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19: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2.学习想象画面读诗方法,抓住诗眼“喜欲狂”,体会诗人听闻喜讯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3.通过对比朗读,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诗眼“喜欲狂”,体会诗人听闻喜讯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难点:能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引诗人
1.我们从小就读唐诗,背唐诗,唐诗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有这样一位诗人,少年时曾站在泰山之巅,他曾豪情万丈,抱负远大,高声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年后穷困潦倒,壮志难酬。他的诗歌与李白一样,成为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光辉典范。
2.课件出示杜甫的画像。就是他,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衰落,同情百姓的疾苦,他的诗是时代的实录,是历史的见证。他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
3.学生背诵杜甫的诗歌。
4.解诗题:今天我们学习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5.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因为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如此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铺路。
二、朗读诗歌,抓诗眼
1. 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请同学们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四字后做一个停顿,这是最基本的节奏。
2. 聚焦词汇。
(1)联系诗歌上下文,理解古今异义词。
衣裳:在古代,上衣表示衣,下身穿的表示裳。所以“衣裳”在古代表示全身的衣服。 这样的词在古代和现代不一样,我们管这样的词叫做“古今异义词”。这首诗中还有这样的词。妻子:妻子和儿女。青春:指春天。
设计意图:一是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打基础。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找地名。
你觉得哪些词语是地名,请你圈出来。
“ 剑外”指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冀北”泛指唐代幽州冀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的峡谷,而非巴东三峡。“巫峡”,即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如此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3)朗读诗歌:指名朗读,找到这首诗最能体现情感的一个词。(喜欲狂)
三、品读诗歌,悟“喜悦”
一位伟大的诗人说过:“诗歌是想象和情感的产物。”你从诗歌的哪些动作、神情中体会到“喜欲狂”?让我们去展开想象,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自学
学生默读诗歌,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做批注。
(二)小组学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三)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对比感悟“喜极而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学生朗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本是“戏蝶时时舞”“娇莺恰恰啼”。为什么在这首诗中却“花溅泪”“鸟惊心”,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眼泪?(伤心的泪;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杜甫的泪有悲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因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班上有同学也曾因为考试失误,因为同学之间的误会,留下悲伤的泪水。
通过对比阅读,同是喜泪与悲泪,你发现了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是为自己的得与失而喜而悲,杜甫的一喜一悲都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为国而悲,为国而喜。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深入体会“喜极而泣”。
(4)指导朗读:读出意外之喜。这首诗中是一种怎样的泪?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这是一种喜泪,喜极而泣!你能读出这份喜悦吗?
2.情境体悟“欣喜若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喜欲狂”?同学们,看到这句诗,你想到哪个成语?为什么会这样呢?
(2)对比阅读:出示课件“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译文: 小女儿饿得直咬我,怕小孩哭声被虎狼听到。捂住她的嘴不让出声,但小孩却哭得更厉害了。)
(3)情景再现:我们看一段视频,走进那战火纷飞的时代,看一看杜甫一家在战争中经受了怎样的磨难。
战争结束了,再也没有哀鸿遍野,再也没有流离失所,从此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天伦,怎能不喜悦?
3.朗读想象“喜不自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诗人在这里是怎样表达喜悦的?他做了什么?(放歌 纵酒)他想到了什么?(青春作伴还乡)
(2)想象画面: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52岁了,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喜悦得开怀畅饮,放生高歌。这一路上,有谁与他作伴呢?青春,美好的春光。除了明媚的春光作伴,还会有谁与他作伴,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之喜吗?还有谁的喜悦?杜甫的心里时刻装着的是国家和百姓,他的一生都在为国而喜,为民而狂。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与诗人共情。从四川梓州到河南洛阳,山高水长,相隔千里万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需要数月。我们在读这两句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我们的感受?(快)。用一个词来形容诗人的心情。
(2)视频展现杜甫归乡路线。
(3)指导朗读:读出迫切。
四、小结升华,赞诗人
杜甫,一生都在为国而喜,为民而狂,所以王嗣奭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是他笔下流露出的并不是一已之悲。他的大量诗篇都深切地表达了对天下民生的担忧,即便是自已所住的草屋被狂风卷破时还在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歌表现了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的济世情怀。没有任何一所房子可以永恒地流传,但有一种精神的屋宇,像杜甫可以永流传!杜诗就是凝固在笔墨之间,我们民族的灵魂。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五、作业
1.小练笔。这首诗既有喜悦的神情,也有喜悦的动作,更有喜悦的想象。我么可以想象:杜甫的这种喜悦,除了神情、动作的上表现,更会有语言上的诉说。请你发挥想象,此时的杜甫在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的同时又会说些什么。
2.听吟诵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