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说苑》:常枞①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曰:“亡矣。”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乎,岂非以其软邪?齿之亡乎,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
[注]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阅十余岁 阅: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⑶老子往问焉 问:
⑷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颠:
2.下列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山门圮于河(《河中石兽》)
D.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岂非以其软邪(《说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齿之亡乎,岂非以其刚邪?
4.我们做事情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伊犁①城中无井,咸汲水于河。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须修绠③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④不谬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伊犁:今新疆境内;②佐领:清朝官名;③绠:绳子;④灼然:明白的样子;⑤谬:荒谬,错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二石兽并沉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阅十余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乃石性坚重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
D.树安得活 尔安敢轻吾射
6.对下列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能找到。
理解:此句告诉我们僧人按照常规思维,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怎么能够因为大水而冲走呢?
理解:此句运用反问,写出了讲学家对寺僧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的嘲笑。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理解:此句阐释了石头重,沙土松,在水流的反作用力下所形成的结果。
D.特汲水须修绠耳。
翻译:只不过打水需要很长的绳子罢了。
理解:此句直接写出了古雍州土地肥沃、水源深埋的特点。
7.【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求二石兽于水中( ) (2)但知其一( )
(3)卒逢暴雨( ) (4)吾于何逃声哉(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10.“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乙】中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知音的语句是:“ ”【甲】中“ ”也可谓老河兵堪称是石兽的“知音”。(用原文回答)
11.【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谈论)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好的将才)。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假使)赵(赵国)不将(让……为将军)括,即也(也就算了),若必将之,破(使……失败)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更改)约束(纪律和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廉颜蔺相如列传》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 )
(2)竟不可得(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1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沿河求之
C.其反激之力 D.秦悉坑之
14.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5.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讲学者的话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相同点?从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摘自《河中石兽》)
【乙】沧州有轿夫田某,母患臌①将殆。闻景和镇一医有奇药,相距百余里。昧②爽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③。然是夕卫河暴涨,舟不敢渡。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众虽哀之,而无如何。忽一舟子解缆呼曰:“苟有神理④,此人不溺。来来,普渡尔。”奋然鼓楫,横冲白浪而行。一弹指顷,已抵东岸。观者皆合掌诵佛号⑤。先姚安公曰:“此舟子信道之笃,过于儒者。”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臌:指肚子膨胀的病。②昧:清晨还未明亮时。③气息仅属:累得气喘吁吁,精疲力竭。属:连接,引申为断断续续;④神理:天道,即冥冥之中具有无上威力,能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⑤佛号:特指信佛者口中所诵阿弥陀佛的名号。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 ) (2)竟不可得( )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4)薄暮已狂奔归(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
18.【甲】文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于水中”,理由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① ”,理由是“② ”;老河兵则判断其“③ ”,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用原文语句回答)
19.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分别给我们哪些启示?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丙】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纪昀《河中石兽》)
2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B.尔辈不能究物理 当户理红妆
C.闻之笑曰 有闻而传之者 D.自以为大有所益 香远益清
21.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B.卿今/当涂掌/事
C.卿/今当/涂掌事 D.卿/今当/涂掌/事
22.下列对【甲】【乙】【丙】三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但是应当涉足打猎,了解历史罢了。
B.尔安敢轻吾射! 译文: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D.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译文: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轻又松。
23.下列对【甲】【乙】【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孙权先指出“学”的必要性再指出可能性,体现了他的善劝。
B.【乙】文中康肃的两句质问及“汝”的称呼透露出了他的谦虚谨慎。
C.【丙】文中的讲学家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自己却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D.三段语言描写体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但都用了反问句式表达强烈情感。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言兵事:谈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幻莫测的军队。
2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棹数小舟
②竟不可得
③啮沙为坎穴
④佯败走
⑤而绝其粮道
25.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6.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文中讲学家的判断是“ ”,理由是“ ”。(请用原文回答)
27.【甲】【乙】两文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分析。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节选)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④,北音清越,枹⑤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彭蠡(lí):即今翻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fú):鼓槌。
2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3)故莫能知( ) (4)余是以记之( )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0.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
31.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乙)
应侯①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②,周人谓鼠未腊③者朴。周人怀璞过郑贾④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⑤不取。今平原君自以贤显名于天下,然降其主父沙丘而臣之⑥。天下之王尚犹尊之,是天下之王不如郑贾之智也,眩⑦于名,不知其实也。”
(选自《战国策·秦策三》,中华书局2012版)
【注释】①应候:秦相范难。②璞:加工玉石。③蜡:晾干。④贾:商人。⑤谢:推辞。⑥降其主父沙丘而臣之:主父,指赵武灵王。公元前95年,赵国大臣在沙丘宫包围赵武灵王,将他饿死,平原君可能参与了此事。⑦眩:迷惑,欺骗。
3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啮沙为坎穴
(2)遂反溯流逆上矣
(3)欲买朴乎
(4)显名于天下
33.用“/”给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出 其 朴 视 之 乃 鼠 也
3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可据理臆断欤?
(2)是天下之王不如郑贾之智也。
35.甲文将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进行对比,告诉我们 的道理;乙文中用郑国商人与 对比,告诉我们要看清事实真相,不能被虚名欺骗迷惑。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选自纪昀《河间游僧》)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是非木杮( )
②转转不已( )
③见其闭户研铁屑( )
④乃悟其盘中之丸( )
37.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卖药于市
A.其一犬坐于前(《狼》)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C.后有人于所寓寺内(《河间游僧》)
D.湮于沙上(《河中石兽》)
3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一 讲 学 家 设 帐 寺 中
39.翻译下列句子。
①验之信然,其术乃败。(《河间游僧》)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
40.两篇选文都蕴含了一定的道理。甲文寻河中石兽的故事启示我们 ;乙文通过揭示游僧卖药真相告诉我们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经历,经过 事物的道理、规律 慰问,问候 颠倒,错乱 2.C 3.(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2)牙齿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4.甲文: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乙文:常枞和老子的对话,旨在说明人的处事哲学,刚易损,柔可存,以柔克刚,也不失为一种斗争艺术。
5.D 6.C 7.甲文中,老河兵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乙文中,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情况,合理分析了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
共同原因: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
8. (1)寻找 (2)只 (3)通“猝”,突然 (4)隐藏 9.(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2)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翻译符合文意即可) 10.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当求之于上流。(或“遂反溯流逆上矣。”) 11.开放题,从描写方法等方面简要分析即可。示例:同:【甲】【乙】两段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异:【甲】段运用了神态描写,“笑”讲学家的笑自以为懂得“物理”嘲笑别人;老河兵的笑认为自己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的主观臆断;动作描写,僧找石兽抓住动作描写刻画人物。【乙】段运用了心理描写,伯牙和钟子期两人是心意相通的知音。(只要符合文意和题意即可)
12. 经过 到底 事物的道理 依照 13.C 14.(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2)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5.相同点: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启示:做任何事情,不能只有理论而不要实际(实践),要把理论和实际(实践)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或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就只是空头理论,不仅无益,而且害人。
16. 圮:倒塌 竟:终了,最后 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冲刷) 薄:迫近 17.(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探究)事物的道理。(2)(他)于是(急得)仰天长号(大哭),声泪俱下。 18. 湮于沙上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于上流 19.【甲】文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不能只按照常理和自己的猜测去主观的判断,只有清楚、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乙】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付诸行动才能解决问题。(说孝心可贵,可以感动天地也可。)(言之有理即可)
20.C 21.A 22.A 23.B
24.①划(船)②终了、最后③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④假装⑤截断 25.(1)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26.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27.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28. 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 颠倒,错乱。 没有,不 因此 29.(1)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30.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1.做事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
32.冲刷;于是;想要;在 33.出其朴/视之/乃鼠也 34.(1)怎么可以根据某种道理主观臆断呢?
(2)(这)是天下的君王不如郑国商人聪明。 35. (1)我们不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考虑问题要全面,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天下之王
36. 这 停止 关上,关闭 明白,醒悟 37.B 38.一 讲 学 家 /设 帐 /寺 中 39.①检验这件事,果然如此,那个游僧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40. 许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凭经验主观臆断,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得出结论。 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