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月潭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日月潭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16: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月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课描绘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作者是按照这样的游览顺序描写的: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异的秀丽风光。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这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识字教学、词句训练与朗读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因此,在本课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凸显字词句学习与朗读训练的整合,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悟、理解、积累词句,并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日月潭》文字虽然很美,但毕竟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较远,尤其是课文中一些写景的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理解上会有些困难。针对这些情况,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运用了“以读为本,情境渗透”、“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能使学生在课内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学习课文是怎么描写日月潭的。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激发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表达特点。
3.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知道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形状与名称的由来。
教学重点:自主感悟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及表达特点。
关键:指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揭示课题
(一)古诗引入
1.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古诗《赠汪伦》。现在,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古诗。
学生集体背诵。
在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李白与汪伦的友情比桃花潭水还要深。
2.出示古诗《赠汪伦》,点“桃花潭”使之变红色。
(二)揭示课题
1.引语:
今天,老师还要带大家去认识新的潭——日月潭
2.出示课题《日月潭》。
(板书:日月潭)
学生齐读课题。
(三)教师设疑
1.提问:
读了这个课题,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2.板书:日月潭在哪里?
为什么取名为“日月潭”?
日月潭有什么美景?
3.归纳并引入课文自读。
小朋友们真能干!善于提问就是善于学习。现在我们带着“日月潭在哪里;为什么取名为“日月潭”;日月潭有什么美景”三个问题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古诗引入,揭示课题”的亮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开始时是杂乱无序的,但是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并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和整理,从而使这些问题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整体品读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二、自读课文,识记字词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认读生字词。
(2)思考提出的问题。
2.教师巡视辅导。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引语:
现在,首先检查小朋友们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学生认读。
附近 仙境 建筑 朦胧 清晰 隐隐约约 群山环绕 树木茂盛
(1)学生自由读 。
(2)“小老师”带读,正音。
(3)学生齐读。
(4)去拼音读,同桌互考。
(随机评价)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环、绕、茂、隐、筑、晰、朦、胧、境
学生以“开小火车”形式读。
4.教师小结。
(1)要读准“绕”、“盛”的翘舌音;“盛”、的后鼻音;“隐”的前鼻音。
(2)要通过运用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生新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识记字词”的亮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识字工具识记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记字词,将识记字词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由此,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落在了实处。)
三、精读课文,动情启思
(一)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提问:
刚才,小朋友们已带着问题自读了课文。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日月潭在哪里?
学生回答。
2.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齐读。
3.出示中国地图
小朋友们能在地图上找到台湾省吗?
(指名到前面指给大家看)
4. 出示台湾地图
小朋友们能在地图上找到台中和日月潭吗?
5.提问:课文第一段自然段,除了告诉我们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外,还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地理位置)
6.学生回答问题。
7.理解“群山环绕”
(1)理解“环绕”。
教师:在古代的时候,“环”,指的是玉圈,所以“环”就引申为“圆”的意思; “绕”是绞丝旁,是用线缠绕起来的意思;“环绕”就是围绕的意思。我们今天这样来理解“环绕”,就是想告诉小朋友们,我们的学习要善于“寻根究底”。
(2)教师以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群山环绕”。
8.学生写“环、绕 ”
(1)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字的结构: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边写边说:
“环”字的“王”字旁的一横要变成提,旁边是一个“不”。“绕”字的右边笔画:横、竖钩(从竖中线开始起笔到横中线结束。)撇、横、撇,竖弯钩
(3)学生书空。
9.理解“茂盛”
(1)引语:刚才我们理解了“群山环绕”,现在我们再来理解“茂盛”这个词语。
(2)学生认读“茂”。提示“茂”为什么是草字头。
(3)提问:读了“树木茂盛”这个词,你眼前出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4)师生小结:“茂盛”指植物长得多而茁壮。“树木茂盛”就是树木多而茁壮。
(5)“名胜古迹”,“胜”指优美的风景。“名胜古迹”就是指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的地方。
10.朗读指导
(1)引语:日月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还有许多值得游览的名胜古迹,让我们用赞赏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小朋友们要记住日月潭的地理位置。
(2)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擦去第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精读课文,动情启思”第一自然段的教学的亮点,在于教师的激发诱导与学生的感悟体味的相互碰撞。理解词语的过程中,摈弃常规的以词解词的枯燥乏味,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联想以及老师及时补充知识空白的方法,让整个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起来。在补充信息的过程中,老师不忘唤醒学生积淀与新知的联系,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够被有效利用。)
(二)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提问: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现在,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取名为“日月潭”?
学生回答。
2.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为什么取名为“日月潭”?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3)教师“点击变红”下列句子:
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3.句子比较
出示:
①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②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叫日潭; 南边叫月潭。
(1)自由的读一读,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
(2)第①句话用上“圆圆的太阳”、“弯弯的月亮”有什么好处
(3)师生小结:“圆圆的”具体地写出了太阳的形状;“弯弯的”具体地写出了月潭的形状,使句子更加形象。“圆圆的”与“弯弯的”相互对应,使句子读起来更好听,更有美感。)
4.句式练习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师生齐读。
(1)“之所以”称为“日月潭”,“是因为”……
(2)“因为”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所以”……
5.教师归纳:这是在写日月潭的形状与名称的由来,这句话写出了日月潭的形状特点,使我们知道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现状特点起的。
(板书:形状与名称的由来)
6.出示图片,让学生指出“光华岛”的位置。
7.学生齐读句子,要求记住“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设计意图: “精读课文,动情启思”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的亮点,在于让学生在句式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较好地把握了阅读教学的两个方面:一是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二是引领学生去探究课文的内容与内涵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四.熟读巩固,读写练习。
1.学生熟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引语: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日月潭的形状与名称的由来。请小朋友们熟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背诵课文描写日月潭地理位置、形状与名称由来的句子。
(2)学生熟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同桌互相背诵课文描写日月潭地理位置、形状与名称由来的句子。
2.口述填空:
(1)日月潭是我国( )省最大的一个湖。他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 ),( ) ,周围有许多( )
(2)日月潭的中央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 ),叫( );南边像( ),叫( )。
3.学生背诵上述两句话。
4.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解决了两个问题,知道了日月潭的位置,以及日月潭的形状与名称的由来。第三个问题: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日月潭的美景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熟读巩固,读写练习”的教学亮点在于“以‘学得’促进‘习得’”。通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复习性”作业与“预习性”问题的布置,促使学生把“学得”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并为课文的再续学习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板书设计
日月潭
板书: 地理位置
形状及名称由来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