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扬州慢
扬州慢
如柳永的《望海潮》一样,姜夔的《扬州慢》也是词牌和题目合二为一,是姜夔的自度曲。
慢词特点:语调舒缓,词情哀婉。
姜夔
姜夔(kuí)(约1155—约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他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学习任务一:研读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
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
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
有“黍离”之悲也。
交代了《扬州慢》的写作时间、地点,描绘了作者的所见所闻,交代写作缘由,对《扬州慢》的评价。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
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
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
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之悲
《黍离》选自《诗经·王风》。《毛诗序》
称:闵(通“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
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黍离”一词也成了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材料补充
此首写维扬乱后景色,凄怆已极。千
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信不虚也。
至文笔之清刚,情韵之绵邈,亦令人讽诵
不厌。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学习任务二:朗诵并概括诗歌内容
上片内容概括:
下片内容概括:
诗人经过扬州看到的景象
悬想风流才子杜牧重到须惊
材料补充:扬州城经历了什么?
因“州界多水,水扬波”,遂以“扬”为州名。
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
本词中诗人对扬州的过去是如何描写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一)总写扬州的地位。指出其是“名都”,有“佳处”
(二)杜牧和扬州
赠 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
扬州十年,繁华如梦。
扬州特有美景佳胜
词人看到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是什么造成了扬州城今天这样的景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
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兵燹xiǎn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
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突袭扬州,迫使宋
高宗狼狈南逃。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撕毁和议,率军南侵,扬州再遭焚掠,元气大伤。
淳熙三年(1176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此时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山坡羊·潼关怀古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
姓苦;亡,百姓苦!
人类永远的敌人:战争!
触目惊心,叙利亚战争前后
小结
词人选取了大量冷寂的意象,
营造出悲凄惨淡的氛围,同时多处化用杜牧诗中典故,反复对照扬州昔日之繁盛与今日之破败,将战争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创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习任务三:再读诗歌,完成下表。
篇目 城市 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
扬 州 慢 扬州 昔日
今日
学习任务三:再读诗歌,完成下表。
篇目 城市 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
扬 州 慢 扬州 昔日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繁华 热闹 今昔 对比 虚实 结合 昔盛
今衰
的
悲叹
今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冷月无声 萧条 衰败
总结
《扬州慢》聚焦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
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以免想象杜牧重游故
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
情。
作业
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
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
复诵读品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
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
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