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②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③上犯禁④,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 治国第四十八》)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敬上:服从上司。敬,恭顺、服从。上,君上,泛指统治者。③陵:同“凌”,欺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④犯禁:触犯禁令。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 (2)攻亲戚之所畔 畔( )
(3)故治国常富 治( ) (4)凡治国之道 道(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奚以知其然也?
3.【甲】文指出“ ”才能出现最佳局面,从而启发君主应该如何治国。【乙】文中,直接体现了管仲“ ”的这一远见卓识。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它们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①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②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③叱咤④,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注】①乡:同“向”。②勇悍仁彊:文中指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③喑恶(wù):发怒声。④叱咤:呵斥声。形容厉声怒喝。
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七里之郭 郭:
(2)亲戚畔之 畔:
(3)信再拜贺曰 再:
(4)此特匹夫之勇耳 特:
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惟 信 亦 为 大 王 不 如 也 然 臣 尝 事 之 请 言 项 王 之 为 人 也。
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8.【甲】【乙】两文中孟子和韩信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治国》)
【注释】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寡助之至 至:
(2)亲戚畔之 畔:
(3)民富则易治也 则:
(4)奚以知其然也 然: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12.【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治国之道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百姓怨望①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②。九侯有好女,入之纣。纣不喜九侯女,杀之,而醯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④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纣囚西伯。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⑤失权重。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改)
【注】①怨望:怨恨。②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任命西伯姬昌、九侯、鄂侯,为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③醯(hǎi):肉酱。这里指一种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④脯(fǔ):肉干。这里指一种把人制成肉干的酷刑。⑤稍:逐渐。
1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西 伯 之 臣 求 美 女 奇 物 善 马 以 献 纣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之
③入之纣 ④奇物善马以献纣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16.结合甲文的观点,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西伯与纣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得天下有道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③也。
(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尔也:而已。③圹kuàng:原野。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亲戚畔之 兽之走圹也
18.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以天下之所顺 盖以诱敌 D.桀纣之失天下也 此之谓大丈夫
19.翻译下列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2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得 其 心 有 道 所 欲 与 之 聚 之 所 恶 勿 施 尔 也
21.【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楚庄王欲伐晋,使豚尹①观焉。反曰:“不可伐也。其忧在上其乐在下且贤臣在焉,曰沈驹。”明年,又使豚尹观,反曰:“可矣。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其君乐而无礼,其下危处以怨上,上下离心。兴师伐之,其民必反。”庄王从之,果如其言矣。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豚尹:楚国大臣。
2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委:
(2)寡助之至 至:
(3)反曰 反:
(4)果如其言矣 其:
2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 忧 在 上 其 乐 在 下 且 贤 臣 在 焉
2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兴师伐之,其民必反。
25.【乙】文中豚尹起初认为楚不可伐晋有哪两个原因?结合【乙】文,说说晋国被伐败亡印证了【甲】文里哪句话?
【甲】
三月晦日偶题
[北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丙】
论修河第一状①(节选)
[北宋]欧阳修
臣伏②以国家兴大役、动大众,必先顺天时、量人力。谋于其始而审然后必行计其所利者多乃能无悔。伏见比年以来,兴役勤众,劳民费财,不精谋虑于厥初,轻信利害之偏说,举事之始,既已仓惶,群议一摇,寻复悔罢。臣不敢远引他事上烦圣聪,只如往年河决商胡③,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谋修塞。科配一千八百万梢芟④,搔动六路一百有余州军,官吏催驱,急若星火,民庶愁苦,盈于道涂。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遽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敛怨,举事轻脱,为害若斯。虽既往之失难追,而可鉴之踪未远。今者又闻复有修河之役,聚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计其所用物力,数倍往年。当此天灾岁旱之时,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臣知其大不可也。
【注释】①北宋建朝以来,黄河灾患频发,此时朝中众臣提出“塞商胡,开横垄”的“修河奇策”,欧阳修为此上疏治河之状。状,文体的一种,用于陈述事件经过或人的事迹。②伏:多用于对皇帝陈述自己的想法时用的敬词。③河决商胡:黄河曾经在商胡(今河南濮阳)发生决堤,修塞治河,最终无效。④梢芟:树枝、芦荻之类的防汛护堤材料。
26.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三里之城( )(2)亲戚畔之( )
(3)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 )(4)遽已罢修( )
2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谋于其始而审然后必行计其所利者多乃能无悔
2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虽既往之失难追,而可鉴之踪未远。
29.请结合以上诗文的阅读感悟,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甲】诗后两句中,“(1) ”字道出繁华似锦的春天即将逝去,“(2) ”字道出人们对春将逝去的怅惘之情。有人认为本诗富有理趣,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讲讲你的理解:(3) 。
【乙】【丙】两文分别围绕“如何治国”和“如何治河”来进行说理,两者所持态度是相同的,都是儒家核心思想:(4) 。
请仿照下面【乙】文观点的示例,简述【丙】文观点。
示例:【乙】文以战争为例,阐明了人心一致、内部团结比天气时令和地理形势更重要的道理。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孟子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齐宣王曰:“楚人胜。”
孟子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①亦反其本②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③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④,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诸尝试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注释】①盖,同“盍”,何不。②本,指仁政王道。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③赴愬:前来申诉。④惛:同“昏”,思想混乱不清。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得道者多助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亲戚畔之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3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固:本来)
B.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藏:储藏)
C.其若是,孰能御之? (御:驾御)
D.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敏:聪慧)
3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34.【甲】文中“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看法,在乙文君主施行仁政后,有哪些表现证明,请举例分析。
35.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孟子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齐宣王曰:“楚人胜。”
孟子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①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②亦反其本③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④,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⑤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⑥,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注】①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②盖,同“盍”,何不。③本,指仁政王道。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④涂:同“途”。⑤赴愬;前来申诉。⑥惛:同“昏”,思想混乱不清。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亲戚畔之
B.环而攻之/环环相扣
C.兵革之利/天时地利
D.委而去之/相委而去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甲】文中的“ , ”与乙文中的“孰能御之”一句相照应,想取得这样的结果,就要实施孟子的 治国主张。
(4)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孟子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3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 夫环而攻之
B.去任之日 委而去之
C.曾任范县令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37.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3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39.甲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从乙文“室无贿赂,案无留牍”一句中可以看出郑板桥为官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使……巩固 同“叛”,背叛 安定太平的 道理 2.(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3. 得道(或:得道者多助)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4.甲文侧重于施行仁政,乙文侧重于富民。
5. 外城 同“叛”,背叛 两次 只是 6.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7.(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2)项羽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 8.孟子和韩信都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9. 极点 同“叛”,背叛 就 这样 10.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1.(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 12.甲文强调了治国最重要的是施行仁政,让天下人都能归顺一心,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乙文则注重治理国家先使百姓富足起来,百姓富足了,他们就安居乐业,敬上畏罪,国家就容易治理了。
13.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 14. 离开 亲属 到(给) 好(的) 15.①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②(西伯)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
16.示例:西伯心忧国事,“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修德行善”,诸侯多归顺西伯,使“西伯滋大”,这体现了“得道多助”;纣王在“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时”,酷刑镇压,又荒淫无道,滥杀、囚禁重臣,最终“诸侯多叛纣”而“失权重”,这体现了“失道寡助”。
17. 外城。 护城河。 同“叛”,背叛。 跑。 18.D 19.(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 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 20.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1.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是指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22. 放弃 极点 同“返”,返回 代词,他,指豚尹 23.其忧在上/其乐在下/且贤臣在焉 24.(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出兵讨伐晋国,晋国的百姓一定会造反。 25.(1)原因:①君主有忧患意识;②有贤臣辅助。(2)【乙】文中晋君身边小人环绕,君王贪图享乐而不知礼节,上下离心,印证了【甲】文中“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6.(1)内城(2)同“叛”,背叛(3)这(4)就 27.谋于其始而审/然后必行/计其所利者多/乃能无悔。 28.(1)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虽然以前的过错无法追悔了,但值得借鉴的事实(教训)就在不远的眼前。 29. 歇(填“去”也可) 恨 诗人认为面对繁花的凋谢不需要抱恨,接下来的夏天,树木荫浓,同样令人高兴。诗人不觉悲伤,反而显示出顺其自然,乐观豪放,豁达通变的情怀。 要顺应民心(“以民为本”、“人和”、“行仁政”等相近的意思也可) 丙文以往年黄河决堤的历史教训为例,阐明了治河需要“顺天时,量人力”的道理。
30.(1)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2)震慑
(3)同“叛”,背叛 31.①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32.C 33.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34.乙文中君主实行仁政后,天下当官的人都愿意到他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他的田野里耕作,做生意的人都愿意到他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他的国土上来游历,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他申诉。
35.(1)D
(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3) 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施行仁政
(4)善用排比,如【甲】文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乙】文中“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这些排比句,层层递进,增强气势,让文章充满雄辩之力。
36.B 37.(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郑燮说:“这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 38.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39.甲文体现了孟子要施行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的治国主张。乙文“室无贿赂”可以看出郑板桥为官清廉;“案无留牍”可以看出郑板桥勤政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