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与妻书
不负苍生,独负卿
林觉民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民族魂
广州两广总督张鸣岐叹道:
“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
①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对古代的书信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
②学习革命前辈 “为天下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目标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相关背景: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3 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5 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同年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起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人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被捕,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知人论世: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叔父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知人论世:
民族魂
林觉民在起义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林觉民一家
林觉民故居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这封信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以必死的决心给妻子陈意映写的一封“绝笔书”。字里行间,既有对妻子至真至诚的纯洁爱情,又有决意为国赴难的爱国情怀,内容感人,广为传诵。《与妻书》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生字字音
① 如晤( ) ② 眷( )属
③ 称( )心快意 ④ 几家能彀( )
⑤ 吾尝语( )曰 ⑥ 必不能禁( )
⑦ 双栖( )之所 ⑧ 虐( )民
⑨ 使之肖( )我 ⑩ 依依旁( )汝
的( )的非吾所忍 一恸( )
wù
juàn
chèn
gòu
yù
jīn
qī
nüè
xiào
bàng
dí
tòng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交代给妻子写这封信的原因,表达了悲痛之情。
第二部分(2~5) :回忆夫妻的恩爱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情。
第三部分(6~8) :写了死后灵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倾诉对妻子的眷恋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
现代书信的一般格式
(1)称呼 顶格写在第一行,再在后面加上冒号。
(2)问候语 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3)正文 是书信主体,应分段来写。
(4)祝颂语 是表示致敬或祝贺一类的话,它可以紧接着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另外,在写与“此致”和“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一类表示祝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5)署名 写在信的右下角。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同学”、“好友”等。
(6)日期 一般另起一行写于署名下面。
知识链接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对象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台端(敬辞,称对方)、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对方的表字尊称他人的名字或别号)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1)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3)用于师长:函丈尊鉴、道席等;
(4)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用于夫妇:俪鉴等;
(7)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在文中找出作者写信的缘由是什么?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交代写信缘由及作者献身救国、至爱妻子的深情。
文本探究:研读第一段
典故:《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中记载:“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
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遂恒听之。”
唐代温庭筠的《偶题》:“不将心事许卿卿” 。
文本探究:研读第二部分:
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吾衷即我的心意,林觉民有怎样的吾衷呢?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全文中心
文本探究第一部分:
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吾衷即我的心意
这似乎很矛盾,要如何理解?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即舍小我而顾大家!
从第一段看得出来,作者是很爱他妻子的,既然爱他的妻子,那他完全可以选择和妻子厮守终身,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做出了赴死的决定呢?从第二段找出作者选择为革命而死原因的句子。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文本探究:研读第二部分-第二段
涉及哪些典故?所用典故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
司马青衫: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
太上之忘情:
出自《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愚人)不及情(没有感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所用典故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
文本探究:研读第二段:
三个引用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司马青衫”
2.“太上之忘情”
3.“老吾老”“幼吾幼”
——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
——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汝忆否”说明作者的思绪由现实回到了过去。
作者回忆了几件事情,这些事件具体是什么呢?
提到了三次“忆”:汝忆否、回忆、又回忆
生死之论、月夜诉衷情、醉酒解痛
文本探究:研读第二部分三、四段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三件事,
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三忆
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论说“吾至爱汝”
如何理解作者对这三件事的追忆?
1、眼成穿
取自王实甫《西厢记》“望得人眼欲穿。”望眼欲穿,形容盼望得迫切。
2、骨化石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文本探究:研读第五段:
本段中使用了三个典故,思考作者使用三个典故的意义
3、破镜能重圆
孟棨(qǐ)《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偿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壁殊厚。
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思考:三个典故的用意在于?
1.眼成穿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形容盼望非常急切。
2.骨化石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3.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
第五段末尾、第六段提出了“三嘱”“三愿”,请列出,并说说表现出何种感情。
三嘱: 一嘱抚养孩子;二嘱子承父志;三嘱清贫度日
三愿: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
感情——说出志愿,再表达“吾至爱汝”之衷情。
文本探究:研读第五六七八段:
“这是一篇唱出人民心声、具有动人心魄力量的千秋名作。”
——当代诗人顾甫涛
“数十年来一直传诵人口,激动人心,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爱国主义教科书中富有魅力的一页。” ——中国作家卢斯飞
“全篇以质朴的语言,直抒心声,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和谐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景云
结合评价,请思考:世殊事异,时过境迁,为什么今天《与妻书》仍然能将我们感动?
问题探究: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为何在今天也如此感人?
文本探究:为何如此感人?
真
他毫不回避自己的儿女情长,毫不掩饰对生的留恋,也恰是这份柔情才使得林觉民的英雄气质更真实。
剖肝沥胆,皆自肺腑汹涌而出的真情。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渔父》
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情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为何如此感人?
主题: 个人幸福 为天下人谋永福
儿女之情 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艺术: 动人的字字句句
抒情、记叙、议论相结合
——其情深挚,其理服人
肺腑之言,真切感人
多种修辞,富有感彩的词语
——加强表现力
写作特色
看似是儿女情深缠绵悱恻,实质上正是对作者豪迈气概和宏伟志愿的烘托和反衬。写对妻子之爱愈深愈真,作者的舍爱就死,义无返顾的精神就更悲壮感人。
抒情、记叙、议论相结合——其情深挚,其理服人 肺腑之言,真切感人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彩。
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为了抒情,书信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
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表达方式:
记 叙
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第一段: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表达方式:
抒 情
第七段: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第二段: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表达方式:
议 论
议论: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尝态度、看法和主张
爱
爱国之情
爱 情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升华
融合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也。
——【总纲】
“爱汝”之情: 三忆、三愿
“就死”之理: 国家灾难 、人们命运
为天下人谋永福
理清思路
拓展延伸:
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烽火泪滴尽相思,方寸心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一曲爱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林觉民墓志铭
不孝儿觉民叩禀:
父亲大人,儿死矣,
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禀父书》
拓展延伸: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说: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面对这样的人生关口,要怎么选择?
陈意映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亲叔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
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
……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即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父亲殉国后,又佐吴易在太湖起义。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他被捕,械送南京;九月就义,年仅十七岁。夏完淳在南京狱中时,他自知必死,也怀着视死如归的精神,但“以身殉父”,却不能“以身报母”,留下许多遗憾,于是写下了《狱中上母书》——这一封写给生母陆氏与嫡母盛氏的绝笔书。
拓展延伸:
小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性格特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追求。但无论是处于哪个时代的少年人,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崇尚青春,都富于理想,都钟情于浪漫、高尚的幻梦。
希望同学们能充分认识到时代精神的伟大力量,树立起正确的时代价值观。
半世离殇,唯爱难消
——林觉民妻子意映给林觉民的回信
意洞夫君:
来信收悉,至今,两年有余,我只道你是出了远门,无暇,或因不得已的缘由,无法返家。
二儿仲新已两岁,眉眼间,一频一笑像足了你。依新七岁,常带着弟弟玩耍,是个称职的小哥哥。看着二儿嬉戏打闹,倍感欣慰,竟不觉思念你的苦。
许久以来,欲回信给你,然,每每提笔,写下“意洞”二字,竟泪眼婆娑,不能自已,无以成文。
最后一次见你,你在家里教依新读诗,待依新可朗朗诵读,你穿上外套,说去去就来。出门前,你看了我一眼,我正在给未出生的仲新织小毛衫,你柔声道 “意映,不可太累,晚上等我回来一起晚餐。” 我报你一个微笑。彼时你站在门口玄关处关切的眼神,之后无数次萦回在我的梦里。
自成为你的妻,我就知你非常人,你胸中有凡夫不能企及的抱负和理想。我爱你敬你,你爱我也爱你的理想,我知你心中,大家更胜于我们的小家。你是山林中的骏马,而非家驹,我愿助你伴你,与你驰骋于山川湖海。
长夜漫漫,睡前,期望你能入我梦中,每每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待小寐,夜半常惊醒,摸摸塌旁,问你可曾回来过,竟这样过了七百个日夜,你,还是不曾归来。
他们说你已去了另一个世界,我不信,我不信,我怎么都无法相信。我知,旷达如你,深情如你,一定在某处等我,等我前去,踏青、读诗、论天下之趣闻。
我的每日,太过思念你,这思念,竟耗尽了我的全部力气。
意洞,我的夫君,我们快要相见了,与你成婚不过五六载,这五六载,是我全然富足的一生。
我这二年,日渐消瘦,没有从前好看了, 待到下次相见,你会不会,认不出我?可是你,英俊如昔,我会认得你,你是我的夫君,生生世世。
---意映书
民国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