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老王
杨绛
于“苦”中寻人性之“善”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关注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刻画。
3.体会作者的善良,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受人性之美。
学习目标
读读写写
dēnɡ
蹬
惶恐
zhànɡ
肿胀
pì
荒僻
tā
塌败
huánɡ
yà
dì
取缔
镶嵌
kuànɡ
门框
yǔ
伛
yì
翳
xiānɡ qiàn
kū lóu
骷髅
压根儿
zuàn
攥着
滞笨
wǔ
侮辱
zhì
kuì zuò
愧怍
据意填词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惊慌害怕。
荒凉偏僻。
塌陷破败。
明令取消或禁止。
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呆滞笨拙。
惭愧。
整体感知
找出表现作者对老王的情感的主旨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主旨句
杨绛
老王
速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生活的如何
称呼
职业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家庭住址
老王
地位卑微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荒僻小胡同中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
无依无靠、孤独终老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恶劣
蹬三轮车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谋生手段艰苦
苦
细读课文,认识老王
他人眼中的老王
1.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2.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讽刺、轻蔑,对老王进行人身攻击,老王在他人眼中是一个卑微的可怜人。
不幸
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
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
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
解读“不幸”
老王为杨绛家做了什么事?由此可见
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壹
给我们家送冰块,车费减半;
贰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看病钱不够;
叁
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送香油、鸡蛋上门道谢。
艰难谋生,却坚守着善良仁义的心、知恩图报。
善
细读课文,品味老王
厚道老实
善良仁义,不贪钱财
知恩图报
香油
鸡蛋
※当时的香油和鸡蛋都需用粮票换取,只有少数人能吃到。
细读课文,品味老王
请同学们研读8-16段,划出最触动你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对学:独立思考分钟
同桌之间交流观点1分钟
讨论后原位展示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镶嵌”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暗示了老王极差的身体状态,将要不久于人世。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爬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运用肖像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王因受病痛折磨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表现了老王病情极其严重,身体极度虚弱的状态。
他只说:“我不吃。”
……他真心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运用语言,简短生硬的语言表现出老王老实巴交、不善言辞的性格特点。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动作描写,“攥”“滞笨”“直着脚”写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他的行动已经十分不灵便,怕这几步路也是强撑着走完的。表现出老王当时身体的极度虚弱。
不幸者为何这样对待幸运者?
从1-7段的叙述中找一找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
“我们”同情他,帮助他
不排挤他,关系融洽
“我”关心他的生计
细读课文,感悟“愧怍”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我一定要给钱。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不占便宜 尊重他 同情他
杨绛家为老王做了什么事?
壹
杨绛女儿给老王鱼肝油
贰
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
叁
关心老王的生活
富有爱心的杨绛一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老王关爱。
老王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亲近:
杨绛将他视为“熟人”,愿意倾听他的“闲话”;杨绛的女儿也曾“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使得他的眼病有了好转;在他为杨绛一家付出一些劳力之后,还总能得到一些钱的补偿。尽管有些时候,“拿钱”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但这样的温暖和亲近,让老王孤寂的心灵有了一种安慰。
也正是这样的关心和温暖,使老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一)思考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细读课文,感悟“愧怍”
群学:独立思考3分钟
小组讨论2分钟
每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
我知道——好香油、大鸡蛋都是极其难得的东西,我不能白接受老王的好意
我知道——老王生活困难,需要金钱上的帮助
我知道——老王病了,看起来很可怕,打发他离开的最好方式就是给钱......
在老王生命的最后时刻,“我”见到他的样子大吃一惊、“害怕得糊涂了”我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没有给他足够的关怀
老王 无奈地接受了他最不愿意接受的“钱”,沉默地转身回家,至死也没能得到心灵的慰藉。
老王送鸡蛋香油
(二)思考:作者仅仅是在“老王来送香油鸡蛋”这件事中对老王感到愧怍吗?
1.老王送冰:“车费减半”
“比他前任大一倍”,
“最老实”
“从......大概压根”
(想想作者在与老王交往的其他事件中,对老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作者的做法:“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钱)
2.老王送钱先生:“却坚决不肯拿钱”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作者的做法:“我一定要给他钱 ”
(钱)
3.对于老王的“苦”: 身体苦
生活苦
精神苦
作者的做法:关照老王的生意、给他鱼肝油,
给予他物质上的帮助。
(钱)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把握主旨,感悟“善良”
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
在我们的社会,文学创作毋需鼓吹嚣张,毋需喧张残忍,毋需吹捧权势,而要同情弱者,关注底层,表达人性的善良与关爱。
——杨绛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杨绛
回归现实懂善良
“20世纪60-70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冷漠的” 。
善
拓展延伸
听闻老王的死讯,杨绛深感不安;几年后,她渐渐生出了“愧怍”的情感。在这些时间里,她可能进行了哪些反思?
尝试以第一人称描述杨绛反思时的心理活动。
示例:
当日老王上门送香油和鸡蛋,明明状态已是不对,我却没能及时发现,没能再帮他一把,他在临死之时还想着报恩,我却没有领会,还只想着把钱给他。现在细想,实在懊悔——倘若再有一次机会,我一定承了他的恩情,保他最后的尊严。
主题归纳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及愧怍之情。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说说你身边的老王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有这样一条新闻:
老大爷是环卫工,属于社会底层的穷人,穷得处于贫困线边缘,却有着金子般的善心,把钱都捐给了疫区。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