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13《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短句。
2.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3.能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初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是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同学们,小说桥讲述了一个怎样的一个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板书:人物老汉)小说以塑造人物想象为中心,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老汉呢形象呢?
二.聚焦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板书:动作、语言、神态)
2.学生汇报(分享读书体会)
出示:8自然段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你能抓词抓句说说你读后的体会和感受吗?
生:我从“清瘦”一词是写他的外貌描写,看出老汉身体很单薄。从“盯"这个词我看出老汉眼中的威严。“他不说话”和“乱哄哄”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他面对紧急情况非常沉着、冷静。
生:我还知道”他像一座山。“是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老汉比作一座山,给人一种不可动摇的感觉,看出老汉面对危险时的镇定,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觉到老汉的威严)
师:人们来到桥边停住脚步,望着老汉。(对老汉的信任和希望)
你从“望”这个字读出来什么?联系上文第七自然段“拥戴”一词你又读出了哪些信息?(威望很高,不难看出老汉是村民的靠山、主心骨)
师:通过刚才几名同学的分析品读,老汉临危不乱,从容镇定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逐渐清晰。(板书:临危不乱从容镇定)
面对村民期待的目光,老汉接下来是怎么做的?
出示:10自然段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我从“沙哑”这个词体会到老汉的辛苦和疲惫。
我还发现这段话用了三个省略号,从这几个省略号中也能看出老汉说话坚定果断地语气。我想给大家读一读这段话。
师小结:xx同学抓住了这篇小说语言上的特点,这篇小说短句多,自然段简短,五百多个字的小说,竟分成了27个自然段,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与文章的情节相契合。
师:小说还有哪些语言上的描写,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从“冷冷”这个词我感受到老汉很生气,气愤。
从“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老支书认为危机时刻不能把群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不配当党员。
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
师:在疫情期间,有多少像老支书一样的党员、干部、志愿者,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点赞。
师小结:听了老汉的话,没有人再喊,大家都被老汉的一身正气所感染。这几名同学抓住了人物的语言体会老汉的形象。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老汉心系群众,为村民过桥维持了秩序,为村民求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正当他有序组织群众过桥时他发现了什么呢?
出示:15自然段和课文插图
学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边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大家仔细观察,这幅插图和这一段相对应)
师:图文结合从老汉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冲”“揪”“吼道”几个词看出老汉对小伙子的表现很生气,因为他看到身为党员的儿子站到群众队伍中间,不能为群众着想。
生:把老汉发火的样子比作一只豹子,可见此时老汉是多么的严厉。
师:是啊,老汉就是这样一个以身作则的好党员。此处的“吼”和下文第二十自然段的“吼”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20自然段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揣测此时老汉的内心世界。
生:这个“吼”是老汉很着急,从上文水已经爬上了老汉的腰,可以看出越来越危险了,死亡在一步一步向他们逼近,是对儿子的爱,他用力一推,他想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两次吼小结:这就是伟大的父爱,在危急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不仅是一位好党员,也是一位深爱儿子的好父亲,下面我们对比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感受老汉的内心世界。
出示:15、20自然段
师:指名读。怎样读才能把老汉内心内心世界表达出来呢?
生:说,再读。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呢?
生:老汉两次“吼”的意义不同。第一次“吼”是因为儿子作为党员挤在群众的队伍里,非常不满,态度很坚决,所以大吼;大二次“吼”,他很着急,洪水已经到胸口了,情况十分危急,再不走就来不及了,父亲推儿子想救儿子的命,他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
师:老汉尽管这样爱儿子,他还是从群众队伍里揪出儿子,从中让我们感受老汉不徇私情大公无私。(板书:不徇私情大公无私)
师:站在党员和父亲的角度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老汉第一次吼是站在党员的角度,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作为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第二次吼是站在父亲的角度,他推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小结第二部分:(延伸)他不管是面对群众还是亲人,他都是先人后己,两次的生死抉择让我们看到了老汉的伟大,看到了他身上闪现的党性和人性的光辉。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情节当中,听一听老汉那振聋发聩的声音:师生导读:
面对乱哄哄的人群,他临危不乱,用沙哑的声音喊道——“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提出质疑,党员也是人,他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看到身为党员的儿子,站到队伍的前面,他怒气冲冲,揪出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洪水爬上胸膛的危机时刻,他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再次吼道“少废话,快走。”
三.聚焦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过渡: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个沉着、镇定、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就这样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读小说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人物、情节,还要关注环境描写。(板书:情节环境)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6)自然段,画出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结合人物的表现,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生:我画出的句子是:学生读课文的1、2自然段,感受暴雨山洪来势凶猛,给人们一种紧张的气氛
从“洪水像受惊的野马”、“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跳舞了”、“洪水的狞笑”、“舔着人们的腰”“爬上老汉的胸膛”看出洪水越来越汹涌,情况越来越危急。
3.我关注了木桥的变化:只有背面有窄窄的木桥,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师:木桥的变化也牵动了人物的生死。
生:是啊,水位从开始的一米高,到没腿深,舔着人们的胸,爬上老汉的胸膛,最后到白茫茫的一片,
师过渡第二部分:雨势变大,洪水见长,随着环境的变化木桥越来越危险,情节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塑造烘托了人物形象,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板书:画箭头)小说三要素就这样环环相扣。
四、揭示中心,升华主题。
1.这篇小说结尾设计巧妙,请大家齐读(24—27)自然段,读到这个结尾,你有什么体会呢?
2.汇报
我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让我大吃一惊,同时很感动。
3.课文补白的地方有很多,联系上下文思考:老汉把儿子从群众队伍里揪出来,小伙子为什么瞪他一眼?当儿子被洪水吞没,老汉没喊出的话又是什么?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他帮助村民脱离了危险,儿子却不幸牺牲,体现出老汉的不徇私情、大公无私。
师:多么感人的场面,读到故事的结尾让大吃一惊,但联系上文的情节,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多么值得敬佩的老汉,老师也想读一读。
4.小说为什么用桥来命名,而不用“老支书”或“一位老汉”呢?
五、看板书,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3桥
希望桥
生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