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五 教学形式
课题名称 桂花雨
学情分析 1、学生比较喜欢语文,爱看课外书,但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后进生基础不够扎实,错别字较多,阅读速度较慢。但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准确地提取文本信息,初步感知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能用简洁的词将感情表达出来,但又是用词不够准确。 2、学生背诵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对于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并不陌生,堆血体会本课的感情,难度不大。但学生没有写过借物抒情这样的作文,对于这类文章的感知比较模糊,所以上课时应把抒情方式作为一块重点,讲清、讲透。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花一鸟总关情”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单元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一篇课文《白鹭》,通过对白鹭诗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直接抒情较多;第二课《落花生》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要做有用的人”的感悟。在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本课通过描写作者童年关于桂花的美好回忆,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借物抒情的典型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和“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悟母亲说的话和结尾部分,体会文中的思乡之情,母亲说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教学策略: 建议: 1.使用多媒体课件,图像、声音等角度烘托氛围,帮助学生体会感情 2.理解母亲话中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母亲、琦君、游子对故乡的感受,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读出母亲话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读古诗(杨万里《咏桂》: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猜猜描写的是什么花,从哪里看出来的? 2、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一生漂泊。他生于温州,11岁随父亲来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温州,86岁回台湾居住,直至90岁病逝于台湾。就是这么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久久不忘家乡的桂花,久久不能忘记和我们同学一样大时在家乡感受过的——(齐读课题)桂花雨。 学生读古诗,猜花名 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疑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借助作者生平,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思乡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1、拿起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通过方才的读,你读懂了没,作者印象中家乡桂花的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香) 3、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家乡的桂花很香的?再读课文,把描写故乡桂花香的句子画下来。 ☆相关语句及预设: ①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这里有个字要重读,这个字是(太)。桂树的样子好看吗?满树的叶子好看吗?桂花好看吗?桂花这不好那不好,可就是有一点好——(香气迷人),这就是作者喜欢它的原因。同学们,作者写桂花,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它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再来写它就这一点“香”好,这是为什么呢?对,就是为了通过对比,来强调突出桂花的香,强调突出作者对家乡桂花的喜欢。让我们也来强调一遍。 ②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这句话告诉我们桂花雨是怎么来的,它是怎么来的呢?作者在摇桂花时,心里是怎么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让我们来读出作者童年时摇桂花的快乐。 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2句,都用了同一个字来突出桂花的香,这个字就是(浸)。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摸得着吗?那香味呢?看得见吗?摸得着吗?感觉得到吗?这个浸字,就把只能感觉得到的东西,写得看得见摸得着了,把无形的东西写得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学课文,画下相关语句,写一写批注 指名说说如果你是作者,心情会怎样? 带着感情,读出摇桂花的快乐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抓住桂花的“香”,以点突破,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而这份喜爱,更包含着作者童年的快乐,从而为第三步,感悟思乡之情做好铺垫
三、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从此,童年的摇桂花的快乐没有了,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欢乐也一去不复返。以后,琦君每次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家乡的桂花长在(院子里),院子里的桂花能有多少?两三株吧,杭州满觉陇的桂花却有整整一山。这两三株的桂花,是香不过满觉陇那漫山遍野的桂花的。母亲这么说,她不是在比较香味的浓淡,她在比较的是(感情)的浓和淡。 是的,老话讲得好,月是故乡明,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桂花还是故乡的香。唐朝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元朝诗人倪瓒也在《桂花》一诗中说:“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忽起故园想,冷然归梦长。”你发现了没有,这2首诗和我们的课文一样,一开始都在写(桂花),可是写着写着,写到最后,都写出了(思乡之情),为什么桂花有那么大的魔力,能让从古至今的人都睹物思乡呢?不知道,老师给你一个小提示,回过头去看看一开始上课时老师给大家看的诗: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这首诗告诉你,桂花是从哪里来的啊?(月亮中)桂花又是什么时候开的呢?(秋天)说到秋天的月亮,你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中秋月圆人团圆),是啊,在一家团圆的时刻,身在外地的游子当然就更加容易思念家乡了。 同学们,琦君有很多作品,优散发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她在自己的作品《烟愁》的后记中优这样一段话:“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琦君是这样,我想,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也都是这样的。老师知道,我们有很多同学的老家并不在杭州,你一定很思念你的家乡,请你模仿着这个句式:( )还是故乡的( ),用上家乡的景物、特产,再写2、3句,我们老家在杭州的同学,也请你想象着,有朝一日你离开了杭州,你又会说什么,也用这个句式写上2、3句。 请你挑一句最难忘的和大家交流(学生汇报,教师书写),写到这里,已经开始有一首诗的味道了,再补上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把感情表达出来就好了,谁来?(例如:我的心,已经深深地埋在了故乡。)谁再来加个题目(例如:思故乡) 引导学生初步能说出母亲比较的是感情的浓淡 学生比较两首诗和课文的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引导发现:都是先写事物,再来抒情 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桂花、中秋、思乡”之间的关系 用“( )还是故乡的( )”这样的句式,联系家乡的景物、特产,写2、3句话 学生汇报交流(只说一句) 教师把学生说的句子打在PPT上,一句一行,形成诗歌样式 最后引导学生调整句子的顺序,再加总结和题目,形成一首真正的诗 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思考,母亲在比较的究竟是花香浓淡还是其他什么东西的浓淡,此时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出是“感情的浓淡”,从而突破难点。 之后紧抓单元要素,以两首古诗切入,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和课文的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引导发现:都是先写事物,再来抒情,体会到作家们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之后让学生用“( )还是故乡的( )”这样的句式,联系家乡的景物、特产,来写话,并引导学生调整句子的顺序,再加总结和题目,形成一首真正的诗,让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同时也继续将语文教学指向运用。
四、总结升华 桂花雨,好香的雨,在这个香字中,隐藏着作者童年美好的回忆,和淡淡的乡愁,请大家记住课题:桂花雨让这阵阵桂花香留在你心里,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心底。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欢乐 感情 桂花 思念 月亮 中秋 睹物思人
分层作业设计 1、完成课作本 2、用“( )还是故乡的( )”这样的句式,联系家乡的景物、特产,写一首小诗,记得要有一句画龙点睛式的结尾,别忘了加上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