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 能了解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 能了解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难点:
- 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书积累知识吗?老师有几个小问题要考一考大家,看看谁平时积累的知识最丰富。谁发明了电灯?(爱迪生);孔明灯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地动仪是中国古代的(张衡)发明的。看来大家平时的积累着不少呢,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都与什么有关?(发明)我们今天的课就与发明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纸的发明》。
二、预习检查
1.课前学生搜集关于纸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分享这些资料。
2.检查预习情况,并通过词语大作战、多音字辨析等游戏,让学生学习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三、生字学习
1. 存(cún):仓库
- 造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仓库来储存货物。
2. 普(pǔ):普通
- 造句:这件衣服款式普通,适合大多数人。
3. 制(zhì):制造
- 造句:工厂每天都在制造各种各样的产品。
4. 糙(cāo):粗糙
- 造句:这张纸的手感很粗糙。
5. 蔡(cài):蔡伦
- 造句:蔡伦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被誉为“纸张之父”。
6. 伦(lún):伦理
- 造句:在我们的社会中,家庭伦理非常重要。
7. 累(lèi/lěi):劳累
- 造句:他已经工作了一整天,感到非常劳累。
8. 切(qiē/qiè):切除
- 造句:医生决定切除病人的一部分肿瘤组织。
9. 便(biàn/bián):方便
- 造句:这个设计让我们的工作更方便快捷。
10. 鲜(xiān/xiǎn):新鲜
- 造句:这家商店的水果非常新鲜。
11. 欧(ōu/ǒu):欧洲
- 造句:欧洲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国家。
12. 洲(zhōu):亚洲
- 造句: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陆之一。
四、课文详细讲解
(一)第一自然段讲解
1. 造纸术: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的是用植物纤维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步骤制造纸张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的发明:这个短语强调了造纸术的起源和产生,即这种制造纸张的技术是在中国首先发明出来的。
3.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强调了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重要性。"伟大贡献"表明了这种技术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其重要的。"之一"则表明造纸术是中国众多文明贡献中的一项,而不是唯一的贡献。
总的来说,这句话表达的是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不仅对中国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全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信息和知识的记录、传播、保存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二)第二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书写材料和记录方式的发展历程,以下是这段文字的语义解释:
1. 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这句话表明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祖先们开始发明文字,用于记录语言、传递信息和传承知识。
2. 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这句话描述了早期的书写材料和记录方式,包括龟甲、兽骨和青铜器。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使用这些材料记录文字,但这些材料不方便携带和保存。
3.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这句话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竹片和木片作为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比龟甲和兽骨更易获取,更便于书写。
4. 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这句话说明了如何将竹片和木片组合成书,通过绳子将其连接起来,使得书写材料更加集中和便于保存。
5. 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这句话指出了使用竹片和木片书写书籍的缺点,即书籍非常笨重,不易于阅读、携带和保存。
6. 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这句话说明了古代书籍数量之多,以至于需要用装满书的车来拉运,从而形象地说明了学者的学问之丰富。
7. 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这句话说明了帛的出现,帛是一种较为轻便的书写材料,它的出现改进了书写和保存的方式。
8. 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这句话说明了帛虽然比竹片和木片更加轻便,但它昂贵的价格使得它只在少数人中使用,而不能广泛普及。
这段文字详细描绘了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和记录方式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和对知识传承的需求。同时,它也突出了造纸术发明的重要性和对知识传播的深远影响。
(三)第三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1. 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这句话说明了中国古代的人们在制作丝绵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造纸的原理。他们在处理蚕茧的时候,发现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这层薄片实际上就是由蚕丝组成的。这种薄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可塑性,可以用于书写。
2. 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这句话说明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考古学家在西汉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用麻制成的纸张,这表明在那个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利用麻来制作纸张。
3. 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这句话说明了麻纸的一些缺点。麻纸由于其制作材料和工艺的限制,表面比较粗糙,不易书写。这使得麻纸的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段文字详细描绘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和对知识传播的需求。同时,它也突出了造纸术发明的重要性和对知识传播的深远影响。
(四)第四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以及他如何改进造纸术:
1.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这句话介绍了蔡伦的背景,他生活在东汉时代,距今大约1900年前。
2. 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这句话强调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他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借鉴了当时人们的长期经验。
3. 改进了造纸术:这句话说明了蔡伦对造纸术的主要贡献,他并不是发明了造纸术,而是对其进行了改进。
4.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这句话描述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具体过程,他使用了一些常见和容易得到的原料,如树皮、麻头、稻草和破布等,并通过剪碎或切断,然后在水中浸泡并捣烂成浆。
5. 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这句话描述了蔡伦改进后的造纸过程的最后一步,即把浆捞出并晒干,形成了一种轻便且易于使用的纸张。
6.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这句话强调了蔡伦改进后造纸术的优点,即原料易得、可大量制造、成本低廉且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
7. 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这句话说明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因其优点而得以传承和普及,成为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主流技术。
这段文字详细描绘了蔡伦如何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和对知识传播的深远影响。同时,它也突出了造纸术发明的重要性和对知识传播的深远影响。
(五)第五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全人类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是这段文字的语义解释:
1.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这句话说明了中国造纸术传播的起点和初步路径。首先,造纸术通过与中国的邻近国家的交流和接触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2. 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这句话说明了中国造纸术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随着人类的交流和贸易,造纸术不仅在亚洲范围内传播,还传播到了中东的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3. 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这句话强调了造纸术传播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造纸术使得信息的记录、存储、传播和阅读更加便捷和广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4. 影响了全世界:这句话概括了造纸术对全世界的影响。造纸术不仅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还推动了全世界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这段文字详细描绘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的传播过程,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和对知识传播的深远影响。
五、课文总结:
《纸的发明》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以及其重要意义,总结如下:
1. 发明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纸的发展演变,包括古人记录信息的不便、西汉时期的帛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等。
2. 蔡伦改进:强调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性,使得纸的质量提高、成本降低。
3. 广泛应用:纸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 重大意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历史,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同时也认识到发明创造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