逃路,勇士们高喊口号,迎敌而上,壮烈搏斗了8小时,打死300多敌人,使部队主力赶上来聚歼敌人。 敌机袭击,扔下燃烧弹。马玉祥踹开燃烧的屋子的门,扑进去,冒火救出被困的朝鲜儿童。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情感 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祖国人民的爱精神
品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主义精神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一支志愿军部队的先头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 ④对朝鲜人民的爱 ⑤“我”在防空洞中与一个战士的三问三答。 ⑥爱国主义精神
2.这几个事例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能否调换顺序?
不能调换。
文章三个事例有其内在的联系。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击侵略者是最重大的任务,松骨峰战斗是其具体表现,所以放在首位来写,给了读者一个英雄的群体形象;
马玉祥救朝鲜小孩表现了国际主义精神,是战争的另一侧面“援朝”的体现,给了读者一个英雄的个体形象;
而“保家卫国”则通过与战士的谈话来展现,揭示了志愿军战士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产生前两个事例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原因。
三个事例将群体与个体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最可爱”的内涵,全面展现了志愿军的风貌。如果调换,就可能造成层次不清和事例之间内在联系混乱,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中心思想。因此,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
3.三个事例前都有一个过渡段(句),请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第4自然段: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承上启下,引出事例。
第9自然段:我们的战士……深厚感情。承上,点明对敌人的狠;启下,引出对朝鲜人民的爱。
第13段前两句:谁都知道……怎样想的呢?承上启下,引出事例。
4.作者在朝鲜前线采访中,收集了一百多个生动的事例。但经过反复的筛选,为什么最后只用了文中的三个事例
因为作者选取的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情感。即对侵略者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以及他们的苦乐观,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三个典型事例中,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都是具有代表性、最能说明志愿军英雄本质的事例。三个事例集中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揭示了本文要表现的主题,所以作者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写。
5.这三个事例,在人称运用、描写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松骨峰战斗:作者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正面描写“战斗”过程,又借营长的话侧面描写“战后”场面,塑造了一个连队的英雄群像。
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作者结合运用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主要通过肖像、环境、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塑造了志愿军战士马玉祥这一个体形象。
防空洞中的谈话: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主要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品质的纯洁和高尚。
第8课《土地的誓言》
1.“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为什么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作者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的感情。这样写,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显得更加浓烈、真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故乡,只能表现单方面的情感。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极为深刻地揭示出土地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3.为什么文章开始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在后文“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句中改用第二人称“你”?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越来越激动,在后文改用第二人称来呼告,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文章结尾写道:“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知识点补充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即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第9课 《木兰诗》
翻译课文
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解析:“唧唧”(jī jī)是拟声词,也叫象声词,就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诗中是用来表示叹息声。“唧唧”也有一种理解是织布声。复,副词,又,再。当,读作dāng,介词,介绍处所,在,对着。比较:课文《孙权劝学》中,“当涂掌事”的“当”是动词,意思是“掌管”。当户织,对着房门织布。织,动词,织布。“当户”是介宾短语做动词“织”的状语。
机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代指织布机。这里采用了借代手法,用部分代指整体。再如《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译文为:舞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这里的“机杼”也是指织布机。“机杼”还可用来比喻创意构思,如《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这里的“自出机杼”是指自己创出新意。唯,副词,只。
原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译文: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思念什么。
解析:“问”的主语是谁呢?有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木兰的母亲或者父亲问她;另一种理解是叙述者在问,属于自问自答,是设问修辞。忆,动词,思念,惦记。
原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解析:帖(tiě),名词,文告。可汗(kè hán),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点兵,征集军队。“点兵”也可指检阅军队,如辛弃疾《破阵子》词:“沙场秋点兵。”意思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具体是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不是确指。
原文: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译文: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现在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解析:阿,词缀,前缀,用在亲属称谓前面。作为词缀,“阿”也用在名字的前面,如《孙权劝学》中的“阿蒙”,就是称呼吕蒙。为(wèi),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代指前面所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一实际情况。“为之”译为“为此”。市,名词作动词,买,到集市上买。
原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文:在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解析:这四句采用了互文修辞。互文,也叫互辞、互言,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意思是前后文互相参照形成文意,把前后内容合到一起才能看出它的意义,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前后一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比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字面意思看是说“秦时的月亮照着汉时的长城”,这显然说不通,正确的理解应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课本对“东市买骏马”等四句诗,没有注明是互文,但在课文后面的“积累拓展”中指出,这是“相互交错、补充的”。诗句的字面意思为:东市买匹骏马,西市买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马笼头,北市买长马鞭。这样直译显然说不通。买马一定到东市买吗?也只有到西市才能买到鞍鞯吗?都不是。诗句中的“东”“西”“南”“北”,其中每一个都是指“东西南北”,只是省略了其他三个。而“东西南北市”就是指各个集市。因此,这四句诗互补之后的意思就是:到各个集市买骏马,到各个集市买鞍鞯,到各个集市买辔头,到各个集市买长鞭,也就是跑遍东西南北各个集市,买来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因此,这四句诗可以译为:在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原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译文: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解析:旦,名词,早晨。与“暮”相对。“旦暮”指早与晚。溅溅(jiān jiān),象声词,水流声。
原文: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译文: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解析:燕(yān)山,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胡骑,古代读hú jì,今读作hú qí,指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啾啾(jiū jiū),象声词,马叫的声音。
原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解析:赴,动词,奔赴,投身。戎机,战事。关山,关塞山岭。度,动词,越过。若,动词,如,像。“关山度若飞”是倒装句,属于宾语前置句,“关山”是宾语,放在了动词“度”的前面,这叫做宾语前置,要按照现代汉语的顺序去翻译,译为“越过关塞山岭”;同时也是状语后置句,“若飞”是状语,被放到了后面,翻译的时候要放到动词的前面,译为“像飞一样越过”。
朔气(shuò qì),北方的寒气。金柝( tuò),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这里指打更的声音。铁衣,铠(kǎi)甲,即古代军人身上穿的护身服装,多是用金属片连缀而成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互文,不能按照字面直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战斗十年胜利归来。而是应该理解为:将军、壮士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原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文: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赏赐很多的财物。
解析:天子,指上文说的“可汗”。明堂,指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cháo táng)。策勋,记功,记录功勋。策,动词,记录,登记。十二转,指功勋很大,“十二”不是很多,不是确指;“转”读作zhuàn,勋位每升一级叫做一转。百千强,指很多。强,读作qiáng,形容词,多,有余。
原文: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译文: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
解析:所欲,所字结构,所字加上动词,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意思是“想要的东西”。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动词,赶马快跑。
原文: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解析:郭,外城。比较:“城”指内城。扶将,扶持。将,读作jiāng,动词,扶,搀扶。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霍霍(huò huò),象声词,磨刀的声音。
原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文: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坐坐,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解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字面意思是: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所要表达的是“开我东西阁门,坐我东西阁床”,意思是每间房子都开了门进去看看、坐坐。著,读作zhuó,穿,穿着。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也是采用了互文修辞手法,从字面意思看,说的是: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而实际表达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同“贴”,贴上。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原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译文: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好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子。
解析:火伴,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为“火伴”。惊忙,一作“惊惶”,意思是“吃惊”。十二,表示多,不是确指。
原文: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解析:据说,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傍,靠近,临近。走,跑。这里是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拼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并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家中 (愿代父征)——详写
途中 (辞家而去)——详写
战场 (十年征战)——略写
朝堂 (建功受封)——详写
家中 (亲人团聚)——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
好处:
内容: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结构: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2.从全诗看,你觉得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全诗看,我觉得木兰是一个刚柔并济的少女,刚——英雄气;柔——女儿情。
(1)体现木兰“刚——英雄气”的诗句:
诗句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国难当头,家无兄长,木兰挺身而出,急国家之所急,忧家庭之所忧,女扮男装替爷征。其爱国之心、孝顺之情、决断和胆量是何等地令人敬佩!
诗句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准备行装时有条不紊,从准备工作可知,木兰一定通晓战事、善于骑射。其果敢、迅速的行动是何等令人钦佩!
诗句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越过重重关山,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奔赴战场。战争残酷激烈,战地生活艰苦,但木兰英勇善战,奋勇杀敌。其期敢、坚毅的精神是何等令人折服、敬重!
小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怀家国、勇挑重任、果坚毅、驰骋沙场、浴血奋战、屡建奇功的木兰。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2)木兰是一位英雄,但木兰这位英雄与众不同。体现木兰“柔——女儿情”的诗句:
诗句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木兰埋头织布,辛勤劳作。当听到国家有难、家中有忧时,愁肠百转,停机叹息。这是一个忧国忧家的孝顺女儿。
诗句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踏上征途,逐渐远离家乡,虽然行军紧急,但木兰仍然思念着父母。这是一个思家念亲,关爱父母的好女儿。
诗句三: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虽屡建奇功,却拒绝一切赏赐,拒绝高官厚禄,只愿回到父母身边,恢复她“当户织”的劳动生活。这是一个不求名利、热爱亲人、淳朴高洁的女儿。
诗句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百战归来的勇士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就急忙回到自己家中,换上女装,像许许多多普通女子一样,精心打扮。这是一个渴望“女儿装”、爱美爱生活的普普通通的女儿。
小结: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善良、乖巧孝顺,爱国恋家、不爱名利、爱生活、爱和平、爱红装的少女木兰!她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神,而是一个明丽活泼的邻家女子!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1)详略得当。
①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的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
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有详有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思想倾向。
(2)浓郁的民歌特色。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战胜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慕功利、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字音字形
重点词语
文学常识
常考默写
主题概括
鉴赏品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