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在京与友人书
屠隆(明)
燕市①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②。人、马屎和沙土,雨过淖泞③没鞍膝。百姓竞策蹇驴④,与官人肩相摩。大官传呼来,则疾窜避委巷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此中况味如此。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⑤,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注】①燕市:明都城北京。②烟突:烟筒。③淖(nào)泞:泥泞。淖:烂泥。④蹇(jiǎn)驴:驽弱的驴。⑤罟(gǔ):捕鱼的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B.四时俱备 春冬之时
C.猿鸟乱鸣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沉鳞竞跃 浮光跃金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高峰入云”的“入”字有何妙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文作者的人生追求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北涉玄灞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②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③,携手赋诗,步仄径④,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⑤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⑥,麦陇朝雊⑦。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节选自《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有删减)
【注释】①玄灞:指灞水。玄,黑色,形容水色深青。②辋水:即辋川。源于南山辋谷,流入灞水。③曩昔:从前。④仄径:窄路。⑤鲦:一种狭长的小鱼。⑥皋:水边的高地。⑦朝雊:清晨雄雉(野鸡)鸣叫。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清流见底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年与时驰 (《诫子书》)
C.倘能从我游乎 一狼仍从 (《狼》)
D.然是中有深趣矣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夜 登 华 子 冈 辋 水 沦 涟 与 月 上
8.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乌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余至湖①上,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已舍艇,取径沮洳②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③、南屏④ 诸峰,回合如大环。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⑤。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西冷桥石阑。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⑥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
(节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
【注】①湖:指西湖。②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方。③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与北高峰。④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⑤林薄:草木丛生的地方。⑥梵呗:佛教做法事时赞颂歌咏之声。
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甲文中的“高峰入云”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山峰之高。
C.甲文中的“沉鳞竞跃”是动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D.乙文中的“湖圆如镜”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湖水的清澈。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1.甲文的结尾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12.甲、乙两文各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根据两个语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先仰视“① ”,再俯视“② ”,接着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公 “晓”“夕”两层来写; 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乙文运用③ 的手法,先乘船、后步行,从山麓到山顶,在④ 中写孤山的景色。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①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②,麦陇朝雊③,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节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释】①鯈(tiáo):同“鲦”,指鱼。②青皋(gāo):青草地。③雊(gòu):野鸡鸣叫。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晓雾将歇 歇: (2)夕日欲颓 颓:
(3)白鸥矫翼 矫: (4)倘能从我游乎 从:
1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然是中有深趣矣!
15.【甲】【乙】两文都写到早晨的美景。【甲】文写早晨美景的句子是 , ;【乙】文写早晨美景的句子是 , 。(用原文语句填空)
16.同为书信,【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试做分析。
【甲文】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
(3)晓雾将歇: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实是欲界之仙都 其反激之力
C.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其间千二百里
D.故渔者歌曰 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0.下列对甲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第③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第④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
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1.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疏条交映/水中藻、荇交横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庭
C.解衣欲睡/夕日欲颓 D.沉鳞竞跃/负势竞上
2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4.从表达方式看,三篇文章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从思想感情看,选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和《与朱元思书》中的吴均则都是有隐居情怀的“ ”人(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与顾章书
(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注释】①薜萝:薛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此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2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xiē) 怀民亦未寝(qǐn)
B.沉鳞竞跃(yào) 盖竹柏影也(bó)
C.夕阳欲颓(tuí) 遂至承天寺(suì)
D.藻、荇交横(xìng) 步于中庭(tíng)
2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阳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相与步于中庭(相互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句补全后翻译。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
28.【甲】文的作者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乙】文的作者苏轼是被贬谪的“闲人”,“仙人”和“闲人”有怎样的区别?
29.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梅溪之西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B.但微颔之(《卖油翁》)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山川之美(《答谢中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晓雾将歇(消散) B.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C.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一起)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山川之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间千二百里
C.念无与为乐者 为人谋而不忠乎
D.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3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全文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B.甲文写景部分首先以空间为序,先仰观,再平视,后俯瞰;其后以时间为序,写“晓”“夕”两段时间之景。一句一景,一景一意,秩序井然。
C.乙文虽然短小,却将写人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文章紧扣一个“闲”字,“闲”是文眼,更是情之所现。
D.乙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表现出作者的闲适之情,又巧妙而恰当地揭示出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这是此小品文的精妙之处。
【甲】
庭梅咏①
[唐]张九龄
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②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③,飘荡复谁知?
【注释】①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年),当时张九龄因受李林甫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②那:奈,怎奈。③尚尔:还是那样。
【乙】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与展成书
[清]汤传楹
庭前小梅数株绿衣素妆娟好如汉宫人。幽斋无事,静对忘言。或时移书吟咏其下,攀条摇曳,暗香入怀。每当惠风东来,飘拂襟袖,挹①其清芬,宛然如见故人。今虽飞琼碎玉,点点青苔,然片光孤影,犹仿佛荀令②风流,缭绕左右耳。倘罗浮③主人能乘兴而来,巡簷④一索,便可吟“楚些⑤”,共招落梅魂也。
【注释】①挹(yì):舀。②荀令:东汉荀彧(yù),亦泛指风雅之士。③罗浮:代指梅花。④簷(yán):屋檐。⑤楚些(suò):招魂歌。
3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以问句开头,表达对梅花早报春讯的赞叹,突兀而起,令人警醒。
B.【甲】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衬托手法状物抒怀,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C.【乙】文写景俯仰结合,动静相衬,呈现了高山流水之秀美、竹木山石之绚丽。
D.【丙】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自然流畅,颇有音韵美。
34.请结合诗句内容,为【甲】诗“更怜花蒂弱”一句中的“怜”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并阐述理由。
怜:①哀怜,同情;②爱,喜爱。
35.请用“/”给【丙】文中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庭 前 小 梅 数 株 绿 衣 素 妆 娟 好 如 汉 宫 人 。
36.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每当惠风东来
3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时移书吟咏其下,攀条摇曳,暗香入怀。
38.品读【乙】【丙】两文中的画横线句,分别说说其中有哪些言外之意。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9.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至于夏水襄陵: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晓雾将歇: (4)与其奇者:
4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41.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D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高峰入云”的“入”从仰观的角度描写巍峨的山峰高入云端,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突出了山峰“高”这一特点。 4.相同点:两文的作者皆热爱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寄情山水的高洁追求。分析:①陶弘景和屠隆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描绘山水美景,表明自身所好,意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②陶弘景和屠隆都处于社会矛盾尖锐的黑暗时期,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描绘山水美景,这是作者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的体现。
5.C 6.(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7.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8.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答出一点即可)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9.D 10.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11.甲文以赞美和感慨结尾,作者从中发现了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2.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移步换景 游踪
13. 消散 坠落 展开 跟随 14.(1)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2)而这当中确有很深的旨趣啊!
15.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露湿青皋 麦陇朝雊 16.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作者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地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
17. 阙:同“缺”,空隙,缺口。 襄:冲上,漫上。 歇:消散。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8.B 19.(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0.A 21.《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22.B 23.(1)自从(南朝的) 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24. 描写 议论 仙
25.B 26.C 27.(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横线内容:盖竹柏影也。句意: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柏的影子。 28.“仙人”传达出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闲人”指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悠闲自如之人,闲游赏月,富有雅趣,表现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29.D
30.D 31.D 32.B
33.D 34.示例一:选①,可怜花萼太弱,不能承受一年的寒冬。写梅花处境险恶,备受寒冬摧残,表达自己忧谗畏讥、痛苦无奈的心境。
示例二:选②,作者借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行,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在逆境中坚守节操的决心。 35.庭前小梅数株/绿衣素妆/娟好如汉宫人 36.(1)消散 (2)坠落 (3)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4)从东面 37.有时候我常常拿着书在花下吟咏诵读,攀引枝条摇动,清幽的花香投入怀抱。 38.乙文表达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对自谢灵运以来,世人不能欣赏其妙处的惋惜;作者认为自己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又有自得之意。丙文“共招落梅魂也”表达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与伤感,也有对同友人共赏落梅美景的期盼与渴望。
39.(1)(1)冲上,漫上(2)飞奔的马(3)消散(4)参与,这里指领悟欣赏 40.(1)如果不是正午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月亮。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1.《三峡》中的猿鸣:渲染了悲凉,凄婉的气氛。
《答谢》中的猿鸣:渲染了林间欢快、活泼、充满生机的气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