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半月考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6分)。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下图为巴西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人口分布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巴拉圭盆地 B.巴西东南部 C.巴西高原 D.亚马孙平原
2.影响图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矿产 B.水源 C.交通 D.气候
【答案】1.C
2.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ABD、巴拉圭盆地、巴西东南部、亚马孙平原海拔较低,气候较湿热,人口分布较少,ABD错误;
C、据图可直接读出500-1000米海拔高度范围内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的比重最高,由此可想到赤道附近热带地区受气候条件影响人口多分布在相对凉爽的高原,而不是集中分布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C正确;
故答案为:C。
2.根据前面分析,由于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而热带的高原地区气候相对凉爽,比海拔低处更适宜人类居住,因此,影响图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而矿产、水源、交通对该图示人口分布影响较小,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目前,全球75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为纬度每隔10°范围内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下列题。
3.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4.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答案】3.B
4.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地区都是人口稀疏区。
3.读图可知,图示纬度从50°S-70°N,间隔为10°”,图中10°S-20°S的人口比重为5.8%;20°N-30°N的人口比重为23.2%;30°N-40°N的人口比重是22.4%;40°N-50°N的人口比重为15.6%。故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20°N-30°N,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ABD、40°S-50°S的陆地集中在南美洲南段的狭长地带,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陆西岸为迎风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较为温和,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但东西距离短,干旱区面积小,ABD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0°S-50°S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故人口稀少,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候鸟老人”指季节性居住在某个城市,随季节变化而迁移的老人。据统计,2022年海南省的“候鸟老人”已达143.9万人。完成下面小题。
5.海南省成为东北老年人首选迁移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家庭因素 C.气候因素 D.交通因素
6.“候鸟老人”现象对海南省的影响是( )
A.提高逆城镇化水平 B.加剧人口就业压力
C.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D.促进服务行业发展
【答案】5.C
6.D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5.A、海南与东北经济差异不是老人迁移的主要原因,A错误;
B、家庭因素也不是最主要因素,B错误;
C、海南省位于我国热带地区,而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不适合老人过冬,因此在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由此可知,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是气候因素,C正确;
D、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人口迁移,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C。
6.A、海南岛目前仍处于城市化阶段,老年人迁入与此无关,A错误;
B、老年人不是就业人口,不会加重当地就业压力,B错误;
C、人口迁入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环境质量,C错误;
D、老年人迁入会促使当地与老人生活养老相关的服务业迅速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数比重大于城市老年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数比重的现象。下左图示意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下右图示意中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图示信息表明( )
A.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逐渐缩小
B.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
C.2030年后中国老龄化趋势将改善
D.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先快后慢
8.造成我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劳动力因经济因素向城市迁移
B.生育观念改变使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C.医疗水平提高使农村死亡率降低
D.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城市人口出生率低
【答案】7.B
8.A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老龄化城市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7%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10%以上,14岁以下人口占城市人口的30%以下,年龄中位数为30岁以上的人口类型的城市。在人口结构和人口变化等方面有以下特点:①未来育龄人口比例小,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将会降低,老年人口比例将随之上升。②老年人增长过快,对老年人的照顾、抚养、医疗等社会负担将加重。③城市人口日益老化,造成劳动力资源不足,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对将成为老龄化的城市,应及早采取对策,以解决城市人口这一特殊社会问题。
7.A、从左图中两条曲线上下距离变化可知,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整体上有增大的趋势,A错误;
B、从右图可以看出,2014年以前,我国劳动力人口呈正增长状况,2014年呈现负增长,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B正确;
C、2030年后,农村老龄化有下降趋势,城市老龄化上升,此时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中国老龄化趋势不会改善,C错误;
D、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D错误。
故答案为:B。
8.A、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的出生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高,从自然增长的角度,农村的老年人口比重应该较低,但实际情况是农村比城市的老龄化更严重,出现倒置现象,因此,原因应该出在机械增长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老龄人口比重随之上升,加剧了老龄化进程A正确;
B、农村居民的生育观更加传统,会导致人口出生率高,B错误;
C、医疗水平城市比农村高,C错误;
D、城市出生率低会导致城市老龄化比农村严重,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有( )
①发现新的自然资源 ②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③改变自然资源的分布 ④促进区域间贸易的往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日本的土地、矿产资源不足,其提高本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措施是( )
①发展科技,发现了新的资源 ②降低了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
③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④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1.下列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关系的是( )
A.自然资源状况 B.对外开放程度
C.科技发展水平 D.人均消费水平
【答案】9.B
10.D
11.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9.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有发现新的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区域间贸易的往来,①②④正确;改变自然资源的分布对资源总量影响不大,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0.日本的土地、矿产资源不足,其提高本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措施是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③④正确;发展科技发现新的资源,但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储量应该有限,①错误;降低了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不符合日本社会发展趋势、会影响居民生活,②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1.自然资源状况、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关系,人均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关系,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人口迁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在此过程中,县城和中心城市人口保持缓慢增长。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符合甘肃省人口迁移特征的是( )
A.区域内人口迁移的比重增加 B.迁移规模呈减小趋势
C.一直以乡村向城镇迁移为主 D.迁移距离呈增加趋势
13.促使甘肃省人口迁移方向变化的最主要条件是( )
A.交通条件的改善 B.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
C.乡镇企业的发展 D.区域间经济差距减小
14.甘肃省人口迁移趋势的演变会导致( )
A.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B.部分城镇出现收缩现象
C.县城空心化问题严重 D.中心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答案】12.D
13.A
14.B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主导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消费水平(负相关)、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
12.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人口迁移从区域内迁移到有区域外的人口迁移,区域内人口迁移的比重下降,A错误;
B、迁移规模增大,B错误;
C、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乡村一直向外迁移到城镇、县城和中心城市,乡村向各种城镇迁移的都有,C错误;
D、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人口迁移从区域内迁移到有区域外的人口迁移,迁移距离呈增加趋势,D正确。
故答案为:D。
13.A、甘肃省人口迁移方向变化主要是从乡村外迁到城镇、县城和中心城市之间的迁移,再到跨区域的迁移,说明交通条件改善,迁移方向从区域内到区域外,A正确;
B、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影响迁移规模,不影响迁移方向,B错误;
CD、乡镇企业的发展会使区域间经济差距减小,人口迁移规模减少,对迁移方向影响不大,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A、甘肃省乡村人口一直外迁,说明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大,A错误;
B、城镇人口由人口迁入到有人口迁出,人口规模减小,可能会出现收缩现象,B正确;
C、根据材料,县城人口保持缓慢增长,说明县城没有出现空心化,C错误;
D、中心城市人口保持缓慢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在加大,生态环境不一定改善,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一般来说,县域内人口流出越多,该地区城镇吸引力越弱。而近年来四川县域城镇化中,却呈现了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的情况。下图为“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影响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
A.就业机会 B.家庭团聚 C.公共服务 D.生活成本
16.未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村人口减少 B.收入返还减少
C.城镇环境恶化 D.房价增长过快
17.促进县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B.提高人口出生率
C.限制劳动力流出量 D.促进产业发展
【答案】15.C
16.A
17.D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15.A、由图可知大部分年轻劳动力迁出本地,说明当地就业机会少,A错误;
B、由图可知家庭是分离的,B错误;
C、由图可知,本地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为求学、陪读、养老等社会服务行业,所以影响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公共服务,C正确;
D、本地生活成本低相对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低,但不是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由上题可知影响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求学、陪读、养老等社会服务行业,随着农村人口的外迁,农村人口减少,使其农村人口由于求学、陪读、养老的人口大量减少,使其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潜力较小,A正确;
BCD、由上面分析,收入返还减少、城镇环境恶化、房价增长过快都不是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7.AB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出生率、限制劳动力流出量都不能从根本上推进县域城镇化,ABC错误;
D、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所以要从根本上推进城市化,必须要发展城市的产业,所以促进县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产业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下图示意世界四个国家1950—2010年间的城市化水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1950—2010年间,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
A.印度 B.韩国 C.中国 D.阿根廷
19.2010年前后,四国中( )
A.阿根廷工业化水平最高 B.韩国出现过度城市化
C.中国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 D.印度城镇基础设施落后
【答案】18.B
19.D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解析】【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18.从图上看,韩国在1950—2010年间,城市化曲线上升最快,反映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9.A、由图可知,2010年前后阿根廷出现过度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是最高,A错误;
B、2010年前后,韩国工业化水平最高,没有出现过度城市化,B错误;
C、中国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C错误;
D、印度城镇化进程缓慢,基础设施落后,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位于大理的白族民居很有特色,图甲示意该地白族民居中“三房一照壁”的平面布局,中心是天井,恰好形成一个四合院。图乙为民居外观。完成下面小题。
20.“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有利于( )
A.收集雨水 B.防风、防寒 C.保温、保暖 D.通风散热
21.民谚说:“大理有三宝,鹅卵石砌墙不会倒。”当地居民多采用鹅卵石砌墙的主要原因是( )
A.追求美观 B.技术简单 C.原料丰富 D.防风防水
22.近几年来,白族民居的数量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砖瓦结构楼房。以下保护白族民居的做法,最合理的是( )
A.居民继续居住,修旧如旧 B.让居民全部搬离旧民居
C.用钢筋水泥加固旧民居 D.选新址,建造新民居
【答案】20.B
21.C
22.A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20.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日数既多,风力又强,图中风频图可以看出当地常年多是偏西的风向,当地人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对于从其他方向吹来的风,就由四合院或“三房一照壁”的平面组合形式来解决。照壁漆成白色,可反射日光为正房提供充足的光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组合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因此“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有利于防风、防寒,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1.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来砌墙,也是白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白族劳动人民由于长期使用卵石筑屋的结果,一方面积累了一套传统的砌筑经验,另一方面又处理了每年从苍山十八溪随山洪冲下积存的大量卵石。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谚说:“鹅卵石砌墙不会倒”。这是赞誉白族建筑聪明和智慧的生动写照,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2.A、白族民居是当地的旅游资源,应该加以保护,居民继续居住,修旧如旧,即保护了民居,又保护了传统民俗风情,A正确;
B、让居民全部搬离旧民居不利于保留传统民俗风情,B错误;
C、用钢筋水泥加固旧民居会破坏原有建筑景观,C错误;
D、选新址、建造新民居会丢失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4分)。
23.(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截至2016年,巴西总人口已经达到2.06亿。自20世纪中期以来,巴西政府一直致力于对雨林的开发及移民,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下图为巴西人口分布图。
(1)描述巴西的人口分布规律。
(2)试分析巴西利亚比马瑙斯人口多、密度大的自然原因。
(3)评价人口向亚马孙雨林迁移带来的影响。
【答案】(1)分布不均匀,东南部人口多,密度大;西北部人口少,密度小;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2)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凉爽,适宜居住;马瑙斯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潮湿闷热,不适宜居住。
(3)有利影响:促进雨林的开发,带动就业;促进巴西的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导致雨林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巴西东南部人口多,密度大;西北部人口少,密度小;而且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海拔比较高,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凉爽,适宜居住;而玛瑙斯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潮湿闷热,不适宜居住。
(3)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人口迁移,能够促进雨林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劳动力的就业,进而促进巴西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开发力度的增大,会进一步加大雨林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同时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的出现。
【点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24.(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 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
(2)现拟在ABCD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 地,理由是 ; 。
(3)从环境角度考虑,化学工业布局在E处的合理性体现在 、 。
(4)图中CE两地适合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理由是 ; 。
(5)目前该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请你为缓解该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 、 等。
【答案】(1)文教区。
(2)A;地处郊外,地价便宜;邻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3)位于城区河流下游;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
(4)E;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质量好;地势较高,不易被淹。
(5)建设卫星城;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城市公交,错时错峰上班(上下学)。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中,只有文教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
(2)大型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大,A地处郊外土地供给充足,有大面积的可利用土地;地价便宜;且邻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是最佳选址。BC位于城区内部,城区内部用地紧张,且地价较高,D占用耕地,且交通不便,都不适宜建立大型批发市场。
(3)化学工业会污染空气和水源,E处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化学工业布局在此地可以减少对河流的污染。根据风向频率图可知,该地的最小风频为东北风,E处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可以减少化学工业对城区的空气污染。
(4)高级住宅区一般要建在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地势高,环境好,风景优美的地区。图中E地位于工业区,污染严重,不适宜建高级住宅区。C地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质量好,且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适宜建立高级住宅区。
(5)面对交通拥堵现象,可以通过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和人口、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城市公交、错时错峰上班(上下学)等措施来进行缓解。
【点评】城市化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加重等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等。解决措施可以通过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进行合理规划,改善交通和居条件,如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工业区,适当分散污染源等。
1 / 1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半月考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6分)。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下图为巴西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人口分布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巴拉圭盆地 B.巴西东南部 C.巴西高原 D.亚马孙平原
2.影响图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矿产 B.水源 C.交通 D.气候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目前,全球75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为纬度每隔10°范围内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下列题。
3.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4.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候鸟老人”指季节性居住在某个城市,随季节变化而迁移的老人。据统计,2022年海南省的“候鸟老人”已达143.9万人。完成下面小题。
5.海南省成为东北老年人首选迁移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家庭因素 C.气候因素 D.交通因素
6.“候鸟老人”现象对海南省的影响是( )
A.提高逆城镇化水平 B.加剧人口就业压力
C.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D.促进服务行业发展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数比重大于城市老年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数比重的现象。下左图示意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下右图示意中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图示信息表明( )
A.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逐渐缩小
B.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
C.2030年后中国老龄化趋势将改善
D.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先快后慢
8.造成我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劳动力因经济因素向城市迁移
B.生育观念改变使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C.医疗水平提高使农村死亡率降低
D.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城市人口出生率低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有( )
①发现新的自然资源 ②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③改变自然资源的分布 ④促进区域间贸易的往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日本的土地、矿产资源不足,其提高本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措施是( )
①发展科技,发现了新的资源 ②降低了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
③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④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1.下列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关系的是( )
A.自然资源状况 B.对外开放程度
C.科技发展水平 D.人均消费水平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人口迁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在此过程中,县城和中心城市人口保持缓慢增长。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符合甘肃省人口迁移特征的是( )
A.区域内人口迁移的比重增加 B.迁移规模呈减小趋势
C.一直以乡村向城镇迁移为主 D.迁移距离呈增加趋势
13.促使甘肃省人口迁移方向变化的最主要条件是( )
A.交通条件的改善 B.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
C.乡镇企业的发展 D.区域间经济差距减小
14.甘肃省人口迁移趋势的演变会导致( )
A.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B.部分城镇出现收缩现象
C.县城空心化问题严重 D.中心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一般来说,县域内人口流出越多,该地区城镇吸引力越弱。而近年来四川县域城镇化中,却呈现了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的情况。下图为“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影响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
A.就业机会 B.家庭团聚 C.公共服务 D.生活成本
16.未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村人口减少 B.收入返还减少
C.城镇环境恶化 D.房价增长过快
17.促进县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B.提高人口出生率
C.限制劳动力流出量 D.促进产业发展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下图示意世界四个国家1950—2010年间的城市化水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1950—2010年间,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
A.印度 B.韩国 C.中国 D.阿根廷
19.2010年前后,四国中( )
A.阿根廷工业化水平最高 B.韩国出现过度城市化
C.中国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 D.印度城镇基础设施落后
(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位于大理的白族民居很有特色,图甲示意该地白族民居中“三房一照壁”的平面布局,中心是天井,恰好形成一个四合院。图乙为民居外观。完成下面小题。
20.“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有利于( )
A.收集雨水 B.防风、防寒 C.保温、保暖 D.通风散热
21.民谚说:“大理有三宝,鹅卵石砌墙不会倒。”当地居民多采用鹅卵石砌墙的主要原因是( )
A.追求美观 B.技术简单 C.原料丰富 D.防风防水
22.近几年来,白族民居的数量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砖瓦结构楼房。以下保护白族民居的做法,最合理的是( )
A.居民继续居住,修旧如旧 B.让居民全部搬离旧民居
C.用钢筋水泥加固旧民居 D.选新址,建造新民居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4分)。
23.(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截至2016年,巴西总人口已经达到2.06亿。自20世纪中期以来,巴西政府一直致力于对雨林的开发及移民,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下图为巴西人口分布图。
(1)描述巴西的人口分布规律。
(2)试分析巴西利亚比马瑙斯人口多、密度大的自然原因。
(3)评价人口向亚马孙雨林迁移带来的影响。
24.(2024高一下·辉南月考)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 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
(2)现拟在ABCD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 地,理由是 ; 。
(3)从环境角度考虑,化学工业布局在E处的合理性体现在 、 。
(4)图中CE两地适合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理由是 ; 。
(5)目前该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请你为缓解该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 、 等。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ABD、巴拉圭盆地、巴西东南部、亚马孙平原海拔较低,气候较湿热,人口分布较少,ABD错误;
C、据图可直接读出500-1000米海拔高度范围内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的比重最高,由此可想到赤道附近热带地区受气候条件影响人口多分布在相对凉爽的高原,而不是集中分布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C正确;
故答案为:C。
2.根据前面分析,由于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而热带的高原地区气候相对凉爽,比海拔低处更适宜人类居住,因此,影响图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而矿产、水源、交通对该图示人口分布影响较小,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3.B
4.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地区都是人口稀疏区。
3.读图可知,图示纬度从50°S-70°N,间隔为10°”,图中10°S-20°S的人口比重为5.8%;20°N-30°N的人口比重为23.2%;30°N-40°N的人口比重是22.4%;40°N-50°N的人口比重为15.6%。故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20°N-30°N,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ABD、40°S-50°S的陆地集中在南美洲南段的狭长地带,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陆西岸为迎风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较为温和,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但东西距离短,干旱区面积小,ABD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0°S-50°S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故人口稀少,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5.C
6.D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5.A、海南与东北经济差异不是老人迁移的主要原因,A错误;
B、家庭因素也不是最主要因素,B错误;
C、海南省位于我国热带地区,而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不适合老人过冬,因此在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由此可知,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是气候因素,C正确;
D、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人口迁移,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C。
6.A、海南岛目前仍处于城市化阶段,老年人迁入与此无关,A错误;
B、老年人不是就业人口,不会加重当地就业压力,B错误;
C、人口迁入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环境质量,C错误;
D、老年人迁入会促使当地与老人生活养老相关的服务业迅速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7.B
8.A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老龄化城市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7%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10%以上,14岁以下人口占城市人口的30%以下,年龄中位数为30岁以上的人口类型的城市。在人口结构和人口变化等方面有以下特点:①未来育龄人口比例小,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将会降低,老年人口比例将随之上升。②老年人增长过快,对老年人的照顾、抚养、医疗等社会负担将加重。③城市人口日益老化,造成劳动力资源不足,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对将成为老龄化的城市,应及早采取对策,以解决城市人口这一特殊社会问题。
7.A、从左图中两条曲线上下距离变化可知,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整体上有增大的趋势,A错误;
B、从右图可以看出,2014年以前,我国劳动力人口呈正增长状况,2014年呈现负增长,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B正确;
C、2030年后,农村老龄化有下降趋势,城市老龄化上升,此时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中国老龄化趋势不会改善,C错误;
D、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D错误。
故答案为:B。
8.A、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的出生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高,从自然增长的角度,农村的老年人口比重应该较低,但实际情况是农村比城市的老龄化更严重,出现倒置现象,因此,原因应该出在机械增长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老龄人口比重随之上升,加剧了老龄化进程A正确;
B、农村居民的生育观更加传统,会导致人口出生率高,B错误;
C、医疗水平城市比农村高,C错误;
D、城市出生率低会导致城市老龄化比农村严重,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9.B
10.D
11.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9.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有发现新的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区域间贸易的往来,①②④正确;改变自然资源的分布对资源总量影响不大,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0.日本的土地、矿产资源不足,其提高本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措施是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③④正确;发展科技发现新的资源,但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储量应该有限,①错误;降低了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不符合日本社会发展趋势、会影响居民生活,②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1.自然资源状况、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关系,人均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关系,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2.D
13.A
14.B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主导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消费水平(负相关)、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
12.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人口迁移从区域内迁移到有区域外的人口迁移,区域内人口迁移的比重下降,A错误;
B、迁移规模增大,B错误;
C、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乡村一直向外迁移到城镇、县城和中心城市,乡村向各种城镇迁移的都有,C错误;
D、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人口迁移从区域内迁移到有区域外的人口迁移,迁移距离呈增加趋势,D正确。
故答案为:D。
13.A、甘肃省人口迁移方向变化主要是从乡村外迁到城镇、县城和中心城市之间的迁移,再到跨区域的迁移,说明交通条件改善,迁移方向从区域内到区域外,A正确;
B、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影响迁移规模,不影响迁移方向,B错误;
CD、乡镇企业的发展会使区域间经济差距减小,人口迁移规模减少,对迁移方向影响不大,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A、甘肃省乡村人口一直外迁,说明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大,A错误;
B、城镇人口由人口迁入到有人口迁出,人口规模减小,可能会出现收缩现象,B正确;
C、根据材料,县城人口保持缓慢增长,说明县城没有出现空心化,C错误;
D、中心城市人口保持缓慢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在加大,生态环境不一定改善,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5.C
16.A
17.D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15.A、由图可知大部分年轻劳动力迁出本地,说明当地就业机会少,A错误;
B、由图可知家庭是分离的,B错误;
C、由图可知,本地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为求学、陪读、养老等社会服务行业,所以影响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公共服务,C正确;
D、本地生活成本低相对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低,但不是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由上题可知影响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求学、陪读、养老等社会服务行业,随着农村人口的外迁,农村人口减少,使其农村人口由于求学、陪读、养老的人口大量减少,使其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潜力较小,A正确;
BCD、由上面分析,收入返还减少、城镇环境恶化、房价增长过快都不是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7.AB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出生率、限制劳动力流出量都不能从根本上推进县域城镇化,ABC错误;
D、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所以要从根本上推进城市化,必须要发展城市的产业,所以促进县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产业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8.B
19.D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解析】【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18.从图上看,韩国在1950—2010年间,城市化曲线上升最快,反映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9.A、由图可知,2010年前后阿根廷出现过度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是最高,A错误;
B、2010年前后,韩国工业化水平最高,没有出现过度城市化,B错误;
C、中国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C错误;
D、印度城镇化进程缓慢,基础设施落后,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20.B
21.C
22.A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20.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日数既多,风力又强,图中风频图可以看出当地常年多是偏西的风向,当地人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对于从其他方向吹来的风,就由四合院或“三房一照壁”的平面组合形式来解决。照壁漆成白色,可反射日光为正房提供充足的光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组合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因此“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有利于防风、防寒,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1.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来砌墙,也是白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白族劳动人民由于长期使用卵石筑屋的结果,一方面积累了一套传统的砌筑经验,另一方面又处理了每年从苍山十八溪随山洪冲下积存的大量卵石。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谚说:“鹅卵石砌墙不会倒”。这是赞誉白族建筑聪明和智慧的生动写照,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2.A、白族民居是当地的旅游资源,应该加以保护,居民继续居住,修旧如旧,即保护了民居,又保护了传统民俗风情,A正确;
B、让居民全部搬离旧民居不利于保留传统民俗风情,B错误;
C、用钢筋水泥加固旧民居会破坏原有建筑景观,C错误;
D、选新址、建造新民居会丢失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D错误。
故答案为:A。
23.【答案】(1)分布不均匀,东南部人口多,密度大;西北部人口少,密度小;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2)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凉爽,适宜居住;马瑙斯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潮湿闷热,不适宜居住。
(3)有利影响:促进雨林的开发,带动就业;促进巴西的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导致雨林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巴西东南部人口多,密度大;西北部人口少,密度小;而且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海拔比较高,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凉爽,适宜居住;而玛瑙斯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潮湿闷热,不适宜居住。
(3)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人口迁移,能够促进雨林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劳动力的就业,进而促进巴西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开发力度的增大,会进一步加大雨林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同时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的出现。
【点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24.【答案】(1)文教区。
(2)A;地处郊外,地价便宜;邻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3)位于城区河流下游;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
(4)E;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质量好;地势较高,不易被淹。
(5)建设卫星城;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城市公交,错时错峰上班(上下学)。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中,只有文教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
(2)大型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大,A地处郊外土地供给充足,有大面积的可利用土地;地价便宜;且邻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是最佳选址。BC位于城区内部,城区内部用地紧张,且地价较高,D占用耕地,且交通不便,都不适宜建立大型批发市场。
(3)化学工业会污染空气和水源,E处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化学工业布局在此地可以减少对河流的污染。根据风向频率图可知,该地的最小风频为东北风,E处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可以减少化学工业对城区的空气污染。
(4)高级住宅区一般要建在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地势高,环境好,风景优美的地区。图中E地位于工业区,污染严重,不适宜建高级住宅区。C地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质量好,且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适宜建立高级住宅区。
(5)面对交通拥堵现象,可以通过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和人口、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城市公交、错时错峰上班(上下学)等措施来进行缓解。
【点评】城市化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加重等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等。解决措施可以通过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进行合理规划,改善交通和居条件,如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工业区,适当分散污染源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