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咕咚》
教学目标
1.通过插图、形声字、象形字演化等方法猜字、认字。
2.借助插图了解故事内容,通过情境创设、直观演绎的方式理解“吓了一跳、拔腿就跑”等词语。
3.流利朗读课文1-4自然段,读好故事中的对话。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文插图帮助阅读,通过插图、象形字、形声字等方法猜字、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1.按要求模仿动物叫声。
(1)请同学们一起模仿小鸡、青蛙的叫声以及爸爸的笑声。
(2)课件出示:①哈哈 ②呱呱 ③叽叽,
请同学们找出叫声相对应的汉字,引出形声字规律。
2.猜测“咕咚”的读音。
(1)请同学们按刚才形声字规律猜一猜“咕咚”的读音,引出课题。
(2)过渡:刚刚猜对的,请给自己一点掌声。小朋友,今天我们的故事就是由一声“咕咚”引起的。
(板书课题“咕咚”。)
二、图文对照,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识记生字“掉”
(1)过渡:这一声“咕咚”是怎么回事呀?
预设:“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
(2)出示生字卡片“掉”,请同学们模仿木瓜掉进水里的动作,引出“掉”字为提手旁。
(3)创设情境,理解“掉”字多种含义。
没有跟上队伍——掉队。
开车开错方向——掉头。
2.识记生字“熟”
(1)过渡:好好的木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呢?
预设:因为木瓜熟了。
(2)出示生字卡片“熟”,请同学们再说一说什么熟了。
预设:苹果熟了、葡萄熟了、西瓜熟了……引出“成熟”。
(3)过渡:有时我们会问,妈妈,饭熟了吗?菜熟了吗?这里熟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煮熟、烧熟的意思。
3.自由朗读课文。
(1)过渡:这一声“咕咚”可闹出了一个大笑话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到106页,仔细观察,这篇课文和我们之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没有拼音了。
(2)出示朗读要点,自由朗读课文。
①读:自由朗读课文。
②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猜一猜它的读音。
③圈:圈一圈咕咚吓跑了哪些动物。
4.交流反馈。
(1)过渡:咕咚吓跑了哪些动物朋友?
指名交流,根据回答出示板贴:兔子、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
(2)根据学生回答,讨论野牛要不要圈。
5.识记生字“羊”“鹿”“象”。
(1)过渡:“羊”“鹿”和“象”都没有拼音,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2)课件出示“羊、鹿、象”所在句子,并出示课文配图。
预设1:通过预习知道读音。
预设2:通过图片猜出读音。
(3)进一步出示“鹿、象”的象形字,请学生猜一猜对应的字。
(4)提问:你是怎么猜的?引出象形字的规律。
三、读演结合,感悟咕咚。
过渡:“咕咚”居然吓跑了这么多小动物,真是不可思议啊!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这咕咚的威力吧!
1.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兔子?
预设:慌张、害怕、胆小的兔子。
(2)请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说一说哪些地方表现出兔子的害怕。
预设: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3)观察图片,提问:拔腿就跑是怎样的跑?集体表演“拔腿就跑”。
(4)小兔子不仅拔腿就跑,它边跑还边……叫,谁能当小兔子来叫一叫?
指名读,相机指导如何读好小兔子的话,师示范。再随机指名几位学生读。
(5)小兔子,我想采访一下,你以为咕咚是什么呀?
预设1:咕咚可能是怪物。
预设2:咕咚可能是野兽。
2. 学习第3、4自然段。
(1)兔子这一跑一叫,其他动物也——跟着跑。(板贴“跟着跑”)其他动物不仅跟着跑,还大叫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3、4自然段,划一划其他动物是怎么叫的。
(2)小猴子是怎么叫的?——“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指名读小猴子的话,再加上表情、动作读一读。
(3)大伙又是怎么叫呢?——练习朗读“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4)出示生字卡片,联系图画,识记“逃命”,替换偏旁,识记形声字“逃”。
3.师生合作朗读。
边读边思考:大家的感受到什么变化?
预设1:事情越来越大了。
预设2:好像越来越可怕了。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3.小组活动。
(1)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读兔子,一人读猴子,其余读大伙,读好文中对话。
(2)拓展对话,想一想,其他小动物可能会怎么喊,并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吓”“怕”。.指导观察偏旁,发现均为左右结构的形声字,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边讲边范写。
2.学生练写、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