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古诗词曲阅读专题
河北近五年考情说明
考察篇目
2023年: 以“柳”为意象的四首课外古诗对比考查
2022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新制布裘》对比考查
2021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单篇考查
2020年:《赤壁》与《登幽州台歌》对比考查
2019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单篇考查
2023新变化:考查4组课外诗句
考点(考情) 年份 真题设问
文学常识 (3年2考) 2023 4(1)题:解释甲标牌上的诗句中“杨花”一词的意思。(1分)参考答案:柳絮。→对接教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同意象“杨花”,课下注释。
2021 5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岑参(人名)。(1分)
标题理解 (2021) 2021 6题: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2分)参考答案:这首诗是歌行体;是写雪中送别的。
主旨情感 (3年2考) 2023 4(2)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乙标牌上的“渡头杨柳青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参考答案:离别之情。
2022 6题;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关心民生、心忧天下的情怀。(3分)
词句赏析 (3年2考) 2023 4(3)题:丙和丁两个标牌上的“嫩”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共同特点?(3分)参考答案;都写出了春天柳树刚发芽时颜色浅淡的特点。
2021 7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正确项)B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错误项)
考点(考情) 年份 真题设问
内容理解 (3年2考) 2022 5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装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2分)
2021 7题 C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正确项)
标题理解 (2021) 2021 7题D项: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正确项)
考情总结
1.考查形式:分为单篇考查和对比考查两种形式,下设2~3小题,分值为5~7分,题型不固定,填空、选择、简答均为常见命题形式。
2.考查内容:文学常识、内容理解与概括、标题理解、思想情感、词句释义、名句赏析。
3.新变化
①考查形式:河北古代诗歌阅读命题趋势逐步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2019--2021年考查形式为课内单篇或课内比较;
2022年首次引入课外古诗词,以课内外对比形式考查;
2023年首次考查课外古诗词对比阅读,单纯考查4组课外诗句,
命题形式可溯源到八下P70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分门别类辑古诗”,且选材与教材诗歌同作者或同主题。同时摒弃诗歌阅读的传统模式,设置公园标牌的具体情境来考查学生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②朝代、作者:所选古代诗歌的朝代主要集中在唐宋,且课外古代诗歌的作者大多可以对接到教材古代诗歌作者。如2022、2023年均考查了白居易的课外诗歌。2022年对比考查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选材来自教材八下第24课“预习”导读;2020年6题设问来自教材八上第26课“思考探究”(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③题量、分值:古代诗歌阅读一般涉及2、3道小题,分值为5~7分。
④试题命制关注教材知识和课后习题。
命题形式虽新颖,但题目内容多由课内古诗迁移而来,降低了解题难度。这样的题目设置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的要求。
命题趋势:文本组合形式
课外单首
2023浙江台州:《旅次石头岸》;江苏南通:《黄泥山》;泰州:《金陵即事》;湖南张家界:《仲春郊外》等
课内外比较
2023甘肃省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近试上张水部》;湖北黄: 《望岳》+《望蓟门》;辽宁沈阳:《游山西村》+《社日》等
课外比较
2023 江苏扬州:《送苏尚书赴益州》+《送别》;贵州:《渔家傲(水上落红时片片)》+《渔家傲(斗转星移天渐晓)》等
命题趋势·新考法分析
跨学科
四川遂宁[10(1)题跨美术学科],湖北潜江、天门、仙桃、江汉油田[8(1)题跨美术学科](为诗句选择合适的插画,启发学生联系诗句意思展开充分想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如:(2023陕西中考)【跨学科命题·音乐】《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3分)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答案要点:乐器声色特质+本诗语言特色+诗人情感
综合性
2023江苏苏州(7题与名著、现代诗结合)阅读尾联,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诗人说自己“行年七十初心在”,这可从他《示儿》中的 “ ”两句诗得到有力印证。
(2)“偶展舆图泪自倾”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用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两句诗或自己的话回答。
整道题创设活动情境
2023 四川遂宁(“经典润人生”读书活动),湖北潜江、天门、仙桃、江汉油田(“清明诗会’活动)等
2023 四川遂宁(“经典润人生”读书活动)
10.在“品经典”环节,你们小组准备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参加品诗分享会。(6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如图是小俊读诗后画的一幅画,从诗中选一联为画题诗,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联诗画面。
答案示例: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画面描绘:风在嘶吼,吹的两岸的叶子瑟瑟发抖,不禁发出了凄凉的悲鸣;清冷的月光挥洒在江面上,照出一叶小舟,孤独的随波摇荡。
(2)小丽准备从整首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角度分享品诗感悟,请为她写出分享内容。
答案示例: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
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还将两行泪,遥客海西头”两句含蕴深情。将思乡怀友之情:得极其诚挚动人。
探究性
2023 浙江丽水(析宋人品性)、山东烟台(6题探究“鸦”这一意象所寄托的情感)等。
如:(2023山东烟台中考)【探究性命题】6.请根据下列诗句,探究“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2分)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张籍《岳州晚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寄托着作者的孤寂、思归、思乡之情。(意对即可)
【解析】理解诗歌意象中寄托的情感。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意思是:夜晚,乌鸦聚集在树上,秋季的天空中传来归雁的鸣叫声。渣染了悲凉的氛围,为尾联抒发对家人的思念奠定了自感情基调。“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二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树栖鸦”这三个字,既写出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更体现出作者独自在外的孤寂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的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的庄户人家炊烟袅袅。结合曲的尾句“断肠人在天涯”可知,“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作者的羁旅思乡之愁。乌鸦,古人认为是一种不祥的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因此,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可知,“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了孤寂、思归、思乡的愁绪。
新题设问·探究性
在“诗歌的意象”专题学习课上,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拽集资料,并制作有关“雁”的意象的小卡片。请你赏读小冀制作的卡片,回答后面的问题。(共7分)
甲: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乙: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丙: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丁: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1)【跨学科·地理】有同学对卡片中的“雁南度”“雁北飞”产生了兴趣,经查阅资料可知,“雁南度”说明当时是秋季,“雁北飞”说明当时是春季。(2分)
(2)同学们对乙句中“萧萧”一词的意思有争议,你赞同下面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观点1: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蓄”中的“萧萧”。
观点2:同“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
答案示例:我赞同观点1。乙句和观点1诗句中的“萧萧”都是形容风声,观点2诗句中的“萧萧”形容马的嘶叫声。(观点正确1分,理由正确2分,意思对即可)
(3)经讨论,同学们得出以下结论:古代诗歌中“雁”的意象一般会传达出思乡、惆怅、哀愁(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等情感。(2分)
1.命题角度:根据甲、乙、丙、丁诗甸中共有的意象“雁”,对其所传达的情感进行探究,考查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体现设题的探究性。
2.对接2022课标P50“命题规划”:科学设计试卷结构,明确规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倡导设计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
一、了解诗歌题材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通之处。学一首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根据该诗歌的内容,将其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写作手法及具体内涵,即合理猜想该诗歌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初中所学古诗词曲题材大致可分为九类:
1.山水田园 6.雄心壮志
2.思乡怀人 7.咏史怀古
3.酬唱送别 8.咏物抒怀
4.爱国忧民 9.歌咏爱情
5.军旅边塞
二、读懂的基本方法
1.看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作手法。如:①以地名(包括亭、台、堂、楼)为标题,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情感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怀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等。如《登飞来峰》从一个“登”字即可看出这是一首与登高抒怀有关的诗歌。②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如“蝉”“菊”“梅”“子规”等,以此为题的诗一般多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③以人物为标题,若标题中的人物是老百姓,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和对某种制度的批判,如《卖炭翁》;
如果是历史名人,则多表达对其的敬仰或同情,凭吊怀古,如《贾生》。
②“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如《卖炭翁》标题就揭示了诗歌的写作对象。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如《天净沙·秋思》标题中“秋思”所奠定的情感基调是游子漂泊他乡的孤寂。
④“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标题中一个“送”字就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⑤“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注:并不是所有的诗歌标题都具有以上功能,具体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判断。
针对训练
(1)根据《晚春》这首诗的题目可知,这首诗的写作对象是______。
(2)根据《赠从弟(其二)》这首诗的题目可知,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______。
(3)根据《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的题目可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思想感情。
(4)根据《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题目可知,这首词在题材上属于______词。
贾谊宅》这首诗的题目可知,这首诗在题材上属于______诗。
2.明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每一首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情感表达,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读古代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李白傲岸不群、诗风飘逸洒脱;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王维多才多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作风格意境高远、宁静自然;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析注释。
看注释、小序,推测内容及情感。注释往往涵盖重要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交代写作时的社会、自然环境,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注释①节选;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据此注释可推断出这首诗蕴含着诗人的
______之情。
②介绍作者。→了解作者的遭遇、境况、所处时代的国势,诗人的创作方法与风格,诗人常见思想内容与情感倾向,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专有名词,帮助读懂诗句。如2022河北白居易《新制布装》注释①②③④⑥均可帮助读懂诗歌大意,注释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暗含了诗人白居易______的心境.
④介绍相关诗(词)句,暗含用典、意象等或直接解释用典、意象等。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大量注释都对词作内容的典故做了解释,如注释⑩“〔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词人______的志向。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抒发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4.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具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思考其深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把握情感基调。
类型:
(1)显性词语:能够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词语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独”“涕”两词即是情感语,揭示出诗人孤寂郁闷的心情以及诗人自身的孤单渺小。)
(2)隐性词语: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此三句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物象,并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九词加以修饰,使得各个物象特征鲜明,写出了深秋暮色的苍凉之感)
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是”两词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传达了出来)
针对训练
1、根据李白《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句中的“思”字,可推断出这首诗是表达诗人的______之情。
2、根据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两甸中的“可怜”一词,可知这首诗寄寓了诗人_______。
3、根据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中的“缺”“疏”“断”“静”等修饰性的词语,可以看出词人此刻______的心境。
5.抓意象。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古诗词中常用传统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因此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掌握了常见意象的意义,就可以据此分析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看意象和特征:如“舟”,因其漂浮的特点而常用来表达漂泊孤独、自由旷达之情看意象的色彩: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中表色彩的词,色调柔和,表现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看意象的修饰语:如“寒灯”“残花”“孤舟”等,都是作者情感的写照
看意象出现的时令:如“早春”多表示喜悦与朝气;“暮春”多表示惋惜与留
恋;“秋冬”多表示肃杀与悲凉
看意象的排列组合:反差强烈的意象组合构成强烈的对比;打破常规的时间、
空间排列组合顺序可以巧妙隐含作者的思绪意象
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针对训练
1、根据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两句中的“秋营”“斜目”两种意象可知,这两句暗含着诗人______的心情。
2、根据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旬中的“烟”“水”“是”三种意象可知,三种意象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诗人______的心情。
6.知典故。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类比和反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用典的妙处。
(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学生理解)用典的几种情形:
化用前人语句。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化用了南朝的宗悫的“乘长风破万里浪”,表达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追求。
引用神话故事。如李商隐《无题》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青鸟”都为神话中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引用历史故事。如范仲淹《渔家做·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出词人思念家乡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针对训练
(1)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无人送酒来”一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剩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一方
面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则隐含着诗人______。
(2)李白《送友人》诗中“萧萧班马鸣”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其中“班马”指离群的马。诗人运用此典故表达了______。
7.明手法。
如古诗词曲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备考建议
①关注课标诗歌篇目的同时,重视对教材诗歌进行多维度整合,构建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②打破死记硬背、大量刷题的应试现状,注重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指向素养立意。
③回归教材,重视课下注释,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注释这一学习工具。
纵横过古诗
先纵后横,从一首到一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能力
纵向——随首知识整合训练·课标40首典型篇目
1、知识点整合(维度:作者、意象、手法、体裁等)
2、针对知识点设课外迁移练习
同作者:李白、刘禹锡、苏轼、岑参、辛弃疾、杜甫、杜牧、李清照、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诗经》(同出处)
同意象:月、风、酒、草、雁、柳、夕阳、雨、杨花、落花等
同手法: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互文等。
知识点整合——同作者:李白
少年侠游
少年时“观奇书”“神游仙”,二十多岁时辞亲远游、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如《渡荆门送别》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的依依惜别之情、再如《峨眉山月歌》全诗充满憧憬和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排挤离京
天宝元年,经人推荐,进京任翰林供奉。两年后被排挤出京。之后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之感。《行路难(其一)》作于此时。全诗抒彩强烈,情感变化起伏,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晚年流放
公元748年,李白得知王昌龄被贬龙标,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有此寄》。表达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与关切。安史之乱第二年,因卷入永王之乱被牵连人狱,后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被赦免作《早发白帝城》。762年赋《临终歌》之后与世长辞。
艺术风格
其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惯于借助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1、(同作者·李白)学习完《行路难(其一)》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李白的了解,张老师制作了“李白生平及作品简录”的知识卡。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辞亲远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南游江南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酒肆留别》
·仕途受挫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奉诏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2分)
(2)“欲行不行各尽筋”一句中“觞”的意思是:_____。据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醉翁亭记》“觥筹交错”一句中的“觥”字,两者意思相同。(1分)
(3)结合你对《行路难(其一)》的理解,并联系上面“奉诏入京”与“仕途受挫”的诗句内容,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3分)
知识点整合—同作者:刘禹锡
被贬朗州 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作品有《秋词(其一)》,表现了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
转徙夔州、和州 长庆元年(821年)冬,被任为夔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刺史。《陋室铭》作于此期间,表达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
调回洛阳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于此时。
艺术风格: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是刘禹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其作品往往豪健雄奇,气魄宏大。
课外迁移练习
2、(同作者·刘禹锡)请阅读下面的诗句,回答问题。(共6分)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其一)》
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杏花园下酬乐天见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杏花园下酬乐天见赠》中“酬”的意思均指_____。
(2)请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两句。(2分)
(3)白居易曾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请结合上面刘禹锡的诗句内容,说说白居易为什么会对刘禹锡有这样的评价。(3分)
同作者不同题目
1、读诗词应学会联读与比较。“何妨”一词在苏轼的另一首词《定风波》中也使用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而徐行。”这句里的“何妨”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何妨”传达出的人生态度或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案示例一:人生态度相同,都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示例二:思想情感不同,《定风波》表达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哲理;本词表达不服年老(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愿望(政治理想)
2、(2023石家庄第二十八中学二模)品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6分)
【甲】《过零丁洋》(文略)文天祥
【乙】金陵驿二首·其-①文天祥
草合②离宫③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④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⑤归。
【注释】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被押赴元都途径金陵时所作。此时,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元军攻破四年之余。②草合:草已长满。③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④别却:离开。⑤啼鹃带血: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1)这两首诗格调沉郁悲壮,气贯长虹,说说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甲诗直抒胸臆,乙诗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间接抒情,都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2)《过零丁洋》与《南安军》的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都直抒胸臆,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誓死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
不同作者不同题目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上片用“我欲”“又恐”“何似”来体
现词人情感的起伏,从对月宫的向往,到犹豫不快,再到对人间生活的留恋。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写到对弟弟的思念,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情感?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人世悲欢离合的旷达(豁达)态度,寄托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月夜忆舍弟》表达了战乱造成的亲人分散(音讯隔绝)的伤感和优国忧民的情怀。
3、(2023云南中考)杜甫的《春望》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都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答案:《春望》中的“书”主要表达因战乱没有家人音信而产生的担忧、思念之情;《次北固山下》中的“书”主要表达诗人漂泊在外,临近新年,产生了对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愁绪。
4、(2022广西贺州中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雁足传书的典故,表达思念故乡的感情。(2分)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行路难》(其一)同题材的课内外对比阅读或含“燕”“月”等常见意象的多篇课外古诗词的情景化设题。
知识点整合—同意象:月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我寄愁心与明月
·以月渲染凄清氛围,烘托孤独、凄凉心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以月渲染清幽氛围,烘托悠闲心境——从今若许闲乘月
·表达作者的美好祝愿和旷达胸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课外迁移练习
3、(同意象·月)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共10分)
普天乐·咏世
〔元)张鸣善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花倚栏干看烂漫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1)这首元曲有一句化用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请你找出来。
(2分)
(2)阅读下面与“月“相关的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廊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①自古至今,月亮有许多雅称,如“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请你再写出一个月亮的雅称:玉盘、冰轮、银钩、素娥、玉蟾。
②千里与君同”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均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1分)
③月亮明明都是一样的,但《月夜忆舍弟》中杜甫为何偏说“月是故乡明”呢?请简要分析。(3分)
④请结合你对《普天乐·咏世》的理解,并联系上述四组诗词,说说作者借明月共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知识点整合—同意象:酒
·借酒怡情(展示豪迈的个人情怀)——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解愁忘忧(抒发归乡、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感叹现实(以“酒”感怀,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送友饯行(以“酒”饯别,抒发离愁别绪或劝慰之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书写人生(展示激昂情绪)——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同意象·酒)“以象知意”能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古诗词中,作者常常借“酒”抒怀。如《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借“酒”抒发了_____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借酒来排遣自己_____的情感;再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一句,借“酒”写出了农家丰年待客的丰厚情谊,也间接写出了自己做客时的感受。(3分)
知识点整合
·词的特点及风格(九年级)
·律诗的特点及风格(八年级)
横向——9大题材单元整合训练
爱国忧民、雄心壮志、边塞军旅、
酬唱送别、思乡怀人、咏物抒怀、
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爱情闺怨
提能力古代诗歌阅读分角度整合及训练
【落实2022课示单元整合理念】
角度一 不同主题的诗歌特点
角度二 不同作者的诗歌特点
角度一 不同朝代的诗歌特点
主题一爱国忧民(10年3考)
1、忧虑国家命运、抒发报国之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己亥杂诗(其五)》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春望》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过零丁洋》
《别云间》
2、关心民生疾苦、控诉统治阶层:
《梁甫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石壕吏》 《卖炭翁》
《式微》 《朝天子·咏喇叭》
《十五从军征》
3、敢于为国的责任担当:
《木兰诗》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昌叔潜赋》
《南安军》
常见意象:落花、风雨、烽火、号角、弓、马、千戈、酒等。
常用手法:
①夸张:《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矫健身姿。《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与难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②比喻:《己亥杂诗(其五)》三、四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拉开的弓”比作“满月”,借“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射天狼”表达了词人想要抵御入侵者,报效国家、关切国家命运的吸国精神。《过零丁洋》颌联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③直抒胸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宽广的胸怀。《过零丁洋》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式微》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表现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④对偶、互文:《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⑤双关、对偶:《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运用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⑥用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看孙郎”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示自己勇武可用,表现出词人的“少年狂气”和为国立功之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驰骋疆场,为国御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⑦乐景衬哀情:《春望》颔联以乐景衬哀情,描写“花”“鸟”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诗人见之反而落泪、惊心,这样写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⑧白描:《十五从军征》中“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运用白描手法,通过近景描写,描绘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回到家中时已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⑨虚实结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夜晚窗外的风雨声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⑩托物言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人借神话传说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自己的壮志豪情。
情感
同:
爱国:表达忠贞为国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及渴望报国的志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己亥杂诗(其五)》《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江城子·密州出猎》《过零丁洋》《春望》]
忧民: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梁甫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十五从军征》《朝天子·咏喇叭》)
异:《木兰诗》赞颂了劳动人民出身的巾帼英雄,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卖炭翁》《式微》《朝天子·咏喇叭》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和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十五从军征》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石壕吏》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别云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壮志未酬的悲愤和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南安军》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
主题 思想内容 主要标志 人物形象 教材篇目/本书页码 语言风格
爱国 忧民 描写亲身经历、所见所闻,表达同情百姓、控诉统治者、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常见意象:风、雨、烟、月、沙、花、鸟等。 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报效朝廷、同情百姓、忧国忧民 七下《已亥杂诗》(其五)绝句七下《泊秦淮》绝句 八上《春望》五律 八上《雁门太守行》 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语八下《卖炭翁》古诗 九下《过零丁洋》七律 课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自然朴实
朴素自然
深沉含蓄
含蓄凝练
沉郁顿挫
语言通俗
慷慨悲壮
凄丽清婉
雄心 壮志 以描写客观事物为对象,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或暗示自己的志向情操。 常见意象:大海、山峰、波涛、云雾、金樽、酒、雄关、长风等。 为国效力统一国家、建功立业、兼济天下 七上《观沧海》汉乐府 七下《望岳》古诗 七下《登飞来峰》 八上《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九上《行路难》(其一)乐府诗九下《满江红》(小住京华) 质朴刚健
热情奔放
刚劲有力
豪迈奔放
慷慨激昂
豪放
思乡 怀人 作者因长期寄居他乡,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常见意象:月秋风、孤雁、浮云、落花、芭蕉、羌笛等。 思念故乡怀念亲人 七上《次北固山下》 七上《天净沙·秋思》曲 七上《夜雨寄北》 八上《黄鹤楼》七律 九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形象生动
语言简练
质朴自然
音韵清朗
浪漫飘逸
边塞 征战 以描写边塞军旅生活为主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常见意象:大漠、烽烟、落日、孤城、雁、羌笛边关等。 奋勇杀敌、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边关思乡 八上《使至塞上》五律 九下《渔家傲·秋思》 九下《江城子·密州出猎》 九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诗中有画
质朴凝练
粗犷豪放
豪放壮美
送别 友人 通过对送别场景的记叙或送别之景的描写,抒发离愁别绪、劝勉安慰等情感 标题:多“送””“别”“赠”“酬”等字眼。常见意象:柳杜鹃、古慰等情感。道、酒等。 依依不舍怅惘关切 七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八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九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九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 语言凝练
壮美沉郁中见豪气
形象生动
主题 思想内容 主要标志 人物形象 教材篇目/本书页码 语言风格
山水田园 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隐居生活,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主要标志标题:多含“山”“野”“田”“居”等字眼。常见意象:菊、炊烟、野径、山、水、古木等。 热爱自然、情怀高洁、追求理想 七下《游山西村》七律八上《钱塘湖春行》八上《饮酒》(其五)八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质朴自然清新明丽朴素自然平实直白
咏史怀古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或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作。 标题:多含古迹、古人名,或在其前加“咏”字,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等。 怀才不遇、热爱国家 七下《登幽州台歌》古诗八上《赤壁》绝句九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九下《山坡羊·潼关怀古》 慷慨悲壮含蓄典雅慷慨悲壮语言精练
爱情诗 讲述爱情故事,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常见意象:燕子、雎鸠、兼葭、青鸟、红豆等。 执着追求爱情、向往美好生活 八下《关雎》古诗八下《兼葭》古诗九上《无题》 重章叠句 含蓄隽永
叙事诗 叙述故事,塑造人物。 有明显的人物、情节。 热爱和平,厌恶战争 七下《木兰诗》乐府九下《十五从军征》乐府 刚健明朗语言质朴
文言文阅读(13~15分)
一、[2023·河北5~9题,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节选自《核舟记》)【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选自《梦溪笔谈》)
【丙】令有客马日行三直里客去忘持衣且已三分之一主人及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选自《九章算术》)
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⑤纳:收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罔不因势象形
(2)则皆闻之
(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贻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二、[2022·河北7~10题,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神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③,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可》
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④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麟儿,郑板桥之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苟堪励志勤读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 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若能分门别类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3.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3分)
4.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3分)
三、[2021·河北8~11题,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蔡元定①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②荠③。于书无不读。朱熹扣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节选自《夜航船》)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曰:“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⑾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⑿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⒀,更不复顾惜。居⒁身之道,亦犹是耳。傥⒂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节选自《松窗梦语》)
①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朱熹弟子。②啖:吃。③荠:荠菜。④扣:探问。⑤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⑥道艺纯备: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⑦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⑧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⑨舆人:古代职位低微的吏卒。⑩蹑:穿(鞋)。⑾历:经过。⑿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⒀沾濡:浸湿。⒁居:守持。⒂傥:倘若,假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日惟荠
(2)余谒公私第
(3)更不复顾惜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及长,登泰山绝顶。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3.【甲】文中,朱熹为什么说蔡元定“此吾老友也”?(3分)
4.【乙】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3分)
年份 选文出处及作者 选文主题 实词 虚词
2023 课内外3篇选段【甲】《核舟记》节选第一段【乙】选自《梦溪笔谈》【丙】选自《九章算术》 【甲】【乙】工艺制作 【丙】日常算术 因、闻、视
2022 课外2篇选段【甲】【乙】均节选自《郑板桥家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 家书·读书之道 荀、裨、涉猎、若
2021 课外2篇选段【甲】节选自《夜航船》明末清初·张岱【乙】节选自《松窗梦语》明·张瀚 【甲】读书学习 【乙】叙事说理 日、谒、复
2020 课外3篇选段【甲】选自黄庭坚《答宋殿直》【乙】选自苏轼《东坡续集》【丙】选自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读书学习 亦、及、绝、已
2019 课外1篇选文选自《父子宰相家训》清·张英 家训·读书之道 固、若、尽、通
2018 课外4篇选段均节选自《夜航船》明末清初·张岱 人物轶事、传奇故事 谓、旦、是 何 、 于
2017 《复儿子书》 传统美德·勤俭好学 去、宜、是、作
2016 《东坡还宅》 传统美德·义、善 闻、怆然、即、竞
2015 《归钺孝母》 传统美德·孝 比、由是、市、色、怡然 之、与、其、而
2014 《出师表》《鲁宗道不欺君》 人物轶事 光、尝、及 之
河北考情分析
1.考查形式:
新变化:2023年河北中考首次考查非课标篇目,且再次考查了课内外文言语段的综合阅读,遵循了回归课本这一理念。选取的三篇文段以说明为主,包括一个课内,两个课外,属于文化技艺类。内容涉及生活艺术、物理知识、数学知识,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要求,同时设题角度依然围绕语文主题,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河北近8年(2022—2015)都考查课外文言文阅读,其中有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也有课外单篇阅读。
2.选材特点:文段多选相对比较短小,易读懂的材料。热衷于选择读书修身、叙事说理、人物传记、传统美德、生活应用、等题材。
3.题量分值:设置3~5道小题,分值为13~14分。
4.考查内容:考点比较固定,实词解释与辨析、分析虚词意义及用法、断句、句子翻译、文意理解(内容概括、情感理解、阅读感悟谈启示等)。2023年时隔五年河北中考再次考查了断句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点遵循“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备考导航
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无论是选文题材还是考点都比较固定。预计2024年中考依旧会沿用往年的考查模式。
1.对常考的课内外文言实词和15个常考文言虚词进行重点记忆。重视课下注释出现的词语。
2.对于句子翻译题,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和句子运用的特殊句式。
3.文意理解题的回答,务必要在理解写作背景和把握文段大意的基础上进行,不可断章取义、要养成总结归纳、结合生活常思考的习惯。
考点攻略
考点一 实词解释与辨析
1.课内迁移法:如[2023河北5(2)]“则皆闻之”的“闻”,可以联系《小石潭记》中的“隔篁竹,闻水声”进行解释。
2.语境分析法:如[2021河北8(3)]“更不复顾惜”中的“复”,有“再”“又”的意思,结合语境,我们可以选定“再”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如[2020河北7(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的“已”,结合语境可知它是谓语,应该作动词,是“停止”的意思,而不是“已经”的意思。我们还可以通过成语来进行印证。
考点二 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主要运用“课内迁移”和“语境分析”这两种方法。
考点三 句子翻译
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翻译标准:信(准确)、达(通顺)、雅(生动优美)。
3.翻译方法:留、换、调、引、增、删。通读全文,掌握大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补出,倒装调换;异义活用,置换现代;无义虚词,删去不译;领会语气,务求直译。如(2023河北7)(1)尝贻余核舟一。(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这两句缺少主语,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考点四文意理解
考向一 信息提取与概括
1.审清题意和要求,把握题干中的提示性词语,
找准答题切入点。
2.判断提取对象。
3.到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仔细辨析提炼,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
如(2022河北9)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根据甲文“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可概括为应当博览群书;根据甲文“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可概括为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根据甲文“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可概括为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由乙文“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可知,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由乙文“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可知,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及时向老师求教。
考向二 内容理解辨析
这类题命题时有以下几类常见陷阱:
1.曲解词义——在转述中误释词义。针对此陷阱,应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人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
2.无中生有——在概括中添枝加叶。这要求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是否有相关的表述,留意相关的细节,关注选项中自行添加的信息。
3. 张冠李戴。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看选项中的人名与所做事件是否对应。
4.时间错位。不仅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还要清楚前后顺序及经过,留意相关信息在选项中是否存在错位,从而出现顺序倒置等错误。
考点七 分析写作手法
1.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2.揣摩全篇写法:
(1)看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一分一总式等。
(2)看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以小见大、首尾照应、正侧相映、虚实结合、烘托等。
(3)看语言特点→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从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的角度品析,从语言形式(句式、节奏等)的角度品析。
如(2021河北11)【乙】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王廷相的教导方式是以自己所见轿夫雨天走路湿鞋的小事,说明了为官守身的深刻道理,因而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它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法非常相似——以小见大。我们通过自己的总结或迁移联想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五 断句
1.通文意,分层次。从头到尾解剖句子,把复杂的复句分出若干分句,加上标点。
2.标名词,定主宾。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3.看动词。一般一个句子应该有一个独立的动词。
4.看虚词,找位置。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2023河北6)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本句的陈述对象有“马”“客”“日”“主人”,动词有“有”“行”“忘”“觉”其停顿非常容易就能确定出来了。
考点六 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标题。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王黑性俭率》中就直接点明了王器节俭直率的性格特征。
2.分析正面描写。通过文中描述的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和主人公所做的事分析。
3.分析侧面描写。通过评价性的句子或其他人物的言行、情感分析。
4.分析典型事例。
5.分析作者的评价。如(2014河北13)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我们可以通过对鲁宗道的正面描写和皇帝的评价(侧面描写)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七 分析写作手法
1.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2.揣摩全篇写法:
(1)看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一分一总式等。
(2)看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以小见大、首尾照应、正侧相映、虚实结合、烘托等。
(3)看语言特点→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从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的角度品析,从语言形式(句式、节奏等)的角度品析。
如(2021河北11)【乙】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王廷相的教导方式是以自己所见轿夫雨天走路湿鞋的小事,说明了为官守身的深刻道理,因而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它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法非常相似——以小见大。我们通过自己的总结或迁移联想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八 感悟启示
1.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从事情的结果找原因,从而确定“启示”的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品德,进而引出“启示”。
3.抓住文章的议论句、主旨句,进而引出“启示”。
如(2019河北10)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本题明确界定了启示范围,认真阅读所给内容,要特别注意句子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从中筛选出其主要信息——“背诵”“思”“运用”,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教材七大主题知识整合·人物故事
核心点 篇目分析
主要内容 智慧人格 《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记叙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情景,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智慧以及陈元方方正率真的品性,告诫人们对人要有礼、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生活情趣 《咏雪》:通过写谢家小辈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现了古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也赞美了谢道韫的才气。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体会庄子与惠子之间巧妙机智的论辩过程,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劝谏治国(治军) 《周亚夫军细柳》:通过写细柳营与其他军营的备战状态以及文帝劳军前后的反应,勾勒出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讲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的一次外交抗争,侧重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曹刿论战》:主要记述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把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陈涉世家》:生动描述了陈胜、吴广发起的反抗秦朝暴政的农民起义的过程,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领导才能及历史功绩。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自身经历类比齐王的处境,劝谏君主要广开言路。
《出师表》:诸葛亮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做到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教材
人物形象 臣 曹刿:①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②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邹忌:①善于思考、分析;②具有担当、责任意识。诸葛亮:①知恩图报;②深谙治国之道,颇具政治远见。
君 鲁庄公:①政治见识鄙陋,军事上急躁轻率;②礼贤下士、广开言路;③知人善用、任人唯贤;④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齐威王:①广开言路;②有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领袖 陈胜:有大志和非凡抱负、擅长谋划、洞察力惊人、考虑问题周全、有智慧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吴广:果敢、英勇、聪慧、宽厚、有大志和威望、机敏而富于谋略。
其他人物 陈元方:方正率真、聪慧勇敢、懂得诚信的重要性。谢道韫:聪明机智、文学素养高。
庄子与惠子:能言善辩、聪明机智
进谏艺术/军事谋略 进谏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小见大,从生活小事中深思,类比国家大事,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委婉含蓄,以自身体验切入,自然亲切,入情入理,易于使齐威王接受。《出师表》:诸葛亮分析蜀国处境、追忆往事、表明忠心,劝谏君主要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军事谋略 《曹刿论战》: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取信于民)为基础的,对战时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此消彼长,一举溃敌,观察敌情后才追击。取信于民、把握战机,方能运筹帷幄。《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冷静分析当时的形势,接着“诈称扶苏、项燕”,利用人心所向以及鬼神之说,舆论造势。精心策划起义环节,吴广运用“苦肉计”,激众怒,“杀两尉”。陈胜站出来揭露秦的苛政,晓以利害,鼓舞兵众抗争,“为坛而盟”,组建起义队伍。
写作手法 详略得当 《曹刿论战》: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言论,展现其政治卓识和军事才能,对无助于展现人物形象的事一字不提。《陈涉世家》:详写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善于运用生动简练的语言,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类比、“三叠式”结构、排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亲身经历设喻,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巧妙讽喻齐威王。“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句式错落有致,朗朗上口。邹忌以三个“莫不”进行劝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劝谏效果。
《曹刿论战》:肉食者的“鄙”与曹刿的“远谋”之间的对比;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与曹刿的机敏持重之间的对比。《出师表》:将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进行对比,表明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将后主与先帝进行对比,以此劝告后主要以先帝为榜样,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周亚夫军细柳》:霸上及棘门军与细柳军之间的对比。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周亚夫军细柳》:关于周亚夫的语言与动作描写。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与秦王之间针锋相对的语言描写。
《周亚夫军细柳》:写劳军结束后皇帝和群臣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
七
大
主
题
知
识
整
合
人物故事
读书学习
家书家信
古代技艺
山川美景(游记)
寓言故事
托物言志(寓意)
一、2022课标新变化
变化点1 课程目标与内容新增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接中考】2023河南(试题见本册P176第3题),浙江宁波(试题见本册P205第3题),重庆A卷(试题见本册P180第1题),湖南益阳[试题见本册P172第1(2)题]、长沙(试题见本册P188第1题),江苏徐州(试题见本册P205第2题),辽宁抚顺葫芦岛(试题见本册P183第2题)。
变化点2 篇目范围变化:增加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十万个为什么》;删除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对接中考】2023云南,江苏南通
变化点3 新增“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整本书阅读
2023(7分) 作品 考查形式 考查点 阶段
《红岩》 简答 为开头部分写读书笔记→新考法·方法类、示范性支架
考查整本书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多部综合·简答 “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形象分析(成岗、龙光华、朱赫来、保尔·柯察金)→新考法·知识类支架
2022(8分) 《西游记》 语段·简答 对“单丝不线,孤掌难鸣”的理解
注重整本书阅读
对“单丝不线,孤掌难鸣”的感悟
《西游记》回目的特点→新考法·方法类支架
2021(9分) 《红岩》 填空、简答 作品名+批注赏析 注重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 简答 对“取经惟诚,伏怪以力”的理解
《格列佛游记》 简答 谈阅读体验→新考法·开放性
2020(8分) 《骆驼祥子》 语段·简答 祥子与孙侦探在曹宅发生的故事;祥子的品质 整体与局部共存
《水浒传》 语段·填空、简答 作品主题;从“林冲棒打洪教头”中获得的感悟
河北中考近8年名著考情分析
2019 分) 《红岩》 语段·简答 小萝卜头的心理
侧重局部阅读
《水浒传》 图画·填空、简答 作品名+简述“李逵背母”的情节
2018(6分) 《红岩》 简答 人名(成岗)及人物具体工作
《简·爱》 简答 简·爱与海伦·彭斯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
2017(6分) 《红岩》 简答 渣滓洞监狱战友绝食的起因
《格列佛游记》 简答 “慧驷”如何教育子女
2016 分) 《骆驼祥子》 长篇阅读·简答 细节情节;词语赏析;人物心理;人物形象;内容理解(祥子的希望是怎样一步步落空的)
【总结】
1、考查范围:以2011课标与统编教材共有的8部名著为主:《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红岩》《格列佛游记》《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考查特点:从2021年开始注重整本书阅读,2023年将该板块更名为“整本书阅读”,不再只关注简单的辨识人物、作品、概括情节等,而是注重阅读体验,关注阅读方法及策略,多部关联探究、专题探究、综合性、情景化等。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思考和感悟,体现对学生思维从低阶到高阶的考查变化。
如2023年第17题要求运用联想的方法,为《红岩》开头部分写读书笔记;第18题链接七上第12课《纪念白求恩》中的语段,要求学生以人物事例佐证其是“大有利于人民的人”,考查学生联想能力和分析互证能力。2022年第五题选择《西游记》中具有共性的两个章回,提示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要善于发现共性,第19题通过两段文字体会句子含义,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第20题联系实际谈感悟,是思维能力的进阶,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联想,同时答案给出多个示例,打开学生思考方向;第21题则进行专题探究,关注章回体小说回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2021年第20题由摘录材料、试题设问、温馨提示三部分构成,不仅考查了对整本书的理解赏析,还提示了阅读方法;第21 题则需要学生根据对《西游记》整体的阅读来理解相关句子;第22 题谈《格列佛游记》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三道试题对能力点的考查不断进阶。
命题趋势·新考法分析
1.专题探究
2023湖南益阳[5(2)题: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辽宁大连[5(2)题:困难与方法],甘肃省卷(20题;仿照《海底两万里》为《昆虫记》设计专题探究)、兰州(17 题:“赏析简·爱形象之美”专题阅读)等
2. 多部名著关联探索
2023北京(16题关联点:高光时刻),浙江杭州(4题关联点:小说超越现实之处)、宁波(14题关联点: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引路人),江苏泰州(13题关联点:偶然与必然),四川成都(B卷7题关联点:大闹情节)等
3.情境化
2023江苏连云港(14题:设计漫画脚本),四川遂宁[12(2)题:设计图书腰封]等
《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
(九上 2020、2019、2009)
→专题探究
专题一:探究《水浒传》中的情节
专题二:为《水浒传》人物立传
《水浒传》之“忠”与“义”
“忠义”是大部分梁山好汉的行事准则。“忠”就是对朝廷和君王忠心耿耿,绝不背叛。即使梁山好汉反抗,也是打着“杀尽贪官,报答皇帝”的旗号。他们发动起义与他们的忠义并不矛盾,“官逼民反”是他们造反的根本原因。“义”表现为“见义勇为”和“江湖义气”。梁山好汉每打到一处,总是开仓济贫,所以起义军受到人们的喜爱,水浒英雄的故事被历代传颂。
求同存异识人物
《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专题三:分析章回体小说的艺术特点
小说结构
《水浒传》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很有特点。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八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起义走向失败。这使小说环环相扣,线索分明。
人物刻画
①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和经历,共性中写出个性;②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③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语言特点
运用古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故事情节
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善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推进故事情节,展现人物人生轨迹的重大变化。
赏析诗词
书里运用大量诗词,这些诗词语言通俗易懂,表现手法丰富,意境丰富多样,能够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形象、帮助叙事的作用。
·关联其他名著
1、人物关联·性格相关
2、古典小说作品关联
作品 《西游记》 《水浒传》
体裁 长篇章回体小说
通过叙述人物经历展现其形象特点 第五至七回 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敢于反抗、桀骜不驯)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机智过人,疾恶如仇) 第三回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武艺高强、疾恶如仇)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力大无穷、豪爽直率)
以人物为中心展开,由多个故事组成 第一至七回以孙悟空为中心,讲述孙悟空的出身、求学、做弼马温、大闹天官、被压五指山等多个故事 第三至七回 以鲁智深为中心,讲述其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等多个故事。
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 猪八戒对南山大王说:“我的儿,不可欺负我!我家里人来也!”(第八十五回) 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第七十一回)
针对训练
1.虎是威风勇猛的象征,《水浒传》中就有不少关于虎的描写。请你阅读下面两段摘录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6分)
摘录一: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性先自没了一半。
摘录二,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颌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勾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
(1)同样是打虎,为何武松成为英雄而威名远扬,而李逵却不为世人所熟悉?请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原因。(2分)
(2)请结合两则摘录文字中的相关描写,分析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4分)
2.根据你对《水浒传》整本书的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共5分)
(1)下面的对联中,上联取材于《西游记》,请你结合《水浒传》相关情节,对出下联。(2分)
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道义”“正义”“忠义”“恩义”“侠义”都属于“义”的范畴。请你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说说其身上体现了哪种“义”,并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种“义”是如何体现的。(3分)
3.在阅读名著时,关注小说人物的“变化”往往是解读小说主旨的密码。请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内容,尝试从人物的“变化”中探寻小说的主旨。(3分)
①《水浒传》林冲 ②《骆驼祥子》祥子
4.你的同桌小文在阅读完《水浒传》和《西游记》后,想以这两部名著为例总结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方法,请你帮助她补充下面表格。(4分)
古典白话小说的阅读方法 举例
把握题材特点 早期长篇白话小说常从国家政治、社会批判的角度来立意构思,展现的是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很少涉及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 《水浒传》: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人平等、和谐互爱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分析人物形象 早期长篇白话小说,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部分人物又有各自的特点。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情节设计 中国古典小说,在情节的设计上,善于设置悬念、制造误会,追求离奇巧合。 《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语言风格 早期长篇白话小说是在民间故事和说书底本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小说的人物语言贴近当时的生活,活灵活现。 《水浒传》:人物对话贴近当时的市井生活,如武松被发配到孟州,在牢房中不肯行贿差拨恼羞成怒,直言“猫儿也不吃你打了”。俚俗而又充满趣味。
5.新设问: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水浒传》中的很多人物做了精要点评。请参照示例,结合名著情节分析金圣叹为什么这样点评鲁智深。(4分)
点评:“杨志何如人也?”曰:“正人也。”
分析:“正人”意为正派之人。杨志不肯上梁山落草为寇,认为这样做辱没先祖杨令公威名,这一行为体现他出身正派、行事规矩的风范
点评:“鲁达何如人也?”曰:“阔人也。”
分析:“阔人”意为豪爽阔达之人。鲁达遇到被镇关西欺辱的金氏父女,义愤填膺,先慷慨解囊,帮助他们脱困,后替他们惩治恶徒,可见其豪爽阔达。
6.新设问 ·情境化
梁山泊准备举办一场运动会,宋江让吴用做比赛策划,吴用请你参与协助。(9分)
(1)新设问 比赛项目设置(不少于四项)及其理由。(4分)
示例:击剑。剑是当时的重要兵器,擅长者很多,比如公孙胜、黄信等。
①马拉松:戴宗是长跑高手,其他许多好汉都是长跑健将。②游泳:梁山泊有大片水域,阮氏三雄和张顺等都擅长游泳。③射箭:射箭是当时许多高手的看家本领,比如小李广花荣箭法高超。④拳击:武松、鲁智深都是拳击高手。(一项1分,答出四项给满分)
(2)新考法·读写结合 如果设置“道德风尚奖”,请你推荐一人并写出推荐词。(150字左右)(5分)
示例:我推荐林冲。林冲对底层人物具有恻隐之心,比如在野猪林,受高俅指使的董超、薛霸要取林冲的性命,鲁智深突然出现,救下林冲并要杀掉董超、薛霸,林冲为这两人求情,救了他们。他为人光明磊落、仗义疏财,具有正义感。李小二危难之时,林冲为他说话、替他赔钱,免了他官司,还给他盘缠,他才得以活命。因此,我认为林冲应获得“道德风尚奖”。(推荐人物1分,写出推荐词4分)
7.新设问 “名著研读”主题辩论赛上,你抽到了“《水浒传》代表了正义还是残暴”的辩题,请结合资料卡,代表正方陈述你方辩词。(4分)
资料卡:《水浒传》的作者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来观察、批评这个社会的,最有鲜明的倾向性。通过艺术形象,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封建社会的本质。——浦江清
我方认为《水浒传》代表了正义。《水浒传》写众多草葬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通过梁山好汉们惊天动地的壮举,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体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它告诉我们面对压迫要勇敢抗争,活出精彩的人生。所以我方认为《水浒传》代表了正义。(能够结合整本书阅读,言之成理即可)
8.有人说:“《水浒传》主要是链式发展,每组既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一环扣一环,互相贯联,就像算盘上的珠子,有一根线把它们串在一起。”请你结合以下任意一个回目的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示例一:《水浒传》的人物出场做到了环环相扣。例如第三回作者写史进大闹史家庄后,夜走华阴县,去寻王进,在茶坊见到了鲁智深。接下来就自然引出鲁智深遇到金翠莲父女,并出手相救的情节。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环扣一环,互相贯联。(能够结合相关情节分析,意思对即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