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18:3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请悠扬地诵读课文,一边参照课文下方的注解,细细品味每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2.请深入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智慧,感受杨氏之子独特的聪明才智和他回答的精妙之处,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与深意。
3.请辨识并熟悉文中的三个生字,将课文铭记于心,以更好地领略其内涵和韵味。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文的详尽注释,我们能够深刻理解每个词句的内涵,从而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不仅如此,我们还能领略到课文中孩子们运用语言的机智与巧妙,感受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呈现课题,品味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1.导入课题“杨氏之子”,邀请同学们共同解读其中的深意。
“杨氏之子”,即杨家之子,此处“之”字犹如古代汉语的一抹亮色,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2.通过朗读课题,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韵味。
同学们可能会体会到,文言文的语言略显生涩;它如同古诗般韵味悠长……
教师总结:这正是古代汉语的迷人之处,我们称之为文言文。
3.邀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深入体验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独特差异。
4.分享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差异的感受。
学生们可能会分享到:文言文读起来别有一种韵味,仿佛时光倒流;其中有些字眼稍显陌生,但正是这些陌生感,增添了辨识的乐趣;句意需要细细品味,感受古人的智慧;句子结构紧凑有力,彰显了古人的风采……
因应学生的反应施以灵活的教学策略:
(1)带领学生认学新生字“梁、诣、禽”,并精确掌握多音字“为(wèi)”和“应(yìng)”的正确读音。
(2)融入课文的相关字词,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学生阐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异同,诸如部分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的罕见现象,以及文言文常用的单音节词等。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二、深入研读,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将文中的每一个字句串联成流畅的语言,展现你们的朗读才华。我们将随机抽查,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共同欣赏文字之美。
2.在默读时,请细心观察文中的注释,尝试挖掘每一个句子的深层含义。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我们将提供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共同探寻理解的奥秘。
3.在课堂上,我们将展开深入的交流,确保每个人都能准确把握每一句话的意思。针对某些较难的句子,我们将巧妙地调整,使其更加完整易懂。例如,“为设果,果有杨梅。”我们可以稍作补充:“小孩为设果,果有杨梅。”这样的表述更加通顺。同样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中的“夫子”一词,我们将共同探讨其含义,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温馨而有趣的场景:在梁国的一户姓杨的人家中,有一个九岁的小孩。一天,孔君平前来拜访,但孩子的父亲恰巧不在家。于是,孔君平与孩子展开了一段富有哲理的对话。孩子热情地用水果招待客人,其中包括美味的杨梅。孔君平看着杨梅,幽默地逗趣道:“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孩子机智地回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还体现了孔君平的幽默风趣和宽容大度。整个故事充满了趣味和启迪,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深度探索,精炼语言
1.在静谧的环境中默默阅读,深刻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若有不解之处,我们非常欢迎您提出,共同探讨。
2.用心铭记课文内容,全情投入背诵,尽情领略文字所蕴含的美丽与魅力。
第二课时
一、深入意境,情感丰沛地演绎
1.请带着深厚的情感去诵读这篇课文,尝试领悟并诠释文中叙述的故事脉络。
2.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两句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请在心中描绘出当时的画面,剖析两人的神态与语调应是如何?
(孔君平可能态度闲适,甚至略带几分轻视,将孩童视为无知稚子,因此他的语气可能显得傲慢而草率;然而,杨氏之子却机智过人,神采奕奕,他的回应充满挑战,语气坚定。)
结合你的想象与理解,尝试带着情感去诵读这两句话,以展现两人各自鲜明的语气特点。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深思熟虑后,我们不禁对杨氏之子的机智感到赞叹。
(1)他“应声答曰”,这一反应之迅速、思维之敏捷,无需片刻的迟疑或纠结,便足以彰显他的聪明才智。
(2)更加精妙的是,他并未直接否定杨梅属于他们家,而是巧妙地运用“夫子家”这一概念,间接地指出孔雀并非你们家的家禽,从而隐喻杨梅亦非他们家之物。这种富有智慧与技巧的回答方式,不仅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对立,而且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立场,充分展现了杨氏之子卓越的智谋与机敏。
2.讨论:
(1)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是否得体?
(2)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杨氏之子这样说话的例子?请举例说明。
教学反思
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学生们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我并没有夸大其难度,而是鼓励他们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探索他们多彩的生活,解读他们内心的秘密。课堂上,学生们热情洋溢,积极参与,展现出井然有序的纪律。
无论是白话文还是古文,准确的朗读和流畅的语速都是理解的关键。因此,我们特意安排了10分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进行个人朗读练习,纠正发音,并学会在适当的地方停顿。每个学生都努力练习,直到能够准确而流畅地读出全文。尽管我没有过多讲解,但我相信学生们已经对全文有了初步的理解。
当学生面临理解困难时,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会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通过讲解帮助他们突破难点。在讨论杨氏子的巧妙回答时,学生们起初只停留在表面,认为孩子只是在姓氏上与孔君平做文章,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回应了孔君平。我及时纠正了他们的理解,指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一说法通常用于对手甚至敌人,而在这里并不适用。因为孔君平是孩子的长辈和朋友,孩子在回答问题时非常注重语气和礼貌。为了加深理解,我展示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是夫子家禽”两个句子,学生们通过比较立刻感受到,孩子并没有直接生硬地说出“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回答,既表现了礼貌,又传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家禽,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让孔君平无言以对。这种回答不仅展示了孩子的思维敏捷,更体现了其语言的机智与幽默。这也标志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在大多数情境中,课文往往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杨氏之子》这篇作为第八单元的璀璨明珠,其价值远超于表面的文字表述。编者的精心编排,旨在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细致感悟口语表达中措辞与语体的微妙差异。而这篇精炼的文言文,更是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启蒙的宝贵教材。我深知,仅凭这一篇的学习,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因此,我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入了《世说新语》中的另外两篇,既满足了学生们旺盛的求知欲,也激发了他们对文言文阅读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