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第二次模拟测试(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化学第二次模拟测试(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11 14:11:04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化学第二次模拟测试(上海专用)
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共20分,21~34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35~37有1~2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若有2个正确选项,只选对一个的得1分,有错不得分。)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C B A B C B A C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D D C B D D BD AB CD
21.【答案】C
【详解】A、玻璃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盐酸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铁钉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
D、冰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答案】B
【解析】
【详解】有机物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等除外,故选B。
23.【答案】A
【详解】A、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选项A正确;
B、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该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属于化合物,故选项B错误;
C、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选项C错误;
D、该物质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24.【答案】B
【详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铁丝燃烧现象不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B。
25.【答案】C
【详解】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条件错误,不符合题意;
B、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
D、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未配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答案】B
【详解】A.氯化氢是盐酸的主要成分,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故选项说法正确;
C.胆矾是五水硫酸铜的俗称,化学式为 CuSO4·5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D.苏打是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碳酸氢钠俗称为小苏打,化学式为NaHCO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7.【答案】A
【详解】A、胆矾不能与水反应,水蒸气不可以用胆矾来检验,错误;
B、水的反常膨胀跟水分子之间的缔合有关,正确;
C、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纯净物,水中不存在氢气和氧气,错误;
D、自来水生产中通入氯气的作用消毒杀菌,不是吸附微生物,错误。
故选B。
28.【答案】C
【分析】含有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叫复合肥。
【详解】A、Ca2(PO3)2中只有磷元素,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
B、CO(NH2)2中只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C、KNO3中含有钾、氮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
D、KCl中只有钾元素,属于钾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9【答案】D
【详解】A、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B、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有机物X的化学式为CH4O,错误;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错误;
D、由示意图可知,一个氢分子没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3:1,正确。
故选D。
30.【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A、铁丝在O2中燃烧有高温的黑色固体生成,需在瓶中预留少量水冷却,以免集气瓶破裂,错误;B、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瓶口应朝下,错误;C、澄清石灰水和CO2和HCl都能反应,错误;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以通入水将氧气挤入气球。
考点:气体的性质、收集
31.【答案】C
【详解】A.①中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能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瓶中振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二氧化硫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强,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③中打开K,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乙中的长导管口冒气泡,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甲装置中硫粉换做碳粉,由于碳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则乙中长导管口可能冒出的气泡比硫偏少,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2.【答案】B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液质量会减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可知溶液质量增加,该选项符合题意;
C、食盐水敞口放置,溶液质量几乎不变,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根据质量守恒,由于产生的沉淀的质量大于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则溶液质量减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3.【答案】D
【详解】A、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硝酸银和硫酸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银沉淀和硝酸,因此都会出现浑浊现象,无法鉴别,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会放热,因此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盐酸中无法判断是否为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而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因此无法检验二氧化碳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选项错误;
D、氧化铜可以和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因此过滤后可以除去铜中的氧化铜,选项正确;
故选:D。
34.【答案】D
【详解】A、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铝活动性强于铁,相同条件下铝粉反应速率比铁粉快,反应过程中乙管活塞向上推动较快,错误;
B、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可根据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的可能性来判断,不可根据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多少来判断,错误;
C、根据化学方程式2Al+3H2SO4=Al2(SO4)3+3H2↑,可知每54g铝与294份质量硫酸反应生成6g氢气即每18g铝与98份质量硫酸反应生成2g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可知每56g铁与98份质量硫酸反应生成2g氢气;相同质量的硫酸完全反应消耗的铝质量小于铁,反应结束后,硫酸没有剩余,铝粉一定有剩余,铁可能有剩余,错误;
D、根据选项C的分析可知,反应结束后,当铝粉有剩余时,铁粉可能没有剩余,正确。
故选D。
35.【答案】BD
【详解】A、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臭氧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都是由氧原子构成,错误;
B、由,得1molH2所含原子的个数=, 1molO2所含的原子数=,所含的原子数相同,正确;
C、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故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所含溶质的质量不一定越大,错误;
D、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得硫和氧气反应的质量比为1:1,故1g硫与1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2g二氧化硫,正确。
故选BD。
36. 【答案】AB
【解析】
【详解】A、80mL水的质量为80mL×1g/cm3=80g,则将20g氯化钠与80mL水混合,所得溶液质量为100g,质量分数为,该选项符合题意;
B、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将80g、25%的氯化钠溶液与20mL水充分混合,所得溶液质量为100g,质量分数为,该选项符合题意;
C、将10g氯化钠加入至90g、20%的氯化钠溶液,溶液质量为10g+90g=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将10g氯化钠加入至200g、5%的氯化钠溶液,溶液质量为10g+200g=210g,取出一半为210g÷2=105g,且溶质质量分数为,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7.【答案】CD
【详解】A、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故选项A说法错误;
B、中和反应是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所以中和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B说法错误;
C、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选项C说法正确;
D、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CD。
38.(6分)
(1) 3/三 (1分) 6.02×1023 (1分)
(2) 盐 (1分) +4 (1分)
(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分) (1分)
【详解】(1)柠檬酸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1mol柠檬酸中有7mol氧原子,1mol维生素C中有6mol氧原子,则1mol柠檬酸中氧原子数比1mol维生素C中氧原子数多1mol,即6.02×1023个。
(2)NaHCO3由金属阳离子钠离子和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构成,属于盐。碳酸氢根为-1价,其中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1)-(+1)-(-2×3)=+4。
(3)结论是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原理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9.(9分)
(1)36.6 (1分)
(2)硝酸钾 (1分)
(3)11:10 (1分)
(4)131.6g≤m≤169g (2分)
(1分)
3.6g; (1分)
蒸发90g水,再降温至20℃,过滤,将所得固体洗涤干燥 (2分)
【详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g/100g水;
(2)由表格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应为11:10;
(4)80℃时,烧杯中没有固物质剩余,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g,所以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最大为169g,8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8.4g,所以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最小为170g-38.4g=131.6g,因此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范围是131.6g≤m≤169g;
(5)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NO3+NaCl=AgCl↓+NaNO3 ,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见解析;根据实验二所得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实际质量,若要得到尽可能多且纯净的硝酸钾,混合物中氯化钠3.6g,只需要20℃的10g水就可以完全溶解,可在实验一步骤2后继续实验:蒸发90g水,再降温至20℃,过滤,将所得固体洗涤干燥。
40.(6分)
(1) (1分)
D (1分)
(2) b (1分) 关闭活塞c (1分)
(3) (1分)
稀盐酸等(合理即可) (1分)
【详解】(1)实验室用装置A制备氧气,反应物应为固体且需要加热,又由于试管口未放置一团棉花,选用的药品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更纯净,因此收集装置选D;
(2)用装置B制备二氧化碳,实验开始前,应从b处装入大理石,从长颈漏斗上端加入稀盐酸,反应物一接触立即产生气体,收集完气体后,关闭活塞c,装置B中压强增大,将稀盐酸“压”回长颈漏斗中,反应物分离,反应随后停止;
41(9分)
(1)化学 (1分)
(2) 活性炭 (1分) 盐酸 (1分) (1分) 硝酸银溶液 (1分) 无明显现象或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1分)
a<m<(a+b),实验中获得的氧化铁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加上氢氧化铁分解生成的氧化铁质量 (3分)
【详解】(1)反应前有5.6g铁粉、4.2g活性炭和0.2g氯化钠,反应后有ag氧化铁、bg氢氧化铁、4.2g活性炭和0.2g氯化钠,有新物质氢氧化铁生成,是化学变化。
(2)①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氢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钠不和盐酸反应但能溶于水,活性炭不能和盐酸反应也不能溶于水,所以分离出的滤渣为活性炭。
②盐酸过量,所以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会出现红褐色沉淀。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③滤液中有氯化钠,会附着在红褐色沉淀表面。如洗涤干净,则洗涤液中没有氯化钠,所以可以检验洗涤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判断是否洗涤干净。可用硝酸银检验溶液中是否有氯离子,如有氯离子,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会产生白色的硝酸银沉淀。所以可以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则沉淀已经洗涤干净。
④Fe(OH)3可写为Fe2O3·3H2O,变为Fe2O3,如铁元素质量不变,则固体质量变少。反应前后铁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实验中获得的氧化铁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加上氢氧化铁分解生成的氧化铁质量,则a<m<(a+b)。2024年中考化学第二次模拟测试(上海专用)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Ag 108 Cl 35.5 Na 23
第I卷(选择题 共20分)
选择题:(共20分)
本题共20个小题,21-34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35-37题,每小题2分,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21.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盐酸挥发 C.铁钉生锈 D.冰雪融化
22.属于有机物的是
A. CO2 B. CH4 C. K2CO3 D. NaHCO3
23..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表示单质的是
A. B. C. D.
24.有关铁丝燃烧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火星四射 B.发出耀眼白光 C.放出热量 D.生成黑色固体
25.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O2H2↑+O2↑ B.2Fe+6HCl=2FeCl3+3H2
C.2NaOH+SO2=Na2SO3+H2O D.C+CuOCu+CO2↑
26.下列各组中物质的俗称、学名与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氯化氢 盐酸 HCl
B.苛性钠 氢氧化钠 NaOH
C.胆矾 硫酸铜 CuSO4·5H2O
D.苏打 碳酸氢钠 Na2CO3
27.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可以用胆矾来检验 B.水的反常膨胀跟水分子之间的缔合有关
C.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自来水生产中通入氯气的作用是吸附微生物
28.属于复合肥的是
A.Ca2(PO3)2 B.CO(NH2)2 C.KNO3 D.KCl
29.下图为制备物质x的微观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物质X的化学式为CH2O
C.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1
30.集气瓶可以完成多种实验,以下实验正确的是
A.铁丝在O2中燃烧 B.储存H2
C.除去CO2 中HCl气体 D.气球收集20mL O2
31.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①关闭K,打开甲的胶塞,点燃硫粉后迅速塞紧胶塞
②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足量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使反应充分
③打开K,观察乙中的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硫燃烧呈淡蓝色火焰
B.②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减小最终小于大气压
C.③中,乙中的长导管内液面上升
D.甲装置中硫粉换做碳粉,则乙中长导管口可能冒出的气泡比硫偏少
32.下列溶液放置在敞口容器中,溶液质量会增加的是(不考虑水分蒸发)
A.浓盐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食盐水 D.澄清石灰水
33.对应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取样,分别滴加AgNO3溶液
B 证明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将NaOH固体放入稀盐酸中
C 检验CO2中是否混有HCl 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D 除去Cu粉中混有的少量CuO 加入过量的稀H2SO4,过滤
34.Y型管的左侧分别装有等质量的铁粉和铝粉,右侧分别装有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同时倾斜两支Y型管,使稀硫酸同时全部流入左侧与金属反应。实验结束后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停留的刻度相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甲管活塞向上推动较快
B.乙管产生氢气多,所以铝比铁活泼
C.反应结束后,硫酸没有剩余,铁粉一定有剩余
D.反应结束后,铝粉有剩余,铁粉可能没有剩余
35-37每题均有1~2个正确选项
35.对有关化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正确的是
A.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B.1molH2和1molO2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C.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所含溶质的质量也越大 D.1g硫与1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2g二氧化硫
36. 通过以下方法,能配制得到100g、20%的氯化钠溶液的是
A. 将20g氯化钠与80mL水混合,充分搅拌
B. 将80g、25%的氯化钠溶液与20mL水充分混合
C. 将10g氯化钠加入至90g、20%的氯化钠溶液,充分搅拌
D. 将10g氯化钠加入至200g、5%的氯化钠溶液,充分搅拌后取出一半质量的溶液
37.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 B.中和反应不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C.中和反应一定是放热的 D.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改良酸性土壤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46分。
38.(6分)维生素C泡腾片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C(化学式C6H8O7)、柠檬酸(化学式C6H8O7)、NaHCO3。
(1)柠檬酸中含有__________种元素。1mol柠檬酸中氧原子数比1mol维生素C中氧原子数多__________个。
(2)NaHCO3属于__________(选填“酸”、“碱”或“盐”),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3)检验泡腾片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CO2。
操作 现象 反应原理 结论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__________ 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气体中含有CO2
39.(9分)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见下表:
温度(℃)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100g水)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31.6 45.8 63.9 110 169 246
(1)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_______g。
(2)两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
(3)6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_。
(4)实验室有170g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为了选择合适的方法提纯两种物质,先预判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质量,实验小组设计实验一如下:
【实验一】
通过上述实验可判断出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范围是_______。
为准确获得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质量,实验小组又设计实验二如下:
【实验二】
(5)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则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g(精确到0.1)。根据实验二所得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实际质量,若要得到尽可能多且纯净的硝酸钾,可在实验一步骤2后继续实验:_______。(请将设计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40.(6分)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的一些装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A装置制备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填装置编号)。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开始前,应从_____(填“a”或“b”)处装入大理石,收集完气体后,__________(填操作),反应随后停止。
(3)E装置的集气瓶中充满CO2,打开分液漏斗①,滴入少量NaOH浓溶液,气球明显胀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关闭分液漏斗①,打开分液漏斗②,气球恢复原状,则分液漏斗②中可能盛放的溶液是_______(填名称,忽略滴入液体体积)。
41(9分)暖贴可以在冬日里给人们带来温暖。化学社团同学将5.6g铁粉、4.2g活性炭和0.2g氯化钠混合自制了暖贴中的黑色药剂。
(1)上述黑色药剂放置到完全冷却后测得其中含有ag氧化铁、bg氢氧化铁、4.2g活性炭和0.2g氯化钠。推测该药剂在放热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社团同学以上述失效的暖贴药剂为原料制取氧化铁,根据设计实验流程如下所示(各步反应均完全,忽略物质的损耗)。
①向失效暖贴药剂中加入过量盐酸,充分搅拌后过滤,分离出的滤渣为_________。
②向上述滤液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搅拌,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原因是滤液中含有_________。继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有大量红褐色沉淀析出,写出生成沉淀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③过滤出红褐色沉淀,用蒸馏水洗涤沉淀3次。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硝酸,再滴加__________,若观察到__________,则沉淀已经洗涤干净。
④该实验中获得氧化铁的质量为mg,请比较m与a、(a+b)的大小,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