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科普阅读题
中考题型分析
科普阅读题是山西中考常考题型,分值一般为7分。试题取材广泛,内容有教材知识延伸、生活应用、能源环保、前沿科技、传统文化等,凸显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材料呈现方式多样,有文字描述型、图文并茂型,有的含有数据分析等。试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分析整合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
中考题型突破
方法指导
阅读问题明确问题
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针对问题找出原文对应内容进行勾画
若问题与原文内容直接对应,用文章原话作答
若问题与原文内容相关,要结合问题和文中内容迁移到所学原理和知识
结合生活经验,分析所用原理和知识,组织语言,规范表达,作出合理解释
思维点拨
(2022山西)
火山喷发
2022年1月14日,位于南太平洋的汤加岛屿海底火山发生喷发,其威力之大,令世界担忧。
据卫星照片显示,此次火山喷发过程中释放出了大量的能量,火山灰、蒸汽和气体在太平洋蓝色的海面上升腾,喷发的火山柱直径约5千米,高约20千米,呈蘑菇状笼罩在火山上空,导致空气有毒,石油泄漏,海鸟死亡,甚至几千米外都能闻到异味,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大量火山灰弥漫在空中,地表温度骤降,对植被产生较大影响。
火山喷发的原因是由于地壳板块的移动,岩石(如石灰石)被推入熔岩下,变成岩浆,释放出大量气体,炽热的岩浆在火山下方流动,当蒸汽穿过岩石时,喷发点就会积聚压力,岩石受压破裂,气体迅速释放导致剧烈的喷发。
阅读文本,解答问题:
(1)火山喷发产生的有害气体有什么?(写一种)
作答分析:关于火山喷发产生气体的描述在文中第二段,勾画关键词“火山喷发过程中释放出了大量的能量,火山灰、蒸汽和气体……呈蘑菇状笼罩在火山上空,导致空气有毒”,结合火山喷发图片中的文字和符号“SO2、HCl、火山灰”,可得出火山喷发产生的有害气体为SO2和HCl。故答案为SO2(或HCl)。
(2)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火山喷发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气体的原因。
作答分析:关于火山喷发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气体的原因描述在文中第三段,“岩石(如石灰石)被推入熔岩下,变成岩浆,释放出大量气体”,分析可知,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有熔岩说明温度很高,联系所学知识,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从而放出气体。故答案为CaCO3 CaO + CO2↑。
(3)火山灰弥漫在空中,引起地表温度骤降的原因是什么?地表冷却对农作物会产生什么影响?
作答分析:结合生活经验和地理常识分析,火山灰弥漫在空中,遮挡了太阳,太阳光不能照到地面,引起地表温度骤降;第2问温度低对农作物的影响需要从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所以温度过低会影响植物生长。故答案为火山灰阻挡了太阳光(或太阳光不能照到地面,合理即可)。冻伤农作物(或温度太低,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合理即可)。
(4)火山喷发释放的能量来自哪一种能源?如果这种能源被开发利用,可缓解人类面临的什么问题?
作答分析:我们已经学过的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综合分析,火山喷发释放的能量来自地热能;开发利用地热能可缓解能源危机,进一步可缓解资源匮乏,同时,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开发利用地热能还可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故答案为地热能。能源危机(或资源匮乏,或环境污染,等等,合理即可)。
针对训练
1. (2023百校二)
建设“无废城市”
太原市实施了生活垃圾“4+2”分类模式,即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以及装修垃圾和大件垃圾。
类型一 生活应用
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借助先进的分拣设备,将固体垃圾按照不同类别回收再利用,其余垃圾粉碎后再加工或运往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发电。回收废旧金属时,由于铝制品比铁制品保存得更加完好,所以回收率更高。剩余的垃圾残渣制成道路用的路基原料或便道砖,基本实现了100%的利用。
餐厨垃圾实施专业化、无害化处理后可加工为生物柴油。餐厨垃圾发酵产生的“臭气”经提炼、加工、提纯,还能制成洁净的燃气。
阅读短文,解答问题:
(1)房屋装修产生的砖头、水泥属于哪种垃圾?
装修垃圾
(2)用垃圾焚烧发电时,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合理即可)。
(3)为什么铝制品的回收率高?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4Al+3O2=2Al2O3
装修垃圾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合理即可)。
4Al+3O2=2Al2O3
(5)如何理解“无废城市”的含义?
垃圾基本被全部利用,没有废弃物留存的城市(合理即可)。
垃圾基本被全部利用,没有废弃物留存的城市(合理即可)。
(4)用哪种垃圾可生产生物柴油?用它生产生物柴油的意义是什么?
餐厨垃圾 可以减少对石油的消耗(合理即可)。
餐厨垃圾 可以减少对石油的消耗(合理即可)。
2. (2023宜宾改编)
电池
电池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备受关注,不可或缺。判断一种电池的优劣或是否适合某种用途,主要看这种电池的比能量(单位质量的电池所输出的电能)以及电池可储存时间的长短。常用电池的比能量:锂电池>镍镉电池>铅蓄电池。含磷酸铁(FePO4)、磷酸亚铁锂(LiFePO4)的锂电池具有轻便、比能量高的突出优点,是目前使用广泛的一种电池。
生产该电池时,在电池材料中添加适量的石墨烯(单层石墨)作导电剂,可以有效提高电池的性能,但过多的石墨烯会阻碍电池中锂离子的迁移,导致电池内阻增加,性能下降。科研团队就石墨烯含量对LiFePO4粉末电阻的影响做了相关研究,结果如图。
仔细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短文中出现的一种非金属单质是 石墨烯 。
(2)判断电池优劣的方法是 单位质量的电池所输出电能的大小(或电池可储存时间的长短) (填一个)。磷酸亚铁锂(LiFePO4)中Li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单位质量的电池所输出电能的大小
(或电池可储存时间的长短)
+5
石墨烯
(3)手机常使用锂电池而不使用铅蓄电池,原因是 锂电池具有轻便、比能量高的突出优点 。
(4)图中表示电池性能最佳的点为 B (填“A”“B”或“C”)。解释BC段曲线变化的原因: 过多的石墨烯阻碍电池中锂离子的迁移,导致电池内阻增加,性能下降 。
锂电池具有轻
便、比能量高的突出优点
B
过多的石墨烯阻碍电池中
锂离子的迁移,导致电池内阻增加,性能下降
3. (2023山西)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它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通过引水、调水、储水等方式将长江等水源送往北方。截至2023年5月,工程累计调水量超过62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结构。
南水北调工程对水源地水质要求较高,其中一种做法是在水源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以配置优良水质,改善水的硬度。输水工程沿线有严格的要求,不可随意取水用水,为安全起见,沿途设置了三道防线,禁止各种非法行为的发生。
南水北调进入穿黄段(如图)时,对工程质量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该段的隧洞使用了钢板、混凝土和高强度钢丝加固而成。
千里迢迢风雨路,万丝甘甜济北方。在以露天水渠输水时,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水渠常采用减宽度、加深度的方式将长江水保质保量运达北方,实现长江水源合理调配。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长江水源中含有的一种金属阳离子是 钙离子(或镁离子) (写名称)。
(2)穿黄工程隧洞的坚固结构可防止 坍塌(或漏水,合理即可) 。
(3)工程沿线设置三道防线,禁止各种非法行为的发生,如 私自取水用水(或攀爬,合理即可) 。
(4)以水渠方式输水时,采用减宽度、加深度的方式,其目的是减少污染和 减少水分蒸发(合理即可) 。
(5)为输送优良水质,向水源地加入适量生石灰,作用是 降低水的硬度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
钙离子(或镁离子)
坍塌(或漏水,合理即
可)
私自
取水用水(或攀爬,合理即可)
减少水分蒸发(合理即可)
降低水
的硬度
CaO+H2O=Ca(OH)2
4. (2021山西晋中)
冰与火的完美“邂逅”
在地壳中,钠元素的含量位居金属元素中的第四位。钠呈银白色,质软,密度比水小,具有可燃性等性质,一般保存在煤油中。它的单质和化合物用途广泛。
如果让性格“刚烈”的金属钠与“沉稳大气”的巨型冰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用镊子把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再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空气中,用小刀切下绿豆大小的一块,切开后银白色的金属表面迅速产生了白色物质氧化钠(Na2O),但该过程中不会发生燃烧。再取一大块冰,在其表面挖一个较深的坑。用遥控车将钠放入冰坑底部,瞬时产生冰火两重天的壮美奇观(如图):钠变成了一个大火球,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火光四射,火花飞溅。燃烧结束后,观察到剩余冰块上裂纹纵横交错。把无色酚酞溶液滴入冰坑,坑内液体变红。
钠用它火一般的“热情”熔化了寒冷的坚冰。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钠的物理性质有 呈银白色(或质软,合理即可) (写一条)。
(2)钠不能保存在水中的原因是 钠能与水反应(合理即可) 。
(3)冰坑周围裂纹纵横,说明反应过程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
(4)钠与冰相遇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可能是 H2(或氢气) 。
(5)钠切开后表面产生白色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a+O2=2Na2O 。
呈银白色(或质软,合理即可)
钠能与水反应(合理即可)
放热
H2(或氢气)
4Na
+O2=2Na2O
针对训练
1. 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处理垃圾是世界性难题,垃圾在细菌的作用下能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恶臭气体,塑料方便袋自然降解速率很慢,采用填埋方式,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经雨水冲刷、浸泡,也会污染河川及地下水,毒性物质渗入土壤后,会影响植物生长,还会产生甲烷等气体。垃圾焚烧会产生二 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类型二 能源环保
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总方针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垃圾通过分类,可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分别收集,单独处理。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可通过堆肥方式处理制作成有机肥料。垃圾中大量的废纸等都有着惊人的价值,这些物质经分拣能得以充分回收利用,会相应减少自然资源的索取,使垃圾处理量大大减少。回收1吨废纸可挽救17棵大树,少用纯碱240公斤,降低造纸的污染排放75%,节约能耗40%~50%。
阅读分析,解答问题:
(1)图中第二个垃圾箱投放的是哪一类垃圾?再举一例生活中能投放其中的垃圾。
可回收垃圾 废铁
(2)从垃圾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的气体分析,垃圾中含有哪些元素?(写三种)
氮、氢、硫(或硫、氢、碳,等等,合理即可)。
(3)填埋垃圾有时会发生爆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可回收垃圾 废铁
氮、氢、硫(或硫、氢、碳,等等,合理即可)。
CH4+2O2CO2+2H2O
(4)厨余垃圾除制作成有机肥料,你还知道哪些处理方法?
制取生物柴油(或制作饲料,合理即可)。
(5)回收废纸有哪些优点?
节约木材(或节能,或节约资源,或降低污染,合理即可)。
制取生物柴油(或制作饲料,合理即可)。
节约木材(或节能,或节约资源,或降低污染,合理即可)。
2. (2022山西晋中)
焦化超低排放
为推进焦化行业全流程、系统化环境治理,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应坚持源头防控、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全面发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煤的焦化是将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热,分解成焦炭、粗氨水、焦炉气和煤焦油等物质。在炼焦生产过程中,精煤破碎、焦炭破碎、筛分及运输中都会产生颗粒排放物。焦炉内发生反应时,还会产生多种污染性气体。
目前,焦化超低排放改造中,通过采取密闭、封闭等有效措施,提高废气收集率。污染性气体处理,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脱硝和氨法脱硫等方法。对焦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可将焦炉进行升级改造,以加强余热回收利用。产品清洁运输是产品销售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集装箱、管道、管状带式输送机等,或使用新能源汽车等运输方式,实现清洁运输。
焦化企业应因地制宜制定焦化超低排放改造方案,倡导节能环保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标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阅读分析,解答问题:
(1)焦化企业生产得到的产品有什么?(写一种)
焦炭(或粗氨水,或焦炉气,或煤焦油)。
(2)煤焦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气体有什么?(写一种)
CO(或SO2,或NO2,合理即可)。
(3)为实现焦炭清洁运输,可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写一条)
采用集装箱运输(或使用新能源汽车运输,等等,合理即可)。
(4)焦化过程产生大量的余热,请举出余热回收后的一种用途。
烧水(或供暖,或发电,等等,合理即可)。
焦炭(或粗氨水,或焦炉气,或煤焦油)。
CO(或SO2,或NO2,合理即可)。
采用集装箱运输(或使用新能源汽车运输,等等,合理即可)。
烧水(或供暖,或发电,等等,合理即可)。
3. (2021山西)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
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有超过25万种生物生活在其中,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和交通服务,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忠实“朋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热量不断增加。海洋吸收了绝大部分全球变暖的热量,还“消化”了2~3倍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化速度及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海洋变暖的速度增加了一倍。在过去的20年里,所有大洋盆地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到数月的极端海洋高温天气,即“海洋高温热浪”,它可以延伸数千公里的范围,深达数百米。热浪频发,易引起更强烈的热带气旋、厄尔尼诺等现象。2006—2015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约3.6 mm,为1901—1990年期间上升速度的2.5倍。海洋在溶解二氧化碳后,酸性增强,会影响牡蛎、蛤蜊等贝类的外壳或骨骼的形成。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有 海鲜(或鱼,等等,合理即可) (举一例,后同),能源有 潮汐能(或风能,等等,合理即可) 。
(2)海洋吸收热量发生的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海鲜(或鱼,等等,合理即可)
潮汐能(或风能,等等,合理即
可)
物理变化
(4)“海洋高温热浪”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是 降低生物活性(或危害生物的生存,等等,合理即可) 。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或使用清洁能源,等等,合理即可) 。
(3)海洋“消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CO2+H2O=H2CO3
降低生物活性(或危
害生物的生存,等等,合理即可)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或使用清洁能源,等
等,合理即可)
针对训练
1. (2023安徽改编)
载人飞船内及航天员出舱的气体供给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航天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类型三 前沿科技
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LiOH)吸收CO2,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座舱。
我国“飞天”舱外航天服采用氢氧化锂作为吸附剂进行CO2清除。通过将LiOH压制成药饼,使LiOH吸收罐在保证较高吸收效率的同时可极大降低航天员舱外活动时的呼吸阻力,延长其舱外活动时间。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文中提到的氧化物有 H2O(或CO2) (选一种填化学式)。
(2)空间站制备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
(3)空间站内二氧化碳吸附与脱附发生的是 物理 变化。
(4)LiOH吸收CO2与NaOH和CO2的反应类似,请写出LiOH吸收CO2的化学方程式: CO2+2LiOH=Li2CO3+H2O 。
H2O(或CO2)
2H2O2H2↑+
O2↑
物理
CO2+2LiOH=Li2CO3+H2O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CO2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 相同条件下,吸收剂的质量相同时,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 。
相同条件下,吸收剂的质
量相同时,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
2. (2023南充改编)
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组成包括基体和增强材料两部分,常见基体有金属、陶瓷、树脂、橡胶、玻璃等;增强材料种类繁多,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高分子纤维,其中玻璃纤维是近年来我国使用量最大的增强材料。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单层碳原子晶体,是一种理想的复合材料增强体。如应用于纺织行业的石墨烯复合纤维,
能有效抑制真菌滋生,祛湿透气,同时能瞬间升温,还可防紫外线等,复合纤维中石墨烯含量对紫外线透过率的影响如图1。石墨烯还可用于橡胶行业制成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能提高导电、导热及力学性能,石墨烯用量对橡胶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如图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优异的石墨烯复合材料将会被广泛应用。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文中提到的材料中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石墨烯橡胶 (填“石墨烯橡胶”或“金属”)。
(2)近年我国使用最多的增强材料是 玻璃纤维 。
(3)石墨属于 单质 (填“单质”或“化合物”),它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
(4)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石墨烯分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是否相同,你的观点是 产物相同,石墨和石墨烯均由碳元素组成 。
石墨烯橡胶
玻璃纤维
单质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产物相同,石墨和石墨烯均由碳元素组
成
(5)由图1分析最适合做抗紫外线衣服的材料是 含2%石墨烯的纤维 。由图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石墨烯用量在1~2份时,随着石墨烯的用量增大,橡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增大(合理即可) 。
含2%石墨烯的纤
维
石墨烯用量在1~2份时,随着石墨
烯的用量增大,橡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增大(合理即可)
3. (2020山西晋中)
向海洋进军——LNG船
在航行在大洋上的巨轮中,有一艘我国自主研制、制造难度堪比航母的巨轮,它就是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被誉为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装载天然气时,是在-163 ℃的环境下将其变为液态。天然气液化后的体积是气态时的1/600,可大大提高运输效率。一艘17万立方米的运输船装载的液态天然气汽化后可供2 418万人使用一个月,是一种“海上超级冷冻车”。
装载这类货物的运输工具所用的钢板,含镍量达到36%,称为殷瓦钢。它的热膨胀系数极低,能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固定的长度。但它在空气中对湿度的要求非常高,如在施工过程中沾上汗水,24小时内就会被锈穿,使得钢板报废。殷瓦钢还在精密仪器和仪表零部件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阅读文本,思考并回答问题:
(1)殷瓦钢的主要成分为 铁和镍 。
(2)殷瓦钢具有的性质是 不耐腐蚀(或热膨胀系数低,合理即可) (写一条)。
(3)天然气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4)LNG船可通过降温加压使天然气液化后再运输的原因是 液化后的体积是气态的1/600,大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或加大运输量,合理即可) ,液化后分子间的间隔会 变小 。
铁和镍
不耐腐蚀(或热膨胀系数低,合理即
可)
CH4+2O2CO2+
2H2O
液化
后的体积是气态的1/600,大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或加大运输量,
合理即可)
变小
4. (2019山西)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它采用桥、岛、隧结合的方式建造,全长约为55 km,海中主体工程长29.6 km;使用寿命约120年,可抗12级台风和8级地震。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建造难度最大的交通集群工程。大桥钢索、桥面和桥墩等均使用了大量金属材料。钢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为满足通航要求,沉管管底深埋于海面以下最深处可达44.5 m,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工程。隧道内不仅可以通车,还可餐饮、休闲、加油等。承载沉管隧道的海床由坚硬的花岗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云母(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铝等)等多种矿物组成。
阅读上述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材料可被制成桥上的钢索和钢板,体现了金属的 延展 性。
(2)沉管在海洋环境中应具备的特性是 耐腐蚀 、 强度大(合理即可) 。
(3)海床矿物中含有的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是 SiO2(或Al2O3) ,它属于化合物分类中的 氧化物 。
(4)沉管隧道内的加油站应张贴的安全标志是 禁止烟火 (写一个),目的是 防止爆炸 。
延
展
耐腐蚀
强度大(合
理即可)
SiO2(或
Al2O3)
氧化物
禁止烟火
防止爆炸
针对训练
类型四 传统文化
1. (原创) 千年竹纸的“前世今生”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古法毛边纸造纸传承人刘仰根介绍,造纸要经过选料、剥料、踏料、抄纸、烤纸等多道工序。第一个关键是选料,需选取立夏前三天的竹子,若砍伐竹子时间过晚,竹子纤维变粗,所含杂质较多,影响纸张质量。砍笋时间大约十天,砍下竹子晾三天切断,削皮,破成片,然后撒生石灰,灌水浸塘。
经过大约五十天浸泡,竹子烂掉,在浸泡塘内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的物质,称为“浮痂”。然后捞出,漂水两个月,再经过踏料制成纸浆。抄纸时,要利用一个纱网反复晃动控制浆液厚薄均匀。将纸浆抄纸后还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最后经适宜温度烤纸即制成毛边纸。造纸时需确保水中不能含有过多不溶物,以免影响纸的品质。成品毛边纸久置不怕虫蛀,可用于绘制水墨画、修复古书等。
阅读上述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古法毛边纸造纸时,为除去水中的不溶物,可采取的措施是 用石英砂过滤(合理即可) 。
(2)立夏前三天挑笋砍,时间不能过晚的原因是 太晚纤维变粗,影响造纸的质量 。
(3)加入生石灰浸泡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
(4)抄纸过程中纱网的作用相当于实验用品中的 滤纸 ,控制浆液厚薄均匀的目的是 使纸张更均匀 。
(5)烤纸过程中需控制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 防止纸烧焦 。
用石英砂过滤(合理即可)
太晚纤维变粗,
影响造纸的质量
CaO+H2O=
Ca(OH)2
滤纸
使纸张更均匀
防止纸烧焦
2. (2023适应性改编)
文字的载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字的作用居功至伟。随着时代发展,文字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最早的文字载体之一是陶器,人们把文字刻在泥胎上,经烧制而不脱落。制作泥胎用的是黏土,其中含有铝、镁、铁等金属元素。周代把文字铸在青铜钟鼎上,这就是钟鼎文或金文。青铜器表面绿色的铜锈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西周到春秋时,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被广泛使用。制作竹简时,用大火烤制竹子,使其内部的水分蒸发,这一过程叫“汗青”或“杀青”。
替代竹简的文字载体是纸,我国西汉就有了纸。造纸时,在树皮中加入强碱液进行蒸煮制成纸浆,再经一系列操作得到纸,同时产生碱性废液。现代生活中,电子书成为一种新的文字载体。
阅读分析,解答问题:
(1)黏土的物质类别属于 混合物 。
(2)钟鼎文载体的材料属于 金属 材料,其主要成分的元素符号是 Cu 。
(3)铜生锈除与氧气有关外,还与空气中的 CO2、H2O (填物质化学式)有关。
(4)从微观角度看,“杀青”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 。
(5)将树皮制成纸浆,利用了强碱的 腐蚀 性,处理造纸废液的方法是 加入适量稀盐酸(合理即可) 。
混合物
金属
Cu
CO2、H2O
水分子之间的
间隔
腐蚀
加入适量稀盐酸(合理即可)
3. (2023太原二模)
日晷
日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它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又称“日规”。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日晷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铜制的指针叫“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表中立竿的作用;石质的圆盘叫“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面两面都有刻度。日晷不仅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而且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制作日晷时,先按一定的技术在晷面上刻画出准确的时间线,再用锤子将铜针敲入晷面中心的小孔,并保证二者垂直,每一个细节也不能忽视。
阅读分析,解答问题:
(1)“晷针”属于哪种材料?其构成微粒是什么?
金属材料 原子
(2)利用物质的性质解释“晷针”为何能长期使用?若用铁制指针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铁制指针使用一段时间后生锈断裂。
(3)为保证日晷计时准确,制作时有何注意事项(写一条)?
晷针与晷面垂直。
金属材料 原子
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铁制指针使用一段时间后生锈断裂。
晷针与晷面垂直。
(4)“日晷”的缺点是什么(写一条,下同)?现代计时工具有何优点?
阴天无法使用。 现代计时工具计时更精确。
阴天无法使用。 现代计时工具计时更精确。
4. 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2023年的惊蛰日期是3月6日。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与自然节律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节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作物可以开始播种了。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时节。同时,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也被“惊醒”,过冬的虫卵开始生长。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明显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古人确定“惊蛰”日期的依据是 斗转星移(合理即可) 。
(2)惊蛰时节空气变得湿润的原因是 雨水增多 ,其微观解释是 空气中的水分子数目增多 。
(3)正常雨水呈酸性的原因是 CO +H O=H CO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4)惊蛰节气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是 惊蛰时节可以开始播种农作物(合理即可) 。
(5)请再写出一个节气的名称: 立春(合理即可) 。
斗转星移(合理即可)
雨水增多
空气中的水分子数目增多
CO +H O=H CO
惊蛰时节可以开始
播种农作物(合理即可)
立春(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