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导入新课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
恨无飞雪青松畔,却放疏花翠叶中。(辛弃疾)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韦应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古诗词中的“树叶”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朱光潜
意象:指诗歌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达到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文学史家。
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代表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
背景探寻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文题解读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说”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的一种文体。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文体常识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
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艺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学评论
夯实基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袅娜
蕨菜
昏厥
皎洁
招徕
劳徕
灼灼
亭皋
恽厚
寒砧
戍守
戊戌
偓佺
得鱼忘筌
岑寂
涔阳
庾吏
辩论
万应锭
干燥
桅杆
窸窣
曙光
洗练
潜在
门栓
冉冉
南浦
niǎo nuó
jué
jué
jiǎo
lái
lài
zhuó
gāo
yùn
zhēn
shù
wù xū
qián
shuān
rǎn
pǔ
gān
shǔ
xī sū
wò quán
quán
cén?
cén
dìng
yǔ
biàn
zào
liàn
招徕:招揽,招引到自己面前来;比喻招揽客人。
劳徕:慰问、劝勉前来的人。
恽厚:厚重。
庾吏:古代管粮仓的小官。
窸窣:细小的声音。
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而干净利落。
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即没有刻意地用华丽词藻和修辞手法修饰,却给人很好、出彩、舒服、清新的感觉。
得鱼忘筌:捕得了鱼,忘掉了捕鱼器。比喻目的达到,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一字千金:称赞诗文或书法作品极为精妙,价值很高。
一掷千金:原指赌博时一注就押上千金。后形容大手大脚,挥霍无度。
一饭千金:指受人点滴之恩,给以丰厚的报答。
一诺千金:形容说话极讲信用。
一刻千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一顾千金:顾,回头看。比喻得到智者的赏识便身价倍增。
整体感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一段,找出文中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
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2.“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诗人却更钟爱于“木叶”“落木”这些词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4段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6段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3.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点明“树叶”与“木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却差别很大。
说“木叶”
“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诗人们钟爱“木叶”
“木叶”与“树叶”不同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
第一个特征:暗示性
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概念上:相去无几
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金
古诗很少用“树叶”
第二个特征:颜色性
1.请同学们比较分析下列用词意味的不同,选出最恰当的一个词,说说你的理由。
深入探究
“落木”本来就有“落叶”的因素,“落木”会让读者联想到“木”的微黄与干燥,这与清秋季节的特点相吻合。
而“落叶”,尤其是“树叶”,则让人想到春夏季树叶的碧绿柔软;“木”给人以孤独飘零之感,“叶”则给人以绵密之感。
“木”的形象就是诗人的形象,风烛残年的孤独老者飘零在无边无涯的寒风中。
无边树叶 / 落叶 /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涂上了一层秋霜,凛冽的寒风刮过高岗,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早已被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伫立在无边的冷月和无际的寒风中,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孤独、凄凉之感倾泻无遗。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树 / 高木。
高树 / 高木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将悲风吹动树干,比喻成海水扬起波涛,只有树叶越繁茂越浓密,比喻才更贴切,其情感才越饱满厚重,其悲声才更有如此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之感。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叶绿
干褐绿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荫满地
2.概括“木”与“树”在形象上的差别。
枯黄
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木
诗歌语言具有 。
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3.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我们诗歌中的什么现象?
推敲诗歌用字用词,把握诗歌内涵意境。
4.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5.林庚先生认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性常常会形成一个美好的传统。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传统一旦形成,会给文学创作造成俗滥的流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看法。
观点一
我赞同林庚先生的观点。
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种暗示性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观点二
我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持谨慎的保留意见。
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这种流弊并不少见。
文本特色
课文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若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论述,上百万字也不一定能把问题说深说透,而且即使说清了,一般的读者也不一定都能理解。而作者却善于选择一个很小的角度,从“木叶”这个常见的普通词语入手,探幽析微,层层推进,由对现象的分析引申到对理论的探讨,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说理深刻,言近而旨远。
以小见大,层层深入
(1)道理深,切口小。
全文的论述层次和每一段的层次,都体现出逐层深入、水到渠成的特点,就如同剥笋,层层揭示,最后让读者豁然开朗。
作者先从现象分析入手,引用一些名家名诗,发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常见“木叶”,而“树”与“叶”很少连用。于是作者由现象而到本质,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得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由于作者采用这种层层设问,逐步深入的方法,使文章有条不紊,纲目清晰,最终水到渠成,让读者对文章要谈论的问题了然于胸。
(2)巧探究,如剥笋。
这是一篇诗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凝练的语言把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让读者不仅不感到是在罗列事实,反而感到分析道理有凭有据、论证简洁有力。援引大量诗句,使文章增加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
(3)语言凝练,富有文化内涵。
主旨点睛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质。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李煜)
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晏几道)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似海。(秦观)
思维提升
1.诵读下列诗句,比较古诗文中落花、落英、落红等词的区别。
“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用“红”字借代落花,修饰词则多是“飞红”“落红”“乱红”“残红”,表达了词人惜春伤春的愁绪,寄托了词人对青春易逝,好景不常在的深痛体悟。
2.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绘春之美景
抒离别之情
诉相思之情
诉闲愁之绪
诉爱恋之情
喻高洁隐士
写美丽女子
古诗常见意象
意象
诗句
内涵
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
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杜鹃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思念故乡
时光流逝
别离的伤感
书信、音讯
物是人非
凄凉哀伤
视野拓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意象
诗句
特征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幸不生渊底,杰出苍苍崖。
岁寒只孤秀,万木非吾侪。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坚贞不屈、自强不息
质朴文静、淡雅高洁
宁折不弯、正直清高
凌霜傲寒、坚韧不拔
清露高声、高风亮节
傲霜斗雪、孤直耐寒
梅
兰
竹
菊
松
蝉
古诗常见意境
(1)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2)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3)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4)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5)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6)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对比鉴赏
同样是学者的论作,《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共同点:作为说明性文本,这两篇文章在语言上都注意到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体现出作者的严谨。
不同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除语言简明、严密、准确外,还合理设喻,比如“大文章”“小品”等比喻的使用,化抽象为具体,读来平易亲切。
《说“木叶”》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卖关子”,即不直接抛出观点,而是凭借出色的问题意识,在别人视若无睹之处提出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
谢谢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